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在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4例肺内良、恶性肿块患者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应用CT体部灌注软件,分析肺内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图像和各灌注参数值(PH、PHa /PHpm、BF、BV、PS、MTT).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肺内良、恶性肿块各灌注参数与MVD 及VEGF的相关性.结果 周围型肺癌和炎性肿块的TDC相似,二者与良性肿块的TDC明显不同.周围型肺癌与炎性肿块的PH、PHpm/PHa、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高于良性肿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的PS值大于炎性肿块和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的PH、PHpm/PHa、BF、BV、PS值和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值均<0.05),也高于VEGF阳性表达的良性肿块者(P值均<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PH、PHpm/PHa、BF、BV、PS与MVD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肺内肿块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 ,有利于肺内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与胃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在评估胃癌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和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癌病人55例。术前均通过双源CT行灌注扫描,获得BV、BF、TTP、TTS、Patlak P、PBV等灌注图及其具体参数数值。获取术后手术标本,制作石蜡切片,采用CD34、VEGF单克隆抗体对组织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MVD计数、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的双源CT灌注参数PBV、Patlak P、BF、BV值与MVD计数、VEGF表达评分值呈正相关。结论:双源CT灌注参数BV、BF、 Patlak P、PBV可用来评估胃癌肿瘤血管生成及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兔VX2肝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CT灌注成像各灌注参数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6只VX2肝移植瘤模型兔(种植后2周)行CT灌注扫描,获得各灌注参数值,对肿瘤周边CT强化较明显区域行VEGF、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4阳性结果计数测定MVD,分析灌注参数与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瘤灶中心及边缘区MVD、VEGF阳性表达有明显差异(P<0.01),瘤灶边缘区MVD值随着VEGF表达增强而增高,瘤灶边缘区各灌注参数值:肝总血流灌注量(HBF)、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PS)、肝动脉灌注指数(HAI)、肝动脉灌注量(HAP)与MVD、VEGF呈正相关(P<0.01),门静脉灌注量(HPP)与MVD、VEGF呈负相关(P<0.01),平均通过时间(MTT),肝血容积(HBV)与MVD、VEGF无相关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活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获取肾癌灌注图像,并与其分子病理学特征相对照,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疑有。肾肿瘤的患者行MSC灌注扫描,获得伪彩色的血流灌注参数图,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在瘤体及瘤旁正常肾皮质选取感兴趣区并记录相应的各项参数值。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肾细胞癌的BF、BV和P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且Ⅲ级肾癌与I、Ⅱ级相比,其BF、BV和PS值明显增高。肾癌的BF、BV、PS值与其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正相关(P〈0.05),MTT值与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负相关(P〈0.05)。肾癌的MVD值与VEGF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流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并在肾癌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评价星形细胞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术前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的各项血流灌注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①高级星形细胞肿瘤组的脑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MVD及VEGF表达均较低级星形细胞肿瘤组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星形细胞肿瘤的CT灌注参数BF、BV、PS值分别与MVD、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准确反映星形细胞肿瘤瘤体内血管生成,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环氧合酶-2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与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0例RCC组织和25例正常肾脏组织COX-2表达及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结果:肾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为36.7%,而正常肾脏组织则无COX-2表达,COX-2的阳性表达率与RCC分级及分期呈显著相关。肾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组的MVD明显高于COX-2阴性表达组(84±18vs35±10,t=19.19,P<0.01)。结论:肾癌组织中存在COX-2的表达,COX-2可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生长,抑制COX-2表达有可能成为治疗RCC的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检测胰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能性。方法:对21例胰腺癌患者和11例健康志愿者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别测量灌注参数BF和BV,并对21例胰腺癌及胰腺正常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素卵白素法)染色,显微镜下计数VEGF表达阳性细胞和MVD。结果:胰腺癌组的灌注参数BF、BV低于正常胰腺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胰腺癌组织的MVD、VEGF表达均高于胰腺正常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无法真实反映胰腺癌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肝细胞肝癌(HCC)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其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探讨超声造影无创评价HCC血管生成的价值. 方法 选用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及造影剂SonoVue对28个HCC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脱机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软件(SW-UCS)获得肿瘤内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和灌注定量参数.肿瘤病理切片分别行CD34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得MVD及VEGF表达.分析比较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VEGF表达及MVD的相关性. 结果 VEGF表达阳性组的HCC的峰值强度(PI)、强度增量(ISI)及曲线下面积(AUC)高于VEGF表达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阳性组及阴性组的HCC的MVD分别为(55.37±9.26)个/400倍视野、(36.67±8.57)个/4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CC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VEGF、MVD有一定的相关性,能无创地评估活体内HCC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9.
CT灌注扫描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放疗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放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兔VX2腹腔移植瘤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肿瘤放射治疗,对照组单纯饲养1周.对治疗组放疗前和放疗1周后及对照组均行CT灌注扫描.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前后两次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两组肿瘤大小变化、灌注参数与MV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0只实验兔,放疗1周后治疗组实验兔瘤区BF、BV和PS均较放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对照组瘤区前后两次BF、BV和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MVD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7,P<0.01).肿瘤实质区BF、BV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72及0.63,P均<0.05);而PS与MVD计数无明显相关(r=0.40,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用于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的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灌注成像对胃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价值及灌注成像参数与血清肿瘤新生血管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以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测定的微血管密度(MVD)中位数35个/视野为界定标准,分为高密度组(MVD≥35个/视野,n=48)与低密度组(MVD35个/视野,n=38)。比较两组DSCT灌注成像参数及血清肿瘤新生血管标志物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评估各灌注成像参数与血清TFF3、VEGF之间的关系。结果高密度组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及血清TFF3、VEGF水平均高于低密度组,TTP水平低于低密度组(P0. 05),两组M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V、BF、PS分别与血清TFF3、VEGF呈正相关,TTP分别与血清TFF3、VEGF呈负相关(P0. 05)。结论 DSCT灌注成像能对胃癌肿瘤血管生成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且部分参数与血清TFF3、VEGF相关性良好,对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放疗前后CT灌注成像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 观察CTPI在鼻咽癌放疗前、后的价值,分析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对51例鼻咽癌放疗前、后患者行CTPI,将获得的340幅连续图像传人GE AW4.2工作站,利用Perfusion 3软件行后处理,软件自动生产灌注参数(BF、BV、PS、MTT),免疫组化标记MVD,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鼻咽部灌注BF、BV、PS、MTT值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F、BV、PS以局部复发组最高,MTT以纤维化组最高;疗前组、复发组和纤维化组的MVD平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BF、BV、PS,MTT值与肿瘤MVD呈正相关.结论 CTPI可提供关于鼻咽癌及其放疗前、后患者的定量信息,有助于鉴别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CT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鉴别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 方法 将14只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建立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模型和VX2种植性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模型,建模成功后行CTPI。分析两组淋巴结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各CT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间的差异,并以病理为基础初步对BF、BV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 转移组淋巴结BF值明显高于炎症组(P=0.004),分别为(150.00±70.00) ml/(min·100 g)、(75.00± 40.00)ml/(min·100 g);BV、PS及MTT值与炎症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淋巴结的TDC呈速升速降型,炎症组淋巴结的TDC以缓慢上升型为主。两组淋巴结的BF、BV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01;r=0.519,P=0.001)。 结论 CTPI可在毛细血管水平反映兔淋巴结的血流灌注状况,推测淋巴结内血管生成状态,有助于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鼠骨肉瘤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鼠骨肉瘤模型,观察各CT灌注参数、最大强化速率(MER)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分析鼠骨肉瘤外周区与中央区各CT灌注参数、MER、MVD之间有无差异。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采用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接种于大鼠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的骨髓腔中。CT灌注检查:用CT自动高压注射器经大鼠尾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欧乃派克(300 mgI/ml), 总量为1.5~2.0 ml, 注射速度0.5 ml/s。电影采集,2 mm层厚,1次扫描4层,扫描速度1 s/周,扫描时间50 s,共得到200幅图像。CT灌注检查后,将鼠处死,取肿瘤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用SP法,用单克隆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用Weidner技术计算肿瘤MVD。结果 肿瘤BF、BV的平均值分别为100.09 ml·min-1·100 g-1、10.81 ml·100 g-1,均高于正常肌肉组织(BF、BV平均值分别为60.45 ml·min-1·100 g-1、1.89 ml·100 g-1)。肿瘤的BF、BV和MER与肿瘤的MVD均呈正线性相关,即肿瘤的MVD越高,相应的BF、BV和MER也就越高。肿瘤外周区与中央区的BF、BV、MVD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鼠骨肉瘤的BF、BV均与MVD呈正线性相关,CT灌注成像可用于活体无创性地评价骨肿瘤的微血管生成,可以详细全面提供骨肿瘤医生制定手术计划所需要的骨肿瘤的性质和血供情况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全肾灌注成像去除动脉期数据对肾透明细胞癌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Revolution CT肾脏增强及灌注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10例。采用Revolution CT机轴扫模式进行灌注扫描,采用CT Perfusion 4D肾脏灌注软件包进灌注成像分析,对所有图像均进行2次后处理,第1次选择所有的灌注数据为A组;第2次去除第9~15期数据,共测量16期,为B组。选择右侧肾门水平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获得血流量(BF)图、血容量(BV)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及表面通透性(PS)图。分别对比2组肿瘤与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比较A组和B组间肿瘤、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A组和B组中肿瘤较正常肾皮质的BF值及PS值均减低(P均<0.05),BV及MT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病变侧各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正常肾皮质的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余灌注参数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灌注扫描时间为600 s时,去除动脉期数据后测量的肾透明细胞癌各灌注参数值与包含动脉期数据测量的结果无差异,去除动脉期的数据可用于诊断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15.
活体供肾64层螺旋CT灌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64层螺旋CT评估活体供肾CT灌注各参数的特点,测评健康成人肾脏CT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并与肾功能生化检验和核医学肾动态显像检查进行对比,探讨各灌注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3名活体供肾行灌注扫描,利用AW4.3工作站平台CT Perfusion 3.0灌注软件,测量皮质BV、BF、MTT、PS、TDC等灌注参数,将所得数据与核医学及生化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53名健康受检者TDC曲线形态大致相似,左、右侧肾TDC曲线基本吻合,左、右侧肾各灌注参数值基本相同;左、右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平均值分别为:BV:(24.55±5.12)ml/100 g,(24.77±4.53)ml/100 g;BF: (498.21±115.59)ml/(100 g·min), (499.47±108.91)ml/ (100 g·min);MTT:(3.54±1.08)s,(3.53±1.12)s;PS:(59.42±12.00)ml/(100 g·min),(59.95±10.80)ml/(100 g·min).健康成人左、右侧肾皮质各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为:BV:14.51~34.59 ml/100 g,15.89~33.65 ml/100 g;BF:271.65~724.77 ml/(100 g·min),286.01~712.93 ml/(100 g·min);MTT:1.42~5.66 s,1.33~5.73 s;PS:35.90~82.94 ml/(100 g·min),38.78~81.12 ml/(100 g·min).肾皮质各CT灌注参数与核医学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相关性,部分生化指标与灌注参数间有相关性.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可对活体供肾血流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初步预测成人肾脏CT灌注参数正常值范围.健康成人肾脏CT各灌注参数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态MRI扫描评价BAI治疗对中央型支气管肺癌肿瘤血管生成影响的价值。方法  2 0例中央型支气管肺癌 ,BAI疗前、疗后近期均行动态增强MRI扫描 ,绘制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 ,测量和计算峰值、最大强化值、最大强化比值、最大斜率等各种参数 ,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及其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BAI治疗前后中央型支气管肺癌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的峰值分别为 880 .5 5± 15 3 .0 4,80 8.2 5± 12 0 .2 6(P <0 .0 5 ) ;最大强化值分别为 40 0 .70± 99.82 ,3 3 6.2 5± 13 9.70 (P =0 .0 5 ) ;最大强化比值分别为 1.86± 0 .2 6,1.78± 0 .3 3 (P >0 .0 5 ) ;最大斜率分别为 2 2 .3 9± 8.18,2 0 .5 2± 9.13 (P >0 .0 5 )。BAI治疗前、后肿瘤组织MVD分别为 15 .91± 10 .73、2 3 .86± 7.77(P =0 .2 67) ;BAI治疗后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明显下降 (P <0 .0 5 )。BAI治疗后VEGF表达与最大强化值和最大斜率呈负相关 (P <0 .0 5 ) ,其余各参数及其BAI治疗前后的变化均与MVD和VEGF无相关性。结论 动态增强MRI的部分参数可以用来定量分析BAI治疗对中央型支气管肺癌微循环的影响 ,但其与MVD及VEGF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