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乙肝病毒对DNA修复基因和肝癌发生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以HBV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 ,黄曲霉毒素 (AFB1) ,DNA修复基因和肝细胞肝癌 (HCC)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HBVx基因转基因小鼠以相同的方式和剂量给予黄曲霉毒素 (AFB1)攻击 ,比较肝癌的发生率 ;同时用逆转录———热标记扩增 (RT -HOT -PCR)的方法 ,检查HBVx基因转基因小鼠HBVx整合阳性和阴性以及AFB1攻击后 ,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DNA修复基因Brca2和Nthl1的RNA表达水平。结果  (1)黄曲霉毒素诱导 ,5 2周肝癌发生率HBVx整合阳性小鼠 2 9只 ,14只发生肝癌 (48.3% ) ;HBVx整合阴性小鼠 15只 ,3只发生肝癌 (2 0 .0 % )。两者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1)。(2 )HBVx整合阳性小鼠的肝组织DNA修复基因Brca2和Nthl1的RNA表达水平都低于HBVx整合阴性小鼠。经AFB1攻击形成的肝癌和癌旁组织 ,其DNA修复基因Brca2和Nthl1的RNA表达水平也低于HBVx整合阴性小鼠。结论 结果表明HBVx在宿主细胞的整合 ,影响了宿主DNA修复能力 ,从而导致宿主对致癌物质的敏感性增加 ,最终引起肝癌发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DNA损伤修复基因在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细胞功能的特异性和预防细胞癌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DNA暴露在紫外线照射环境中损伤后的修复能力与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本文就 DNA损伤修复系统中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通路和双链断裂修复(duble-strand breaks repair,DSBR)通路中的几类关键基因与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通过直接与聚合酶β、DNA连接酶Ⅲ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形成复合物,共同参与因电离辐射和氧化损伤引起的碱基切除修复和单链断裂修复.XRCC1基因中存在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各位点多态对各种肿瘤遗传易感性的影响不一.现对XRCC1基因多态与某些肿瘤遗传易感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PTS(抑瘤仙)体外抗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抗瘤新药PTS(抑瘤仙 )体外对肺癌细胞、耐药肺癌细胞及对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大细胞肺癌株NCI H 460、耐药大细胞肺癌株H 460 /cDDP及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株 16HBE为实验对象 ,采用 2 4h活细胞跟踪法、MTT法及台盼蓝拒染记录细胞生长曲线法 ,进行PTS的体外抗瘤作用研究 ,同时以DDP(顺铂 )为阳性对照 ,PBS(平衡盐液 )为阴性对照。结果 PTS对受到直接损伤的肺癌细胞及耐药肺癌细胞均有杀伤作用 ,具有抗瘤作用和一定的抗耐药性。与DDP比较 ,PTS有更强的抗瘤作用 ,对于H 460细胞在第 48h 5 0 0mmol的DDP杀伤率为 62 .1% ,1/2 0 0的PTS为 81.3 % ;而PTS对于正常人支气管上皮 16HBE细胞的影响较小 (DDP为 3 9.5 % ,PTS为 2 1.6% ) ,具有较高的选择性。PTS应用后立即起效并达高峰 ,作用持续时间短。结论 PTS体外抗瘤作用明显 ,并具有选择性和一定的抗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肺癌的发生与个体遗传易感性有关, 其中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可以引起不同DNA损伤反应, 而机体间DNA损伤修复能力的不同与肺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DNA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DNA修复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其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DNA损伤和修复类型、DNA不同修复途径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其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DNA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中DNA修复基因DNA-PK的结构和表达变化.方法:用Northern blot杂交检测基因转录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基因编码序列结构变化.结果:癌变细胞中DNA修复基因Ku70(XRCC-6)的编码碱基发生突变,第1 148~1 153位点由AGGATC突变为GAGTAC,致使编码的氨基酸由RI变为EY;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DNA修复基因DNA-PKcs(XRCC-7)的表达发生改变,在恶性转化早期即α-粒子照射后第21代就已被抑制,但发生癌变(第35代)后,部分细胞克隆的该基因表达又重新上调.结论:DNA修复基因DNA-PK的结构和表达的变化,导致细胞DNA修复能力缺陷,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是α-粒子癌变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DNA修复是指细胞中受到损伤的DNA分子在多种酶的作用下恢复正常的DNA 序列结构和维持遗传信息相对稳定的细胞反应。DNA修复包括直接修复、碱基切除修复、错配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双链断裂修复等基本形式。DNA修复系统的异常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而且DNA修复基因的多态性使得其修复DNA的能力产生差异,从而影响了肿瘤的易感性和治疗的预后。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DNA修复系统与肿瘤发生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AdCMVmIL-12的抗肿瘤作用效果。方法:体外用AdCMVmIL-12预处理大鼠甲状腺癌细胞(rMTC),观察其致瘤性;制备动物肿瘤模型,在瘤体内注射AdCMVmIL-12,测量肿瘤体积大小变化。结果:体外用AdCMVmIL-12预处理的rMTC失去致瘤性,不能在动物体内发展成肿瘤;瘤体内注射Ad-CMVmIL-12后,肿瘤体积逐渐缩小。注射后的第12天AdCMVIL-12对rMTC、RTC-R2、H22、XTC-1的抑制率分别为67%、66%、90%、6.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dCMVmIL-12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而且对不同类型的肿瘤作用效果不同,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DNA损伤修复在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和机体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breaks,DSBs)是DNA损伤最严重的形式。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R)是体内参与DSBs损伤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DNA修复蛋白RAD52是体内参与同源重组DNA修复的关键因子。RAD52的表达水平异常与非小细胞肺癌、胃癌、鼻咽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对DNA修复蛋白RAD52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基因组不稳定性是癌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DNA损伤修复反应缺陷或复制压力增加引起的。这些缺陷也会变为癌细胞的弱点,人们可以利用这些弱点来提高抗癌治疗的效果。近年来,针对不同DNA损伤修复通路的高效选择性靶向制剂得到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观察到明确的抗肿瘤活性和药物安全性。临床医生应该认识到这类药物潜在的抗癌作用机制,包括药理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迄今报告的临床结果和毒副反应,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在此,我们将目前基于DNA损伤修复通路开发的新药与泌尿生殖系肿瘤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胡佳  王雅杰 《癌症进展》2012,10(4):369-373
正DNA损伤修复失败被认为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各种类型的DNA结构损伤中,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DSB)是一种最严重的DNA损伤,可以在生理过程中作为中间产物产生,也可以在外源性电离辐射和DNA断裂剂如抗癌药物、遗传毒物等损害过程中产生。如果DSB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DNA损伤修复基因Mus81的特殊结构、生物学特性与肿瘤发生关系的探讨,反映Mus81在保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抑制肿瘤中重要的生物学作用,为提高放疗、化疗疗效和克服肿瘤耐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现就哺乳动物Mus81在肿瘤发生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宋德刚  王哲海 《实用癌症杂志》2006,21(5):540-541,544
人类细胞具有一系列DNA修复系统,以防御体内和体外因素引起的不同类型的DNA损伤,保持基因组的完整性。研究表明DNA修复能力低可能与个体肿瘤易感性密切相关,然而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增加却阻碍了疗效的发挥。肿瘤细胞DNA修复能力与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近来许多研究表明,DNA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eleotide polymorphism,SNP)、甲基化状态以及基因的过表达均可改变DNA修复的能力,因此检测DNA修复基因的分子状态可以预测个体肿瘤化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方桦  王兴元 《癌症进展》2007,5(6):561-566
铂类药物是治疗实体肿瘤常用的药物之一,但是肿瘤细胞对铂类药物耐药导致化疗失败,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DNA修复能力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DNA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改变DNA修复能力,因此,检测这些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预测疗效。现综述DNA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预测铂类药物敏感性和预后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DNA的精确复制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而DNA双链断裂(DSB)损伤可能诱导细胞凋亡和染色质重排,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DNA依赖性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样蛋白激酶(PIKK)家族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及表达量最高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与Ku70/80结合后,DNA-PKcs在离子辐射诱导DSB后的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有效修复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DNA-PKcs或其他NHEJ修复因子的缺失会导致辐射敏感性和DSB的未修复,以及V(D)J重组缺陷和免疫缺陷。本文主要对DNA-PKcs的结构,在DSB位点的募集与激活,在NHEJ修复中的作用过程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进行总结与展望,希望能为DNA-PKcs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五色灵芝提取液与环磷酰胺(CTX)合用对小鼠移植性动物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0只。阴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NS)20m l/(kg.d)灌胃,阳性对照组以环磷酰胺(CTX)20mg/(kg.d)灌胃。第1实验组:灵芝液组20g/(kg.d)灌胃;第2实验组:灵芝液20g/(kg.d) 环磷酰胺(CTX)20mg/(kg.d)灌胃。各组均于接种后24小时开始灌胃给药,连续10天。均于末次给药后24小时处死,计算抑瘤率。结果:各组抑瘤率分别是:第一实验组为(47.41~60.42)%,第二实验组为(78.02~80.23)%。各实验组的抑瘤作用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灵芝液与环磷酰胺(CTX)联合组与单用灵芝液组或单用环磷酰胺(CTX)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五色灵芝提取液与环磷酰胺(CTX)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17.
P27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CDKIs)家族成员之一。作为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P27蛋白具有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诱导凋亡、促进细胞分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许多实体瘤存在着P27基因的缺失、突变和低表达,P27的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密切相关。P27可应用于急性白血病的靶向治疗,通过提高P27蛋白表达水平可治疗白血病。P27基因DNA甲基化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急性白血病P27 甲基化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尚未明确,P27基因甲基化的改变能否作为白血病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一个重要靶标,有待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 研究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致人支气管上皮(16HBE)恶性转化细胞DNA修复基因点突变情况。 材料与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GMA致16HBE恶性转化细胞DNA修复基因hMSH2、XRCC1、XPD及XRCC3的重要位点的突变情况,并以DNA测序方法加以验证。 结果: 16HBE细胞hMSH2 IVS12-6(T>C)位点发生了突变,由野生基因型TT型突变为TC基因型,其它位点未检测到突变。DNA测序结果相符。 结论: 错配修复基因hMSH2 IVS12-6(T>C)位点的突变可能为GMA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起始分子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多糖类药物对LAK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和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多糖类药物对LAK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和抑瘤作用。方法 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 ,Ⅰ组瘤体周围皮下注射IL 2 ,Ⅱ组注射IL 2和人参多糖 ,Ⅲ组注射人参多糖 ,通过测量瘤重、瘤体积和抑瘤率观察其抑瘤作用 ;同时取小鼠脾细胞培养 ,1组加IL 2 ,2组加IL 2和人参多糖 ,3组加人参多糖 ,用台盼蓝染色 ,观察多糖类药物对LAK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结果 人参多糖与IL 2联合体内应用抗肿瘤作用显著强于LAK细胞 (P <0 .0 5 ) ;人参多糖与IL 2联合体外培养表明 ,人参多糖能促进LAK细胞的增殖能力 (P <0 .0 5 )。结论 人参多糖与IL 2联合应用在体内抗肿瘤作用显著强于LAK细胞 ,在体外培养能促进LAK细胞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癌药股氨酰胺亚硝脲(SarCNU)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是否与神经元外单胺递质载体和DNA修复基因表达相关,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测定了9个人肿瘤动物模型的肿瘤神经元外单胺递质载体(EMT)和DNA修复基因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6的表达,并与SarCNU在荷人肿瘤的裸鼠的抗肿瘤作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多元回归分析发现,EMT、MGMT、ERCC2和ERCC4的不同组合,与SarCNU治疗效果间有相关性。而且,综合全部4个因素(EMT、MGMT、ERCC2和ERCC4),其与SarCNU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最显著(r=0.961,P=0.017)。结论SarCNU的抗肿瘤作用与肿瘤是否表达EMT和DNA的修复基因有关,即:EMT阳性的肿瘤对SarCNU敏感;但若同时具有DNA修复基因,如MGMT、ERCC2、ERCC4的表达,则其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