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郁折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自此以降,后世研究、注释《素问》诸家及各种《素问》版本,皆从之.对此治疗法则之诠释,多数医家认为“水郁”即肾气冲逆,而当用抑制之法.如王冰云:“郁,谓郁抑.”又:“折,谓抑之,制其冲逆也.”今人阎洪臣等在《内难经选释》中亦云;“水郁,乃肾气冲逆.……水郁折之,即抑制水气,勿令四处泛溢”.笔者认为,这种仅限于字面的解释,实属牵强,而清代注释《素问》大家高士宗氏,独具慧眼,另辟蹊径,认为“折”乃“析”之误,水郁实乃肾主水和气化的功能失常,从而出现肿满、小便不利诸证,  相似文献   

2.
3.
4.
失眠,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轻者入睡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难以入睡;重者彻夜不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现象,与健康息息相关,而睡眠障碍往往会导致人体免疫力、记忆力下降,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还易诱发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等。通过阅读古代“不寐”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发现只有分清失眠患者的各种紊乱状态,才能找到治疗失眠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梳理出不同的失眠紊乱状态,并进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现将其中的烦躁状态失眠进行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水郁折之”出自《黄帝内经》五郁学说,水郁即寒水凝结不散,可使人体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是肩部痛痹的重要病机。折之为其主要治疗原则,即疏导、分利,可分为温阳、实土和动使其化。《黄帝内经》强调痛痹的治疗当用毫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本研究基于“水郁折之”理论,在肩部痛痹的治疗上使用温针灸、热补法等温热外治法,使内郁之寒水温化,配合肩部活动,行气通络、鼓动气血和扶正祛邪,并通过临床案例具体阐释了“水郁折之”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为肩部痛痹的针灸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刘兴武 《新中医》1995,27(9):6-9
根据肝郁气滞日久化热、化火、进而耗血、伤阴、终至阳亢、风动的传变规律,分别举出疏肝理气、清热、泻火、养血、滋阴、潜阳、熄风等相应的“达之”方法,并举出各法的用药和方剂,及使用理气药应注意的问题,阐明“移情易性”和“以情解情”等精神治疗,对祛除“木郁”之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阳微阴弦”谈冠心病的证治轨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微阴弦”语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阳虚”即是本虚,“阴弦”即是标实,这里的阳与阴,不能狭义地解释为“阳气”与“阴寒”当理解为导致冠心病的正气与邪气,近代中医对冠心病的研究,主要立论于气虚血瘀病机,立法于益气活血为主,辅以调整阴阳,化痰理气之治则,“气虚血瘀论”可被视作对“阳微阴弦”的最新解释,应当作为冠心病证治轨范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旭东 《中医研究》1991,4(1):10-12
肺之功能,现代多强调其“主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主皮毛”等,而对《内经》所记载“治节”功能认识较少。《内经》认为,肺之地位仅次于“君主”而居“相傅”,且“朝百脉”,作用极为重要。本文对此略作探讨。肺功能关键在主气,对其他脏腑的作用在治节人身生长发育,饮食消化、吸收、输布、排泄,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衰与痰之关系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1.
全国妇科名老中医夏桂成教授创制了"重阴"理论,并据重阴不足患者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肝肾不足、心肾失交、脾肾气虚3型论治。其中肾虚是主要证候,故夏老主张以补肾为根本,并注重心肝脾肾各脏腑间的联系,临床辨证结合辨病,灵活用药,通过补肾平衡肾中阴阳水火,以助调节卵巢功能,奠定物质基础,使得阴长达到高水平,完成重阴至阳的顺利转化。  相似文献   

12.
痞之辩惑论     
曹正柳  谢庆斌 《新中医》2011,(11):124-125
痞病,是一种重要的外感疾病,现在也属一种较常见的内伤杂病。论痞之源上溯至《内经》,多有否满、否塞、否隔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五常政大渤云:“备化之纪……其病否”等等。现代医家根据痞病的临床表现,认为大致包括现代医学胃肠道、肝胆系统某些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研究“心衰”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文平 《河南中医》1999,19(4):15-15
  相似文献   

14.
楚海波 《河南中医》1996,16(5):272-274
胸痹之病,乃上焦阳虚,阴邪上乘,胸阳痹阻所致,其治当以逐邪宣痹通阳为要,但主要适用于以痞满疼痛等为主要表现,以邪实标急为主者。此外,还应针对病邪的不同性质,而分别采用祛寒通阳、化痰(饮)通阳、行气通阳、活血通阳等方法。又由于胸痹素本阳虚,阳虚则寒,且致病多为阴邪,治疗不宜过用苦寒,以免重伤已虚之阳,而当以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15.
鲁安养 《陕西中医》1994,15(10):454-455
作者对中医界广为流传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等一系列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疼痛的病机既有不通,还有不荣;疼痛的治疗既应通以去实,还应补以助虚,必要时尚需辅之以止痛之策。  相似文献   

16.
27.实证腹满痛的治疗方剂有哪些?试进行比较。答:治疗实证腹满痛的方剂,有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大承气汤和大黄附子汤。前四方是治疗实热腹满病的方剂,其适应证的症状是,腹满多为持续性,胀满不减,按之疼痛,舌红苔黄,脉多沉实。但实热腹满由于病机和病位不同,选方  相似文献   

17.
“湿热郁伏”初探靖州县中医院(418400)吴春生主题词湿热(中医)/中医病机,湿热/中医药疗法秋冬季节,临床遇到一些似湿热,义似外感的病例,用常规的清利湿热法疗效欠佳,或用发散解表法疗效亦不满意。笔者通过近年对本类疾病较系统的观察,发现本类病例除具...  相似文献   

18.
归纳了历代医家关于“浊阴(痰饮水湿)上逆”引起眩晕病机的各种学说及其一性,论述了脾阳不升是痰饮眩晕的初始病机而非终末病机,上焦阳气功能失常是所谓“浊有上逆”的关键,清阳不升的实质,“浊逆”动风的机理等产生眩晕的各个环节,提出了疾病机的多层次现及其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前景、作用特点及作用点。方法:综合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有以下特点:1有一定改善症状作用,2可减少西药用量,3减轻西药副作用,4增强西药疗效,5延缓病程。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尽快进行中医的标准化研究,2强调综合治疗,3加强专方专药研究,4加强中药制剂改革,5完善中医药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心肌肥厚之“痰瘀相关”理论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燕钰 《陕西中医》2004,25(7):619-620
心肌肥厚的局部病变反映了全身性病理改变 ,“窠囊”的形成是心肌肥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 ,多与痰瘀相关 ,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俱损 ,气血涩滞 ,痰瘀内生 ,胶结于心 ,久则发为本病。本文从痰瘀相关学说源流 ,痰瘀相关谈心肌肥厚 ,以“窠囊”一以在心肌肥厚诊治过程中的意义方面探讨本病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