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Ru_(486)阻断糖皮质激素受体(GR),观察了静脉注射内毒素引起的肠系膜微循环变化以及地塞米松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提示:1.内毒素血症时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就有通过其受体介导的微循环保护作用;2.糖皮质激素不仅在应激情况下,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就有抑制白细胞活化作用;3.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内毒素休克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这一作用至少部分地是由GR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3.
钨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时肝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钨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时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实验表明,用钨预处理的大鼠能明显减轻内毒素休克时血压、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及PMN%的下降;增加动物生存率。与内毒素组比较,血浆MDA、SGPT、肝MDA与黄嘌呤氧化酶(XO)活性均显著降低,肝钨/钼值增大(P<0.05或0.01);光镜亦示肝病变轻微。以上结果提示:钨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所致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钨抑制XO,使氧自由基产生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脑底动脉内皮素-1(ET-1)能神经纤维诱发脑血管痉挛发生与发展的关系,为深入阐明内毒素血症诱发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注射内毒素第3、6、12、24、48h),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大鼠脑底动脉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进行观察。结果:内毒素血症后3、6、12h大鼠血浆内皮素-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内毒素血症后24h和48h已趋于正常(P0.05)。此外,对照组和内毒素组大鼠脑底动脉可见棕褐色,呈细线状分布的内皮素-1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其中内毒素血症后第6h和12h大鼠脑底动脉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密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浆内皮素-1水平升高,脑底动脉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加,提示内皮素-1参与了内毒素血症诱发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脑血管痉挛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提出了新思路,同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的抗内毒素肝损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BN52021及BN50739的抗大鼠内毒素肝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BN52021及BN50739能使内毒素所致的肝线粒体膜磷脂降解及溶血磷脂的聚集,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增强以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降低得到明显改善,提示BN52021及BN50739是两种强有效的抗内毒素肝损伤的药物,用于内毒素肝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TNF-α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及丹参防治机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及丹参防治肝损伤机制。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发大鼠急性肝损伤,检测血浆内毒素、TNF-α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变化,并与丹参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TAA诱发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浆内毒素及TNF-α含量升高,二者呈正相关;血浆ALT亦升高,与TNF-α亦呈正相关。丹参治疗组大鼠血浆TNF-α及ALT水平均低于肝损伤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内皮素-1与脑血管痉挛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血症组(注射内毒素第3、6、12、24、48h),以放射免疫检测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大鼠大脑中动脉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进行染色观察。结果内毒素血症后3、6、12h大鼠血浆内皮素-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内毒素血症后24和48h已趋于正常(P0.05)。对照组和内毒素血症大鼠大脑中动脉可见棕褐色、呈细线状内皮素-1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以内毒素血症后第6、12h大鼠大脑中动脉内皮素-1免疫反应最为显著(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后,大鼠内皮素-1合成和释放入血水平升高,脑血管神经纤维内皮素-1的表达水平上调,这两种因素可能同时参与了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鼠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肾皮质微循环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大鼠肾皮质微循环的形态学变化。光镜下,肾小球、间质均充血肾小一肿胀、呈分叶状改变、鲍曼氏囊狭窄。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变性、坏死,肾管内可见大量细胞型和透明管型。透射电镜下,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窗孔消失,白细胞常嵌塞于毛细管腔内,足突细胸大片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脂多糖组,脂多糖+普通肝素组。脂多糖(30mg/kg)腹腔内注射建立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造模前0.5h予以普通肝素(8单位/20g体重)或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造模后8h处死小鼠,留取血及肝脏组织做进一步分析。血清ALT和AST的水平用商业试剂盒测定,小鼠肝脏的组织病理学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观察肝组织内巨噬细胞(F4/80阳性)的浸润情况,肝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法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肝脏IL-1β和IL-6m RNA的表达,TUNEL染色技术检测肝细胞凋亡。结果普通肝素预处理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小鼠肝脏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表达水平,减少肝脏巨噬细胞浸润,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肝脏损伤与肝细胞凋亡。结论普通肝素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对脂多糖诱导的肝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miR-155在内毒素血症幼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将60只幼年Wistar鼠随机分为内毒素模型组、miR-155抑制组和空白组。模型组幼鼠通过腹腔内一次性注射LPS(20mg/kg)构建内毒素血症模型。miR-155抑制组幼鼠在腹腔内注射LPS后,再经尾静脉注射miR-155抑制剂(80mg/kg)。空白组幼鼠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建模2d后,进行肝脏生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学、肝细胞凋亡、炎症蛋白、通路蛋白等项目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幼鼠血液内miR-155的表达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miR-155抑制组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0.05);模型组幼鼠肝细胞肥大且不规则,细胞排列紊乱,胞浆空泡增多;空白组幼鼠肝细胞排列整齐,仅少量肝细胞颗粒变性;miR-155抑制组肝细胞病理变化较少,细胞结构较完整;模型组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TNF-α和IL-10水平显著高于miR-155抑制组(P <0.05)和空白组(P <0.05);模型组Bcl-2/Bax显著低于空白组(P <0.05)和miR-155抑制组(P <0.05);模型组Ras同源基因A蛋白(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A,RhoA)、Rho相关螺旋卷曲蛋白激酶1(Rho-associated coiled coil-forming protein kinase 1,ROCK1)和Rho相关螺旋卷曲蛋白激酶2(Rho-associated coiled coil-forming protein kinase 2,ROCK2)水平明显升高,而miR-155抑制组3种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以上发现提示,miR-155可能通过调控Rho/ROCK通路参与内毒素血症幼鼠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罗红霉素对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动物随机分为⑴正常对照组(NC),经胃灌入生理盐水10mL/kg;⑵内毒素组(LPS),静脉注射lipopolysaccharide(LPS,2mg/kg)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5min后灌胃生理盐水10mL/kg;⑶罗红霉素治疗组(Rx),静脉注射LPS2mg/kg5min后,经胃灌入罗红霉素20mg/kg.测定各组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肺系数、肺水含量、肺通透性指数,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注射LPS后大鼠平均动脉压立即下降,0.5min降至最低后回升,1.5h升高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4h后LPS组大鼠平均动脉压[(56.64±7.45)mmHg]与NC组比较[(97.94±7.73)mmHg]显著下降(P<0.01);而Rx组[(103.40±8.56)mmHg]变化不明显(P>0.05).Rx组动脉血氧分压[(85.36±7.67)mmHg]、二氧化碳分压[(42.75±4.24)mmHg]和pH(7.37±0.03)分别与LPS组[(52.43±8.25)mmHg,(67.38±7.21)mmHg,7.28±0.06]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Rx组与LPS组相比肺系数(0.58±0.03vs0.67±0.04,P<0.05);肺水含量(78.76±2.13vs82.81±3.87,P<0.05);肺通透性指数(6.25±0.74vs12.47±0.89,P<0.05)有明显下降,病理学观察Rx组肺组织病变减轻.结论罗红霉素能改善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血液动力学变化和气体交换能力,减轻大鼠内毒素造成的肺损伤,该治疗作用是否与罗红霉素调节机体细胞炎性因子与抗炎性因子平衡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谷氨酰胺对大鼠梗阻性黄疸内毒素血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大鼠梗阻性黄疸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为临床减少梗阻性黄疸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健康SD大鼠96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2只,分为假手术组、谷氨酰胺组(GLN组)、梗阻性黄疸组(OJ组).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的含量,观察不同时间段各组大鼠内毒素的变化情况,并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肠粘膜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梗阻性黄疸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假手术组有显著升高,且随时间的增长内毒素水平也随之升高,与同一时间段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梗阻性黄疸后服用谷氨酰胺,血浆内毒素可以得到明显的控制,与同期的不经任何治疗的梗阻性黄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梗阻性黄疸组大鼠和谷氨酰胺组大鼠的胆总管直径明显大于假手术组,但梗阻性黄疸组与谷氨酰胺组大鼠胆总管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谷氨酰胺具有保护和修复肠粘膜屏障,减轻梗阻性黄疸时伴发的内毒素血症的作用,且价格较低,易于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本实验主要研究内毒素、iNOS抑制剂硫酸甲基异硫脲(SMT)对活体淋巴管运动及iNOS的表达的影响,探讨iNOS、iNOS抑制剂SMT在急性内毒素血症中对淋巴微循环的作用。 动物选用雄性Wistar大鼠54只,体重200-300g。将动物分为3组control组(n=18)股静脉一次推注生理盐水(5mL/kg体重)作对照。分别在注药后l、3、6h各处死6只;LPS组(n=18)股静脉一次推注LPS(5mg/kg体重),其它处理同control组;LPS+SMT组(n=18)股静脉一次推注LPS(5 mg/kg体重)和SMT(10 mg/kg体重);其它处理同control组。 动物用20%乌拉坦(7ml/kg体重)肌肉注射麻醉。腹正中部开腹,取出肠系膜,找出一条理想的游离淋巴管,置于观察盒中,保温(32℃左右),并定时于肠管上滴加37℃左右的台氏液以维持一定湿度,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录像。将每只需观察6h的动物镜下先稳定5-10min,作为正常录像,再按分组注药,观察录像6h后,处死。 根据录像资料,利用微机图像处理系统,定淋巴管、定部位测量实验用药前及用药后l、2、3、4、5、6h各时段各动物淋巴管管径的大小,求得平均口径(d)、最大舒张口径(b)、最小收缩管径(c)、淋巴管收缩频率(a),计算淋巴管运动指数[收缩指数IndexI=(b2-c2)/b2,总收缩活性指数IndexII=(b2-c2)a/b2,淋巴管动力学指数LD-Index=(b-C)100a/d2]。 所有动物在处死后,取血静置,取血清,用一氧化氮试剂盒测定血清中NO合量。并取肠系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1)LPS组的收缩频率、运动指数均比注药前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阳性细胞为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血浆NO合量显著升高(P<0.01)。(2)SMT+LPS组的收缩频率、运动指数均与注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及血浆NO含量与LPS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 结果说明正常条件下,肠系膜淋巴管运动不但受自身节律的调节,还受NO的调节。LPS作用下,肠系膜淋巴管随时间延长明显扩张,运动减弱,渗出增多,与NO的生成量呈正相关。SMT能抑制iNOS的活性,内毒素血症早期应用选择性iNOS抑制剂,可维持淋巴循环于正常水平。内毒素血症中,由于iNOS过度表达,导致过量的NO产生,使淋巴管的运动异常。SMT由于能抑制iNOS,从而抑制了NO的过量产生,使淋巴管运动恢复。这可能为临床上淋巴管循环障碍及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内毒素血症时大鼠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感染性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呼吸链的损伤及其机制。方法:将体重在250-280g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内毒素组。提取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测定其超氧阴离子O2生成量,同时测定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复合体Ⅱ+Ⅲ的电子传递与质子转移定量关系(H+/2e-)、ADP/O、呼吸控制率(RCR)。结果: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电子漏显著增加;大鼠肝细胞线粒体以琥珀酸为底物的态4和态3呼吸速率增加,ADP/O、RCR及复合体Ⅱ+Ⅲ的H+/2e-显著降低。结论:在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中存在由于肝细胞线粒体内源性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对线粒体呼吸功能所造成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在急性内毒素血症中对淋巴管运动的调节作用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抑制剂硫酸甲基异硫脲(SMT)对内毒素血症中淋巴微循环的作用。方法 :用倒置显微镜和图像处理系统对肠系膜淋巴管进行动态观测 ,并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 :LPS组肠系膜淋巴管管径比正常扩大 ,运动频率降低 ,淋巴管运动指数下降。LPS +SMT组则有显著改善。随时间延长LPS组血清NO含量显著升高 ,LPS +SMT组则有明显下降。结论 :内毒素血症中NO过量产生 ,使肠系膜淋巴管扩张 ,收缩减弱。内毒素血症早期应用iNOS抑制剂SMT可维持淋巴微循环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内皮素-1在大鼠肝脏冷保存不同时相的含量变化及其与门静脉灌注压及肝损伤的关系.方法以离体鼠肝灌流为模型,用放免方法检测肝脏保存不同时间灌流液及肝脏中内皮素-1(ET-1)的变化,同时观察门静脉灌注压及肝脏功能变化,并做相关分析.结果随保存时间延长,ET-1水平呈进行性升高.ET-1与门静脉灌注压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0.970,P<0.01),与胆汁分泌量呈明显负相关(r=-0.864,P<0.05),与灌注液AST、ALT、LDH也呈明显正相关(r=0.919,P<0.01).结论ET-1参与并加重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尤其对肝脏微循环的直接影响.因此ET-1很可能是形成该损伤的重要内源性致伤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肝衰竭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急性肝衰竭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以硫代乙酰胺(TAA)染毒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应用酶荧光法测定动脉血酮体(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浓度及肝细胞线粒体ATP含量;采用结肠切除术并观察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血清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活性的变化。结果:TAA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血清ALT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脉血酮体比(AKBR)降至0.4以下,动脉血中总酮体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切除结肠的TAA染毒组大鼠未发生内毒素血症,肝细胞线粒体ATP含量显著高于TAA组(P<0.01),血清ALT活性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显著低于TAA组(P<0.01)。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损伤肝脏能量代谢,使肝脏代谢和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在急性肝衰竭的发生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应用大鼠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的模型,制备肺组织超薄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同时测定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结合白细胞计数、血清和肺组织内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肺毛细血管内粒细胞增多并粘附于内皮细胞膜;内皮细胞受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功能明显降低。血清和肺组织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则显著下降。用SOD治疗能明显改善上述病变。本实验结果提示,肺微循环障碍是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致急性肺损伤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功能下降的病理基础,与白细胞在肺血管内陷落、激活、释放自由基有关。SOD对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丹参对内毒素性肝损伤及肝脏微循环障碍大鼠的防护机制。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注射后6h、12h、24h组和相同时相的丹参防护组,共7组。丹参防护组于制模前3天经大鼠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剂量为40mg/kg,连续3天,除正常对照组0h处死,肝组织取材外,其它各组均于内毒素注射后6h、12h、24h分别处死,取肝脏组织匀浆,制备肝细胞线粒体悬液,检测肝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三磷酸腺苷(ATP),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内皮素-1(ET-1)。结果:丹参防护组与相应时相内毒素组比较,SOD、ATP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TNF-α、ET-1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丹参能明显抑制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改善生物转化功能,保护肝细胞,改善肝脏局部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