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2例鼻咽癌,11例鼻咽淋巴瘤,32例其他头颈部癌,7例其他头颈部淋巴瘤及40名健康成年人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VCA/IgG、VCA/IgA、EA/IgG及EA/IgA抗体的滴度。全部被检者都有VCA/IgG抗体,滴度≥1∶10,鼻咽癌的几何平均滴度(GMTs)5倍于对照组。未分化型与分化型鼻咽癌之间抗体的GMTs相差4倍,未分化型鼻咽癌与对照组之间相差7~30倍30例正常人没有VCA/IgA、EA/IgG及EA/IgA抗体。鼻咽癌患者的滴度升高者超过60%,介于1∶10~1∶160之间,甚至≥1∶640。 IgA抗体对EBV相关抗原的反应是鼻咽癌的一种明显特征,Thompson及Asquith(1970)认为在某些分泌器官上皮癌时血清IgA滴度升高系局部分泌的IgA滤入血循环而来。Desgranges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鼻咽清毒颗粒和鼻可乐冲洗液合用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EB病毒壳抗原抗体VCA/IgA滴度水平和鼻咽部症状的影响。方法:将60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实验组(鼻咽清毒颗粒和鼻可乐冲洗液合用,30例)和对照组(仅用鼻咽清毒颗粒,30例)。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3%,VCA/IgA几何平均滴度为20.5;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8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36.66%,VCA/IgA几何平均滴度为55.6。2组总有效率、治疗后VCA/IgA几何平均滴度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鼻咽清毒颗粒和鼻可乐冲洗液合用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EB病毒VCA/IgA滴度水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患者鼻咽部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能会有助于降低鼻咽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无症状鼻咽癌Epstein Barr (EB)病毒血清学、鼻咽纤维镜表现和预后。方法  1986年 12月采用免疫酶标法检测血清EB病毒壳抗原抗体 (viralcapsidantigen′sIgA ,VCA IgA)、早期抗原抗体 (earlyantigen′sIgA ,EA IgA) ,行间接鼻咽镜和鼻咽纤维镜检查及多部位活体组织检查。确诊鼻咽癌后行根治性放射治疗 ,随访至 1999年底。结果 早期无症状鼻咽癌患者确诊时血清EB病毒VCA IgA、EA IgA抗体水平分别为 1∶10 0 79、1∶10 76,与有症状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有、无症状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6 73 ,P =0 0 0 9)。有、无症状患者确诊时血清VCA IgA、EA IgA滴度水平与患者预后均无关 (P >0 0 5 ) ,与是否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 )。结论 定期检测EB病毒抗体、鼻咽纤维镜检查及多部位活体组织检查 ,有助于检出早期鼻咽癌 ,尤其是无症状鼻咽癌  相似文献   

4.
成人颈部无痛性、硬性肿块多来自头皮或上呼吸道与上消化道粘膜肿瘤之转移,但偶而虽经详细检查仍不能发现原发瘤,故有时可对最常见的部位——鼻咽部、扁桃体、舌根及梨状窝随机活检。然而,如临床上肿瘤不明显,其结果常为阴性。近期的研究表明,在各期活动的彝咽癌患者,抗EB病毒抗原——早期抗原(EA)和壳抗原(VCA)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未分化和非角化型癌的滴度较高。因此这种血清学检查可用来发现隐匿的鼻咽癌。本文报告44例隐匿的或原发灶不明的颈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来发现隐匿的鼻明癌。血清学滴定分三种,即对VCA的IgG抗体和EA以及对VCA的IgA抗体,其中以EA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合并鼻咽结核二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鼻咽癌合并鼻咽结核二例应红梅张有望王圣忠鼻咽癌合并鼻咽结核罕见,现报道我院确诊和治疗的2例。例1男,29岁。左上颈肿块4个月。间接鼻咽镜发现鼻咽顶壁及后壁粘膜增厚、粗糙,两侧咽隐窝消失。左上颈可扪及4.5cm×3.0cm×2.0cm肿块,质硬,活动受...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单盲法对鼻咽癌癌前病变EBV-VCA/IgA抗体滴度>1:10的患者62例进行治疗。结果:二黄冲剂治疗组(32例)总显效率75%(24/32),阴转率43.7%(14/32),鼻咽清毒剂组(30例)总显效率13·3%(4/3O),阴转率10%(3/30),两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提示二黄冲剂能显著降低或阴转血清EBV-VCA/IgA抗体滴度,可产生较好的鼻咽癌预防效应。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鼻咽癌临床分析和长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无症状鼻咽癌Epstein-Barr(EB)病毒血清学、鼻咽纤维镜表现和预后。方法:1986年12月采用免疫酶标法检测血清EB病毒壳抗原抗体(viral capsid antigen‘s IgA,VCA-IgA)、早期抗原抗体(early antigen‘s IgA,EA-IgA),行间接鼻咽镜和鼻咽纤维镜检查及多部位活体组织检查。确诊鼻咽癌后行根治性放射治疗,随访至1999年底。结果:早期无症状鼻咽癌患者确诊时血清EB病毒VCA-IgA、EA-IgA抗体水平分别为1:100.79、1:10.76,与有症状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无症状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73,P=0.009)。有、无症状患者确诊时血清VCA-IgA、EA-IgA滴度水平与患者预后均无关(P>0.05),与是否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定期检测EB病毒抗体、鼻咽纤维镜检查及多部位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检出早期鼻咽癌,尤其是无症状鼻咽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 银染法对 42例鼻咽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0例鼻咽部正常粘膜和 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血清VCA/IgA检测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鼻咽部正常粘膜和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 2 0 %和 88.1% ,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端粒酶阳性率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35 ) ,临床晚期 (III、IV)端粒酶阳性率高于临床早期 (I、II) (P=0 .0 48) ,而端粒酶与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远处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VCA/IgA阳性率明显高于鼻咽粘膜正常者 (P <0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鼻咽癌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结合血清EB病毒抗体的检测有利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纤维鼻咽镜与CT联合检查对鼻咽癌微小原发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纤维鼻咽镜与CT联合检查对鼻咽癌(NPC)微小原发灶的诊断价值,并从NPC微小原发灶探讨其好发部位.方法:用纤维鼻咽镜检查耳鼻咽喉疾病患者3863例,经病理证实发现其中36例为鼻咽部微小原发癌患者,这些患者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并就其原发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例患者经纤维鼻咽镜与CT联合检查发现鼻咽肿瘤,原发病灶位于顶壁者25例(69.4%),后壁者9例(25.0%),咽隐窝者2例(5.6%).结论:NPC微小原发灶多见于顶壁,其次是后壁,第三是咽隐窝.纤维鼻咽镜与CT联合应用对NPC的早期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微波热凝固治疗局部复发或残留鼻咽癌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根据微波热凝固的特点 ,选择某些鼻咽癌(NPC)放疗后鼻咽局部残留或复发的病例 ,试行病灶热凝固治疗 ,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6例中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32~ 56岁 ,平均42 .5岁 ,均经鼻咽活检确诊。病理类型 :鳞癌 级 4例 , 级 2例 ;残留或复发部位 :顶后壁 3例 ,左咽隐窝和顶后壁 2例 ,右咽隐窝 1例 ;距首次根治性放疗结束的时间 :<7个月 2例 ,>7个月 4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和纤维鼻咽镜检查、薄层螺旋 CT或 MRI检查、胸部 X线检查、腹部 B超扫描以及全身骨骼 ECT检查 ,确定病灶范围直径均小于 2…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影像学分析经验,提高鼻咽癌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研究3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着重就鼻咽癌CT影像特点、C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平扫CT片中全部出现咽隐窝变浅或消失,绝大部分病例显示病灶侵犯咽旁间隙及邻近组织结构,12例出现颅底骨质及颅内侵犯;颈动脉鞘区受累22例,颈淋巴结转移15例。增强扫描,病灶出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根据典型的CT表现,一般不难做出正确诊断,鼻咽癌还需与鼻咽部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组织活检后的病理诊断是其确诊的金标准.鼻咽癌一般好发于鼻咽顶部和咽隐窝,其他部位少见,外形大体呈5种类型:结节型、菜花型、黏膜下型、浸润型和溃疡型.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活检手段主要就2种:①间接鼻咽镜下活检法;②纤维鼻咽镜下活检法.  相似文献   

13.
鼻内窥镜下鼻咽部活检诊断鼻咽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6年以来,我们对10例临床疑为鼻咽癌而常规鼻咽部活俭数次阴性者,应用鼻内窥镜行鼻咽部活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男9例,女1例;年龄18~54岁,平均29岁。病程3~8个月。颈部肿块9例,均无痛,呈进行性增大。其中位于单侧下颌角下后区6例,双侧2例,双侧多发性颈部肿块1例,持续性后吸血沸1例,耳堵塞感、渗出性中耳炎1例,外展神经麻痹伴头痛1例。间接鼻咽镇检查:鼻咽部无明显新生物,咽隐窝饱满,表面光滑4例,鼻咽部无异常发现4例。CT检查:鼻咽们壁软组织影6例,咽隐窝消失4例,翼突破坏2例。3例…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DLC1基因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患者 ,男 ,6 3岁。因鼻咽癌放射治疗后 10个月 ,头痛 1个月于 1999年 8月8日入院。患者因血性涕于 1998年 8月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鼻咽癌T2 N0 M0 ,鳞状细胞癌Ⅱ级”行放射治疗 ,共 49Gy。症状缓解。 1个月前开始出现右侧头部间歇性钝痛 ,无耳鸣耳闷 ,无血性涕。查体 :一般情况尚可 ,心肺腹部正常 ,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鼻咽部可见较多干性淡黄色脓痂 ,双鼓膜完整 ,标志清 ,乳突无压痛。双侧颈部淋巴结未触及。鼻咽部CT示 :右侧咽隐窝粘膜增厚 ,隐窝消失 ,破裂孔骨质稀疏 ,欠规则。鼻咽部活检为 :鳞状细胞癌。入院诊断 :鼻咽癌T3N0 …  相似文献   

16.
腺样体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两侧咽隐窝之间,在儿童6~7岁时最显著,10岁以后逐渐退化,且随年龄增大逐渐萎缩[1].慢性炎症反复刺激使腺样体继发感染,增生肥大,可致患儿鼻阻、张口呼吸、睡眠时有鼾声,并可影响身体发育[2].肥大较重者4岁以后需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EB病毒被认为是产生鼻咽癌的一个因素。Old氏等首次报告了鼻咽癌患者和EB病毒之间的血清学关系。Henle氏等用间接免疫萤光显示鼻咽癌患者均有抗EB病毒壳抗原(VCA),的IgG抗体,通常滴度都升高。抗早期抗原(EA)和膜抗原(MA)的抗体滴度也同样升高。Wara等最近注意到,鼻咽癌患者,血清IgA效价也升高。Henle等继之发现,93%鼻咽癌患者血清含有抗病毒壳抗原的IgA抗体,73%含有抗早期抗原复合体中D成分的抗体。这些抗体的效价有时可和IgG抗体的效价相等。氏等发现鼻咽癌患者的复发与抗EB病毒有特异性之VCA-IgA抗体效价升高之间有直接关系。这些病人经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EB病毒相关血清学标志物Rta蛋白IgG抗体(Rta/IgG)、衣壳抗原IgA抗体(VCA/IgA)、早期抗原IgA抗体(EA/IgA)联合检测在临沂地区鼻咽癌(NPC)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2022年10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体检的体检组15 873例、有鼻咽部相关临床症状的筛查组1 800例、经病理科确诊为NPC的确诊组48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其血清中Rta/IgG、VCA/IgA、EA/IgA的抗体水平,将检测结果绘制成ROC曲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3项指标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NPC的诊断价值。结果 Rta/IgG、VCA/IgA、EA/IgA在确诊组阳性率分别为72.90%(35/48)、85.41%(41/48)、85.41%(41/48),在筛查组阳性率分别为17.17%(309/1 800)、27.06%(487/1 800)、17.72%(319/1 800),在体检组阳性率分别为10.34%(1 642/15 873)、19.30%(3 070/15 873)、9.96%(1 581/15 873)。确诊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射频治疗咽隐窝粘连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咽隐窝粘连症易被忽略,常用手指分高粘连后进行综合治疗。近年来,我科应用射频治疗仪在鼻咽镜下作咽隐窝粘连松解、电凝,术后抗炎、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咽隐窝粘连症12例中,男3例,女9例;年龄21~62岁;病程1个月~10年。有不同程度的鼻咽异物感,粘痰多者8例;头昏,颈枕部酸软不适,易失眠者7例;耳闷胀,听力下降者7例;轻度眩晕者2例。检查:双侧咽隐窝粘连10例,单侧粘连2例;前后壁粘连7例,条索带状粘连5例。鼻咽部慢性充血,淋巴组织增生8例;腺样体萎…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而我国华南地区则是世界上鼻咽癌的高发区.鼻咽癌多原发于鼻咽部的咽隐窝及顶前壁,由于鼻咽解剖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其病理类型主要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因此早期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虽然鼻咽癌放疗和化疗5年生存率已达80%以上,但对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则明显下降.本文对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