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对血小板数参数和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方法将95例小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两组血小板参数及D—Dimer浓度。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8%,显著高于对照的76.6%(P〈0.01)。经治疗后,治疗组的血小板参数测定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D—Dimer升高者仅占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1%(P〈0.01)。结论肝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小儿重症肺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小儿重症肺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50例肺炎患儿分为重症肺炎组和轻症肺炎组,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入院24h内重症肺炎组PLT水平高于轻症肺炎组(P<0.01),重症肺炎组PDW水平低于轻症肺炎组(P<0.01),两组MPV和P-LCR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可作为判断小儿支气管肺炎严重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过程中应重视其动态变化,以指导治疗,辅助评估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血浆D-二聚体(D-D)、凝血四项、血小板参数在小儿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脓毒症患儿106例,作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2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38例)、严重脓毒症组(35例)、脓毒性休克组(33例),对比D-D、凝血四项、血小板参数,并分析其对脓毒症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的血浆D-D、凝血四项、血小板参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病情加重,患儿FIB、PLT降低,血浆D-D、PT、APTT、TT、MPV、PDW升高。血浆D-D联合凝血四项、血小板参数对脓毒症严重程度评估的灵敏度、AUC均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 血清D-D、凝血四项、血小板参数在小儿脓毒症中呈异常表达,且联合检测对疾病严重程度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D -二聚体 (D -dimer ,D -D)及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的变化在急性脑血管病 (ACV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了 72例ACVD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的D -D、MPV的变化 ,D -D采用ELISA法 ,MPV使用CoulterJT -2R型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 急性期AVCD患者D -D、MPV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t=5 .3 0 ,t =4.65 ,均P <0 0 1) ,恢复期较急性期D -D下降 (t =4.2 5 ,P <0 0 1) ,MPV下降不明显 (t =1.77,P >0 0 5 )。结论 D -D、MPV的检测在ACVD病理生理机制、病情判定、疗效观察及评价预后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D-二聚体(D-dimer,D-D)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在急性脑血管病(ACVD)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比分析了72例ACVD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的D-D、MPV的变化,D-D采用ELISA法,MPV使用Coulter JT-2R型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ACVD患者D-D、MPV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较急性期D-D下降(P<0.01),MPV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D-D、MPV的检测在ACVD病理生理机制、病情判定、疗效观察及评价预后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对糖尿病患者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改变,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2]。本文通过对9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关系的分析,旨在了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的差异,为临床监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M)与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重症肺炎患儿81例,根据是否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将患儿分为重症肺炎未合并DIC组(55例)与重症肺炎合并DIC组(26例),另选择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血浆FM和DD水平。 结果 三组间FM和D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重症肺炎未合并DIC组与重症肺炎合并DIC组的FM和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重症肺炎合并DIC组血浆FM和DD水平更高于重症肺炎未合并D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症肺炎患儿中,合并DIC组的FM和DD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未合并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0);重症肺炎未合并DIC组患儿中,FM异常率明显高于DD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重症肺炎合并DIC组患儿中,FM异常率与DD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重症肺炎患儿的血浆FM和DD水平呈正相关(r=0.48,P=0.000)。 结论 重症肺炎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与继发性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单体和D-二聚体可作为早期诊断重症肺炎患儿高凝状态及DIC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脑钠肽(BNP)及D-二聚体(D-D)对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患儿资料,依据患儿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20例)、存活组(60例)。对比两组入院后各时间节点的PCT、BNP、D-D水平。结果 入院第1、4、7、14日,存活组PCT、BNP、D-D检测值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存活组各指标检测值均呈下降趋势,死亡组各指标检测值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PCT、BNP、D-D水平均可作为重症肺炎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指标,入院诊疗过程中需定期检测。 相似文献
9.
陈科奇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3):95-9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4项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和P-LCR)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血小板4项参数采用SYSME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别采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MPV、PDW和P-L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崇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50例,根据患儿的预后分为两组:好转组32例和恶化组18例。分别在入院后第1、2、3、4、5d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分析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好转组和恶化组患儿入院第1d的血小板计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入院后第2、3d的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之后维持稳定状态;而恶化组患儿从入院后第2d起,血小板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小板的变化对判断重症肺炎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预警价值,可作为评估患儿预后的一个比较可靠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量肝素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5月本科收治的80例住院重症肺炎患儿,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按重症肺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肝素钠每次6 U/kg,静脉推注每6小时1次,连用5 d,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65.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肝素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对血小板及凝血机制无影响,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广大基层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大叶性肺炎(LPOC)的血小板变化。方法对宝鸡市2所医院45例LPOC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LPOC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明显(P〈0.01或P〈0.05),治疗后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作为判断LPOC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SF23000分析仪检测65例重症肺炎患儿和6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水平。结果:重症肺炎组PLT、MPV、PDW、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组PLT、MPV、PDW、PCT明显低于急性期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PLT、MPV、PCT、PDW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临床应密切关注血小板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儿童支原体肺炎(MPP)采取阿奇霉素联合喜炎平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150例MP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75例。观察组接受基础治疗,同时应用阿奇霉素联合喜炎平治疗;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仅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连续对两组患者治疗5 d,经过3 d停药后再继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接受治疗后,肺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幅度大(P〈0.05);两组的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和就诊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TNF-α、IL-8、IL-6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幅度大(P〈0.01)。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可抑制、减轻支原体感染的炎性反应,改善肺功能和机体炎性的细胞因子,调节免疫能力较高。喜炎平的不良反应少,耐药作用不易出现,若和阿奇霉素配合使用,能够提高MPP的疗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人性化护理在小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重症肺炎6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各3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口头健康教育、饮食指导、遵医用药等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对两组患儿的喘憋时间、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试验组患儿的喘憋时间、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性化护理在小儿重症肺炎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缩短患儿的喘憋时间、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HVHF)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重症肺炎患者,均应用HVHF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O2/FiO2)、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HVHF治疗后,APACHE II评分、血乳酸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aO2/FiO2、CVP和MAP水平较治疗前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VHF治疗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以改善氧合以及组织氧的利用,有益于重症肺炎的好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 HVHF)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重症肺炎患者,均应用HVHF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O2/FiO2)、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HVHF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aO2/FiO2、CVP和MAP水平较治疗前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VHF治疗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以改善氧合以及组织氧的利用,有益于重症肺炎的好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辅助治疗对重症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免疫球蛋白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IgM、IgA、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NF-α、IL-6、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辅助治疗重症肺炎患儿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