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选高脂血症患者44例为治疗组,同期与之相匹配的血脂正常者20例为对照组,检测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浓度(ET-1)、血脂,采用肱动脉血管超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高脂血症组ET—1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1周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T-1已明显下降、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扩张显著增强(P〈0.05);治疗后8周TC、TG、LDL—C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ET-1进一步降低,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扩张进一步增强(P〈0.01)。结论结论高脂血症患者内皮功能受损,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的同时具有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苯环酸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血TG、TC、LDL-C、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TG、TC、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高血压患者可有效调节血脂、延缓颈动脉IMT增厚,从而减少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黄宇玲  谢芳  刘铁楠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514-515,521
[目的]动态观察冠心病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防治中的意义。[方法]住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0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观察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同时测定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周后病人TC、LDL水平无明显下降,服药1周后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2周后病人TC、LDL水平下降,4周后病人TC、LDL水平明显下降,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且改善作用发生在降脂作用发挥前,提示冠心病患者应早期口服阿托伐他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新发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动脉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CDCPS)数据,分析333 例新发2 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24 个月前后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股动脉和髂动脉IMT的变化。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和配对t 检验。结果 新发2 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后TC、TG及LDL-C水平显著下降(P值均为0.000),且均保持在较低水平;用药24 个月后股动脉IMT较基线水平显著下降(P=0.022),颈动脉和髂动脉IMT并无显著变化;研究期间未观察到阿托伐他汀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安全有效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并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内皮舒张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敏  李兰荪 《中国医师杂志》2003,5(11):1472-1474
目的 超声检测内皮依赖性及非依赖性舒张功能 ,研究冠心病 (CHD)患者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3羟基 -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在改善内皮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12 0例患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及硝酸甘油 (GTN)引起的舒张反应 ,并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 10~ 12周后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 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在冠心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的肱动脉基础内径略大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冠心病组由血流介导的以及GTN引起的肱动脉舒张反应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 ,冠心病患者的内皮舒张功能有明显改善 ( P <0 0 1)。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和有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开展血管内皮功能检查 ,可为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依据 ,可作为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的指标。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的影响。方法双盲、安慰剂对照选择42例TIA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安慰剂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CA-IMT,平均随访18个月,观察CA-IMT及血脂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的CA-IMT在0、6个月时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后CA-IMT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小(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安慰剂组在0、6、18个月不同时段之间的CA-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6、18个月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较安慰剂组明显下降(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延缓或逆转血脂相对较低的TIA患者CA-IMT的进展,18个月后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0mg/d或40mg/d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mg/d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40mg/d组(30例).两组均连续服药12周,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栽脂蛋白(Apo)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40mg/d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缩小,软斑混合斑数量减少,颈动脉IMT及hs-CRP减少,与阿托伐汀10mg/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TC、LDL-C、ApoB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在短期内颈动脉IMT、缩小斑块面积、稳定斑块并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2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2例与治疗组144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10 mg/次,1次/d,每晚口服;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次,1次/d,每晚口服.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HDL-C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疗效优于辛伐他汀,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9.
戢妍丽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6018-6019,602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2月在某院就诊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167例,根据入选的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阿托伐他汀20mg,n=84)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n=83),阿托伐他汀睡前服用,1次/d,干预患者服用6个月,比较用药前后各组人群血压、血脂、内皮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水平和内皮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且与剂量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的影响。方法双盲、安慰剂对照选择42例TIA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安慰剂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CA-IMT,平均随访18个月,观察CA-IMT及血脂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的CA-IMT在0、6个月时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后CA-IMT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小(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安慰剂组在0、6、18个月不同时段之间的CA-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6、18个月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较安慰剂组明显下降(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延缓或逆转血脂相对较低的TIA患者CA-IMT的进展,18个月后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糖控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方法 对北京市3个农村社区40岁及以上T2DM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及血生化指标的检测、CIMT测量、其他体格检查以及一般人口学资料的问卷调查.以HbA1c为血糖控制指标,分析其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 本次分析共纳入720名T2DM患者,平均年龄为(59.06±7.50)岁,中位糖尿病病程6.3年.相关性分析显示CIMT与HbA1c呈正相关(rs =0.182,P<0.001).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 <6.5%)、控制一般组(6.5%≤HbA1c <8.0%)和控制不良组(HbA1c≥8.0%)CIMT增厚率分别为21.98%、28.94%和38.11%(x2=13.78,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病史、血压、血脂、糖尿病用药及病程因素后,HbA1c仍为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OR=1.18,95% CI:1.07~1.31);与血糖控制良好组相比,血糖控制不良仍为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OR =2.17,95% CI:1.34~3.51).结论 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CIMT显著相关;HbA1c≥8.0%可能为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且作用独立于血压、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35例2型糖尿病患者、16例正常对照者,分别测定其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C肽、血脂、血压、体重指数(BMI)及腰围,同时使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IMT。结果T2DM患者血清瘦素浓度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瘦素浓度与颈动脉IMT的增厚有关,提示瘦素可能是导致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一项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住院T2DM患者408例,根据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甲功正常)组(376例)和亚临床甲减组(32例),对两组颈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进行分析,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亚临床甲减组患者与甲功正常组患者年龄、病程、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亚临床甲减组的颈动脉硬化发病率[81.2%(26/32)]明显高于甲功正常组[61.4%(231/3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78和1.227,P值分别为0.000和0.019),HDL-C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0.284,P=0.003).结论 T2DM伴随亚临床甲减患者存在更高的颈动脉硬化发病率,并且TSH升高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自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其中病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51例,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51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水果摄入量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危险因素(OR=1.233),水果摄入量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保护因素(OR=0.993).结论 HbA1c是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良好预测指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是预防与延缓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2型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疗效,为早期防治糖尿病心脏损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52例2型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治疗,他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10 mg/d,共治疗1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G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利用脉冲多普勒评价治疗前后舒张早期左室充盈波(E峰)最大流速(VE)、舒张晚期左房收缩波(A峰)最大流速(VA)、VE/VA比值、E峰减速度(DC)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TG、TC、LDL-C、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他汀组TC、LDL-C、hs-CRP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E、VE/VA比值、DC显著增大(P<0.05),VA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VE/VA比值、DC显著增大[1.390 ±1.761比0.897 ±0.089;(680 ±78)cm/s比(583±64)cm/s,P值均<0.05].VENA比值与GHbA1c、hs-CRP呈显著负相关(t值分别为-6.232、-2.549,P值分别为0.01、0.03).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心肌梗死的临床关系,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连续收集30例来我院心内科既往患有2型糖尿病及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3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并对IMT进行测量,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IMT(1.62±1.21)mm,斑块例数28例,占93.3%,对照组IMT(0.63±0.41)mm,斑块例数14例,占46.7%,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斑块性质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软斑14例,占50.0%,混合斑10例,占35.7%,硬斑4例,占14.3%;对照组软斑1例,占7.1%,混合斑1例,占7.1%,硬斑12例,占85.7%,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以更好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IMT及斑块形成,同时可以对斑块的性质进行确定,为临床预测心肌梗死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对早期预防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菲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T2DM)的危险因素及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51例NAFLD合并初诊T2DM患者(NAFLD合并T2DM组),与43例单纯NAFLD患者(NAFLD组)及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各组临床生化指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NAFLD合并T2DM组、NAFLD组的体质指数及有吸烟史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7.25±3.16)、(26.31±2.63) kg/m2比(23.12±3.44) kg/m2,43.1%(22/51)、37.2%(16/43)比13.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合并T2DM组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所占比例高于NAFLD组及对照组[66.7%(34/51)比32.6%(14/43)、8.9%(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NAFLD合并T2DM组、NAFLD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高[(5.39±0.85)、(5.12±0.77) mmol/L比(4.11±0.64) mmol/L,(2.77±1.11)、(2.32±1.04) mmol/L比(1.21±0.52)mmol/L,(2.98±0.93)、(2.76±0.78) mmol/L比(2.15±0.57) mmol/L,(48.4±18.9)、(43.3土16.5) U/L比(21.4±13.6) U/L,(46.2±16.7)、(42.1±17.5) U/L比(20.5±12.6) U/L,(1.95±0.93)、(1.26±0.51)咖比(0.71±0.22)mm],高密度脂蛋白胆圆醇(HDL-C)明显降低[(1.01±0.35)、(1.13±0.22)mmol/L比(1.31±0.26)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合并T2DM组与NAFLD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合并T2DM组空腹蛊糖(FBG)、餐后2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 h P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对照组和NAFLD组[(8.15±1.48) mmol/L比(5.10士1.32)、(5.62±0.88) mmol/L,(13.67±1.59) mmol/L比(7.31±1.25)、(8.64±1.35) mmol/L,(7.03±0.84)%比(5.16±0.72)%、(5.53±0.61)%,(13.32±4.55) mU/L比(6.06±3.11)、(9.13士4.37) mU/L,(106.37±21.45) mU/L比(33.21±18.87)、(46.34±16.39) mU/L,3.88±2.14比1.13±0.36、2.23±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合并T2DM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及斑块Crouse积分高于NAFLD组[(1.95±0.93) mm比(1.26±0.51) mm、64.7%(33/51)比30.2%(13/43)、(3.11±0.57) mm比(1.35±0.4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家族史、FBG、2 hPBG、FINS、2 hPINS与NAFLD患者发生T2DM有关(P<0.05).结论 糖尿病家族史、FBG、2 h PBG、FINS、2 h PINS是NAFLD患者发生T2DM的危险因素.NAFLD合并T2DM患者更容易发生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短期胰岛素泵(CSⅡ)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方法 选取初诊T2DM患者40例(T2DM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培养7 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采用半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活性氧活力(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外周血EPCs减少[(46±3)个比(23±4)个](P<0.01),ROS、MDA增高[分别为(1125±687)U/ml比(2088±765)U/ml、(4.58±3.03)μmol/L比(8.32±4.15)μmol/L](P<0.01),GSH、SOD减低[分别为(263 ±35)mg/L比(206±41)mg/L、(103±7)U/ml比(80±15)U/ml](P<0.05).EPCs与ROS、MDA呈负相关(r=-0.7352,P<0.01;r=-0.8454,P<0.01),与GSH、SOD呈正相关(r=0.5435,P<0.05;r=0.6437,P<0.05).经短期CSⅡ强化治疗后T2DM患者EPCs明显增加(P<0.05),ROS、MDA明显降低(P<0.05),GSH、SOD明显增加(P<0.05).结论 短期CSⅡ强化治疗可明显减轻T2DM患者体内氧化应激,促进EPCs数量的恢复,进而防止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T2DM患者进行调查,并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是否焦虑为因变量拟合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次共有效调查578例患者,其中睡眠质量差者所占比例为31.83%,焦虑发生率为44.12%。按照睡眠质量好差分层,睡眠质量好者焦虑的发生率为35.53%(140/394),睡眠质量差者焦虑的发生率为62.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0,P<0.001)。以血糖控制是否达标分层,血糖达标组中不同睡眠质量焦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P=0.228);血糖不达标组中,睡眠质量差者焦虑的发生率高于睡眠质量好者(χ2=37.82,P<0.001)。调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并发症等混杂因素后,睡眠质量与患者焦虑的发生相关联(OR=2.73,95%CI:1.87~3.98);3个睡眠维度(主观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与焦虑存在关联(OR值分别为1.84,1.82,2.49)。结论 T2DM患者睡眠质量与焦虑之间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农村老年人群代谢性危险因素流行特征,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农村社区5 45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代谢性危险因素与T2DM的关系,采用比值比(odds rate,OR)评价代谢性危险因素与T2DM的关联强度.结果 农村老年人群T2DM粗患病率为12.46%,各代谢性危险因素中心性肥胖、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血压升高的患病率分别为45.91%、18.96%、33.67%和49.95%.主成分分析将4种代谢性危险因素信息成功降维,综合成3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2.44%.结论 代谢性危险因素在农村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高,其与T2DM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