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隐睾患儿手术治疗后青春期性发育的临床和内分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发育的状况。 方法 :随访调查 184例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睾丸体积和血清黄体生成素 (LH)、卵泡刺激素 (FSH)、睾酮 (T)水平。比较不同手术年龄、隐睾位置和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 结果 :①双侧隐睾固定术组的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睾丸体积和T明显降低 ;FSH和LH明显升高。②单侧隐睾固定术组的术侧睾丸体积明显小于下降侧、但明显大于未治疗组的隐睾侧 ;单侧隐睾固定术及切除术组的FSH明显高于正常组、但切除术组的FSH又明显高于固定术组。③手术年龄<5岁组的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术侧睾丸体积和T均明显大于≥ 5岁组 ;后者的FSH明显高于前者。④高位型的术侧睾丸体积明显降低 ,FSH明显升高。睾丸体积与FSH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隐睾间质细胞功能损伤程度较轻 ,单侧隐睾术后青春期性征发育可表现为正常 ,早期手术可防止隐睾和对侧正常下降睾丸生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单侧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发育状况。 方法 随访调查166例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睾丸体积和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水平。根据术式分为单侧隐睾切除术及固定术组,根据手术年龄将固定术组分为手术年龄<5岁及≥5岁组。比较不同手术年龄、手术方式和隐睾位置对疗效的影响。 结果 单侧隐睾固定术患儿的术侧睾丸体积明显小于下降侧(15. 5±2. 4mlvs8. 1±2. 1ml)、但明显大于未治疗组的隐睾侧(4. 0±2. 0ml)。单侧隐睾固定术、切除术和正常组患儿FSH分别为(4. 5±1. 7、6. 2±1. 8、2. 4±1. 1mIU/ml。手术年龄<5岁患儿的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术侧睾丸体积和T明显大于≥5岁组,后者的FSH水平明显高于前者。高位型患儿术侧睾丸体积明显降低、FSH明显升高。睾丸体积与FSH呈负相关关系(r=-0.291,P<0. 05)。 结论 单侧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征发育可表现为正常,早期手术可防止隐睾和对侧正常下降睾丸生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下保留子宫动脉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子宫动脉全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功能影响的临床价值。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全子宫切除术,按入院先后顺序(奇偶数)分成腹腔镜下保留子宫动脉全子宫切除术30例(研究组),腹腔镜下常规全子宫切除术30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血清性激素变化、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和改良Kupperman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均无手术并发症。血清性激素(E2、FSH、LH)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E2明显高于对照组[(144.20±65.45)ng/Lvs(98.49±51.83)ng/L,t=2.999,P=0.004],FSH、LH明显低于对照组[FSH:(6.24±2.52)IU/Lvs(9.67±3.13)IU/L,t=-4.678,P=0.000;LH:(7.62±2.48)IU/Lvs(8.96±2.49)IU/L,t=-2.084,P=0.042]。与术前比较,研究组术后6个月E2虽有降低,FSH、LH虽有所升高(2例FSH〉10IU/L),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E2明显降低,FSH、LH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12例FSH〉10IU/L,1例FSH〉40IU/L,E2〈30ng/L,呈绝经期激素改变。结论腹腔镜下保留子宫血管全子宫切除术微创、安全、可行,且较大限度地保存了子宫切除患者近期的卵巢功能,其远期的临床效果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隐睾儿童手术近期疗效及手术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隐睾儿童年龄因素与睾丸固定术近期疗效的关系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 (RI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88例隐睾儿童手术前后 6个月血清表皮生长因子 (EGF)、睾酮 (T)、5α 二氢睾酮 (5α DHT)、雌二醇 (E2 )、促黄体生成素 (LH)、卵泡刺激素 (FSH)、催乳素 (PRL)水平和隐睾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雄激素受体 (AR)的表达以及隐睾的组织学变化 ,分析年龄与上述指标及隐睾分型的关系。 结果  88例隐睾儿童 10 8枚睾丸中 ,高位型隐睾多见于 2~ 4岁组 (9/2 4,3 7.5% ) ,低位型多见于 10~ 14岁组 (2 0 /2 4,81.8%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 ,而单、双侧型与年龄无关 (P >0 .0 5)。 5~ 9岁隐睾儿童术前血清EGF ,T ,5α DHT值均显著降低 (P <0 .0 5) ,血清FSH ,LH水平则显著升高 (P <0 .0 5)。≥ 5岁患儿血清EGF、隐睾组织病理及EGFR和AR表达较 2~ 4岁组差。患儿术后血清EGF、T、5α DHT值较术前均有明显增高 (P <0 .0 5) ,而术后血清E2 ,FSH值显著低于术前 (P <0 .0 1)。 结论 睾丸固定术有利于生殖内分泌功能恢复及睾丸组织的生长发育 ,是治疗隐睾症的可靠方法。依据 4岁前隐睾病理学和性激素内分泌改变较轻以及2岁以后睾丸仍有向下迁移趋势的特点 ,主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二期Fowler-Stephens术(F-S术)治疗腹腔型隐睾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和张家界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5例(37侧)腹腔型隐睾患儿,其中29例(31侧)完成了二期F-S术,第2期手术后6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28例,1例失访),评估睾丸有无萎缩。 结果26例单侧腹腔型隐睾患儿中术侧睾丸血供正常22侧(84.62%),睾丸直径≥1 cm,且位于阴囊内;术后出现睾丸萎缩4侧(15.38%)。2例双侧腹腔型隐睾患儿4侧(100%)术后均出现双侧睾丸萎缩。单双侧隐睾睾丸萎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睾丸萎缩率在不同年龄段和腹腔内睾丸距离内环口不同的距离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二期F-S术治疗腹腔型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率不低,需要谨慎选择患者。对于睾丸位置位于内环口2 cm以内的腹腔型隐睾,直接行腹腔镜下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减少术后睾丸萎缩的发生率。对于双侧腹腔型隐睾,可考虑分侧手术,如果一侧睾丸术后出现萎缩,那么另一侧就要考虑不离断精索血管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非腹腔型隐睾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隐睾患儿72例,行开放性手术36例(对照组),腹腔镜手术36例(观察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7.
隐睾患儿血清FSH、LH、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隐睾患儿血中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ID和睾酮(T)激素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在隐睾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42例隐睾症和23例斜疝(对照组)患儿血清FSH、LH、T水平。结果单侧隐睾症组和斜疝组之间血清FSH、LH和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2)双侧隐睾组血清FSH水平高于斜疝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隐睾症组血清FSH高于斜疝组,低于双侧隐睾症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中性激素LH和T水平的变化在隐睾发生中并不起主要作用;(2)血清FSH水平的升高可能反映睾丸功能损害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Ⅲ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显微结扎术后生精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Ⅲ度精索静脉曲张显微结扎术后生精功能的变化,以探讨手术的价值.方法:选择Ⅲ度精索静脉曲张并男性不育患者118例,观察其显微结扎术前后睾丸体积、精子密度、活率、形态、血清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及抑制素B浓度的变化.结果:患者手术6个月后的左侧睾丸体积(P〈0.05)、精子密度(P〈0.01)及活率(P〈0.05)均明显提高,血清FSH水平明显降低(P〈0.05),T(P〈0.01)及抑制素B(P〈0.05)水平明显提高.而睾丸体积及精子形态无显著变化.结论:显微结扎术能改善Ⅲ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生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治疗价值。方法对51例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患者行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治疗,单极电凝打孔,直径一般为2-4 mm,深度4-6 mm,两孔间隔约10 mm。手术前后监测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术后监测排卵情况并观察妊娠率。结果术后1个月血清FSH升高,LH、LH/FSH、T下降(P〈0.05)。术后自然排卵率84.3%(43/51),术后2年内妊娠39例,术后累积妊娠率76.5%(39/51)。结论腹腔镜卵巢打孔术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的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案,并且创伤小,术后粘连少,多胎妊娠率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疗效及对孕酮(progesterone,P)、促黄体生成素(luteotropic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3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分为观察组(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联合垂体后叶素)与对照组(腹腔镜卵巢囊肿直接剥离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手术前后P、LH、E2、FSH、AMH的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P、LH、E2、AMH水平均低于术前,FSH水平高于术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LH、E2、FSH水平变化幅度小(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P、LH、E2、FSH水平恢复正常,而对照组仍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AM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用于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显著降低手术前后P、LH、E2、FSH水平的变化,可有效保留卵巢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电凝次数与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相关程度。方法:回顾分析65例接受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电凝次数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6例多于5次(多次组),29例不大于5次(少量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3个月检测血清性激素(FSH、LH、E2、T及P)浓度,并应用阴道彩超检测卵巢截面积、卵巢间质动脉血流的收缩期峰值(PSV),窦卵泡数(F0),并进行对比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电凝次数与上述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性激素(FSH、LH、E2、T及P)浓度及卵巢截面积、PSV与F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少量组相比,治疗后3个月,多次组FSH、LH浓度较高,E2浓度及卵巢截面积、PSV与F0则较低(P<0.05);而T、P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电凝次数与E2血清浓度呈负相关(OR=0.634,P=0.037),而与F0呈正相关(OR=2.527,P=0.022)。结论: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增加电凝次数可降低卵巢储备功能,应尽量减少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次全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因妇科良性疾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并保留卵巢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传统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研究组行腹腔镜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次全切除术。分别于术前1个月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卵泡期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水平LH。结果: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患者术后血清E2、FSH、L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次全切除术是安全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慢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卵巢的过快衰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止血方式行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剔除术对患者月经及性激素水平的近期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09年8月行腹腔镜下良性卵巢囊肿剔除术105例资料,按止血方式分为缝合组(镜下缝合止血47例)和电凝组(双极电凝止血,输出功率40-50w,58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月经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抽血测定17B-雌二醇(E,)、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结果与电凝组相比,缝合组手术时间长[(65.2±23.7)rainvs.(40.6±20.5)min,t=5.701,P=0.000],出血量多[(105.2±30.3)mlvs.(65.6±25.4)ml,t=7.285,P=0.000]。电凝组和缝合组各有2例和1例出现卵巢功能早衰(x^2=0.000,P=1.000)。2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E2、FSH和LH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术后6个月,2组相比,电凝组E:水平降低、FSH和LH水平升高更显著[E:缝合组(341.5±43.8)ng/L,电凝组(246.5±52.5)ng/L,t=9.917,P=0.000;FSH缝合组(6.99±2.32)U/L,电凝组(9.05±2.61)U/L,t=-4.249,P=0.000;LH缝合组(11.33±3.11)U/L,电凝组(15.83±3.50)U/L,t=-6.891,P=0.ooo3。结论从术后激素测定的方面比较,腹腔镜下卵巢的缝合止血法和电凝止血法,在术后早期(3个月内)对卵巢功能的损害相近,但在6个月后,缝合止血法较电凝止血法对卵巢功能的损害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对42例(49侧)隐睾患儿采取经脐单部位切口腹腔镜技术治疗隐睾,完成手术操作。结果 42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0—50min,平均40.2min;住院时间4~5d,平均4.5d。无中转开腹及改变手术方式病例。术后随访时间1~6个月,其中2例单侧睾丸萎缩;没有回缩及切口感染发生。结论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安全有效技术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与评价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在治疗肾上腺髓质脂肪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接受腹腔镜术和开放手术治疗的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这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37例接受腹腔镜术的患者,除1例因肾周脂肪层过厚、分离困难而中转开放手术外.其余均获得成功。10例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均获得成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手术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28.3±49.6)min和(140.5±43.9)min,(53.3±57.1)ml和(145.5±110.5)ml,(2.1±0.7)天和(2.9±0.7)天,(5.6±1.0)天和(10.7±4.9)天。结论:腹腔镜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开放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开放手术,可作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外科手术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对烧伤患者垂体-睾丸轴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和竞争性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测定9名男性特重度烧伤患者应用rhGH治疗后,在伤后30天内,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雌二醇(E2)水平的变化。通过与文献对照,比较rhGH治疗对烧伤患者垂体-睾丸轴的影响。结果文献报道特重度烧伤后患者血清LH、FSH、T水平明显降低,伤后30天,LH升高至正常水平,FSH、T仍未恢复正常水平;E2水平伤后明显增高,而后逐步下降,伤后30天至正常水平。本研究中应用rhGH治疗的特重度烧伤患者血清LH、FSH、T在伤后明显降低与文献一致,在伤后30天,血清LH、FSH已恢复到正常水平,血清T水平有显著的增高,但未达到正常水平。血清E2水平伤后明显升高,在伤后30天已明显下降但尚未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特重度烧伤后垂体-睾丸轴功能受到抑制,合理的rhGH应用有利于LH、FSH水平恢复正常,有助于烧伤后垂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腔镜卵巢打孔术(laparoscopic ovarian drilling,LOD)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合并不孕症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近远期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为46例诊断为PCOS合并不孕症的患者行LOD。对比手术前后患者性激素水平,并随访手术后月经周期、排卵情况、妊娠率及术后5年卵巢储备功能。结果:术后血清中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升高,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睾酮(testosterone,T)及LH/FSH水平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患者月经周期状况明显改善,6个月内累计妊娠率、排卵率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即时相比,术后5年患者LH、T、LH/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水平随访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OD治疗PCOS合并不孕症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月经情况,增加排卵率、妊娠率,但术后远期可能存在复发的可能。对有生育要求并行单纯促排卵药物治疗3个月后疗效仍较差的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应及时行LOD,术后检测激素水平与排卵情况,积极促进并合理指导患者受孕,尤其把握术后最佳时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为24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腔镜组)、为30例患者行传统开腹胆总管探查(open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OCBDE)+胆囊切除(open cholecystectomy,OC)(开腹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T管拔除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119.17±27.84)min vs.(97.83±24.41)min]、术后疼痛评分[(4.50±0.72)分vs.(8.23±0.86)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17±4.43)h vs.(31.2±12.32)h]、术后住院时间[(10.33±3.29)d vs.(14.37±3.09)d]、拔T管时间[(44.33±12.02)d vs.(33.50±9.6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与开腹组住院费用[(21 934±3 756)元vs.(24 148±7 112)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5,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5,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疾病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患者术后疼痛轻、康复快,正确的认识与处理并发症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