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方法,从孕15天胚胎大鼠的脊髓腹侧组织中分离脊髓前角神经元,通过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细胞,应用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抗体和抗神经微丝抗体-SMI32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纯化培养体系中神经元占培养细胞的90%以上,其中70%左右为脊髓运动神经元(spina lmotor neurons,SMNS)。结论通过差速贴壁法纯化分离培养的SMNS体外生长状态良好,纯度高,可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联合培养大鼠脊髓前角与盆神经节( major pelvic ganglia,MPG )植块并初步探讨两者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方法:建立大鼠脊髓前角与盆神经节之间植块的联合培养体系,观察神经元的生长变化?结果:神经组织在体外联合培养时均生长良好,脊髓前角植块生长出的运动神经元(spinal motor neurons,SMNs)发出突起与盆神经节的神经元形成明显形态上的接触?结论:联合培养的不同系统的神经元能彼此形成明显接触,初步提示运动神经元与盆神经节神经元之间可能形成功能性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 A,Nogo A)的表达情况,来评估神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euroserpin,NSP)对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130只成年雄性SD 大鼠随机分成3组:SCI组(n=60),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制备SCI模型,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5 μL。NSP组(n=60),大鼠SCI后立即鞘内注射NSP 25 μL。正常对照组(n=10),只去除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各组定期行为学观察(BBB评分),Western blot检测SCI局部GDNF和Nogo-A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SCI局部BDNF、GDNF和Nogo-A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时间延长,术后SCI组和NSP组大鼠BBB评分均逐渐升高,但是两组并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显示:急性SCI后1天GDNF表达明显升高,且随时间延长其表达量逐渐降低,同时,在1、3、7和14天各时间点NSP组GDNF表达量均高于SCI组。急性SCI后Nogo-A表达成逐渐升高趋势,同时,NSP组在各时间点的Nogo A表达量均低于SCI组。real-time PCR显示:SCI 1天后BDN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随时间推移,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同时,NSP组在1、3、7和14天各时间点BDNF水平均明显低于SCI组。结论  急性SCI后,大鼠内源性BDNF、GDNF和Nogo-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外源性给予NSP对大鼠急性SCI后的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但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对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VAP)联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SCs)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诱导的脊髓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胎鼠脊髓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脊髓神经元,采用Aβ25-35诱导脊髓神经元凋亡,将脊髓神经元分为正常细胞组(正常脊髓神经元)、诱导凋亡组(Aβ25-35诱导凋亡后的脊髓神经元)、SCs组(Aβ25-35诱导凋亡后的脊髓神经元+SCs)、GDNF组(Aβ25-35诱导凋亡后的脊髓神经元+GDNF)、SCs+GDNF组(Aβ25-35诱导凋亡后的脊髓神经元+GDNF转染的SCs)和VAP联合组(Aβ25-35诱导凋亡后的脊髓神经元+VAP联合GDNF转染的SCs)。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脊髓神经元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脊髓神经元中caspase-3阳性细胞数。结果:胎鼠脊髓神经元悬液接种后初始脊髓神经元大多为圆形。流式细胞术检测,与诱导凋亡组比较,SCs组、GDNF组、SCs+GDNF组和VAP联合组脊髓神经元凋亡率降低(P<0.05);与SCs+GDNF组比较,VAP联合组脊髓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脊髓神经元中均有caspase-3表达,SCs组、GDNF组和SCs+GDNF组细胞着色差异不明显,脊髓神经元中caspase-3阳性细胞数差异不大,但与诱导凋亡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VAP联合GDNF转染的SCs对脊髓神经元凋亡有保护作用,该作用通过下调脊髓神经元中caspase-3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 (NS)组和 GDNF组 ,改良 Allen法撞击致伤 T1 2 脊髓 ,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 NS和 GDNF,分别取不同时间的伤段脊髓进行切片 ,应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 (Ch E)和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 ,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GDNF组较 NS组 Ch E活性显著增加 ,ACP活性显著降低 ;2 1d时 NS组的 ACP及 Ch E活性均高于及低于假手术组 ;GDNF组与假手术组 Ch E和 ACP活性差别不显著。 结论 :GDNF对脊髓损伤后的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前角运动神经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改良Allen法压迫致伤T8、T9,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伤后分别给予电针刺激大鼠双下肢足三里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穴,取治疗2,4,6周伤段脊髓进行PCR扩增和组织切片。利用RT-PCR技术检测伤区脊髓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基因体内表达的变化;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大鼠SCI后伤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的数目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采用斜板试验和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AChE活性显著增加(P<0.01);实验组脊髓前角大、中型神经元的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GDNF mRNA基因体内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大鼠SCI 3周后针刺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联合应用神经营养素(NT)-4和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GDNF组、NT-4组和GDNF联合NT-4组。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第5、6腰椎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并注入外源性GDNF(10μg/mL)和NT-4,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尼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结果 GDNF联合NT-4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前2组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腔联合注入NT-4、GDNF较两者单独使用更有利于保护脊髓运动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通过PINK1/Parkin信号通路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NP组和GDNF组。对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行为学进行观察和测定;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脊髓;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大鼠脊髓组织中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结果 Sham组大鼠的情况良好;与Sham组比较,术后NP组大鼠侧肢体后爪有内收的现象,偶有大鼠跛行;GDNF干预后大鼠的情况明显好于NP组大鼠。3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痛阀值(TWL)在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CCI)的阈值无明显的变化(P >0.05);术后3 d、7 d和14 d的MWT和TWL比较,NP组大鼠较Sham组大鼠降低(P <0.05);NP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完整自噬小体双膜结构较少,线粒体分别出现肿胀甚至空泡变性,还有大量的线粒体消失不见,少数出现与溶酶体融合;经过GDNF干预后,GDNF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的MWT和TWL较NP组大鼠升高(P <0.05);GDNF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少见自噬小体双模结构,线粒体偶见轻微肿胀和空泡变性,未见溶酶体融合。NP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较Sham组升高(P <0.05);经过GDNF干预治疗后发现,GDNF组大鼠脊髓组织中PINK1和Parkin蛋白降低(P <0.05)。结论 GDNF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从而有效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9.
用NGF ,BDNF ,NT3,NT4 和GDNF抗血清 ,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GF ,BDNF ,NT3,NT4 及GDNF在成年猫L5脊髓腹角神经元是否共存 结果 :L5脊髓腹角神经元均含有上述被检测的 5种神经营养因子的免疫反应物 ,表明腹角神经元共存NGF ,BDNF ,NT3,NT4 及GDNF ,提示这 5种神经营养因子可能与脊髓腹角神经元的生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不同生长底物对培养颈上神经节交感神经元存活和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 取新生大鼠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 SCG)体外分离培养,培养基中含不同浓度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并选取不同方法溶解多聚-D-赖氨酸(poly-D-lysine, PDL)包被培养盖片,观测交感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起生长状况.结果 用0.01 mol/L硼酸溶解的PDL进行包被,细胞存活和突起生长最好,且神经元分散好,优于其他各组;GDNF对培养交感神经元的存活、突起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与其浓度存在量效关系,但它并不能阻止培养前5 d存活神经元数量的减少.结论 用0.01 mol/L硼酸溶解PDL包被是一种良好的生长底物处理方法,GDNF能促进离体培养的交感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起生长.  相似文献   

11.
用TN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方法,对胚胎18天,生后1、2及5d幼鼠脊髓内TN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在胚胎18d鼠脊髓,TN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主要见于灰质;而在生后5d,灰质和白质内均可见到,并以白质内反应较强。电镜下TN阳性反应见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周围并和细胞质膜相关;TN阳性标记也出现在突触附近。TN在鼠脊髓内分布的变化提示其可能与脊髓发生、生长过程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移行及细胞构筑的排列密切相关,并与脊髓内轴突生长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刺五加皂苷(ASS)对体外培养的缺血运动神经元生长有无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对胚鼠运动神经元进行原代分离培养,建立缺血缺氧诱导的神经元细胞凋亡模型,用MTT法测定神经元细胞活性;检测LDH释放量来观察ASS对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刺五加皂苷能提高缺血缺氧神经元的细胞活性,降低缺血缺氧神经元LDH的释放量,稳定细胞膜,对缺血缺氧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结论:ASS对体外培养缺血缺氧损伤的运动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毕辉  杨浩  杜亮  胡三觉 《医学争鸣》2001,22(6):489-492
目的 应用体外培养海人藻酸 (KA)兴奋性毒素损伤的细胞模型 ,研究 GDNF对损伤的背根节神经元的不同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 GDNF对神经元作用机制 ,表达产生及检测方法提供思路 .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的方法 ,用 N1无血清分离培养背根节神经元 ,再用 5μm ol· L- 1 KA作用 6~ 8h ,加上含有 GDNF的无血清培养基 ,继续培养 2 4h,然后用MTT法检测反映细胞的活性 ,胎盘蓝染色记数、细胞总蛋白测定以及形态学观察突起的生长状况 .结果  1细胞活性 A值 :GDNF+KA(0 .0 32 8± 0 .0 0 6 ) ,KA(0 .0 2 85± 0 .0 0 75 ) ,GDNF (0 .0 398± 0 .0 0 2 ) ,Blank(0 .0 41± 0 .0 0 2 ) (P<0 .0 5 ) ;2活细胞数相应为 GDNF+KA (6 0± 4.4) ,KA(35 .7±2 .2 ) ,GDNF (5 9.3± 3.6 ) ,Blank (5 7.7± 2 .9) ;3细胞的总蛋白分别为 GDNF+KA (70 .3± 9.2 ) (P<0 .0 1) ,KA (49.0± 3.7) ,GDNF (75 .0± 7.3) ,Blank (6 8.0± 5 .5 ) (P<0 .0 1) ;4突起长度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明显 ,GDNF组与空白对照组不明显 .结论 在正常无血清体外培养情况下 GDNF对DRG神经元作用不明显 ,在 KA兴奋性毒素损伤后 ,对细胞的活性、存活及总蛋白合成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但对突起的生长则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软骨素酶(chABC)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chABC治疗组(C组),BDNF治疗组(D组),联合治疗组(E组),采用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CBS)对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和2个月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术前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正常,术后1~2周,B、C、D、E各组CBS评分降低,但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个月,C、D、E组CBS评分逐渐降低,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不同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数目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C、D、E组大鼠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第2~4周,C、D、E组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A组比较,B组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2周、4周、2个月,C、D、E组脊髓组织Nestin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A组星形胶质细胞比例逐渐降低,神经元细胞比例逐渐升高。B组细胞3种细胞比例均较低,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比例缓慢升高,星形胶质细胞比例缓慢下降。C、D、E组脊髓受损后脊髓受损后4周~2个月,C、D、E组神经元比例逐渐升高,星形胶质细胞逐渐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chABC鞘内注射后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及神经元细胞的分化有关,但两者联合后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嗅鞘细胞移植联合应用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ECs)移植并联合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了(GDNF)对脊髓损伤的保护和促进再生作用。方法;建立成年SD大鼠脊髓T8半横断损伤模型,将体外培养纯化的OECs植入脊髓损伤处,同时局部应用GDNF,采用斜板试验和BBB联合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技术评价OECs和GDNF对神经元存活和纤维再生的影响。结果:(1)OECs和GDNF联合应用时对皮质和红核神经元有逆行性保护作用;可促进脊髓下行传导束再生,肢体运动功能恢复,(2)OECs和GDNF联合应用组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最强,高于GDNF或OECs单用组。结论:联合应用GDNF和OECs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IthasbeendiscoveredthatendogenousDNAexistinmammalianbloodandculturedlympho-cytescanreleasenewlysynthesizedDNAunderthestimulationofphytohemagglutinin(PHA)[1'2].ThemolecularweightofthisDNAis3-5X1o5~3.7X1o'dolton.ItwasreportedthatthisDNAcanbindthemembraneoflymphocytestoformareceptor-likestructure"capping",whichisassoci-atedwiththecellmotilityandthechangingofame-boidshape[']-In1984,Gaborobservedthatbi-otinylatedlambdaphageDNAcanbindthesurfaceofneutrophiIswithaproteinof3OkD,andthatthebind…  相似文献   

17.
鸡胚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诱向因子的初步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讨脊髓背角内影响SG神经元存活和生长的因素,取500只Hamburger40期鸡胚脊髓背角组织匀浆,离心后提取上清液,用SDS-PAGE电泳初步分离脊髓背角内的蛋白质。以简易细胞钓蛋白带(PBFC)技术找寻有神经细胞贴附的蛋白带并求相对迁移率(Rf)。将有神经细胞贴附的各Rf范围凝胶剪下并将胶内各蛋白带电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用NGF、BDNF、NT-3、GDNF兔抗血清于硝酸纤维膜上分别进行W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机理和药物研发,建立第4 腰椎腹侧神经根牵拉大鼠模型,并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为阳性药物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方法 首先对5 只SD 雄性大鼠进行手术,一周后用抗胆碱乙酰转移酶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的变化;预实验证明手术模型成功后,将40 只7 周龄SD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两组模型对照组及两个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手术后立刻预防性给药组和手术后一周治疗性给药组)?使用抗胆碱乙酰转移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运动神经元数量的变化?结果 大鼠手术后恢复良好,临床观察无异常?染色结果证明手术牵拉后,造成明显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死亡?与对照组相比,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的神经根牵拉动物,不管是预防性给药还是手术1 周后再进行治疗性给药都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胆碱乙酰转移酶染色阳性神经元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P <0.0001),结果分别为17.85%比93.06%;26.6%比87.27%?结论< /b> 成功的建立大鼠第4 腰椎腹侧神经根牵拉模型,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基因组DNA对培养的小鼠脊髓神经元活性及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用酚-氯仿抽提法从人胚脑中提取人基因组DNA片段,用此DNA片段加至体外培养的胚胎小鼠脊髓神经元培养液中,培养3d后作MTT实验,NSE染色,图像分析神经元突起的长度.结果:实验组的神经元突起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而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提示人基因组DNA或其某些片段可促进神经元突起的生长而对神经元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是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 - β)家族中的一员。G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通过与由GDNF家族受体(GDNF family receptor alpha 1, GFRα1 )和c-Ret组合成的复合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发挥营养神经、抑制神经元变性坏死的作用。多项实验室及临床研究显示,GDNF对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和外周的神经元如交感神经元、副交感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等有营养和保护作用。最有希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及外周神经元变性坏死的有效治疗手段。如何通过采用恰当的给药途径及方式,既能使其在体内高效稳定地发挥作用,又能将不良反应减到最低程度是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