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刘传合综述董声焕审校(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100020)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是由肺Ⅱ型细胞分泌的分布于肺泡气液界面的磷脂、中性脂及蛋白的多组分复合物,磷脂包括磷脂酰胆碱(Phosphati... 相似文献
2.
我们用膜天平测量了自行由猪肺提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体外表面活性指标,并用该制剂对离体灌洗鼠肺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体外表面活性,以及对离体灌洗鼠肺顺应性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药物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的损害作用谢尔凡,杨宗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重庆630038)肺表面活性物质(PS)系统是维持正常肺功能的基础。虽然临床上发现一些常用药物具有肺毒性作用,但对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来的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可... 相似文献
4.
我们用膜天平测量了自行由猪肺提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体外表面活性指标,并用该制剂对离体灌洗鼠肺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体外表面活性,以及对离体灌洗鼠肺顺应性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谢尔凡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6,17(1):38-41
<正>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维持正常肺功能的基础,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稳定性,防止肺不张,减少呼吸肌作功。此外,PS还能防止肺水肿,清除氧自由基,参与呼吸道的防御机制等。外源性PS替代治疗,可补充原发性内源性PS缺乏或继发于肺损伤后PS分泌减少,以及对抗因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肺泡腔内蛋白性水肿液聚集所致PS功能抑制,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对肺炎所致PS功能障碍、呼吸衰竭患者也有肯定疗效。本文拟就外源性PS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PS制剂的种类 PS由磷脂、中性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按来源和制备方法的不同,PS制剂可分为以下四类:①天然PS:来源于人或动物的肺组织、肺灌洗液或羊水,含正常PS的成分,表面活 相似文献
6.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128例早产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2004年1月~2009年9月住院的128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早生儿(平均胎龄30.7周)作为观察组,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N-PS)的225例早产儿(平均胎龄31.2周)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在鼻导管吸氧、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及呼吸机辅助通气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BPD发生率。结果: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组早产儿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率为5.47%,未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组的BPD发病率为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AP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条件下,使用PS较未用PS的早产儿BPD发病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导管吸氧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减轻BPD的发病,对机械通气的患儿,使用PS能减轻肺损伤,降低上机条件,减少BPD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肺透明膜(HMD)的疗效及其临床价值.方法观察20例HMD患儿Exsurf治疗前后肺功能机械通气参数及肺泡充气程度的变化.结果PaO2、PaCO2、氧合指数动脉一肺泡氧分压比值治疗前后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用药后12h机械通气参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用药后12h胸片提示肺部病变明显改善.用药后肺炎、颅内出血并发症为70%和35%.结论Exsurf对HMD患儿具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后肺功能和肺泡充气程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于肺透明膜病(NRDS)早产儿的治疗结果影响。方法60例NRDS早产患儿,随机分成仅采用机械通气的对照组(30例)与在机械统计基础上联合PS治疗的观察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等,评价PS对于呼吸机治疗NRDS早产患儿的治疗影响。结果采用PS联合呼吸机治疗的观察组,经0.5~2.0 h治疗后,呼吸窘迫情况显著好转,两组血气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呼吸机治疗时间与总吸氧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此外并发症发生率也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病死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PS联合机械通气对于NRDS早产患儿的疗效显著,较单纯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更确切,缩短病程、治疗时间,减少患儿家属负担,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P<0.05)。结论采用PS联合机械通气对于NRDS早产患儿的疗效显著,较单纯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更确切,缩短病程、治疗时间,减少患儿家属负担,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32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71例<32周早产儿根据有无机械通气分为预防组(51例)和治疗组(20例),两组胎龄、Apgar评分、体重均无明显差异。观察两组的用药剂量、用药后血气变化,HMD的发生情况,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预防组和治疗组PS用药剂量分别为(71·2±18·0)mg/kg和(75·1±21·1)mg/kg(t=0·79,P>0·05)。PS注入前后两组组内对比,pH、PaO2差异显著,显示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纠正。预防组HMD发生率为27·45%,治疗组发生率为80%(χ2=16·26,P<0·01)。两组的主要并发症除肺感染和脑室出血外,均无明显差异。预防组存活率98·04%,治疗组70%(χ2=9·75,P<0·01)。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HMD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粉防己碱(TET)对抗移植心脏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Wistar-Wistar和SD-Wistar大鼠间的颈部心脏移植分别作为同系和异系对照。TET治疗组(SD-Wistar)大鼠每天另给予50mg/kg TET灌胃。异系对照和TET治疗组大鼠每日给予环孢素A灌胃(1.5mg/kg),同系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12周后取移植心脏做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ICAM-1表达,以图像分析仪计算阳性率。结果异系对照动脉管壁占血管直径的平均比值为0.64±0.20,明显高于同系对照(0.23±0.07,P〈0.01)和TET治疗组(0.33±0.11,P〈0.05);ICAM-1在同系对照低度表达,异系对照的表达明显增强,TET治疗组的ICAM-1表达则明显减少。结论ICAM-1在慢性排斥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抑制ICAM-1表达可能是TET抗慢性排斥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细胞凋亡及ICAM-1(细胞粘附因子-1)的表达机制,探讨NAC(N-乙酰-L-半胱氨酸)抗细胞凋亡作用和对ICAM-1表达的干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10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出血组,脑出血+NAC组,各分为出血6h,12h,24h,48h,3d,5d,7d七个时间点。采用立体定位注入自体未肝素化动脉血复制脑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ICAM-1的表达;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①脑出血后12hICAM-1开始表达,72h达高峰。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均P〈0.05)。②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6h出现凋亡细胞,12h上升显著,3d凋亡细胞迭峰值,7d仍有凋亡细胞表达。③NAC干预后周边组织ICAM-1表达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数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5)。结论:①细胞因子ICAM-1参与了脑出血周边组织炎性反应损伤。②脑出血周边组织存在着细胞凋亡病理生理过程。③NAC可抑制细胞因子ICAM-1表达,同时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可改善脑出血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在胎膜早破组及相对应孕周末破膜妊娠组(对照组)胎膜中的表达,同时将所有病例的胎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ICAM-1在胎膜早破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且在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研究组中表达更高,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胎膜早破组中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64.15%)明显高于对照组(20.00%)。结论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胎膜早破组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其表达程度与感染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大鼠梗阻性黄疸后肠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假手术对照组(SO)、梗阻性黄疸组(OJ)、褪黑素治疗组(MT)。观察各组小肠组织中ICAM-1的表达及小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测量肠绒毛高度和黏膜厚度。结果梗阻性黄疸组小肠组织ICAM-1的表达明显增强,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明显降低,与假手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1);褪黑素治疗组与梗阻性黄疸组比较小肠组织ICAM-1的表达明显减弱(P<0.01),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增高,肠组织结构损害减轻(P<0.01)。结论褪黑素通过抑制梗阻性黄疸后肠组织ICAM-1的表达,减轻小肠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高(P均〈0.01);高血压病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升高,sICAM-1和CRP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病情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观察核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的表达及辛伐他汀干预治疗的情况,初步探讨大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3组大鼠:正常对照(NC)组、糖尿病(DM)组、辛伐他汀治疗(D)组,分别于实验第4、8周末,检测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Ccr)、24h尿微量白蛋白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小球NFκB、ICAM1的表达。结果4周时,DM组及D组Ccr、24h尿微量白蛋白、NFκB、ICAM1表达均显著高于NC组,D组与DM组上述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时,DM组及D组Ccr、24h尿微量白蛋白、NFκB、ICAM1表达均显著高于NC组,D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DM组。结论辛伐他汀可引起NFκB、ICAM1表达下调,而发挥抗炎、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细胞间粘附因子-1在非小细胞肺癌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 olecule-1,ICAM-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的ICAM-1的表达,用χ2检验分析其表达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生存分析用Kaplan-M 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结果肺癌组织ICAM-1表达率为37.21%,鳞癌表达略高于腺癌;淋巴转移的肺癌组织ICAM-1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Ⅰ期肺癌中ICAM-1阳性率高于Ⅱ期,Ⅱ期高于Ⅲ期;术后转移组ICAM-1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转移组;ICAM-1阳性表达患者术后转移率低于阴性患者;ICAM-1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ICAM-1阴性表达患者。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与病理分期、淋巴转移呈负相关;与术后患者血行转移和生存时间呈负相关。ICAM-1是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转移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变化规律的观察,探讨sICAM-1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77例RA,25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血清中sICAM-1及9例RA关节液中sI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所测静脉血清sICAM-1浓度,RA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组,RA活动期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及稳定期组,RA稳定期组与健康人组差异无显著性,RA组与AS组差异无显著性;RA患者静脉血清sICAM-1浓度与治疗效果相关;RA患者静脉血清sICAM-1浓度与关节液sICAM-1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ICAM-1在R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用于监测RA活动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术前血清可溶型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术后肿瘤复发和生存率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定量检测sICAM-1和VEGF在胃癌及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结果胃癌组术前血清sICAM-1和VEGF水平高于健康人组(P<0.01),术后1周血清sICAM-1水平显著下降(P<0.01),VEGF无明显变化(P>0.05);胃癌组术前血清sICAM-1和VEGF水平,在浆膜侵及者均高于未侵及者(P<0.05和<0.01),在TNMⅢ期、Ⅳ期者高于TNMⅠ期、Ⅱ期者(P均<0.01);伴淋巴结转移组血清sICAM-1水平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组(P<0.01),血清VEGF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状态无关(P>0.05);胃癌组术前sICAM-1和VEGF水平高表达者容易出现肿瘤复发(P<0.005),其二年生存率亦较低表达者低(P<0.005);两者与患者组织学分型、性别、年龄等无关(P均>0.05)。结论血清sICAM-1和VEGF可能参与胃癌发生、发展和侵润、转移的调控。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预测胃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及侵润程度,可作为术前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化浊通脉散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家兔的动脉硬化斑块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指标表达的影响。方法纯种新西兰雄性白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化浊通脉散组(C组)、西洛他唑组(D组)、通塞脉片组(E组),予高脂饮食及股动脉球囊扩张术建立ASO家兔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测定药物干预后ICAM-1 mRNA在家兔股动脉标本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化浊通脉散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斑块中ICAM-1阳性的表达率(P<0.01)。结论化浊通脉散具有保护动脉血管内膜、防治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