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认为该病之蛋白尿,与脾肾精微下漏相类;其病机,以脾肾气虚为主;辨证,宜分清“标本”;施治,应以扶正固本为主,临床所见,多为虚实互见,故于治“本”方中恰当使用治“标”之药,使“本”复“标”除。病在脾肾,病程较长,难于速愈,务须坚定信心。所治20余例蛋白尿者,其水肿多已消退,而属虚损或水肿属“阴水”者多,属“阳水”精微下漏者尚未治过。临床体验:兽除尿蛋白之药,首推黄芪、红参、虫草,萸肉、胡桃仁、淫羊藿等亦似有效,若遇管型尿者,布渣叶、蝉衣似有  相似文献   

2.
温补脾肾法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中的一大法则,实为从脾肾阳气论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在妇科病中阳虚者,以脾肾两脏为多,治法上多用健脾补肾,脾肾之中,尤以肾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阴中求阳”一语,出自《景岳全书》。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所谓“阴中求阳”,是指慢性病肾阳虚者,在温补肾阳之同时,一定要兼以养阴,即将补阳药寄托于滋阴药之中,亦即“刚柔相济”,“阴阳双补”之意。因为肾为水火之脏,内藏肾阴和肾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久病不愈往往阴虚及阳。因此在治疗上必须采用温柔养阳之法。若单用温补肾阳之剂,必致耗伤肾阴,出现阴伤而阳炽的结局。“阴中求阳”之法源于《金匮要略》的八味肾气丸。《景岳全书》之右归饮,右归丸,则是其进一步发展。这一治法的主要药物是:肉桂、附子、鹿角、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杜仲以及  相似文献   

4.
水肿在《内经》中按证候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张仲景则把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金匮要略》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朱丹溪归纳为阴水与阳水两大类。其病因阳水属于外因,阴水属于内因,但也有阳水日久,正气日衰,水邪内存转化为阴水。若阴水未愈,又感风邪,肿势加剧,而成阳水,两者可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5.
<正>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间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亦曰:“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更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  相似文献   

6.
治水当审肺脾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锦海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3,18(1):F003-F004
水肿者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肿胀》言之最详 ,其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故水肿皆责之于肺脾肾 ,以肺者多因感受外邪 ,失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脾者多因外感内伤 ,而运化失司不能制水。肾者多因劳倦内伤而失开阖。水肿的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云 :“平治于权衡 ,去宛陈 ,开鬼门 ,洁净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更为具体指出“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古籍也记有麻黄连…  相似文献   

7.
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淋证篇》提出:“诸淋所发……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水窦不行,加以谷道闭遏,其未见有能生者也。”可见朱氏是强调淋证忌补观点。但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提出:“淋证治法……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主张淋证应按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初步体会:治疗淋证需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慎用补法,一般  相似文献   

8.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壅滞,膀胱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致水液停聚体内,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或全身浮肿等为临床表现的病症。古人对水肿早有所记载。《内经》有“风水”、“水胀”、“肾水”的提法。《金匮要略》将水肿按症候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丹溪心法》又进一步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类,并一直沿用至今。并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9.
论泄泻     
释名辨类泄泻之名,早见于宋,张杲《医说》:“有人久患泄泻,以暧药补脾及分利小水,百种不愈。医诊之心脉独弱,以益心气补脾药服之,遂愈。”后世医家多有发明。如明代《丹台玉案》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赤水玄珠》曰:“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  相似文献   

10.
水肿病在临床上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型,本文仅就阴水加以论述。其临床特点是腰以下水肿伴正虚阳衰表现。一、病因: 阴水大部分由阳水转化而来,也就是说阴水的发生大多经过阳水阶段,极少有病始即是阴水者。其致病因素主要有三: 1.饮食失节: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故饮食失节,脾胃必伤,脾气虚弱,气化不利,水液失运,下泛肌肤发为阴水。 2.劳倦内伤:因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故劳倦伤脾,脾气虚弱,气化不利,水液夫运,下泛肌肤发为阴水。  相似文献   

11.
综合疗法治疗肾病综合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病综合征一般以高度水肿为临床症状。中医认为属人体水液代谢功能障碍之病变。其病机由于外邪侵袭 ,肺失治节 ,肃降失司 ;脾之升清 ,健运失常 ;肾之温煦 ,精气统摄无权 ;三焦气机壅塞 ,决渎无以理顺。方剂立法原则 ,以肺、脾、肾功能失调 ,气阳虚损致体内水精散布及气化功能障碍为本症之焦聚 ,治宗“温补即所以化气 ,气化而痊愈者 ,愈出自然”之义。  相似文献   

12.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问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谓:“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浮弦而大“投以温补之药,则数者静,弦者缓,大者敛矣。”笔者近年来根据临床辨证,应用不同的疗法治疗心悸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镛 《养生月刊》2006,27(12):1080-1081
有道是“药补不如食补”。尤其冬令进补更显得多吃补药,还不如食补养生最为实际。冬天,朔风凛冽,气温骤降,寒气袭人,它正是养生食补的大好时节。而冬令食补以温补为上。所谓温补,是选牛肉、羊肉、狗肉、桂圆、红枣、核桃肉等温补食物,以助人体的阳气,尤其要补助肾阳。牛肉有水牛肉、黄牛肉两种,无论何种牛肉都有补益之功,其中以黄牛肉的补益作用为胜。《韩氏医通》上说:“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医林纂要》中则有:“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者,无不补也”之说。牛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食品,蛋白质、脂肪、多…  相似文献   

14.
泄泻考     
泄泻之名,早见于宋·张杲《医说》“有人久患泄泻,以嗳药补脾及分利小水,百种不愈。医诊之心脉独弱,以益心气补脾药服之,遂愈。”后世医家多有发明。如明代《丹台玉案》有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赤水玄珠》  相似文献   

15.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 ,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腰背、乃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临床上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如因风邪、水湿、疮毒等因素而病者 ,多为阳水实证 ,以青少年多见 ;如因饮食不当、劳欲、体虚等致脾肾亏虚而病者 ,多为阴水虚证或本虚标实证 ,以成年人多见。如阳水迁延不愈 ,或屡经反复 ,正气渐伤 ,则可转为阴水 ;阴水复感外邪 ,导致急性发作 ,肿势增剧者 ,可以转为阳水标实证。因此 ,对水肿病人辨证施护中应特别注意“既变防变” ,现笔者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慎起居 ,避外感风邪1.1 水肿病人体虚易感外邪 ,外感又可…  相似文献   

16.
王瑞道主任医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贵东 《陕西中医》1997,18(4):170-171
<正> 吾师王瑞道主任医师,业医四十余载,善治肾系疾病。兹将王师诊治肾病综合征临床经验,简介如下,供同道参考。 1 水肿期 肾病综合征之水肿有以下特点:①起病急骤,多无肺卫症状;②水肿以腰以下为重,尤以阴部明显,甚则可见腹水、胸水;③小便量少,大量蛋白尿伴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王师云:从以上特点可见肾病综合征性水肿多属阴水,其病机为脾肾阳虚,阴精亏耗,气化不利,水液代谢紊乱;治疗当抓住气化不利和阴精亏耗两个要点。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以温补脾肾,此正法也……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  相似文献   

17.
皂荚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年多用皂荚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辨证属风痰上扰者,确实效佳。《丹溪心法·头痛篇》说:“头痛多主于痰”,与情志忧思恼怒有关。思则伤脾,脾伤则运化失职,聚湿生痰;怒则伤肝,肝失疏泄,郁而生风,肝风夹痰湿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在收治的病例中,风痰头痛较多见,而且多是经久不愈者,西医均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每因劳累、紧张、恼怒而诱发,其特点是头痛昏蒙,多伴有恶心呕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肾炎属中医之“水肿”病范畴。元·朱丹溪分其为“阳水”和“阴水”两大类。急性肾炎多属“阳水”;慢性肾炎多属“阴水”。其病与肺、脾、肾三脏相关,然究其本质,乃“气化”失常所致。对于急性肾炎的辨证施治,学术上多有争论,有人认为证属阳水,为有余。廖志峰老师从事肾病研究数十载,对本病的治疗独具匠心,屡屡获效。他认为,临床中单纯邪盛者为一部分,另外属本虚标实之候。专事攻伐,对部分证候未免正愈伤而邪愈不能去也。吾辈随其所学,得益匪浅。兹将先生对本病的中医药辨治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瘘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都认为由燥热伤津或血虚所致,在治疗上多遵重《内经》“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采用清热、养阴、补虚为主的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燥热伤津而致的瘘证固然要“独取阳明”,但在临床上遇到有部分病例辨证鉴别乃属于寒湿的瘘证,治疗就不能“独取阳明”,而应求治于太阴。现将寒湿之痿的病机、证治,结合临床病案举例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一、《内经》中有关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明确指出有因寒湿及湿而致痿者。《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指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张景岳注:“此脾经之实邪也。脾属土,主肌肉,土邪湿胜,故令人身重肌肉瘘……脾主四肢,故足不收。”这一段指的就是湿伤脾所致的痿证。对于这类痿证的  相似文献   

20.
竹剑平 《养生月刊》2017,(5):437-439
在我国古代便有节食能长寿的论述.孔子主张“食勿求饱”;《管子》也记载:“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说得十分明确:“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老老恒言》中指出: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寿世保元》则更明确地概括为“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