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建立金黄地鼠诱发性舌癌模型 ,并观察颈淋巴结转移。方法 :通过二甲基苯并蒽 (DMBA)涂抹金黄地鼠舌粘膜的同时分别使用刺破粘膜和切割诱发肿瘤 ,每周二次 ,共 2 5周 .结果 :涂药组成瘤率 95 % ( 3 8 4 0 ) ,动物均经历了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和转移癌几个阶段 ,3只实验组金黄地鼠出现颈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呈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表现。结论 :DMBA能诱发金黄地鼠舌癌形成 ,局部创伤促进舌癌形成和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证实在诱发恶性肿瘤癌变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因素能协同诱癌剂起重要作用。方法:二甲基苯并蒽( D M B A)涂抹金黄地鼠舌粘膜的同时分别使用拔髓针刺破粘膜和2 g/ L过氧化苯甲酰局部涂抹相同部位,每周2 次,共25 周。结果:单纯涂药组成瘤率90% (9/10),2 实验组均为100% (30/30),3 组动物均经历了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几个阶段,2 实验组成瘤时间较单纯涂药组平均短2~4 周。且有4 只实验组金黄地鼠出现颈淋巴结转移。三者在大体标本和组织学上无差异,镜下呈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表现。结论:局部创伤和过氧化苯甲酰能促进 D M B A 诱发金黄地鼠舌癌形成。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癌变发生和预防上应考虑物理和化学因素对癌形成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化学致癌诱导实验性口腔癌发生过程中结缔组织发迹及其肿瘤起源和意义。方法年轻金黄地鼠,用0.5%DMBA(二甲基苯Peng蒽)丙酮液涂抹其右侧颊囊;对照组仅纯丙酮涂或不处理。3、6、9、12和16周分批处死动物,观察诱癌区病理组织学改变;拟有结缔组织恶赌中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以创伤加9、10—二甲基1、2—苯并蒽(9、10—dimethyl 1、2—benzanthracene简称DMBA)诱发金黄地鼠舌癌,采用显微分光光度计与~3H—TdR体外标记的方法,对舌癌及其生成过程中各病变组织进行形态学及细胞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舌癌生成以前,上皮细胞已有异常改变。肉眼观察表现为糜烂、白斑和乳头状瘤样增生;镜下依次出现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细胞动力学结果说明:随着上皮异常程度的加重,细胞的标记率逐渐增高,Ts与Tc逐渐缩短,细胞增殖区扩大,DNA含量增加,四倍体和多倍体细胞出现,直方图峰值逐渐减小,右移。  相似文献   

5.
6.
目前研究认为,肿瘤血管超微结构的异常引起肿瘤微循环功能的异常,从而影响了肿瘤治疗措施的实施。对舌癌血管生成过程中血管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的研究,有利于为肿瘤治疗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及分组见参考文献〔1〕1.2 研究方法1.2.1 取材要求 所有标本均在处死动物时立即取材,动物周围置冰块降温,以免组织破坏。切取肿瘤实质区(非坏死区)和周边区(包括基底)组织各一块,大约5mm×5mm×4mm,立即放入预先准备好的体积分数3%戊二醛固定液中(4℃),pH7.4,将标本完全浸泡在内,作预固定。1.2.2 透射电镜观察 将体…  相似文献   

7.
4NQO饮水诱发大鼠舌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建立与人口腔环境相近的大鼠舌癌模型。方法 0.002%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喂养SD大鼠9 ̄32周,肉眼及组织学观察癌变全过程。结果 随致癌剂作用延长,大鼠舌背后部粘膜相继出现白色斑块、溃疡、糜烂、乳头状增生等改变。9周后80.0%大鼠舌背粘膜表现为单纯性上皮增生,20.0%为轻中度异常增生;13周后66.6%为轻中度异常增生,33.3%为重度异常增生;16周后55.5%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研究金黄地鼠舌癌微血管的空间构筑特点。方法:采用树脂血管腐蚀铸形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结果:舌癌血管生成始于上皮单纯增生期。早期增生上皮的血供存在两种形式,原有组织微血管扩张、增粗,以及新血管形成。随着肿瘤细胞增殖、浸润,血管增生加剧,原有组织内毛细血管网、微动静脉及小动静脉发生变化与改建,失去原有组织内的微血管构筑特征,形成肿瘤独特的微血管系统。血管畸形明显,出现多数无功能血管,空间构筑混乱。结论:舌癌微血管构筑和正常组织相比有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9.
DMBA诱发金黄地鼠颊囊癌变的动态研究——光镜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观察致癌剂二甲基本并蒽(DMBA)诱发89只金黄地鼠颊囊在不同时期的癌变过程,其结果显示,在连续涂布0.5%DMBA3周后出现轻度上皮异常增生,连续涂布5周即出现中度异常增生,6周至9周均出现重度异常增生甚至原位癌,提示0.5%DMBA诱发金黄地鼠颊囊出现异常增生的最初时间为第3周,6周后即已发展至原位癌,也进一步提示1~3周是研究金黄地鼠颊囊出现上皮异常增生的最初阶段。  相似文献   

1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舌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杨竹林,刘金兵,李永国,吕芳表皮生长因子学体(L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一种特异性糖蛋白跨膜受体。EGFR对人体细胞生长、组织损伤、恶性变等起重要调节作用,EGFR表...  相似文献   

11.
腺病毒介导CD/5-FC系统治疗舌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胞嘧啶脱氨酶基因/5-氟胞嘧啶(CD/5-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舌癌细胞株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透射电镜、RT-PCR检测含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MVCD)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的转染及表达情况,MTT法检测AdCMVCD/5-FC系统对舌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FCM检测该系统对舌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AdCMVCD可转染入舌癌细胞的胞核并表达CD基因;AdCMVCD/5-FC系统对舌癌细胞具有强杀伤作用和旁观者效应;FCM检测结果显示舌癌细胞S期比率显著升高(P<01001),G2+M期比率下降为0(P<01001),G1/G0期的改变不明显(P>0105)。结论:AdCMVCD/5-FC自杀基因系统对舌癌细胞株具有强的杀伤作用,杀伤作用具有细胞周期 (S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舌癌颈淋巴结微转移灶的免疫组化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S-P微波法对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率。方法:采用S-P微波法,对30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既往报告为阴性的152个淋巴结的石蜡标本再作切片,并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阳性淋巴结作为对照。结果:30例患者152个阴性淋巴结,经CK(AE1/AE3)单克隆抗体标记后,在4例(1313%)患者中共7个淋巴结(416%)内CK(AE1/AE3)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癌细胞呈单个或呈簇状散在于淋巴结内,淋巴结结构完好。检出的4例患者,高分化及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各2例,其中2例术前已发现颈部有肿大淋巴结,7个微转移之淋巴结中,颌下区2,颈深上4,颈深中1。正常淋巴结呈阴性反应。结论:舌癌患者的阴性淋巴结中,仍有一定数量的微转移灶发生,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发现与诊断微转移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舌鳞状细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影响舌鳞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在预测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以106例舌鳞癌患者原始资料为基础,取病灶最大直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方式及组织学恶性度分级为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原发灶直径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颈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意义;而浸润方式及组织学恶性度分级与颈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舌鳞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是浸润方式及组织学恶性度分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顺铂—白蛋白微球 (CDDP_AMS)舌动脉导向治疗舌癌时 ,顺铂 (DDP)在体内和肿瘤局部的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平均粒径为 5 6 3μm的CDDP_AMS 10 0mg(含CDDP 13 6mg) ,经舌动脉推注治疗舌部鳞癌患者 7例 ,分别测定患者外周静脉血和肿瘤切除标本组织匀浆中的铂含量 ,并与单纯CDDP给药组患者相比较 ,分析CDDP_AMS药物释放的特点。结果 CDDP_AMS舌动脉推注治疗舌部鳞癌组 ,患者外周静脉血平均血药浓度在 90min时达峰值 ,10d时血药浓度尚可测到 ;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可较长时间维持恒定 ,到第 17天时尚可测到。结论 CDDP_AMS具有很强的缓释作用 ,起到了药物“贮存站”作用 ,达到肿瘤局部长时间高浓度、全身外周血低浓度的效果 ,消除了CDDP全身大剂量用药时的毒副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加热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Tca8113细胞在不同加热温度下(37℃、40℃、43℃、45℃)UPA表达情况。结果 与37℃组相比,40℃、43℃组加热后Tca8113细胞UPA表达明显下降(P<0·05),而45℃组UPA表达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鳞癌局部热疗不会促进侵袭、转移,还会对肿瘤的侵袭、转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CD44v6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16(3):0-200,I009
应用CD44v6单克隆抗体对30例口腔太细胞癌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实验发现:CD44v6在正常口 粘膜上皮中的基底细胞层及近基底1/3的上皮细胞膜上呈阳性表达,上皮表层细胞几乎呈阴性表达。  相似文献   

17.
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EB染色技术检测新鲜头颈部鳞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结果显示13例标本中7例有异常电泳带,其中位于第5外显子者1例,位于第6,7,8外显子者各2例,说明头颈部鳞癌的发生与p53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与传统的同位素PCR-SSCP相比,非同位素PCR-SSCP-EB染色技术是一种更简便、安全、快速、有效的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方法,适用于大量标本基因点突变的筛选性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舌鳞状细胞癌的候选基因。方法:采用包含有4096个cDNA克隆的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3例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基因表达谱的比较。结果:3例标本共同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26条,其中Ratio〉2的明显上调基因11条,而Ratio〈0.5的明显下调基因6条。结论:生物信息分析显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与肿瘤的发病机理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与侵袭、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80例口腔鳞癌、10例口腔正常粘膜、10例口腔粘膜白斑中UPA的表达。结果 口腔鳞癌中UPA表达明显高于口腔正常粘膜和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UP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预后、生长方式存在相关关系;有转移者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者,预后差者表达明显高于预后好者,浸润型生长方式者表达高于外生型和溃疡型生长方式者。结论 UPA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转移和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