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章琪 《陕西中医》2003,24(10):915-917
作者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 ,论述了经络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生理现象 ,并在前人关于经络学说起源的几种假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经络学说起源于远古时期道家修炼的观点 ,指出经络是古代学者通过打坐、观想及禅定等返观内照 (或称内省体验 )的方法认识到的人体无形的能量与信息通道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从经络学说的起源考证经络之实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瑞  谷世哲 《中国针灸》1998,18(10):619-621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作为中医学术的核心理论,数千年来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辨证论治。然而有关经络实质的讨论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对中医卓越临床疗效的认同,以及西方医学的东方回归,促成了国内及国际上学习中医和针灸的热潮。研究经络的实质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进行重点研究。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阐述对经络实质的认识,目前对经络实质及起源的认识主要有血管论和感…  相似文献   

4.
5.
李军  申秀云 《中医研究》1991,4(3):43-45
经络学说起源问题是当前学术界颇具争议的焦点;在马王堆医书出土之前,经络学说始于相同功能的针灸穴位之归纳,即联点成线说是一个基本公认的观点;而在马王堆医书出土之后,有些学者根据循经感传现象提出了先经后穴的经络学说。笔者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这两个相同独立和并存的经脉与俞穴医疗方法,其后在历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经与穴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1 传统概念只是一种推理工具 经络学说的重点内容是“经络”概念的形成和作用的表达。围绕经络的形成似已达成共识,即经络的形成是古人通过独特的医疗实践、结合部分解剖知识等创建的,但这不等于说经络就是一个实体。经络应当是客观加主观的产物,所谓客观就是古人模糊的解剖学知识,而所谓主观就是古人对人体内在相互关系的认识,二者结合才形成了古人的经络观。具体地说,经络应当是在实体(血管、神经、肌腱等)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仿血管、神经、肌腱等功能的一种功能通道,同中医学的“脏腑”概念一样,既类似现代解剖器官和组织,又不完全等…  相似文献   

7.
刘浙伟  金剑铬 《中医杂志》1997,38(11):696-696
1 推拿手法对经络学说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推拿手法如点、掐、按等手法,对发掘穴位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灵枢·经筋》指出“以痛为腧”,就是以病痛的局部作为推拿、针刺的部位。后来,才把某些特殊的“按之快然”、“驱痛迅捷”的部位称为“砭灸处”(即穴位)。同时,《灵枢·背腧》又指出:“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运用指按法既起到治疗作用,又帮助我们找到穴位的正确位置。《内经》各篇所载的穴位大约是160个,到了清代《医宗金鉴》穴位增  相似文献   

8.
经络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龙祥 《中国针灸》1994,14(3):43-46
本文在"经络学说的由来"一文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早期的经络学说演变为《灵枢·经脉》经络系统的具体过程,并深入分析了其演变的原因及其文化背景,同时辑出三种与《经脉篇》不同的古代经络学说佚文,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经络学说的由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黄龙祥 《中国针灸》1993,13(5):47-50
古人通过诊疗实践发现人体腕踝附近诊脉处与头面躯干部诊脉处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标““本“脉概念。连接上下相应的标,本脉形成最初的经脉循行线。随着阴阳学说的广泛运用,腕踝部的脉诊之脉-脉口,刺灸之穴-“经脉穴“及经脉,先后以三阴三阳相同的名称命名。脉口所诊断,“经脉穴“所主治的病症自然成为经脉病候。至此,最初的经脉学说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0.
漫谈经络领域学说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10032)彭静山关键词经络领域学说1959年6月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第一次“全国针灸经络座谈会”,每省3名代表,卫生部部长、副部长、中医司长都出席了。这个会开了1个多月,分为许多小组,中心议题是探讨经络问题。有...  相似文献   

11.
12.
朱丹溪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 ,倡导“阳有余 ,阴不足论”“相火论”,主张保存阴精 ,勿动相火 ,善用滋阴降火 ,为滋阴学派的创始人。丹溪对经络学说亦颇有研究 ,在《丹溪心法》中 ,他对经络的病候和诊断 ,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兹就此作一初步探讨。1 提出经络见证 充实经络病候《灵枢·经脉篇》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与病候 ,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首》中提出“十二经见证”,即在《内经》经络病候的基础上 ,根据前人理论及其临床作了大量的增补。手太阴肺经见证增加“善嚏”“皮肤…  相似文献   

13.
张中成 《中医药学刊》2002,20(2):183-184
从关于经络学说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经络学说的形成时代背景,经络的重要性,现代经络研究的局限性,经络研究的科学思路与方法等论述 了经络学说形成背景与科研思路方法,指出;经络研究应发掘文献资料,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结合现代最新科技,结合神经生物,细胞信号传导,体液调节等方法,以期揭示经络本质。  相似文献   

14.
Wang JY  Wang LP 《中国针灸》2011,31(4):329-332
从认识经络、调整经络、呵护经络3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治未病的主要内容.从经络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主要功能论述如何认识经络;通过审、切、循、按、扪的经络诊察方法,查找异常经络;采用刮、吸、割、揪、捻等法调整经络;运用通经络、调情志、节饮食、注起居保养呵护经络,以达治未病之目的,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前人的经络概念、经络理论.  相似文献   

15.
经络学说的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龙祥 《中医杂志》2002,43(10):746-748
依据对古代经络学说史学研究的成果及科学哲学的分析方法,将构成“经络学说”中不同性质、不同价值的两种成分剥离开来,呈现其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个准确、完整表达古代“经络学说”科学内涵的,一个既可以被证实,又可被证伪的科学命题,从而使“经络问题”成为一个能够被科学界普遍理解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成 《中国针灸》1997,17(9):567-568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陈德成(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210029)主题词经络学说/历史,天文学在近代科技领域,医学与天文学是两个完全隔绝的学科,但在春秋秦汉时期,这两者却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如《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相似文献   

17.
1经络研究回顾中医的确存在很多疑问,这些疑问让神奇的中医备受煎熬。凤汉氏小体的风波掀起了一次研究经络的高潮,中国也把经络研究列为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而那些搞中医中药的学者和那些实验针灸研究者们,因找不到经络就失去了信心,"九五"在经络课题组的坚持下,勉强列为攀登计划,5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自然不会有耀眼的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18.
人生步入老年,身体各方面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一系列衰败现象.尤其是肾气的虚衰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因人而异,或耳先失聪,或目先不明,或须发白堕,或牙齿脱落.这种因老而衰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规律,但是,由于这种衰退,削弱了机体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免疫防卫机能.在外,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降低,对六淫之邪的抵抗力减退;在内,脏腑之间、经络之间、脏腑与经络之间由相对平衡趋向失衡,对七情之气的调节能力也大大减弱.因此,老年人就特别容易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气,发生各类疾病.其中,尤以慢性虚弱性疾病和各种组织结构的退行性病变居多.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疾病的结果,又进一步加速机体各种功能的退化,加速衰老,形成一种由虚致病、因病更虚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经络学说及其临床应用210000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王启才编者按:根据广大读者的建议,本刊新设了“专题讲座”这一栏目,特邀全国各地学有所长的专家、教授,密切地结合临证实践、系统而深入地讲述针灸学中的重大问题,期能在更高层次上为读者提供学习的参考;全面地...  相似文献   

20.
从关于经络学说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经络学说的形成时代背景、经络的重要性、现代经络研究的局限性、经络研究的科学思路与方法等论述了经络学说形成背景与科研思路方法。指出 :经络研究应发掘文献资料 ,密切联系临床实际 ,结合现代最新科技 ,结合神经生物、细胞信号传导、体液调节等方法 ,以期揭示经络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