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带脉辨析     
一、带脉溯源“带脉”一词,首见于《灵枢·经别》篇:“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考“带”字,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带,绅也。男子系带,女子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意指佩带而言。“脉”字,指经脉,《灵枢·本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因带脉在季胁下围腰一周,象人的束带一样,使人腰部强健,故名“带脉”。正如隋唐的杨上善氏所说:“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之束带而前垂,故名。”  相似文献   

2.
浅述带脉的功能与循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联庆  王瑞道 《中国针灸》1998,18(6):338-340
与生俱来、随亡而灭的经络系统,是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重要自主系统。其次系统结构之正经与奇经,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亦各有特殊功能的自主性。如正经十二经脉,以运行经气,沟通脏腑之间及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调节后天生理活动为主;奇经八脉,以络脉蓄溢精血、渗诸阳、灌诸阴、通四海、达腧穴,主司先天生理功能为主,在人生命过程中有明显的生长壮老已表现形式。经络系统中最小的独立单位是腧穴,是脉气所发、经气转注、神气游行出入,营卫相会之处,是研究生理、病理,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部位,也是近代探讨经络奥妙的着眼处。关于奇经八脉系统…  相似文献   

3.
典型病历 :  李×× ,女 ,32岁。一年来腹胀满、腹冷、腰软、腰凉 ,遇风寒加重 ,双下肢软无力。经多方治疗时轻时重。近一周因生气出现腹胀满加剧 ,似爆炸感 ,二阴膨胀 ,有脱出感 (经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 ,下腹腰骶甚凉。伴烦躁易怒 ,纳差 ,便秘。检查 :腹部膨胀 ,有大小不一的多个硬块 ,触之可动 ,以脐周及下腹部为重 ,稍压痛。  一诊为积聚。取穴 :内关、中脘、天枢、大横、三阴交、太冲。以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留针 30分钟 ,连续施针 4天 ,效果不佳。  深作探究 ,求教经典 ,发现其症状应为带脉之病。故第 5天来诊时 ,换取带…  相似文献   

4.
王法昌之带脉说枣庄市中医院(277101)孙健郑祖峰张靖关键词带脉带脉病辨证施治王法昌老中医经验王法昌主任中医师悬壶执业30余载,学验俱丰,精于男女科,今就其有关带脉研究文稿资料并临床经验整理如下。1带脉起止带脉起止众说不一。《灵枢·经别第十一》提出...  相似文献   

5.
林黛真  邱峰 《光明中医》2020,(11):1629-1631
带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虽然其循行较为简单,但由于其生理位置特殊,在内科、男科及妇科临床均得到广泛应用,尤以妇科居多,故笔者整理了论述带脉的相关古籍及文献,归纳并补充了带脉生理功能,带脉病的相关症候群及治疗方法,遗漏错误之处,仰望指正。  相似文献   

6.
带脉新议     
朱丹烨  刘皓怡  米菲菲 《河南中医》2012,32(11):1431-1432
奇经八脉之一的带脉,在不同于十二正经的同时,与同属的奇经八脉的其他七个经脉亦有不同,其特别之处在于回身一周,横向循行.通过对古文献及现代临床研究的考证,发现横向循行的经脉不仅只有带脉一条,还存在其他与带脉一样的横向循行的经脉,这类经脉在临床中可以拓宽诊疗思路,指导临床取穴.  相似文献   

7.
浅谈带脉理论在带下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绪 《河北中医》1997,19(2):33-34
浅谈带脉理论在带下病中的作用冀绪(河北省新乐市中医院050700)带脉在妇科病理生理上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就带脉在带下病中的作用谈谈管窥之见。1带脉理论的重要性古今许多医家对带脉与带下病的联系进行过论述。带脉始于季肋,绕身一周,状如束带,其功能约束诸...  相似文献   

8.
带脉乃奇经八脉之一,具有约束十二经脉和奇经七脉,调节全身气血正常运行的功能,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带脉失常所产生的病理、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上占有很大比例,尤其在妇科病中,更为多见,是导致妇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扁鹊“为带下医”不无此意。可见。掌握带脉失常的病理病证、诊断用药,在妇科病中  相似文献   

9.
10.
<正>1古代认识《素问.痿论》曰:"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和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相似文献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亦为妇科难治性疾病之一。肥胖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症状,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该病研究发现,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脂肪多分布于腹部,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本文通过对带脉理论的深入阐释,探讨带脉与腹型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生理与病理关系,梳理本病的发病本源,认为带脉气血不畅、痰瘀阻滞是腹型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关键,通调带脉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治疗方法,期望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章琪 《陕西中医》2003,24(10):915-917
作者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 ,论述了经络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生理现象 ,并在前人关于经络学说起源的几种假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经络学说起源于远古时期道家修炼的观点 ,指出经络是古代学者通过打坐、观想及禅定等返观内照 (或称内省体验 )的方法认识到的人体无形的能量与信息通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论膀胱(经)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内经》、《伤寒论》等中医文献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辨析膀胱(经)的生理功能以及临床意义。认为在十二藏腑中,膀胱(经)阳气最盛,具有总统营卫,卫外抗邪、调节睡眠、气化行水、气化排浊等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DS中医经络检测仪的原理以及功用。方法:通过利用感应器测定人体12条经络在体表24个原穴电能量值,量化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结果与结论:该系统可以作为中医望、闻、问、切的有效补充,对多种疾病的病情观察和疗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以丰富经络学说内容。方法:整理足阳明胃经的相关经典文献,分析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气血多寡、病候及腧穴主治规律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经为十二经脉之长;胃经脉大血多、气盛阳旺;足阳明主润宗筋。结论:足阳明胃经是经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经脉,联系脏腑器官众多。通过化生气血、调节气机来调控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6.
足太阳膀胱经整体性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足太阳膀胱经不同节段上穴位的针刺效应 ,客观评价足太阳膀胱经的整体性功能 ,并为足太阳膀胱经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相关疾病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和检测指标。方法 按随机法将 35 9例患者分为经穴组、经线非穴组、经线旁开对照组 ,采用TCD观察针刺前后经线上穴位、非穴位与经线旁开对照组分别对椎 基底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 针刺经穴组、经上非穴组对受试患者的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显著的影响 ,与旁开对照组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TCD参数Vp、Vm、Vd比较 ,P值均 <0 .0 1或 0 .0 5。结论 足太阳膀胱经不同节段上的穴点有着一致的临床效应 ,其经脉功能具有整体性。  相似文献   

17.
入胃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10,30(1):94-98
以全国高校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学》为基础,建立数据库,对胃经药物的类别分布及功效特点进行分析,对其性味、升降浮沉、毒性等相关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为临床运用胃经药物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对科研及教学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经络循行生化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脉线上的化学物质与经络活动密切相关。近年来众多学者试图从生化的角度来阐释各种经络现象。本文从离子、氧分压、神经递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四个方面总结了近30年来经脉循经的生化研究近况,以期对此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10,30(8):825-829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脾经药物温性(占52.9%)最多,平性(占20.2%)次之,寒性位居第三(占16.0%),热性位居第四(占8.4%),凉性最少(占2.5%)。这与脾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辛味最多,占60.5%;甘味次之,占40.3%;苦味位居第三,占36.1%;涩味位居第四,占7.6%;酸味位居第五,占5.9%,咸味位居第六,占4.2%,淡味最少,占1.7%。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传统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找到研究五味与功效关系的新方法,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入脾经中药具有补中益气、化湿、理气调中、温中散寒、健脾消食、驱虫消积等多种功效。入脾经的中药具有升浮性质中药占58.0%,具有沉降性质中药占31.3%,这在五脏六腑中是绝无仅有,是由脾脏的生理特点和入脾经药物的性味特点共同决定的。具有毒性的脾经中药有14味,在临床运用时要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关于平衡的产生机制、分类及调节机制,目前已得到广泛研究;中医学,尤其针灸疗法对人体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已经得到验证,但其对人体平衡功能调整作用的机制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本文将从奇经八脉中的跷脉相关腧穴着手,探讨其与人体平衡功能的内在联系,为平衡障碍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