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原发性肝细胞癌侵犯胆道的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肝细胞癌晚期易侵犯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外脏器(如肺、骨等),但却很少发生胆道侵犯或转移。文献报道^〔1〕肝癌晚期发生胆道侵犯后,可在胆道内形成与肝内原发灶一致的癌栓或癌性血栓,从而导致阻塞性黄疸的发生,临床上称为“黄疸型(icteric type)”或“淤胆型(cholestatic type)”肝癌。其发病率约占肝癌型病人的1.5%~10%^〔2〕。本文通过对此类病人临床特征及病理标本的研究,探讨了肝癌侵入胆道的几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V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形”、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以及肝脏灌注异常等。有3例TTPV在DSA上显示不明显。结论MSCT可判断TTPV的发生机制、供血来源及血供的丰富程度、栓子的良恶性及范围、有否合并APS及分流量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TTPV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的临床特征,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ICC组)及8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HCC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与HCC组比较,ICC组组内无性别差异(HCC组男性多于女性);既往或现有合并胆石症的例数增加,且结石与瘤灶多位于同一侧肝脏;HBs Ag与AFP阳性率及检测值均明显降低,但CA19-9阳性率与γ-GT增高比率及检测值均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更多显示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结石、肿瘤周围胆管扩张及肝包膜凹陷征或肝叶萎缩的特点;术前误诊率较高、组织学上细胞分化较差、腹腔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手术方式更多采用肝脏病灶切除加腹腔淋巴结清扫,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C具有一定的不同于HCC的临床特征,通过提高对ICC的认识,可减少其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加深对其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结果 22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肝内胆管扩张19例,肝内胆结石13例,肝叶萎缩7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4例,局部肝轮廓凹陷4例。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内动脉期无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度或中度强化,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呈斑片状、分隔状向心性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肝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CT诊断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肝内微转移分布的规律。方法 选择无临床肝内转移且无门静脉主干或一级分支内瘤栓、切缘充分的单发肝细胞癌切除标本43例为研究对象。用立体定位全取材切片和黑色素瘤抗原(MAGE)及甲胎蛋白(AFP)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寻找肝内的微转移。结果 58.7%(25/43)的患者肝内微转移阳性,59.3%(179/302)的转移灶为门静脉内的微瘤栓。微转移距原发灶的最远距离可达4.7cm,P95为2.5cm。单因素分析显示,微转移的发生与血清AFP水平、原发瘤直径、包膜完整性和Edmondson分级相关(χ^2或t值分别为11.50,2.465,12.17和16.59,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瘤直径和包膜完整性是独立影响因素(Wald值为7.903和3.858,P〈0.05)。在HE染色微转移阴性的切片中AFP染色阳性率为9.3%,MAGE为7.0%,至少有一项阳性者为14.0%。结论 (1)肝细胞癌肝内转移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大部分位于原发瘤附近,主要形式为门静脉内的微瘤栓。(2)无临床转移的单发肝癌的理想手术切缘应为2.5cm,并应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整。(3)AFP和MAGE免疫组化染色有利于肝内微转移的检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肝细胞癌和21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点.结果 80例肝细胞癌共116个癌灶,增强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多表现为相对低密度(97/116),其中86个瘤灶高于动脉期密度,延迟扫描116个瘤灶强化程度不同程度下降,与邻近正常肝实质相比呈相对低密度,其中73个瘤灶高于动脉期密度;116个HCC中,64个呈现马赛克征,37个呈现假包膜征.肝内周围型胆管癌增强动脉期19例呈边缘环状强化,2例无强化,门静脉期14例呈中心片状、团簇状强化,5例延迟扫描中心强化更明显.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别是肝动脉期和延迟扫描,是肝细胞癌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扫描技术,肝细胞癌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增强后时间密度变化及对比剂在瘤内分布的差别,能大致反映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为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研究评价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TK1)、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方法:应用化学增强发光点印迹法定量检测48例HCC患者和17例ICC患者血清TK1浓度,直接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CA19-9和CEA浓度;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清TK1、AFP、CAl9-9和CEA浓度在HCC组和ICC组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CA19-9对ICC诊断敏感性最高(76.5%),CEA其次(64.7%)。结论:血清TK1、AFP、CA19-9和CEA联合检测对HCC和ICC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所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vein.CTPV)侧支血管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技术。方法 18例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所致CTPV患者。注入造影剂后行门脉期增强扫描,采用薄层图像重建后再行二维和三维血管成像.包括最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再现技术(VRT)。结果 MIP法血管成像能准确显示门静脉癌栓和CTPV侧支血管的情况.包括门静脉胆支(胆囊静脉、胆管周围静脉丛)和胃支(胃左、右静脉)等,而VRT效果较差,SSD效果最差。结论 采用MIP法重建的多排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是显示门静脉癌栓和CTPV侧支血管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钝性外伤所造成肝脏损伤的螺旋CT表现征象。方法收集17例肝脏钝性外伤病例的临床与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的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着重观察肝脏实质、肝内血管及胆管的形态、密度和完整性,同时也观察肝门结构、肝周及腹膜腔、腹膜后等区域。结果本组12例发现肝实质裂伤(70.6%);9例发现血肿(52.9%),其中5例为肝实质内血肿,4例为肝包膜下血肿;1例(5.9%)发现血肿内的活动性出血;2例(11.8%)发现肝静脉的损伤(撕裂);7例(41.2%)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周围的“晕环”征。本组有13例合并腹腔内积液(血).3例合并右侧肾上腺血肿.8例合并胸水.3例合并肋骨骨折。结论肝脏钝性损伤可出现肝实质的裂伤、血肿、活动性出血以及肝内静脉的撕裂等表现。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囊癌侵犯胃肠道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儿月至2004年8月期间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伴有胃肠道侵犯的胆囊癌患者的CT表现。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于扫描前饮入对比剂使上消化道充盈。结果8例中有2例胃窦受侵。6例十二指肠受侵,3例结肠肝曲受侵。术前CT诊断较为肯定的有2例胃窦和4例十二指肠受侵,表现为胆囊与受侵器官之间脂肪间隙不清、受侵处胃肠壁增厚、肿块形成、管腔狭窄等征象;对3例结肠肝曲受侵CT均不能肯定诊断。结论CT对判断胆囊癌是否侵犯胃和十二指肠有一定作用。但是对结肠肝曲受侵较难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的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中的表现特征及其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各3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两者在螺旋CT双期扫描的征象和强化特点。结果 30例胆囊癌病例中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型11例(33.7%)、腔内结节型6例(20.0%)和肿块型13例(43.4%)。胆囊癌胆囊壁增厚最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或高密度,常伴有临近肝脏浸润,局部淋巴结和肝内结节样转移。慢性胆囊炎胆囊壁轻度增厚,其内壁光滑,最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等密度,胆囊窝内常出现边界清晰的低密度曲线影。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对于胆囊癌的诊断及其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结合解剖学基础,探讨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 收集30例CT扫描发现腹膜后间隙存在异常、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证实为感染性病变的病例,分析其CT和临床资料。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后门静脉期扫描,并对CT数据进行冠、矢状位的多平面图像重组等后处理。结果 胰腺炎和肾脏感染是造成腹膜后间隙感染性改变的主要病因。依解剖区域的不同。炎症在腹膜后不同间隙内(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和相应的CT征象;炎症的跨间隙蔓延现象也较普遍。结论 多排螺旋CT可以全面、准确地显示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原发病灶、毗邻组织器官、炎症蔓延范围等解剖细节。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腺癌肝转移病灶的多排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消化道腺癌肝脏转移灶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收集3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消化道上皮腺癌肝脏转移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其原发灶包括胃癌10例、十二指肠癌1例、结肠癌18例、直肠癌7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重点观察肝内转移灶的各期CT表现。结果36例中有32例(88.9%)在CT平扫图像上表现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3例(8.3%)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影.1例为以囊性病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CT增强扫描,有4例(11.1%)病灶周边出现动脉期淡薄的环状强化;门静脉期29例(80.6%)表现为病灶边缘部的轻度环状强化.向内为稍低密度环状软组织影.中心区呈更低密度的圆形影.即典型的“牛眼征”;3例(8.3%)动脉期、门静脉期病灶均无强化。结论病灶边缘部在门静脉期的淡薄环状强化.特别是“牛眼征”是消化道腺癌肝转移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7.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ith bile duct invasion,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linical features and surgical outcome of HCC with bile duct invasion (b+ group, n = 15) compared to those without bile duct invasion (b group, n = 256). In the b+ group, four patients (27%) showed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a diagnosis of bile duct invasion was obtained preoperatively in seven patients (47%). The levels of serum bilirubin and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b+ group. Macroscopically, confluent multinodular type and infiltrative type were predominant in the b+ group (P = 0.002). Microscopically, capsule infiltration (P = 0.040) and intrahepatic metastasis (P = 0.013) were predominant in the b+ group. Portal vein invasion was associ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b+ group (P = 0.004); however, the frequency of hepatic vein invasion was similar (P = 0.096). The median survival after res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b+ group than in the b group (11.4 vs. 56.1 months, P = 0.002), and eight of 11 intrahepatic recurrences in the b+ group occurred within 3 months after surgery. HCC with bile duct invasion has an infiltrative nature and a high risk of intrahepatic recurrence, resulting in poo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DCT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经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31例,分析术前MDCT检查,观察肿瘤病灶大小、部位、强化方式、周围及远处侵犯情况、肝内胆管扩张以及肝脏、胆囊等改变,并与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该组中MDCT定性诊断符合率达93.5%.77.4%的病例MDCT判断梗阻部位及Bismuth-Corlette分型与手术结果相符.MDCT判断分期与临床及TNM分期总的符合率为71.0%,Ⅰ期达100%.结论 MDCT能够较好地检出肝门胆管癌和评价侵犯范围.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的异常CT征象。方法 收集慢乙肝患者120例。均经标准化的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观察肝脏、胆囊、脾脏、淋巴结及胸、腹腔改变。结果 慢乙肝的异常CT表现包括:①肝脏质地不均、密度降低;②肝脏外形、轮廓不光滑;③肝内血管周围“晕环征”;④胆囊壁增厚和胆囊窝水肿;⑤脾脏增大;⑥腹腔淋巴结肿大、增多;⑦腹腔积液;③侧支循环建立等肝硬变表现;⑨继发胸部改变(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结论 慢乙肝可出现一些涉及肝、胆囊、淋巴结、脾脏等结构的异常CT征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4例经手术(5例)、穿刺活检(4例)或临床(5例)证实的肝结核患者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改变对照。结果14例肝结核可分为2种类型:①肝实质型12例。细分为4种亚型:粟粒型2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点状稍低密度;结节型5例,平扫边界模糊,有2例环形强化,2例无强化,1例环形强化与无强化区混杂;脓肿型4例,平扫边界模糊,2例表现为云絮状淡薄强化,2例环形强化;纤维钙化型1例,钙化灶呈斑块状。②肝浆膜型2例,表现为肝包膜均匀性增厚或伴结节附着,呈轻微强化,肝包膜下局限积液。其他征象包括肝肿大和其他器官结核,如腹腔淋巴结、胰、脾、肾上腺、肠道及肺部可见结核病灶。结论螺旋CT对诊断肝结核有重要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结核不同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