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方法,提高乙肝相关疾病患者肝移植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成人乙肝患者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小剂量HBIG Lamivudine与单纯应用Lamivudine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区别。结果Lamivudine组75例患者,12例患者发现有肝炎复发,复发率为16.7%(12/75),其中4例检测到YMDD变异株。联合用药组45例患者有3例乙肝复发,复发率为6.7%(3/45),未检测到YMDD变异株。结论小剂量HBIG Lamivudine比单纯使用Lamivudine能更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且术后发生YMDD变异的危险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行肝肝移植治疗后如何防治乙肝复发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研究院2000年10月-2003年10月40例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Lamivudine对预防乙肝病毒复发的疗效。结果 40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2例肝癌肝移植患者因肝癌复发分别于移植后8个月和13个月死亡。术后2周31例患者HBsAg、HBeAg及HBV-DNA均为阴性:6例因经济原因未能继续使用Lamivudine和HBIG的患者术后2-9个月HBsAg阳性,并出现明显的肝功能损害,经加用Lamivudine和HBIG并护肝治疗后转阴.肝功能明显好转;3例在术后4个月内HBV-DNA、HBsAg和HBeAg阳性。4个月后HBV-DNA降至10^4 copies/mL以下,HBsAg转阴。肝功能良好。结论 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Lamivudine对预防乙肝病毒复发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首例肝移植术是由Starl在1967年成功完成的[1],10年后,我国第1例肝移植术在上海瑞金医院获得成功。此后,肝移植作为各种终末期肝病和肝功能衰竭唯一有效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受到肝外科大夫的青睐[2]。在我国乙肝患者众多,乙肝患者占肝移植病人总数的80%以上。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严重威胁移植肝及患者的存活率。未接受乙肝预防治疗的患者术后乙肝复发几率高达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XL  Zhu XF  Shi HJ  Cui SZ  Tang YQ  Ba MC  Wang JK  Wang B  Lu Q  Zhao HY  Wu YB  Li ML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9):606-609
目的 探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近5年来资料完整,术前存在HBV感染,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的183例成人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用药方法,分为单纯使用拉米呋啶(LAM)组(单纯组)106例与联合使用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LAM组(联合组)77例,全部得到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14.6个月,单纯组106例患者,移植后1周内HBsAg转阴率为82.1%(87/106),其中18例发现有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16.98%(18/106),乙肝复发率为11.3%(12/106),9例检测到YMDD变异,变异率为8.49%.联合组77例患者移植后HBsAg转阴率为94.81%(73/77),HBV再感率为6.49%(5/77),HBV复发率为2.60%(2/77),1例检测到YMDD变异株,变异率为1.30%.移植后1周内HBsAg转阴率、HBV再感染率、复发率、YMDD变异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出现YMDD变异株的患者加用阿德福韦(ADF)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 (1)小剂量HBIG和LAM联合应用较单纯使用LAM预防肝移植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疗效确切,和国外大剂量静脉使用HBIG和LAM效果相当(x2=0.306),且具有价格低廉,易于被国人接受的优点;(2)对于小剂量HBIG和LAM联合应用过程中出现YMDD变异引起LAM耐药的患者,应该加用ADF治疗.但是对于此类患者病例数较少,相关经验少,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肝移植后预防乙肝复发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在肝移植手术前后,联合采用拉米夫定及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和复发,与只采用拉米夫定预防的对照组在治疗效果上进行对比.结果 对观察组使用拉米夫定配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方法后,患者HBsAg水平的转阴率、乙肝病毒再感染率、复发率和 YMDD 变异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采用拉米夫定及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疗效显著,并且治疗费用低,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防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的有效方法 .方法 对近5年来资料完整,术前存在乙肝感染,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的183例成人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用药方法 ,分为单纯使用拉米呋啶[(lamivudine,LAM)组(单纯组)]106例与联合使用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LAM组(联合组)]77例,全部得到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14.6个月,单纯组106例患者,移植后1周内HBsAg转阴率为82.10%(87/106),其中18例发现有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17.0%(18/106);乙肝复发率为11.3%(12/106),9例检测到YMDD变异,变异率为8.49%(9/106).联合组77例患者移植后HBsAg转阴率为94.8%(73/77);HBV再感率为6.5%(5/77),HBV复发率为2.6%(2/77),1例检测到YMDD变异株,变异率为1.3%(1/77).对于出现YMDD变异株的患者加用ADF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①小剂量HBIG和LAM联合应用较单纯使用LAM预防OLT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疗效确切,同国外大剂量静脉使用HBIG和LAM效果相当,且具有价格低廉,易于被国人接受的优点;②对于小剂量HBIG和LAM联合应用过程中出现YMDD变异引起LAM耐药的患者,应该加用阿德福韦(ADF)治疗.但是由于此类患者病例数较少,相关经验少,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刘锋  吕毅  刘昌 《医学争鸣》2005,26(1):34-34
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0-10至今共行肝移植51例,其中早期10例乙肝及其相关性疾病患者肝移植术后仅单用拉米呋啶甚至未坚持使用拉米呋啶. 这1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1~50岁(平均43.8岁),其中6例合并肝癌,1例合并布加氏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下文简称乙肝)复发(指术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时间持续超过3周或转阴后又重新转阳)是导致其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川.近年来随着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核苷类药物的应用,乙肝复发率已明显降低,但长期应用拉米夫定易增加乙肝病毒(HBV)变异的危险性,且术前发生YMDD变异与术后乙肝复发率有明显相关性;同时,大剂量长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仅价格昂贵,且同样易造成HBV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9.
张丽书 《中外医疗》2014,(22):140-141
目的对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在该院住院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护肝及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病毒方案治疗,其中,对照组43例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观察组43例给予阿德福韦抗病毒药物,研究并分析两种抗病毒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发现,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用药期间均有个别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下降、乏力、慢性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现象,但均能耐受,在持续用药和适当干预后症状消失或缓解。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或是阿德福韦抗病毒药物,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均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均属于较为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肝移植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LAM)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疗效,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和乙型肝炎复发的长期联合预防方案。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1993年10月至2005年8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90例肝移植,术后应用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出现LAM耐药时加用阿德福维(ADV)。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定量、YMDD变异、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HBV再感染和乙型肝炎复发。结果190例中出现再感染15例(7.9%),其中肝炎复发7例,加用ADV治疗好转5例,再移植2例;其余HBV再感染8例均加用ADV治疗,血清HBVDNA水平下降5例,转为阴性3例;HBsAg阴转1例。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再感染时间8.3月。结论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加用阿德福维可有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  相似文献   

11.
王明  边茜  朱云霞 《北京医学》2016,(12):1279-1281
目的 探讨可能导致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儿乙肝免疫接种后免疫低和无应答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83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新生儿出生后6h内及21d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出生当天和出生后l、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μg.出生后6h内、7月龄抽取股静脉血,检查HBV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按照产妇孕期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母乳喂养、父亲HBsAg情况、母亲HBeAg情况分组,评估上述因素对婴儿乙肝免疫接种应答情况的影响. 结果 产妇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8.6%(25/290),未行抗病毒治疗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7.0%(38/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60,P=0.44).母乳喂养组婴儿的低和无应答率为8.8%(18/204),人工喂养组低和无应答率为7.2%(45/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52,P=0.47).父亲HBsAg阳性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20.0%(5/25),父亲HBsAg阴性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7.2%(58/8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3.00,P=0.08).母亲HBeAg阳性组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9.9%(33/335),母亲HBeAg阴性的婴儿低和无应答率为6.0%(30/4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3.55,P=0.06).结论 HBsAg阳性产妇分娩的婴儿中,母亲孕期采用抗病毒治疗、母乳喂养、父亲HBsAg阳性和母亲HBeAg阳性对婴儿乙肝免疫应答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38名HBsAg、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所生的新生儿按不同的阻断方法随机分为3组,在新生儿及婴儿12个月龄时,采血清检测HBsAg和抗-HBs,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Ⅱ组和对照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2.22%和26.5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5);研究Ⅱ组和对照组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分别为31.11%和8.16%,差异有显著性(P<0.005);研究Ⅰ组、研究Ⅱ组和对照组的12月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6.82%、2.22%和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Ⅰ组、研究Ⅱ组和对照组的12月龄婴儿抗-HBs阳转率分别为79.55%、73.33%和6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优于单独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约有3.5亿~4亿,占世界人口5%。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以及性接触传播,HBV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1]。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早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建议将乙肝疫苗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2]。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0):25-27+3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均等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予以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予以抗病毒治疗,对比两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HBV-DNA转阴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TBIL、ALT、AST肝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可实现疗效的提升,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物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病毒治疗,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等)治疗,共治疗6个月。结果 (1)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ALB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Child-Pugh评分及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两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肝癌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使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载量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情缓解,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lthough the use of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 may lead t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recurrent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and improve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for hepatitis B-related diseases, the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still remains at a lower level. Differen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the same HBV-related diseases and the same therapy.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efficacy of HBIG is associated with FCGR3A gene polymorphisms in Chinese liver transplant patients.Methods Altogether 77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itis B-related diseases with more than one-year survival after surgery were studied. The recurrence of HBV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appearance of HBsAg in serum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FCGR3A genotyping was performed using genomic DNA sequencing (ABI 3037).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t nucleotide 559 was detected by Polyphred. Results Of the 77 patients, 14 were complicated with HBV recurrence post-transplant. The FCGR3A at nucleotide 559 TT was observed in 35 (45.5%) subjects, whereas TG in 31(40.3%) and GG in 11(14.3%). In the 559G carrier group (n=42, 54.5%), the risk of HBV recurrence was 9.5%, and 1- and 2-yea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s were 95.2% and 88.7%, respectively. In the 559G noncarrier group (n=35, 45.5%), the risk of HBV recurrence was 28.6%, and 1- and 2-yea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s were 74.3% and 69.3%, respectively. The risk of HBV recurrence and the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 were both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559G carrier and noncarrier groups (P&lt;0.05).Conclusions 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T/G)at position 559 of the FCGR3A gene was found in Chinese patients. The efficacy of HBIG in prophylaxis of HBV recurrence after L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 polymorphism, so detecting FCGR3A genotypes can be a clinical reference of the HBIG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肝复发是影响肝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未作预防的乙肝病毒(HBV)感染者移植术后HBV的再感染率在80%以上,居乙肝肝硬化肝移植后死亡原因的首位.近年来,许多新的防治策略明显降低了该类患者术后的乙肝复发率.本文就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原因及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随访5年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BIG联合乙肝疫苗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随访5年的防治效果。方法将204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孕妇及所生的新生儿按不同阻断方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6例,于孕28、32、36周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共3次;对照组98例,常规随访检查,未注射药物。两组的新生儿、婴儿于12个月、24个月及幼儿于36个月、60个月龄采血检测HBsAg及抗-HBs。结果孕晚期预防性应用HBIG被动免疫组孕妇所产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8.45,P〈0.05);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9.52,P〈0.001)。随访5年后,两组幼儿的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和P〈0.05)。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减少婴幼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乙肝(HB)及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心脏病手术患者于手术前后进行了肝功能测定,其中肝功能正常组45例、HBV携带组42例,HB组18例。结果体外循环对HBV携带者的肝功能无显著影响(P〈0.05),对其术后出血也无明显影响。HB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显著升高,且其术后出血量较肝功正常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术前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受心脏手术是安全的.HB患者心脏手术中肝功能损害是可逆性的,只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也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乙肝终末期肝病患者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是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介绍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肝脏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及乙肝复发的诊断标准;探讨预防乙肝复发的各种方案的优劣,指出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用药方案是目前报道的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案.笔者认为,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需进行综合防治,治疗从移植前开始进行,贯穿术中,术后进行长期乃至终生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