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飞  托西丽 《新疆医学》2012,42(3):35-37
目的:为了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大小以及角膜形态改变。方法:收集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40例(46眼),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1月、3月裸眼视力两组比较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散光两组比较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一月、3月A组散光度数小于B组,术后3月两组散光均较术前有所减小(P<0.05)。术前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两组比较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一月、3月A组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角巩膜隧道切口对角膜损伤更小,散光更小、更安全等优点。2.选择在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作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部分术后散光,对所在于午线角膜曲率有松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位置切口对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杞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白内障74例共134眼,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7例(67眼)。A组于上方巩膜隧道做切口;B组于颞侧透明角膜做切口;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变化及角膜散光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周A、B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且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1周、1个月A、B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刻两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升高,术后1周呈降低趋势,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且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视力,并改善其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3.
何健强 《医学综述》2012,18(15):2533-2534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两种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42例(56眼),将其分为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A组)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半年检查视力以及角膜散光值,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以及角膜散光的恢复情况。结果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值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在疗效方面优于透明角膜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不同位置的3.2mm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患者49例(71眼)分成2组进行手术,A组采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B组在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方位做切口。对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略有减少,A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采用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方位透明角膜切口较传统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少部分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5.
谭念  叶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1):1111-1113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 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A组行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同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2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verage phaco time,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rage phacopower,A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2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前瞻性研究常规正上方切口、颞上方切口以及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的疗效。方法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111例120眼,随机均分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透明角膜切口(切口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A组)、颞上方切口(B组)和正上方切口(C组)3组。检测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和视力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1周,3组间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1个月和3个月A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B、C组(P值均<0.05),而B组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97±0.35)、(1.21±0.32)、(1.17±0.26)、(1.03±0.27)D,B组分别为(1.03±0.19)、(1.56±0.37)、(1.54±0.37)、(1.37±0.28)D,C组分别为(1.05±0.24)、(1.52±0.13)、(1.48±0.10)、(1.29±0.13)D,A组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显示著小于B、C组(P值均<0.05)。B组超声乳化时间显著短于A、C组(P值均<0.05)。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的切口有助于控制术后散光和视力恢复。颞上方角膜切口利于操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54-57
目的研究白内障不同长度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4例海宁市人民医院眼科2013年4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床位单双号分成两组,各47例。A组患者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手术步骤与A组相同,仅透明角膜切口为2.8 mm。观察两组患者超声乳化和手术时间。术后随访患者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的视力及手术源性散光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Ⅳ级核患者超声乳化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其余所有患者超声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之间视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之间手术源性散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14.89%,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2 mm、2.8 mm角膜切口方式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具有较好疗效,而对于硬核白内障患者,2.8 mm角膜切口优于2.2 mm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468-1471
目的:观察和比较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与3.2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5例117眼,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切口组59眼行1.8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小切口组58眼行3.2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前、术后1d、术后7d、术后30d和术后90d分别进行LogMAR视力、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散光检查。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各项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术后1d微切口组比小切口组视力恢复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中央角膜厚度增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术后30d角膜散光趋于稳定。结论:与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相比,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手术源性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除中透明角膜不同部位的切口对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68例(78眼)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20例(24眼);B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24例(26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透明角膜切口(手术切口选择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24例(28眼).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及视力变化.结果 术前、术后1周三组间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1个月和3个月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与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曲率引导下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抗青光眼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并有利于术后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状态与泪膜参数的改变。方法选取临沂市人民医院白内障患者102例146眼分成透明角膜切口组(A组,48例71眼),巩膜切口组(B组,54例75眼)。分别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记录角膜Q值、BUT值、荧光素试验分值与干眼症状眼数。结果①泪膜破裂时间术后1 d、1周、1月与术前比较有明显缩短(P<0.05);角膜荧光素试验与干眼症状术后1周内变化明显,术后3月基本恢复正常;②所有患者角膜Q值手术后1 d、1周、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A组与B组间对应观察点比较,角膜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术后1 d角膜Q值改变(0.132+0.139)与泪膜破裂时间变化(6.500+2.111 s)行Pearson相关分析,R=0.215,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形态与泪膜参数早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随着切口的愈合渐趋恢复;早期角膜Q值改变与泪膜破裂时间改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术中各相关参数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31例白内障患者共33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评价患者术眼晶体核硬度、测量前房深度、角膜中央细胞密度,术中记录超乳时间(UST)、累积释放能量(CDE),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测量角膜中央角膜细胞密度,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我科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34例,按手术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Ⅰ、Ⅱ两组,术后比较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延长,手术角膜散光度均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增加最多,但随着时间增加,角膜散光度也逐渐减小。结论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白内障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角膜散光情况特异性选择手术切口方向,即在角膜曲率最大处子午线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巩膜隧道切口与角膜隧道切口的自闭性和强度.方法 选取同种、同性别、体重相近(2.0~2.5kg)成年实验家兔20只,随机分成A、B两组,术后3天、7天、2周、5周,分别进行局部加压实验,观察切口渗漏情况,手术后第1、2、3、4、5周,切口部做病理切片,观察照像记录.统计学处理:对加压试验结果,采用Χ2检验(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加压实验:术后第3天,A组全部无渗漏,B组有5例渗漏,P<0.05;术后第1周(7天)加压,A组无渗漏,B组有2例渗漏,P>0.05;术后第2、5周A、B两组均无渗漏,P>0.05.病理结果:在第1~2周镜下观察,A组的愈合反应强,B组反应轻;第3周后,A、B两组基本一致.结论 就切口的自闭性和强度来说:巩膜隧道切口>角膜隧道切口;术后眼球受外力后,角膜隧道切口更易渗漏,且更可能发生在早期(<7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引导下,取最陡曲率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评价其矫正白内障患者原有角膜散光的疗效.方法 挑选71例(85眼)术前IOL-master检查角膜曲率差值(△K)为1.5~3.5 D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散光轴向分组:顺规散光组(A组)23眼,散光轴位>45.且≤135.;逆规散光组(B组)29眼,散光轴位≤30.或>150.;斜轴散光组(C组)11眼,散光轴位>30°且≤45°或>135 °且≤150.;对照组(D组)22眼.A、B和C组的主切口均位于最陡曲率子午线的透明角膜上;D组的主切口均位于角膜缘11点方位.术者坐位可根据切口所在轴位灵活改变,但无需改变常规操作习惯.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且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0,A组7眼(30.4%)、B组12眼(41.3%)、C组2眼(18.2%)、D组3眼(13.6%),A、B组显著高于C、D组(P值均<0.05),而A组与B组及C组与D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A、B组的△K分别为(1.39±0.49)、(1.37±0.57)D,均显著低于术前的(1.87±0.41)、(1.96±0.53) D(P值均<0.05),且均显著低于D组的(1.75±0.64)D(P值均<0.05).结论 在IOL-master测量的最陡角膜曲率上取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上方切口可有效矫正部分角膜散光,且该方法适宜在大规模常规白内障手术中开展.对顺规及逆规散光的矫正效果较好;对斜轴散光的矫正效果不可预知,可能导致过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兔眼能植入直径为5.5mm PMMA人工晶体的透明角膜无缝线切口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兔眼分为A、B、C 3组。A、B两组均行5.5mm长透明角膜切口,A组直接穿刺进前房,B组隧道宽2mm;C组行3.2mm长角膜穿刺切口作为对照。3组切口均不缝合。结果:3组切口均具有良好的自闭性,A组术后2周垂直铀向角膜曲率与术前及C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角膜曲率B组术后与C组比较,B组、C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切口引起的前房反应最重,B组其次。结论:5.5mm长、隧道宽2mm透明角膜切口不仅具有良好的自闭性,且对角膜曲率影响较小,通过该切口植入PMMA人工晶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不同尺寸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泪液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A组(30眼)行常规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30眼)行1.8 mm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组术前和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行干眼主观症状评分(DE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下泪新月面积(LTMA)和总泪新月面积(TTMA),泪膜破裂时间(tBUT),基础泪液分泌(ST-II)等检查。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成组t检验及Pearson’s相关分析法。结果:总体上术后DES值B组显著低于A组(F=26.96,P=0.001);LTMA、TTMA值B组显著高于A组(分别F=56.21、39.36,均P<0.001);tBUT值B组显著高于A组(F=28.39,P=0.001);ST-II值B组显著高于A组(F=17.44,P=0.01)。术后1 d、1周B组DES值显著低于A组(分别t=1.89、1.55,均P<0.05)。术后1周B组LTMA、TTMA、ST-II值显著均高于A组(分别t=1.38、1.49、1.82,均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B组tBUT值均显著高于A组(t=2.32、2.09、1.58,均P<0.05)。其余时间点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2组DES值在术后1 d、1周均显著增高(均P<0.05),客观泪液功能指标仅A组在术后早期出现显著性改变,如LTMA(术后1 d、1周,分别P<0.05,P<0.01),TTMA(术后1 d、1周、1个月,分别P<0.01,P<0.01,P<0.05),tBUT(术后1周,P<0.05),ST-II(术后1周、1个月,均P<0.05);而B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8 mm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早期泪液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常规3.0 mm切口,在改善术后泪液功能和舒适度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不同尺寸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泪液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A组(30眼)行常规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30眼)行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组术前和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行干眼主观症状评分(DE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下泪新月面积(LTMA)和总泪新月面积(TTMA),泪膜破裂时间(tBUT),基础泪液分泌(ST-I )等检查。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成组t检验及Pearson’s相关分析法。结果:总体上术后DES值B组显著低于A组(F=26.96,P=0.001);LTMA、TTMA值B组显著高于A组(分别F=56.21、39.36,均P<0.001);tBUT值B组显著高于A组(F=28.39,P=0.001);ST-I值B组显著高于A组(F=17.44,P=0.01)。术后1d、1周B组DES值显著低于A组(分别t=1.89、1.55,均P<0.05)。术后1周B组LTMA、TTMA、ST-I值显著均高于A组(分别t=1.38、1.49、1.82,均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B组tBUT值均显著高于A组(t=2.32、2.09、1.58,均P<0.05)。其余时间点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2组DES值在术后1d、1周均显著增高(均P<0.05),客观泪液功能指标仅A组在术后早期出现显著性改变,如LTMA(术后1d、1周,分别P<0.05,P<0.01),TTMA(术后1d、1周、1个月,分别P<0.01,P<0.01, P<0.05),tBUT(术后1周,P<0.05),ST-I(术后1周、1个月,均P<0.05);而B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早期泪液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常规3.0mm切口,在改善术后泪液功能和舒适度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郑红  陈凡 《河北医学》2000,6(2):114-116
介绍经透明角膜切口的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例18眼施行手术,上方透明角膜内1mm处做3.2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扩大切口中至5.5-6mm,植入人工晶体。结果18眼术后视力全部提高,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白内障手术成功率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术后视力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白内障术后的散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术后视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眼科医师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为此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断线方法来控制白内障术后较大的角膜散光,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和比较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与传统角巩缘大切口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无晶体眼行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A组)40例40眼,选择同时期无晶体眼行传统角巩缘大切口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41例41眼作对照组(B组),分析2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及手术源性散光、前房出血、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B组比较,各时间点术后裸眼视力和手术源性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前房出血、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斜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2组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透明角膜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对于无晶体眼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的提高,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