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皮超声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为56例肝癌患者行腹腔镜下联合经皮超声射频消融术,记录术后肝功能、甲胎蛋白、生命体征及1个月后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56例患者、108个病灶均完成射频消融治疗,术后无针道出血、肝功能衰竭及邻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02个病灶消融满意,6个病灶周围有残存,2个病灶在超声造影指引下予以再次消融,4个病灶在CT引导下再次消融,再次消融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联合经皮超声射频消融治疗特殊部位的肝癌具有消融完全,避免针道出血、周围脏器损伤等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n=62)与对照组(行经皮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n=62),对比分析两组术中新发现病灶、术后并发症、肿瘤完全消融率、局部复发率、肿瘤再发率、相关肿瘤标志物、生存率等相关指标.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联合腹腔镜行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超声引导下联合腹腔镜行微波消融治疗的9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肝癌6例,转移性肝癌3例;多发肿瘤8例,单发肿瘤1例。患者均有1个或多个病灶侵及肝脏被膜,共计13个病灶,其中位于膈顶6个,右叶脏面邻近肠管3个,左叶邻近胃壁2个,胆囊床1个,肝门部1个。患者术后无膈肌损伤、胃肠道穿孔、大出血、胆汁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患者随访(9.2±4.7)个月(4~18个月)。术后1个月行CT检查,11个病灶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为84.6%(11/13);2个(2例)病灶边缘部分残留,其中1例再次行微波消融,1例行无水乙醇消融。术后3个月再次复查CT,4例患者出现新发病灶,其中2例再次行微波消融治疗,1例行无水乙醇消融治疗,1例因合并肺转移而放弃治疗;1例肝功能不佳于术后6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多发病灶患者于术后10个月死于肿瘤脑转移;其余患者尚存活。结论超声引导下联合腹腔镜行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的肝癌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探头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由肝胆外科完成的19例腔镜超声探头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和17例B超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19例均消融完全无肿瘤残留,术后出现肝区胀痛1例,胸腔积液2例,随访均无肿瘤复发。B超组17例中15例消融完全,术后出现肝区胀痛11例,胸腔积液10例,随访有4例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超声探头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少、消融彻底的优点,尤其对位于肝实质内邻近膈顶和胃肠道的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肿瘤位于肝脏脏面不适于在B超引导下进行射频治疗的原发性肝癌12例,转移性肝癌3例,肝癌破裂出血4例,全身麻醉,术中先腹腔镜探查,明确肿瘤位置确定穿刺点,然后在腹腔镜引导下,穿刺肿瘤行射频消融治疗. 结果全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4例肝癌破裂出血停止,术后复查肿瘤缩小,血AFP显著下降.术后1个月32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27个,消融不全5个,完全消融率84.4%(27/32).3个月后CT示9例肿瘤病灶完全坏死,AFP降至正常;6例病灶部分坏死.随访2~18个月,平均8.2月,15例生存,4例死亡(3例肝功能衰竭,1例消化道大出血). 结论腹腔镜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比B超引导下射频治疗定位更加准确,治疗效果肯定,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共18个肝癌病灶经腹腔镜行射频消融治疗,病灶平均直径3.2cm。术后复查超声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平均为8.6min。术后均未出现腹腔出血、胆囊损伤、胆漏、胃肠道损伤、膈肌损伤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造影复查病灶完全坏死率达83.3%,残留病灶均再次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随访6~32个月(平均16个月),2例发现肝内新病灶,3例消融部位复发,均采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进行治疗。结论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安全可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扩大了治疗的适应证。但应选择肿瘤位于肝脏表面、肝左外叶的病例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腹腔镜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7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采用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射频组),45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射频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除组,肝功能损害少于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1年、3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射频消融术具有创伤小、肝功能损害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与腹腔镜手术疗效相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肾错构瘤的合理性、安全性、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对6例肾错构瘤患者进行后腹腔镜直视下微波消融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接受3~5个点的微波消融(50 W,每个点3~8 min),手术平均时间55 min,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1~3个月6例患者均行CT复查,均见肿瘤呈消融术后改变.结论 后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肾错构瘤是可行的,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并可达到手术预期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肾错构瘤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微波消融治疗胆囊旁肝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6例有胆囊旁肝癌的病例接受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下微波凝固术治疗,总共27个癌灶中的18个被彩超和/或CT证实为贴近胆囊。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作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术前AFP升高的12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9例显著降低,3例无改变;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造影和增强CT,25个病灶完全坏死,2例残留癌灶,1例新发癌灶,再次行经皮微波凝固术后完全坏死。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下微波凝固术使胆囊旁肝癌患者获得了微创治疗的机会,扩大了微波消融术治疗肝癌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超声与开腹超声引导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微波消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行超声引导肝癌微波消融治疗的46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超声引导肝癌微波消融治疗(腹腔镜组)21例,开腹超声引导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开腹组)2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肿瘤完全消融率差异。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P=0.01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P0.001)、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P=0.01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低(P=0.009)、术后住院时间短(P=0.005);而手术时间、消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肿瘤完全消融率均无明显差别。结论腹腔镜超声与开腹超声引导肝癌微波消融均安全、有效,腹腔镜超声引导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快,但应严格把握其指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三维可视化辅助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12-01至2019-06-0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连续收治的经皮微波消融的84例复发性肝癌病人,根据是否进行三维可视化评估分为三维重建组(30例,49个病灶)和常规组(54例,111个病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用三维可视化软件计算术前全肝体积、肿瘤体积、预计消融体积、术后全肝体积、消融体积,并对比术前规划消融体积与术后实际消融体积。结果 所有病人均完成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肿瘤最大径为(4.3±1.0)cm。随访时间为10(2~19)个月。三维重建组和常规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6.7% vs. 9.3%)、总存活率(100% vs. 94.4%)、肝内复发率(8.2% vs. 12.6%)及局部复发率(6.1% vs. 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组病人术前规划体积和消融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消融后剩余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的比值为98.0%±25.6%。两组病人微波消融前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胆碱酯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辅助经皮微波消融在复发性肝癌的精准治疗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微波治疗闭合性肝外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将47例闭合性肝外伤患者分为腹腔镜联合微波组(A组,n=25)与开腹手术组(B组,n=22);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康复时间明显缩短。结论:相对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微波治疗闭合性肝外伤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治疗闭合性肝外伤的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微波消融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1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灶位置按治疗方式分为微波消融组(n=78,其中局部麻醉B超引导下穿刺定位微波消融术51例,全麻后腹腔镜直视下微波消融术27例)与腹腔镜组(n=23),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微波消融组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平均(21.0±8.2)ml与(330.0±217.5)ml,手术时间平均(37.2±12.8)min与(182.6±90.2)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7、13.93,P<0.05);平均输血率分别为0(0/78)与13%(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85,P<0.05);术后第1天,AST、ALT平均(341.0±74.5)U/L、(284.0±85.3)U/L与(276.0±102.3)U/L、(219.0±75.8)U/L;术后12 h、24 h、48 h疼痛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总费用平均(2.9±0.6)万元与(2.2±0.5)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AST、ALT恢复、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年,瘤体血供完全消失率为83.3%(65/78),腹腔镜组均未见复发。结论:微波消融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均是安全、有效及微创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全身状况、肿瘤大小与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术后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肝癌切除术后肝内结节型复发患者,共151个复发病灶;采用CT超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或MR,采用改良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肿瘤治疗疗效,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共完成93例次消融治疗,平均1.7次/例,其中完全有效33例(33/53,62.26%)、部分有效13例(13/53,24.53%),总有效率86.79%(46/53)。1例患者出现热损伤,2例术中出现胆心反射,1例伤口感染,1例术后腹腔出血。53例患者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8.68%(47/53)、56.60%(30/53)、20.75%(11/53),中位生存时间11.8个月,总的生存时间17.7个月。结论 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术后结节型复发微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中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和单纯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3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联合组和单纯组,每组各42例.联合组患者采用术中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给予治疗,单纯组患者采用单纯肝切除术给予治疗.结果 联合组术中出血量为(323.9 ±93.1) ml,单纯组为(524.5±119.2) ml,P<0.05.联合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14.2%,单纯组为33.3%,P=0.040.联合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均分别为96.5%、67%、51%,单纯组分别为84%、49.5%、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36).联合组手术时间为(177.7 ±30.7) min,单纯组为(165.1 ±29.5) min,P=0.058.联合组术后住院时间(15.5±3.7)d,单纯组为(14.0±4.0)d,P=0.068.联合组和单纯组术后第1天肝功能ALT、AST、ALB、TBIL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包括胆瘘、发热、胸腔积液、大出血、腹腔感染及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优于单纯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LigaSure TM血管闭合系统与微波刀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3月应用LigaSure TM血管闭合系统与微波刀为36例患者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95±2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4±136)ml,患者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平均住院(8.5±1.2)d。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联合应用LigaSure TM血管闭合系统与微波刀处理肝断面及胆管安全、可靠,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Liver resection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solitary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has been used increasingly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In the absence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olitary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treated by surgery or b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METHODS: Solitary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were treated by radiofrequency destruction in 25 patients. The indications were extrahepatic disease in seven, vessel contiguity in nine and co-morbidity in nine patients. Outcome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20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by liver resection for solitary metastases and had no evidence of extrahepatic disease. Most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also received systemic chemotherapy. RESULTS: Median survival after liver resection was 41 (range 0-97) months with a 3-year survival rate of 55.4 per cent. There was one postoperative death and morbidity was minimal. Median survival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as 37 (range 9-67) months with a 3-year survival rate of 52.6 per cent. CONCLUSION: Survival after resection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solitary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was comparable. The latter is less invasive and requires either an overnight stay or day-case facilities on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