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葵(Solanum nigrum L.)为茄科(Solanaceace)属植物龙葵一年至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野葡萄、老鸦眼睛草、苦菜、苦葵。龙葵全草均入药。分布在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2.
龙葵(Solanum nigrumL.)别名苦菜、苦葵、老鸦眼、天茄子,为茄科1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东北、华北为多。龙葵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利水通淋功效,临床上用龙葵水煎剂或注射剂治疗宫颈癌、食道癌、乳腺癌、肺癌、  相似文献   

3.
龙葵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葵出自《药性论》,为茄科茄属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的全草,以干燥、色绿、肥嫩者入药为佳。别名苦葵、天茄子、黑天天、天泡果、野辣椒、黑茄子、野葡萄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广布于欧、亚、美洲的温带至热带地区。生于田边、路旁、坡地阴湿肥沃的草地上。《本草纲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1978,(1)
龙葵:别名:天茄子,天泡草,苦葵等。学名:Solanum nigrnm L.龙葵在我国南北各省均有资源。性味苦,有小毒。常用于清热解毒,散血消肿。近代也曾用作抗癌。1972年以来,河北、广西、山东和上海等地曾应用龙葵、龙葵合剂或红葵酒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有一定效果。1976年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常熟县药厂协作,从龙葵全草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片剂,经初步动物试验,对支气管有解痉作用,定名为“龙葵平喘片”。于1976年  相似文献   

5.
赵素云 《中药材》1989,12(9):41-43
《草木便方》(下称《便方》),系清代一部地方性草医药著作。作者刘善述(有考证认为是刘善述的儿子刘士季,编者注),四川合川西里刘家岩人氏。“因于古书明医本草中,篡辑川东土产、草木、根皮……,一切形状性味,详辨真伪,用以救世”(原序)。因此,本书中的药物主要为川东草医常用者,地方性很强。在考证中,除应细查历代本草,重点应结合四川草医用药习惯及历史。我所自1982年以来,对《便方》进行研究整理,结合修编《四川中药志》及全川中草药资源普查,核对实物标本,在对川  相似文献   

6.
野菊花的鉴定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菊花始载于《本草拾遗》,别称山菊花、野黄菊、路边菊、苦薏。“苦薏,花如菊……菊甘而意苦”。《本草纲目》载:“苦薏,处处原野极多,与菊无异,但叶薄小而多尖”。根据以上记载即商品野菊花。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1来源野菊花来源于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相似文献   

7.
老鹤草又名长嘴老鹤草、老鸦嘴、贯筋、老贯筋、老牛筋、狼巴巴草、太阳花,为拢牛儿苗科植物拢牛儿苗的全草,本品见于《救荒本草》,性味辛、苦,平,归肝、肾、脾经,有祛风湿、活血、清热、止泻之功.笔者在治疗儿科疾病时辨证运用老鹳草,常获较好的疗效,兹择3则验案,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胡献国 《气功》2011,(9):814-815
夏枯草,义名夏枯球、夏枯花、枯草穗,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带花果穗,因“此草夏至后即千枯”,故名夏枯草。夏枯草药食俱件。《本草衍义》言“夏枯草……初生嫩叶时作菜食之”。《食物本草》言“夏枯草,味辛苦,寒,无毒……,嫩苗渝过,浸去苦味,油盐拌之,以作菹茹,极佳美”。著名饮料“王老吉凉茶”中就含有夏枯草。  相似文献   

9.
鬼针草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小玲 《河南中医》2007,27(1):70-71
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又名一把草、盲肠草等,性味苦、平,无毒,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等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产。因为草成熟后长满像针一样的刺,民间称它为婆婆针、鬼蒺藜、粘身草、钢叉针等。鬼针草始见于《本草拾遗》,书载该品可主治“蛇及蜘蛛咬”。另外《泉州本草》也有“消瘀、镇痛,敛金疮”的记载。《本草推除》:“为解热、解毒药,治咽喉肿痛、阑尾炎、肠炎下痢、反胃、贲门痉挛和食道扩张等症。”经现代研究发现鬼针草含生物碱,皂甙、黄酮甙、鞣质,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胆碱等。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良…  相似文献   

10.
金石篆刻(包括书画)与中医、京剧合称“三大国粹”。纵观我国篆刻艺术史,早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印谱,却从未见有“本草印谱”的刊行。重修《浙南本草》是浙南地区历史上在地方政府主持下编纂的第一部本草。金石篆刻家们有鉴于其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热情篆刻了《浙南本草印谱》,成为我国医学史上首部“篆刻本草”,堪称“本草第一家”。  相似文献   

11.
导师周仲瑛教授业医五十余载 ,临床、教学、科研均有建树 ,享誉海内外。笔者有幸侍诊其侧 ,获益良多 ,兹将先生临床运用苍耳草之经验介绍如下 ,以飨同道。苍耳的药用部分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苍耳的果实和茎叶 ,味辛、苦 ,性小寒 ,有小毒 ,归肺、肝经。本品具有祛风、清热、解毒等作用 ,早在《本经》中即有记载 ,谓其“主风头寒痛 ,风湿周痹 ,四肢拘挛痛 ,恶肉死肌”,后世亦有治“一切风毒”(《千金方》)、“一切风气”(孟诜《食疗本草》)、“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唐本草》)、“风瘙痒疹”(《圣惠方》)等记载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萹蓄说     
萹蓄说吴连伟辽宁抚顺县上马医院(060036)关键词:蓄/功效“蓄”《木经》称扁竹,《吴普本草》谓扁蔓,至《局方》、《救荒本草》始言扁蓄,以其生长环境使然。《本草纲目》又有道生草之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不盈尺、茎蔓若竹,叶翠绿、小若猪牙,既北方...  相似文献   

13.
《滇南本草》成书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较《本草纲目》早142年。由于受当时交通、通信等条件限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未见到该书,也没有到云南考察。因而《滇南本草》在历代本草学中首次记录了许多药物。例如“云药”牌之一———灯盏花系列药物,该书首次记载:“灯盏花……左瘫右痪,风湿疼痛”。故该书“是古代地方本草最重要的一部”[1],也是现存的唯一一部云南的古代本草著作。《滇南本草》的书名,有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兰茂(1397~1476),字廷秀,号止庵,云南嵩明杨林人。《滇南本草》所收载的道地药材,应主要是嵩明及其周边地区(滇…  相似文献   

14.
远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细叶远志的根,其味辛、苦,性温,归心、肾、肺经。东汉时期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载它“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李时珍说“此药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清代《本草从新》  相似文献   

15.
马晓英  王秀莲 《陕西中医》2003,24(7):660-661
苦辛法是指苦、辛药物并用 ,具有辛开苦降作用的治法。《内经》最早奠定了其理论基础。《素问 ,脏气法时论》云 :“辛散、酸收、苦坚、咸软。”《本草备药 ,药性总义》指出 :“……苦者能燥能坚……辛者能润能横行”所谓“辛散”是指辛有发散 ,宣通的作用。辛“润”是指辛的行气作用促进气化 ,所谓苦“坚”是指苦通过清热泄火而达到坚阴的目的 ;苦“燥”是指苦有燥湿泄热的作用。后世称苦辛法为苦辛通降法或辛开苦降法。1 苦辛法通达上下内外重在调气机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 ,就人体而言 ,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机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借助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从药材的名称、性味、产地分布、功效主治、炮制、禁忌等方面对其进行考证。经过系统考证表明,百部以“玉萧”“箭悍”出现于《名医别录》中,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整理发现百部有“百部草”“嗽药”“玉箫”“白并”“野天门冬”“一窝虎”等21种名称。百部历代功效以《新修本草》中“疗咳嗽,亦主去虱煮作汤”为底应用,后世记载功效如“润肺下气止咳”为“疗咳嗽”的详细应用。性味多以《本草便读》中“甘、苦,微温”为底加以应用。产地多见于山东、安徽、湖北、浙江、四川等地,百部以华南地区为优势品种。古代本草书籍中百部实际为直立百部、对叶百部、蔓生百部、羊齿天门冬四类。明代之前以酒渍、火炙等为主,明代以蜜煎为主,并流传至今,清代以蜜炙与酒渍并见,现代多以切片与蜜炙为主。  相似文献   

17.
远志的三大药用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建彬 《家庭中医药》2006,13(12):66-66
远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细叶远志的根,其味辛、苦,性温,归心、肾、肺经。东汉时期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它“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李时珍说:“此药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清代《本草从新》又载:“一切痈疽,敷服皆效,亦善豁痰。”可见远志的药用功效主要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蒼耳子,《綱目》名“枲耳”,列入草部隰草类。我徐州地区土名“小蒼子”。系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蒼耳子干燥的果实;莖、叶亦入药用。全国大部地区均有野生。成分:含蒼耳甙1.27%(为无晶形甙),脂肪39%及維生素C等。据1932年渥特金氏报告:“果实及草含相当量的生物硷”。性味:果实:甘、苦、温。莖、叶及蒼耳虫;苦、辛、微寒。效用:为解热、发汗、利尿、排毒药;有鎮痙、鎮痛  相似文献   

19.
王琳  于晨阳  蔡州 《中医研究》2003,16(6):57-58
墨旱莲Herbaecliptae(菊科植物鳢肠EcliptaprostrataL .的干燥地上部分 )。本品正名原称“金陵草” ,始见于《千金·月令》。如《本草图经》引《千金·月令》曰 :“益髭发 ,变白为黑。金陵草煎方 :金陵草一秤 ,六月以后收采 ,拣择无泥土者 ,不用洗 ,须青嫩 ,不杂黄叶 ,乃堪烂捣研 ,新布绞取汁 ,又以纱绢滤 ,令滓尽 ,内通油器钵盛之 ,日中煎。”[1]唐宋的本草学著作如《新修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则是在本品原植物“鳢肠”条下介绍本品 ,同时还载有本品的异名“莲子草”、“旱莲子”。如《新修本草》卷九 :“鳢肠 ,味甘、酸…  相似文献   

20.
<正>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又称金钗石,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为兰科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因其形似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金钗而得名。金钗石斛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强阴滋精之功效,被列为上品。《本草衍义》、《本草纲目拾遗》及《本草从新》等历代本草都倍加推崇,素有"千金草"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