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通过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揭示凝血异常在CAP病情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385例成人CAP患者,同期住院的146例除外感染、肿瘤、外伤、血栓性疾病等因素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T)、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差异.CAP患者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估病情,比较不同凝血指标与PSI的相关性.结果 (1) CAP组和对照组PLT、PT、APTT、Fib、D-二聚体异常率分别为92/385和9/146,39/385和1/146,108/385和7/146,331/385和47/146,348/385和5/1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1.608,13.557,33.747,149.280,365.619,均P<0.01),T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85和0/146,x2=1.839,P>0.05).中高危CAP患者与低危患者PLT、PT、D-二二聚体异常率分别为45/148和47/237,26/148和13/237,146/148和202/2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602,14.609,23.442,均P<0.05).TT、APTT、Fib异常率分别为6/148和2/237,47/148和61/237,123/148和208/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14,1.635,1.638,均P>0.05). (2)D-二聚体测定值:CAP组(3.8±6.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0.3±0.1) mg/L,中高危CAP组(7.5±8.3)mg/L显著高于低危组(1.6±2.0) m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与PSI存在等级相关性(r =0.798,P<0.001),PLT异常率与PSI无关(x2 =6.040,P>0.05).结论 CAP患者存在凝血异常,且血浆D-二聚体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病情评估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血D-二聚体浓度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浓度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经心脏超声、食道超声、CT、MRI或血管造影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同期住院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当时抽血检测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肌钙蛋白Ⅰ水平.结果1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Stanford A型,20例B型.所有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0.3 μr/mL),均值2.0±1.9(0.4~8.4)μg/mL,敏感性100%.自症状发作到D-二聚体测定的时间为1.5 h~14d,D-二聚体升高的程度与病程呈负相关(r=-0.42,P=0.04).病变范围越大,D-二聚体水平越高,死亡组D-二聚体均高于5 μg/mL,提示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预后有指导价值.与主动脉夹层患者相比,仅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轻度升高(<0.7 μg/mL).结论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病变范围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浓度能否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以及D-二聚体浓度对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766例脓毒症患者,检测患者入院时的血中D-二聚体浓度(固相免疫层析法),并记录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和临床生理指标.以28 d为终点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系统Ⅱ(SAPSⅡ)评分;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28 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766例脓毒症患者28 d内共有233例死亡,死亡组血中D-二聚体浓度(μg/L)明显高于存活组[1220.0(789.0,1835.0)比323.0(158.0,642.0),P<0.01].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和SAPS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1=0.643,r2=0.632,均P<0.01).D-二聚体水平预测28 d病死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80,95%可信区间(95%CI)为0.855~0.904,P<0.001,预测28 d病死率的最佳界值为663.5 μg/L.血中D-二聚体>663.5μg/L、APACHEⅡ评分>19.5分和SAPSⅡ评分>39.5分是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值)分别为17.5、15.7、19.6,均P<0.001].D-二聚体< 250.0、250.0~663.5、>663.5 μg/L 3组间28 d病死率(1.4%、12.3%、64.2%)、APACHEⅡ评分[分:11(9,13)、13(11,16)、19(15,22)]、SAPSⅡ评分[分:24(18,29)、31(24,36)、40(33,4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D-二聚体水平是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指标.其预测能力与APACHEⅡ评分和SAPSⅡ评分十分相近;检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脓毒症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选择乳腺癌患者、良性乳腺病患者及健康女性各43人,采用日立7180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乳腺癌组、良性乳腺病组、健康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46±0.28 μg/ml,0.18±0.12 μg/ml和0.12±0.02 μg/ml,乳腺癌组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良性乳腺病组及健康组(P<0.001).术后乳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为0.34±0.11 μg/ml,降低38例,良性乳腺疾病组0.15±0.04 μg/ml,降低13例,两组降低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4.497,P<0.05);手术前后乳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t=2.615 7,P<0.05).乳腺癌患者Ⅰ期、Ⅱ期手术前后D-二聚体变化程度明显高于Ⅲ期,统计学分析均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浓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肿瘤的恶性程度进行判断,可作为临床上预测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56例重症CAP患者作为A组,选择56例非重症CAP患者作为B组,另选择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治疗结束后按住院结局对A、B两组重新分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PCT、CRP及D-二聚体水平,并探究其与肺炎严重指数(PSI)之间的关系。结果 B组患者PCT、CRP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C组,A组患者PCT、CRP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B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PCT、CRP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CRP及D-二聚体与PSI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50、0.712、0.463,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D-二聚体与PSI具有正相关关系,临床检测PCT、CRP、D-二聚体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发展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美罗培南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 108例老年CAP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分组,均给予静脉滴注美罗培南治疗,500mg,3次/d,用药1周.评价临床效果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结果 肺炎不同严重度指数(PSI)分级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PSI V级D-二聚体显著高于Ⅱ、III、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Ⅳ、V级肺部感染控制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8例患者痊愈率54.6%,有效率83.3%.结论 美罗培南可作为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首选药物之一,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监测对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降钙素(PCT)、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调整、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1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重症肺炎组50例,重症肺炎组50例,同期入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按住院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后根据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干预前后空腹抽血进行降钙素、D-二聚体、CRP水平检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PCT、D-二聚体、CRP、PSI水平差异,进行PCT、D-二聚体、CRP与PSI相关分析。结果 1非重症肺炎组、重症肺炎组、健康组之间的PCT、D-二聚体、CRP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F=7.003、8.865、10.321,均P0.01,非重症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的PCT、D-二聚体、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t=3.839、9.745、11.656和7.552、13.707、16.721,P0.05或P0.01,重症肺炎组的PCT、D-二聚体、CRP、PSI重症指数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组,t=5.434、7.585、14.725、5.526,均P0.01。2死亡组PCT、D-二聚体、CRP、PSI重症指数具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8.834、9.372、12.011、3.783,P0.05或P0.01。3PCT、CRP、D-二聚体水平与PSI评分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645、0.713、0.462,P0.05或P0.01)。结论降钙素、D-二聚体、C反应蛋白检测对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高水平的PCT、D-二聚体、CRP提示患者病情严重及预后不佳,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D-二聚体变化(DD)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9例确诊CA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应用Fine危险分层,将CAP患者分为两组[重症CAP组(n=28)和普通CAP组(n=51)]。采用免疫浊度法定量测定DD,寻找CAP患者与对照组的区别,并探讨DD与肺炎严重性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的关系及DD在不同影像学及临床过程的变化。结果:重症CAP患者血浆DD为(0.909±0.475)mg/L,普通CAP组DD为(0.370±0.104)mg/L,对照组为(0.069±0.055)mg/L。与对照组相比,普通CAP组及重症CAP组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重症CAP组DD水平高于普通C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我们还发现升高的血浆DD与PSI密切相关(r=0.55,P<0.01),与胸片肺部受累范围及CRP有相关性。机械通气组DD高于非机械通气组(P<0.001)。结论:血浆DD水平随CAP的严重程度而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按随机原则设立大肠癌组34例,良性病对照组31例.分别于术前采血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大肠癌组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4个亚组,并对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大肠癌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94.12±105.21)μg/L与(129.03±8.29)μg/L,P<0.05.在大肠癌组的各亚组比较中,Dukes D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期,分别为D期(800.00±287.94)μg/L、A期(180.00±58.31)μg/L、B期(170.00±33.50)μg/L、C期(250.00±86.6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对大肠癌的分期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B型钠尿肽(BNP)和胆碱酯酶(ChE)水平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入住河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呼吸科≥65岁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60例,根据肺部感染诊断标准及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评分将患者分为不同感染分级3组(PSI评分Ⅰ~Ⅲ级、Ⅳ级、Ⅴ级组),每组20例,以同期本院2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再根据不同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52例)和死亡组(8例)。比较不同PSI分级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PSI评分、白细胞计数(WBC)、D-二聚体、CRP、BNP和ChE水平、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不同预后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老年肺部感染PSI评分Ⅳ级和Ⅴ级患者的住院时间均较Ⅰ~Ⅲ级患者显著延长(d:14.7±2.1、18.3±2.6比9.2±1.7,均P<0.05),且以Ⅴ级组的增加更显著。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老年肺部感染组患者的PSI评分、WBC、D-二聚体、CRP和BNP均显著增加,ChE明显降低,且随着PSI评分分级增高上述指标的变化越显著〔PSI评分(分):78.9±13.7、117.4±20.2、152.1±34.8比51.3±7.9;WBC(×109/L):11.4±1.4、13.6±1.9、16.7±2.2比8.9±1.1;D-二聚体(μg/L):779.6±46.1、1068.2±142.6、1846.2±215.0比348.3±31.8;CRP(mg/L):30.1±3.7、58.2±6.7、74.7±9.2比6.8±0.9;BNP(ng/L):1057.4±205.1、1976.7±333.7、2437.7±468.9比115.8±21.7;ChE(U/L):6260±826、3390±437、1861±268比7804±905;均P<0.05〕。PSI Ⅳ级和Ⅴ级组7 d病死率较PSI Ⅰ~Ⅲ级组增多〔10.0%(2/20)、30.0%(6/20)比0〕;生存组与死亡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治疗后PSI评分、WBC、D-二聚体、CRP和BNP均显著升高〔PSI评分(分):141.5±23.3比97.6±18.2;WBC(×109/L):15.9±1.9比12.1±1.8;D-二聚体(μg/L):1373.9±179.4比627.4±69.6;CRP(mg/L):69.8±9.8比42.6±7.3;BNP(ng/L):2745.6±374.9比1022.2±171.3;均P<0.05〕,ChE显著降低(U/L:2569±309比5692±777,P<0.05)。结论老年肺部感染患者血清CRP、BNP和ChE水平有助于病情严重程度的早期诊断,并对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卒中负担国。随着卒中医疗质量的进步,我国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卒中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国在卒中教育、研究和护理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提升、溶栓及新的治疗方法探索、中国卒中建设发展等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展望了中国卒中管理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照云  杨雨强  李汝昌 《疾病监测》2011,26(7):560-561,585
目的 了解云南省祥云县当地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析祥云县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中导出的2010年数据信息,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祥云县2010年共报告死亡2759例,报告年平均死亡率为6.02,男性1648例,年死亡率为7.05,女性1111例,年死亡率为4.94。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死亡2001例,占总死亡例数的72.53%;前4位死因顺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共死亡2384例,占总死亡例数86.41%。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17.
张玉龙  张一英 《疾病监测》2011,26(6):491-495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伤害发生状况,为伤害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上海市嘉定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伤害监测点医院,对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 日到医院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 共报告伤害病例17 391例,男女性别比为2.27 ∶ 1;伤害病例以15~39岁年龄组最多(50.55%);本区户籍占44.67%,外地户籍占55.33%;7月发生的伤害人数最多(12.12%),发生时间多在08:11-16:37;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前5位伤害发生原因是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66.28%)、跌倒/坠落(22.07%)、非机动车交通事故(6.47%)、机动车交通事故(1.86%)、烫伤(1.59%)。 结论 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跌倒/坠落、交通事故为优先防治的伤害种类,应重视外来人口的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抗Hp治疗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454例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Hp的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Hp治疗方案1、4C-UBT结果等,分析其感染率及治疗效果。对调查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未抗Hp的患者中14C-UBT阳性率为53.7%,经抗Hp的患者中14C-UBT的阳性率为25.9%(P〈0.001)。在70例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14例(20%)患者经过2次或2次以上抗Hp治疗,治疗方案以含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三联治疗为主。4周后随访,77.1%患者14C-UBT转阴,其中19例患者在8周以后复查,其阳性率较低(15.8%)。7例四联治疗患者Hp全部根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4C-UBT的结果与抗Hp的次数和处方医师是否是消化科医师显著相关(P〈0.05)。29.6%的患者有不良反应。结论:常用的抗Hp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在77.1%左右,含铋剂的四联治疗方案有较高的根除率;患者的再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湖南省霍乱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监测人群中霍乱病例和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食物,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方法 全省范围开展腹泻患者及外环境、食品监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甲鱼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专项监测.结果 2006年湖南省共登记腹泻患者111 526例,检测霍乱弧菌89 661例,检测率为80.39%,检出阳性4例,均为0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检测环境和食品样44 533份,其中水体35 113份,全部为阴性,水产品5377份,阳性16份,阳性率为0.30%,阳性标本为甲鱼和牛蛙,其他食品4043份,均为阴性;甲鱼专项监测2323份,检出阳性33份,阳性率为1.42%;霍乱毒素基因检测34株菌,20株为产毒株,占58.80%;药敏试验28株菌,均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92.86%.结论 甲鱼、牛蛙等水产品是湖南省发生霍乱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源型高碘地区水碘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我国水源型高碘地区水中碘的存在形态。 方法 采集部分高碘地区的水样,采用碘-淀粉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离子体质谱法鉴别水中碘的形态和测定水碘含量。 结果 在172份水样中,161份以碘离子(混含少量的碘分子)形态存在,10份以碘酸根和碘离子混合形态存在,1份以单纯的碘酸根形态存在。 结论 我国高碘地区存在碘离子和碘酸根两种形态的高碘水源,碘离子是主要存在形态,其次是碘离子和碘酸根共存形态,单纯的碘酸根形态较少。在碘离子和碘酸根共存的水源中,碘酸根为主要形态。尚未发现以高碘酸根形态存在的水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