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替米沙坦(治疗)组:61例,80mg/d,晨顿服.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双氢氯噻嗪(HCTZ)12.5mg/d,疗程半年.氯沙坦(对照)组:60例,50mg/d,晨顿服,6周后来达显效者,加服HCTZ 12.5mg/d,疗程半年.治疗前后均进行偶测血压、动态血压(ABPM)、肝肾功能、血生化、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BUA)等检查,并观察心脑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替米沙坦(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78.7%(48/61例),降压幅度25.6/14.6mmHg,谷/峰(T/P)比值:收缩压(SBP)0.88,舒张压(DBP)0.89,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服HCTZ 2周后,达显效25%(9/36例);氯沙坦(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75%(45/60例),降压幅度22.1/12.1mmHg.T/P比值:SBP 0.86、DBP 0.87,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服HCTZ 2周达显效21.1%(8/38例),两组组间比较,降压幅度有明显差异(P<0.05),ABPM中的24h SBP和24hDBP治疗后降低值,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AI-1、FG、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3项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BUA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且氯沙坦组比替米沙坦组降低更显著(P<0.05).半年随访,两组心脑事件发生率均相似,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替米沙坦降压安全可靠、作用持久、平稳、耐受性好,一天一次口服方便,可作为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长效ARB一线药物之一:值得推广应用,研究提高.  相似文献   

2.
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替米沙坦组)39例,替米沙坦40~80 mg/d;对照组(非洛地平组)39例,非洛地平2.5~7.5 mg/d,治疗12周。结果替米沙坦组降压总有效率89.74%,谷/峰(T/P)比值:收缩压(SBP)0.87,舒张压(DBP)0.88;非洛地平组降压总有效率87.17%,T/P比值:SBP T/P比值为0.84,DBP T/P比值为0.85。动态血压(ABPM)监测中的24 h SBP和24 h DBP治疗后降压值,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安全、平稳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替米沙坦和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在停用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1周后,对照组给予非洛地平2.5~7.5 mg.d-1,治疗组给予替米沙坦40~80 mg.d-1,疗程12周。对2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降压谷/峰比值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后SBP、DBP显著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84.4%,治疗组有效率为87.5%,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SBP、DBP的T/P比值为0.72、0.73,治疗组分别为0.86和0.87,差异显著(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过程中可保持稳定的降压疗效,且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缬沙坦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70例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缬沙坦80~160 mg/d治疗,对照组用贝那普利10~20 mg/d治疗,为期12周.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降压幅度分别为79%和78%、31/22 mm Hg和32/23 mm Hg,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能较明显改善左心室心肌肥厚(均P<0.05),但两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两组都轻,但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缬沙坦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作为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8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氢氯噻嗪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观察两组降压效果、血钾、血尿酸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2、4、6周后,观察组SBP和DBP指标水平[(141.24±10.35)、(131.02±10.03)、(128.35±8.02)mm Hg,(111.24±11.34)、(90.25±10.24)、(84.96±6.57)mm Hg]均低于对照组[(149.24±11.02)、(139.57±11.23)、(136.98±9.47)mm Hg,(120.14±8.17)、(108.24±12.04)、(91.47±5.2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钾(4.33±1.02)mmol/L、血尿酸(344.64±52.03)μmol/L水平与对照组[(4.25±1.34)mmol/L、(348.57±49.71)μ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血钾、血尿酸指标水平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07%)略高于对照组(12.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应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纳入本次研究中,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服用氨氯地平10mgqd联合替米沙坦40mgqd治疗,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5mgqd联合替米沙坦40mgq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的血压和肾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BP以及DB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间的SBP、DBP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cr、24h尿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r、24h尿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Scr、24h尿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5/75),对照组为4.00%(3/75),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倍剂量的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好的降压效果,延缓患者的肾功能恶化,对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学清 《吉林医学》2010,31(19):3066-3067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6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给予替米沙坦40、80 mg/d口服,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有明显下降,总有效率为88.2%,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替米沙坦与雷米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汪塬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10-11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40mg/d)与雷米普利(2.5mg/d)治疗原发性轻、中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平均坐位舒张压>90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例,经过2周清洗期后随机分为替米沙坦40mg/d组和雷米普利2.5mg/d组,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坐位收缩压和平均坐位舒张压的变化情况以及降压的总有效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替米沙坦组平均坐位收缩压/舒张压下降(20.4±6.6)mmHg(/15.6±2.7)mmHg,降压总有效率为82.6%;雷米普利组平均坐位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6.9±7.2)mmHg(/11.8±4.1)mmHg,降压总有效率为69.6%。两组药物降低平均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幅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米普利组干咳的发生率高于替米沙坦组。结论替米沙坦(40mg/d)和雷米普利(2.5mg/d)可以有效的控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但替米沙坦的降压疗效优于雷米普利且总体耐受性好于雷米普利。  相似文献   

9.
赵睿  陈涛  郭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3):447-448,45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偶测血压及24h动态血压的影响,评介替米沙坦80rug每天1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24h降压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院后停用降压药2周,服用替米沙坦80mg每天1次,于替米沙坦治疗前后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治疗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偶测平均血压、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都有非常显著的降低(P<0.01),白昼血压负荷和夜间血压负荷均有非常显著的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63.5%和70.4%.结论:替米沙坦能24h平稳降压,谷峰比满意,阻遏清晨血压上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替米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74例分成3组.对照组(n=24)予以替米沙坦(40 mg/d,每日1次);治疗组I(n=25)在服用替米沙坦(20 mg/d)基础上,加服吲哒帕胺(1 25 mg,每日1次);治疗组Ⅱ(n=25)在服用替米沙坦(20 mg/d)基础上,加服酒石酸美托洛尔(25 mg,每日2次).疗程均为8周.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I和治疗组Ⅱ,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83.3%,前者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2.5%比较,P<0.05;后者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组I和治疗组Ⅱ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4、3、1例.结论 低剂量替米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较单用替米沙坦降压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的临床降压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5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氯沙坦钾组)各29例,持续治疗8周后, 治疗前后测定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两组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测定.结果:替米沙坦组24 h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降低,其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替米沙坦降低收缩压、舒张压的谷/峰比分别为64.9%和63.7%,显著大于对照组(52.7%和54.8%)(P<0.05).两组血脂、血糖、尿素氮、肌酐、转氨酶和心率均无明显变化.替米沙坦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咳嗽3例,头晕2例.结论:替米沙坦降压效果稳定、不良反应轻、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进行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分组对照试验.符合条件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替米沙坦组和氯沙坦组.每天一次口服替米沙坦40 mg或氯沙坦50 mg,每2周随访1次.4周后,如患者舒张压(DBP)≥90 mmHg则增加剂量,每天一次口服替米沙坦80 mg或氯沙坦100 mg.治疗前后分别查心电图,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和常规查体.结果:(1)治疗8周末,替米沙坦组和氯沙坦组患者的DBP均显著降低,2组下降幅度相似(11.9 mmHg vs 10.4 mmHg);(2)治疗8周末,替米沙坦组收缩压(SBP)下降幅度稍大于氯沙坦组(9.5 mmHg vs 6.2 mmHg);(3)替米沙坦降压有效率为83.3%,稍高于氯沙坦组69.2%,无统计学差异;(4)2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替米沙坦组33.3%,氯沙坦组34.6%).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头晕、头痛,多为轻度,可迅速缓解.结论:替米沙坦40mg~80 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和雷米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病例停用一切与血压有关的药物2周后,给予血压值仍符合入选标准者开始服用替米沙坦和雷米普利。全部病例在服药前后详细检查并记录临床症状:收缩/舒张压、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结果治疗8周后组内比较,两组平均SBP和DBP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雷米普利组相比,替米沙坦组SBP的降幅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超声心功能指标影响结果为治疗8周后,替米沙坦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增加,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下降,E/A比值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雷米普利组无明显变化;两组LVEF和FS在治疗前后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与雷米普利组比较,替米沙坦组E/A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替米沙坦与雷米普利相比降压效果明显,疗效确切,且对SBP效果更好,作用时间长,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好,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是较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同降压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动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培哚普利(ACEI组)、替米沙坦(ARB组)和氨氯地平(CCB组)治疗,在治疗后第1、3个月分别测定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及臂踝脉搏波动传导速度(baPWV)。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SBP、DBP、PP、HR、baPWV无统计学差异(P>0.05);降压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SBP、DBP、PP、baPWV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SBP、DBP、PP、baPWV均较治疗后1个月明显降低(P<0.01),3组患者治疗前后HR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3组baPWV变化(△baPWV)比较,ARB组>CCB组>ACEI组,3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培哚普利、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均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其中替米沙坦改善动脉弹性功能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进行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分组对照试验。符合条件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替米沙坦组和氯沙坦组。每天一次口服替米沙坦 40mg或氯沙坦 5 0mg ,每 2周随访 1次。 4周后 ,如患者舒张压 (DBP)≥ 90mmHg则增加剂量 ,每天一次口服替米沙坦 80mg或氯沙坦 10 0mg。治疗前后分别查心电图 ,血、尿常规 ,血生化检查和常规查体。 结果 :(1)治疗 8周末 ,替米沙坦组和氯沙坦组患者的DBP均显著降低 ,2组下降幅度相似 (11.9mmHgvs 10 .4mmHg) ;(2 )治疗8周末 ,替米沙坦组收缩压 (SBP)下降幅度稍大于氯沙坦组 (9.5mmHgvs 6.2mmHg) ;(3 )替米沙坦降压有效率为 83 .3 % ,稍高于氯沙坦组 69.2 % ,无统计学差异 ;(4 ) 2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替米沙坦组 3 3 .3 % ,氯沙坦组 3 4.6% )。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头晕、头痛 ,多为轻度 ,可迅速缓解。结论 :替米沙坦 40mg~ 80mg ,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汪塬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S):10-11,13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40mg/d)与雷米普利(2.5mg/d)治疗原发性轻、中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平均坐位舒张压〉90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例,经过2周清洗期后随机分为替米沙坦40mg/d组和雷米普利2.5mg/d组,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坐位收缩压和平均坐位舒张压的变化情况以及降压的总有效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替米沙坦组平均坐位收缩压/舒张压下降(20.4±6.6)mmHg(/15.6±2.7)mmHg,降压总有效率为82.6%;雷米普利组平均坐位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6.9±7.2)mmHg(/11.8±4.1)mmHg,降压总有效率为69.6%。两组药物降低平均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幅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米普利组干咳的发生率高于替米沙坦组。结论替米沙坦(40mg/d)和雷米普利(2.5mg/d)可以有效的控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但替米沙坦的降压疗效优于雷米普利且总体耐受性好于雷米普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和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临床确诊为轻、中度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56人)和缬沙坦组(56人),分别于每日早晨口服替米沙坦80mg和缬沙坦80mg,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血常规、尿常规、血钾、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结果两组治疗后24 h、日间及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替米沙坦组24h、日间及夜间平均血压下降较缬沙坦组更显著(p<0.01).结论替米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两种联合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高血压综合干预研究项目,本地区纳入的2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符合代谢综合征的共102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终点评估临床试验方法,观察初始小剂量氨氯地平(2.5 mg/d)加复方阿米洛利组(含阿米洛利1.25 mg,氢氯噻嗪12.5 mg,A组,n=46)和小剂量氨氯地平(2.5 mg/d)加替米沙坦组(40 mg/d,B组,n=56)1年内的降压疗效和不良事件。结果治疗1年时,血压达标率B组高于A组,分别为89.3%和78.3%(P=0.002)。B组降压作用优于A组,1年时舒张压下降幅度分别为(13.1±7.4)mm Hg和(9.5±9.9)mm Hg(P=0.047)。结论低剂量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能更安全有效地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的影响.方法:选42例Ⅰ~Ⅱ级老年高血压患者,停服降压药1周后,服氯沙坦50~100 mg/d,共12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T/P比值,血压负荷(BPL),平滑指数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比;结果:①氯沙坦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各时点、24 h、日、夜间平均SBP、DBP及BPL,其总有效率达80.9%;②氯沙坦对SBP和DBP的T/P比分别为68.3%和79.7%,SBP、DBP的平滑指数分别为1.22±0.31,1.35±0.40;③对夜间血压>16/10.7 kPa的高血压患者;能明显降低夜间血压(P<0.01),对于夜间血压正常者无进一步降压作用(P>0.05);④24 h的SBP、DBP下降幅度与治疗前明显相关,r分别为0.811和0.796(P<0.01);结论:氯沙坦能24 h平稳降压,无夜间过渡降压的危险,能有效控制晨间血压高峰,且基础血压越高,降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年龄≥60岁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氯沙坦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两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是90%,对照组总有效率是6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0%,对照组是12.5%,两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老年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