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发汗、催吐、泻下,是张从正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他说:“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张从正的汗、吐、下三法,是极其广泛的。包括方药、针灸、熏洗、按摩、导引等等。现他对三法的具体运用,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试谈张从正祛邪学说之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筱枫 《天津中医药》2007,24(5):389-390
以擅用汗、吐、下3法著称的张从正,位列"金元四大家"之一,因其主张"攻邪已柄",而被誉为"攻邪派"。从临床实践、地域及时代、学宗师承3个方面探讨张从正祛邪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以临床病案为例,介绍脑出血急性期运用张从正汗吐下三法的经验体会。指出脑出血急性期病机为风痰瘀火等诸邪交结,可运用张从正攻邪理论,根据邪气不同部位,辨证选择汗吐下法,因势利导,驱除邪气,促进气血流通,以达邪去正气自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张从正师承河间刘完素认为"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基于此创立了"六门"、"三法"学说。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呈簇集状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邪之所以可以侵袭人体必有其正虚之处,因此最为重视邪气,这与张从正攻邪理论相一致。张从正治病首重攻邪;血气流通,不通则痛;消而勿伐,补养正气;以及因势利导就近祛邪之理论指导蛇串疮临床治疗,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疾病阶段、不同病变部位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5.
张从正,字子和,自号戴人。今河南兰考人,金代著名的医学家,金元四大名家之一。后人称他为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他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范围。张从正祛邪理论的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药外治法在癌痛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药力直达病处,止痛作用迅速有效,初步探讨了癌痛的中医药外治疗法的用药思路,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近治与远治相结合、提邪而出与攻而散之相结合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张从正(约1156~1228),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号戴人。河南考城人。曾任太医,不久辞去。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由于偏重攻法.主张慎用补法.后世称他为攻下派。“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则是其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他强调邪留刚伤正,邪去则元气自复,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笔者西对此做一探微。!张从z与英“叙有余万用以补其不足”的理论病由邪生是张从正学术思想的出发点。他同:“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人.或自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清县.…  相似文献   

8.
熊瑛 《光明中医》2011,26(6):1118-1119
张从正对疾病的分析主旨在于提纲挈领,由博返约,主张把握疾病内在本质,掌握病机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从而进行治疗。本篇就是分别从入侵途径、部位及排出物来阐述对于《儒门事亲》中"邪"的认识,从而来帮助理解张从正治病重在"攻邪"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蒙医针刺拔罐疗法是通过针刺与拔罐刺激,吸出恶血、黄水之类病邪而治病的一种传统外治疗法。针刺拔罐疗法之所以在长期被重视而经久不衰,主要蕴含着力调整、能量一信息调整等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张从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以用“汗、吐、下”三法著称,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分析归纳其在小儿调护和疾病治疗方面特点,发掘张从正在儿科治疗方面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1.
肖莹  王伟彪 《河南中医》1998,18(6):336-337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在力主攻邪的同时,并非否定补虚的重要。本文从寓补于攻、寓补于调名补于食三个方面,分析了张从正对补法的认识。在邪气与正气、祛邪与扶正的关系上,张从正所进行的阐发与众不同,对后世医家不乏启迪。  相似文献   

12.
"苦寒发汗"治法的理论来源于《内经》,方药充实于刘河间,临证完备于张从正。张从正的"苦寒发汗"治法内治有方,外治有法,重在发火邪之郁滞而平风邪之亢盛。该治法建立在对疾病病因的正确分析和对病机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表现了张氏精于医道、圆活诸法的大家风范。"苦寒发汗"治法不离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准绳,是中医学整体内容中的重要构件和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药浴是中医的传统外治疗法。聪明而勤劳的祖先们,早在原始社会,就取树皮、草根、花叶等天然植物来擦洗身体,治疗疾患而驱除病邪。其实这就是药浴的萌芽。到有甲骨文字记载的殷商时期,药浴在宫庭  相似文献   

14.
《渤寒论》中所论述的祛邪途径有3种,邪自上窍而出,邪自下窍而解,邪自表汗而散。自上窍而出者有衄与呕两道;自下窍出者,则有邪自前阴小便而去及随月水而去,又有邪自后阴大便而去和下血而去;而自表出者,无非汗孔而已。  相似文献   

15.
张从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以用“汗、吐、下”三法著称,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分析归纳其在小儿调护和疾病治疗方面特点,发掘张从正在儿科治疗方面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宋迪梨 《光明中医》2011,26(8):1558-1559
张从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著名医家,其治病主张以汗、吐、下三法攻邪,其治病此三法居十之八九,后人称其为“攻邪派”.然自金元至今,世人对其学术观点尤其汗吐下三法多有偏见,不予重视.本文宗其代表作《儒门事亲》择要浅论其汗吐下三法,以发扬之.  相似文献   

17.
张从正《儒门事亲》中记载诸多非药物疗法,其中外治疗法有:梳法、洗法、淋法、探吐法、蒸法、熏法等;针灸疗法有:针法、灸法等;情志疗法有:喜胜悲法、怒胜思法、喜胜怒法、恐胜喜法、惊则平之等;此外还有食物疗法及导引法等。  相似文献   

18.
曹子成  李凤莲 《中医杂志》2003,44(Z2):66-68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约生于公元1156~1228年. 张从正是金元时代我国医坛上杰出的实践家之一,他治病力主攻邪,药用寒凉,倡导"汗、吐、下"三法,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对祖国医学的学术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现结合本人学习<儒门事亲>心得对张从正学术思想浅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张从正以善用汗吐下三法,强调攻击邪气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然而过于强调其攻邪思想,单纯以攻邪作为对其汗吐下三法作用的概括未免显得简单笼统。个人认为,若不弄清他为何力倡三法,如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张从正常被后人诟为"善攻拙补。"但事实上,张从正不但擅长攻法,对补法的认识亦有独到之处,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攻补大师"。张氏攻邪之论早已为后人所熟知,而其补益思想则常被人们所忽视,本文就张从正的补益观进行简单总结,以求对其学术思想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