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熊恺轩  卢亮  孙革  张艳艳  蓝欲晓  庄乃保  王霞 《海南医学》2013,24(15):2238-2240
目的分析多次机采献血对女性献血者血清铁(SF)和血红蛋白(Hb)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站初次女性献血者26例和多次女性机采献血者93例,检测其SF和Hb含量。结果首次献血者与多次机采献血者的SF分别为(26.6±7.3)μg/L和(21.3±9.1)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机采献血者铁缺乏的比率随献机采次数的增加而增加,2012年献机采次数为20~24次组、15~19次组SF平均值低于正常值范围,出现铁缺乏的献血者比率分别为37.5%(3/8)、50%(3/6),然而Hb含量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水平会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采血机构应该更加关注女性多次机采献血者的铁储备状况。  相似文献   

2.
熊恺轩  卢亮  孙革  张艳艳  蓝欲晓  庄乃保  王霞 《海南医学》2013,24(23):3484-3485
目的分析多次机采献血对男性献血者血清钙、磷和甲状旁腺素(PTH)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站初次男性献血者21例和多次男性机采献血者36例,检测其血清钙、磷和PTH含量。结果首次献血者与多次机采献血者的PTH分别为(24.63±6.81)pg/L和(37.58±20.12)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机采献血者PTH随机采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然而血清钙磷含量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H水平会随着献机采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采血机构应该更加重视PTH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血和血小板献血者的铁营养状态,分析献血行为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初次自愿捐献全血400、200 ml和血小板1、2 U的献血者各30名,自愿捐献全血和单采血小板多次献血者各154名和128名,对研究对象献血前血液中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全血献血者的初次组、多次组的组内、组间比较,SI、SF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初次献血组SI、S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采取血小板次数增多,其多次组间SI、S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次捐献全血不会发生铁缺乏,多次单采血小板可能会发生铁缺乏,捐献血小板次数越多出现铁缺乏的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4.
林绮文 《广州医药》2011,42(6):50-52
目的 探讨长期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 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自身首次献血血常规的差别,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同期首次献血者血常规的差别.结果 固定献血者的WBC、RBC、Hb和Hct与自身首次献血时相比,或与同期首次献血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体内储存铁检测值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献血周期对捐献者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各年龄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236名,其年龄、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均符合我国法规要求,对其外周血SI、SF检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与首次献血组相比,平均献PLT间隔为2周组的SF和S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小板间隔3周组的SF值和S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50周岁以上的长期固定捐献者和生育期的女性捐献者,每隔2~3周捐献1次单采血小板可能会引起献血者医源性铁缺乏,献血时应加强对MCV、RDW的关注,必要时测定SF含量,以排除隐性铁缺乏者,筛选出适合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居民铁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东省居民铁营养状况。方法运用4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个县(区)、24个乡镇(街道)、48个村(居委)6921位居民进行调查并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铁蛋白(SF)含量。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此次调查样本人群SF均值为(87.15±77.19)μg/L,男性(102.61±88.32)μg/L。女性(71.58±60.18)μg,L;成人(114.81±99.13)μg/L,儿童(64.62±40.98)μg/L。成人的明显高于儿童(t=28.43,P〈0.001),SF均值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在0-15岁之间,男、女性SF均值变化基本相同(t=0.108,P=0.914);15岁以后,男性SF均值明显高于女性(t=22.93,P〈0.001)。样本人群中86.6%的SF值正常,3.1%的低于正常值,10.2%的高于正常值。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群SF过高发生率也增加。男性SF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SF过低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广东省人群铁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值得关注的是学龄前儿童和20-50岁年龄组的女性SF过低发生率较高,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改善人群铁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饶彩霞  邢益森 《海南医学》2010,21(18):80-81
目的招募无偿机采献血者以满足临床血小板的需要和代替有偿机采献血者,实现机采献血者的无偿化。方法 (1)在献过全血的无偿献血者当中招募,尤其是献过1000ml全血以上者当中招募效果最好;(2)让无偿机采献血者去招募;(3)到采血车上招募;(4)发短信招募;(5)到大专院校招募。结果通过以上几种招募方法,经过四年的努力,实现了机采献血100%无偿化,解决了无偿献血中最难的献血问题。结论只要精心策划,努力宣传,实现机采献血的无偿化是可行的。但机采献血工作难度很大,机采献血队伍发展缓慢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6月期间接待的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献血者在献血小板的同时均给予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心理状态发生忧虑、紧张、恐惧的比率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干预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对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及血液质量,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及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及分娩时孕妇、新生儿脐血血清铁蛋白(SF)含量、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以了解母体内铁的贮存量,并与新生儿脐血的两项测定值进行比较。方法使用全自动酶标分析仪、SF-3000型血液分析仪测定105例晚期妊娠孕妇静脉血和脐血的SF含量、RDW值。结果正常对照组SF为(125.8±66.7)μg/L,孕妇分娩时SF为(15.9±5.5)μg/L,脐血SF为(162.4±75.6)μg/L;前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后两者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与脐血SF含量比较有差异(P〈0.05);孕妇分娩时RDW值为(29.8±5.9)%,脐血RDW值为(14.2±3.9)%,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SF,RDW测定简便易行,可早期了解孕妇体内铁的贮存情况,为了保证孕妇和新生儿铁的贮备,孕妇在妊娠早期应多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或适当补充铁剂,以纠正妊娠晚期孕妇出现的缺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整体护理应用于机采成分血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1~2013年在东莞市中心血站虎门总站捐献机采成分血的所有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年献血者为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2012年和2013年献血者为观察组,实施整理护理。结果:2012年和2013年的献血人数均比2011年少,但是献血人次均比2011年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6415,v=2,P﹤0.05);2012年和2013年重复献血率均比2011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2336,v=2, P﹤0.05);2012年和2013年献双份比率与2011年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6448,v=2,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机采成分血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前后献血者血液成分的变化,观察捐献血小板对机体造成的影响。方法取60例献血小板者采集前后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单采前后献血者PLT分别为(267.63±63.01)×10^9/L和(191.88±42.41)×10^9/L,单采后较单采前降低了17%~35%;RBC、HGB、HCT、WBC、MPV和PDW单采后均不同程度略有上升(P〉0.05)。结论机采后血小板数目有所下降,但不影响其功能;其他血液学指标未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献血对血清铁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76例无偿献血人员为献血组,83例健康人员(非献血人员)为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清铁和铁蛋白检查。结果献血组血清铁、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均在正常范围,血清铁蛋白和血红蛋白除1例外也在正常范围。献血组男性血清铁蛋白为(116.52±67.16)ng/mL,对照组男性为(186.39±103.15) 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献血组女性血清铁蛋白为(66.2±47.62)ng/mL,对照组女性为(101.1±73.89) 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献血组血清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献血组血清铁蛋白降低,但是并没有造成贫血。因此,献血可以减少体内的铁贮存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益髓生血颗粒对血红蛋白H(HbH)病患者铁负荷和抗氧化损伤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实验组45例患者服用益髓生血颗粒,安慰剂组15例患者服用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Hb、SI、SF、SOD、MDA、GSH-Px水平.结果 (1)益髓生血颗粒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45例HbH病患者Hb、SOD、GSH-Px水平与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0.01),MDA水平与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SI和SF于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治疗3个月后,Hb、SI、SF、MDA、GSH-Px、SOD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益髓生血颗粒治疗3个月后,缺失型HbH病患者和非缺失型HbH病患者Hb、SOD、GSH-Px水平与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 <0.01);MDA水平与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缺失型HbH病患者SI、SF水平与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非缺失型HbH病患者SI水平与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SF水平与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HbH病患者尤其非缺失型HbH病患者需要警惕铁超载,应定期复查SI水平.益髓生血颗粒改善HbH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可能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体内铁负荷有关,仍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Plt)分离回输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36名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ASAⅡ~Ⅲ级,年龄24~60岁,体重53~71 kg。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8):对照组(A组)和急性Plt分离组(B组)。A组行单纯术中自体血回收,B组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整个Plt分离过程在肝素化之前完成。于麻醉诱导前(T1)、肝素化前(T2)、术后1 h、24 h和48 h(T3、T4、T5)各时点记录相关血液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记录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1 h、24 h引流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 B组急性Plt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为(1150±168)ml,采集富Plt血浆(177±32)ml,其中Plt计数(1 060±255)×109/L,占全身血容量Plt总数(25±4)%,Plt分离时间(38±11)min。与A组比较,B组术后1 h时Plt计数明显升高,术后1 h、24 h引流量、异体红细胞、Plt输注量和异体Plt输注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的输注。  相似文献   

15.
金颖 《黑龙江医学》2014,38(4):426-427
目的 分析研究新型溶血素在医学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血常规样本中,随机选择80例健康血常规样本,在80例常规人血样本中分别加入新型溶血素或传统溶血素.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这种溶血素在人血样本中的反应进行记录,记录人血中的血红蛋白、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数量,并且对数据均进行t检验,以保证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在血红蛋白数量方面,应用新型溶血素的水平(122.3±4.9)g/L相对传统溶血素水平(136.9±4.7)g/L较差,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溶血素在血常规检查方面相对于传统溶血素安全可靠,可在医学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间断补铁治疗小儿轻度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效果及其细胞学分析。方法:46例轻度IDA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与硫酸亚铁2mg(kg.次),每日3次,饭后口服;试验组按照元素铁2mg(kg.次),隔日1次,早餐后口服,连续服用2个月。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结束时检测血液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水平,并记录患儿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铁剂治疗后,两组RBC、Hct、Hb、MCV、MCH及MCHC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SI及SF显著升高(P均<0.01),但TIBC则降低(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隔日补铁治疗婴幼儿轻度缺铁性贫血优于每日补铁疗法。  相似文献   

17.
张莉  袁曜  高峰  陈瑜  高占  冷婵  孙莉  葛红卫  戴云 《北京医学》2014,36(2):132-135
目的 分析北京市区无偿献血者经血传播HBV、HCV的血清学及核酸标志物的筛查情况,为无偿献血的招募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学及核酸的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方式、献血组织形式进行分层,回顾性调查分析各层5年之间的整体情况.结果 2007-2011年5年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共有1 065 177人次无偿献血,HBsAg和HCV筛查阳性率分别为0.36% 、0.485%;男性的HBsAg携带率高于女性(P<0.05),但女性HCV的筛查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主要集中在≥40岁、农民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组.献血者中20~29岁年轻人所占比例最大,不同年龄组的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筛查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除<20岁年龄组外(0.66%),HCV的筛查阳性率变化亦然.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献血人群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民的不合格率最高(0.48%,0.73%),高中以下人群的阳性率最高(0.44%,0.56%),不同组织形式无偿献血者的筛查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团体无偿组的HCV阳性率最高(0.79%).机采和全血的筛查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的重要环节,根据本地献血人群的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招募策略,尽量选择较为安全的较高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和学生,鼓励并积极引导他们成为固定献血者.同时,积极探索更安全的血液检测模式以进一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多糖铁复合物对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静脉注射蔗糖铁组(治疗组)和口服多糖铁复合物组(对照组),两组均同时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观察患者治疗8周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上升幅度情况。结果经8周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均有上升,但治疗组上升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较口服多糖铁复合物治疗肾性贫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张锐 《吉林医学》2010,31(22):3682-3684
目的:分析尿毒症患者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探讨尿毒症患者贫血的原因。方法:收集123例尿毒症患者血清和全血,分析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根据血红蛋白含量将尿症患者分成不贫血组、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和重度贫血组,比较四组患者间的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的差异,并对15例门诊就诊的尿毒症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分析。结果:不贫血组、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和重度贫血组的血清铁(μmol/L)分别为:14.72±8.33、10.67±4.68、12.77±7.86、14.26±8.33。四组不同贫血组的总铁结合力(μmol/L)分别为:57.2±11.23、50.97±13.00、50.83±7.41、49.02±10.32。四组不同贫血组的转铁蛋白(g/L)分别为:3.38±1.04、3.47±1.06、3.75±1.09、3.83±1.42。四组不同贫血组间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尿毒症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为(3.2±2.7)mIU/mL,低于正常参考范围。结论:尿毒症患者贫血的发生与体内铁代谢无关,其贫血的主要原因在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