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脾脏转移癌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脾转移瘤的CT诊断。资料和方法:临床病理证实的13例脾脏转移瘤CT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单发5例,多发8例。其中囊实质性6例;多囊性1例;多发低密度灶6例。13例均同时存在多脏器转移。结论:脾转移瘤CT表现多样化,脾脏转移出现的意义在于证明广泛转移的存在。表现免疫能力低下,对确定治疗方案有意义。CT为发现脾转移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肉瘤样肝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肉瘤样肝细胞癌(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x carcinoma,SHC)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SHC的CT表现.结果 肿块最大径约5~10 cm,属巨块型肝癌.6例为单发团块状,1例合并肝硬化,3例见门静脉癌栓形成.6例CT平扫表现为团块状囊实性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其内见散在分布的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4例)或不规则条状分隔影(2例);增强扫描示其中3例于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稍有增加;3例于动脉期呈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减退.余2例CT平扫表现为不均质低密度影,边界不清楚,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 SHC的CT征象具有肝细胞癌(HCC)及肉瘤的双重特征,根据CT表现可以明确肿瘤的恶性特征及推测肉瘤样成分的存在,但确诊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提高肝细胞癌的影像诊断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提高肝细胞癌的影像诊断水平许达生近几年,由于多种影像设备在我国各级医院的广泛应用以及广大影像诊断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和认真研究,使我国肝细胞癌影像诊断水平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这些进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笔者将...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6例肺-胸膜广泛性淋巴管转移的周围型原发性肺癌。其主要CT征象为:(1)肺小叶间隔的不均匀增厚;(2)支气管血管束结节状增粗;(3)沿支气管血管束和小叶间隔周围分布的直径约2mm的小结节;(4)胸膜多发、并分别与原发癌灶间以线影相联的和与血管束末梢相联的结节影和/或斑片影,以及叶间裂不均匀增厚;(5)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讨论了肺癌肺-胸膜广泛性淋巴管转移的病理机制和CT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及螺旋CT影像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选取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且有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16例进行研究,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扫描仪进行腹部增强扫描。重点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以及强化后表现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以肝十二指肠韧带(60.3%)、肝门部(55.2%)、腹腔动脉周围(47.4%)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37.1%)转移发生率较高。不同形态学类型癌肿间,淋巴结转移部位数不同,弥漫型(3.87部位/例)〉巨块型(2.4部位/例)〉结节型(1.37部位/例)。中上腹部共计271个部位观察到淋巴结转移,每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数为1-6个,平均2.34个/例(部位数),转移淋巴结融合较少(24.0%)。转移淋巴结的最大短轴径(MSAD)为1,2,5.7cm,平均3.6cm。84例(72.4%)患者,共计有136个部位(50.2%)转移淋巴结中观察到较明显坏死,转移淋巴结MSAD≥2,5cm较多见。肝细胞癌转移淋巴结的坏死多占据整个淋巴结的小部分,常表现为“小片”或“裂隙状”。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分布主要沿肝脏的淋巴引流途径,与原发肿瘤在肝脏中所处位置有关;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与原发肿瘤的侵犯范围及形态学类型有关。在增强螺旋CT扫描中,转移淋巴结常呈等低密度,边缘多模糊,可发生坏死,坏死形态多不完全,转移淋巴结间融合较少。  相似文献   

6.
7.
卵巢恶性肿瘤腹部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肿瘤腹部转移的CT表现及临床。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恶性肿瘤的CT资料,14例作盆腔CT扫描,28例作全腹CT扫描结果:卵巢恶性肿瘤腹部转移CT表现如下:(1)腹水;(2)邻近器官结构侵犯;(3)壁层腹膜不规则增厚;(4)大网膜污垢状、结节状、饼状等改变;(5)肠系膜改变;(6)横膈转移;(7)小肠壁增厚;(8)淋巴结转移;(9)肝脏转移。结论:CT检查是  相似文献   

8.
9.
经动脉门静脉CT成像及其在转移癌方面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动脉门静脉CT成像是目前术前检测肝内小病灶最敏感的方法。通过CTAP检查,可以清楚显示门静脉系统和肝静脉系统,提供清晰的解剖结构,从而可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精确定位及切除范围(尤其是对肝转移癌的数目、定位及可切除性)进行术前评估。本文着重综述了CTAP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临床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243例肝细胞癌患者中选择出22例经病理证实的包膜型肝细胞癌病例,结合临床和病理对包膜型肝细胞癌的基本形态,几种特殊的CT征象和鉴别诊断上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对这些CT征象的分析研究有利于诊断、治疗及估计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肉瘤样肝细胞癌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肉瘤样肝细胞癌的CT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7例病灶平扫均为低密度,其中6例病灶内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强化表现,门静脉期显示原动脉期强化区域密度减低,延迟期4例病灶边缘及内部实性区有轻度延迟强化。7例中,单发6例,多发1例。结论原发性肉瘤样肝细胞癌具有肝细胞癌和肉瘤的双重特征,CT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MR 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对174例MR I诊断为肝癌的病例的信号、假包膜、瘤外征象的特点及它们与分型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手术病理组MR I诊断准确率及误诊加以分析。结果所有肝癌在T2W I都具有稍高信号的特点,而T1W I以稍低信号或低信号为主。肝癌不均匀的T2W I信号、静脉癌栓及假包膜的出现几率在各分型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在T1W I假包膜显示率明显高于T2W I和脂肪抑制序列。MR I对肝癌的诊断准确率达91.42%。结论肝癌的MR I信号极具特征性,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肝癌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肝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 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 s,门脉期70 s,延迟期5 m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2.5~3 ml/s,剂量为1.5 ml/kg,分析其CT表现特征.结果动脉期73%(27/37)肿瘤病灶呈高密度,门静脉期65%(24/37)呈低密度,35%(13/37)呈高密度,其中8例平衡期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 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上腹部病变对门腔静脉间隙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上腹部病变患者的CT影像资料,重点观察门腔静脉间隙的CT变化.结果 59例有门腔静脉间隙改变的患者中,门腔静脉间隙淋巴结改变42例(71.2%),肝尾状叶增大8例(13.6%),血管迂曲增多8例(13.6%),胆管增粗2例(3.4%),腹水4例(6.8%),病变直接累及门腔静脉间隙6例(10%).结论 上腹部良恶性疾病在一定时期会引起门腔静脉间隙发生改变,包括淋巴结改变、尾状叶增大、血管增多迂曲、胆管增粗和腹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评价超声三维血管造影检查对血管的显示能力及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研究32例HCC病人36个肿块的超声学资料。男23例,女9例,年龄30~72岁,平均5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或CT、MRI及介入治疗随访确诊。结果超声三维血管造影对肿块内部血流的显示明显优于CDE;对肿块周边血流的显示二者无明显差别。结论超声三维血管造影对HCC血管的显示能力强,从而能提高超声对HCC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肿瘤边缘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PHCC)边缘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84例经临床、DSA及病理证实的PHCC边缘肝双期扫描表现。结果 :肝癌边缘形态分为四个类型 :( 1)边缘清楚型 ( 19例 ) ,6例肝动脉期边缘见强化肿瘤血管 ,3例门静脉期边缘部分强化 ;( 2 )完整包膜型 ( 14例 ) ,包膜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多见 ;( 3)边缘不清型( 2 7例 ) ,2 4例肝动脉边缘见强化肿瘤血管 ,7例门静脉期边缘部分强化 ;( 4 )混合型 ( 2 4例 )。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可较好显示PHCC边缘形态特点及血供 ,对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介入治疗效果预测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189例为试验组,男111例,女78例,年龄45~86岁,平均(66.8±5.2)岁;正常对照组63例,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40~70岁,平均(55.8±6.2)岁.试验组于术前及术后检测凝血、纤溶、血常规及生化等系列指标,包括P-选择素(Ps),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g),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Ⅶ(FⅦ),凝血因子Ⅷ(FⅧ)及凝血因子X(FX),观察凝血/纤溶功能及酸碱失衡的变化,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凝血/纤溶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 试验组患者介入治疗前PT、APTT、Tr、Ps、vWF、uPA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Ⅶ、FⅧ、FX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介入治疗后PT、APTT、TT、Pss、vWF、uPA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Ⅶ、FⅧ、FX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介入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T、APTr、TT、Ps、vWF、uPA均降低(P<0.05);FⅦ、FⅧ均升高(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纤溶功能亢进,经介入治疗后减轻,但未恢复正常,出凝血指标可能作为评价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外生型肝癌的CT和DSA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生型肝癌的临床表现、CT表现、DSA供血特点。材料和方法:将26例资料完整外生型肝癌的CT表现与其中8例DSA资料、6例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26例中23例主诉有上腹疼痛或隐痛,腹胀、乏力,其中4例主要因腹块就诊,4例有突然剧烈腹痛史,3例体检发现。AFP>500ng/ml20例,23例两对半2-3项异常。CT动脉期23例中20例见肿瘤强化征象;静脉期23例中18例肿瘤呈相对低密度,5例肿瘤密度呈相对增高强化。直径>5cm瘤内有低密度坏死区,门脉主干及分支未见癌栓,26例中24例有肝硬化、脾肿大。8例DSA示肿瘤血供丰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其中2例<5cm肿瘤全部为肝动脉供血并显示蒂;5例>10cm肿瘤80%(4/5)有肝外动脉参与供血,其中左叶4例中3例有胃网膜右动脉参与供血。6例手术病例中2例有蒂,所有病例肝外瘤体均有包膜,4例有陈旧性破裂出血并被膈肌或网膜包裹粘连。结论:外生型肝癌有明显的临床及CT、DSA征象特点,运用这些特点能提高外生性肝癌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经病理确诊的527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BC)(1972~1987)中,PBC伴其它部位多原发癌(MPC)25例(4.7%)。其中双原发肺癌(DPBC)、12例(2.3%),PBC伴消化道癌6例(1.14%)。25例中共有原发癌灶52个,其中2例为3原发癌;同期组6例(其中DPBC 4例),后期组19例(其中14例间隔3年以上,内2例分别间隔14年及25年)。组织类型相同者8例,不同者4例。 25例MPC特点如下:1.55岁以上20例(80%);2.24例(96%)第2原发癌为1980年后发现;3.第2原发癌为肺癌者23例(92%);4.双原发肺癌12例(48%)。上述特点说明80年代老年人中MPC,尤其是肺癌发病率增高。 本文着重对第2原发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EOB-DTPA; Gadoxetic acid; Gadoxetate disodium) is a hepatocyte-specific MR contrast agent. It acts as an extracellular contrast agent in the early phase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and then is taken up by hepatocytes later. Using this contrast agent, we can evaluate the hemodynamics of the liver and liver tumors, and can therefore improve the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Gd-EOB-DTPA helps in the more accurate detection of hypervascular HCC than by other agents. In addition, Gd-EOB-DTPA can detect hypovascular HCC, which is an early stage of the multi-stage carcinogenesis, with a low signal in the hepatobiliary phase. In addition to tumor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Gd-EOB-DTPA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can be applied for liver function evaluation and prognoses evaluation. Thus, Gd-EOB-DTP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HCC. However, we have to employ optimal imaging techniques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bility. In this review, we aimed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rast media, optimal imaging techniques, diagnosis, and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