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对纠正初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高血糖状态的疗效以及剂量。【方法】84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CSII)组及多次胰岛素注射(MSII)组,给予强化治疗,不合用其他口服降糖药,观察达到满意血糖控制(FBG<7 mmol/L,2 hBG<10 mmol/L)的天数及剂量。【结果】两组均显示出明显的降糖效果,两组间比较,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控制满意后,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结论】对初诊T2DM患者,胰岛素泵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均能达到快速稳定控制血糖的目的,从而改善胰腺β细胞功能,但胰岛素泵治疗可以使血糖得到更快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高发性代谢性疾病。临床分为1型(T1DM)、2型(T2DM)、其他特殊型、妊娠糖尿病四型。5%~10%为T1DM,T2DM在疾病中晚期也会产生胰岛素依赖。虽然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但无法改善血糖的生理性代谢,根本解决DM并发病问题。在T1DM自然病程中,由于自体免疫性原因,胰岛β细胞功能持续恶化是一不可逆的过程。因此,替代和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目标。自1966年美国第1例胰腺移植,1970年You noszai等全球首例胰岛移植以来,挑战了传统外源性胰岛素治疗T1DM,并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胰岛移植是治愈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mellitus,T1DM)的有效途径之一。T1DM患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终身使用外源性胰岛素维持血糖正常,严格的血糖控制可延迟或预防并发症进展。理论上外源性胰岛素能替代胰岛B细胞,但实际应用外源性胰岛素很难保持血糖长期正常,有增加严重低血糖发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3种不同方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2周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三餐前门冬胰岛素+睡前甘精胰岛素的4次皮下注射或门冬胰岛素30三餐前皮下注射治疗,比较其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的变化,以及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剂量、低血糖情况等。结果 3组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OMAβ升高、HOMA IR下降。3组低血糖情况相当,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最短、胰岛素剂量最少。结论对于初诊T2DM患者,3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均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并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5.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中最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常见于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然而近年来发现PCOS在外源性胰岛素超生理剂量治疗的1型糖尿病(T1DM)的女性中亦有较高的发病率,外源性超生理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抵抗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增强卵巢中甾体激素合成酶活性(CYP17、p450scc和3β-HSD),除此之外,卵巢选择性对胰岛素的高敏感性刺激卵巢中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表达,进一步促进甾体激素的分泌,加速T1DM患者PCO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豆异黄酮和维生素C、维生素E的协同作用对 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糖负荷后血胰岛素 /C -肽释放和血糖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 114例符合研究条件的T2 DM患者随机分为非干预组 (B组 )、低剂量组 (C组 )、中剂量组 (D组 )和高剂量组 (E组 ) ,并取体检正常者对照 (A组 )。检测各组空腹及口服 10 0g馒头餐后糖负荷试验 1,2 ,4 ,6小时的血糖、胰岛素及C -肽水平 ,计算 6小时内的血胰岛素 /C -肽、血糖曲线下面积和血糖水平。结果  4个DM组OGTT后血胰岛素 /C -肽、血糖曲线下面积和血糖水平均与A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E组与B组血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血糖变化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M各组中血糖达峰时间延后 (2小时 ) ,回落缓慢。血糖的增值D组和E组均与B组和C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中剂量和高剂量的复合抗氧化剂对T2 DM患者糖负荷后血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和餐后血糖水平均有改善的作用。由于剂量效应关系 ,从预防医学角度出发 ,推荐中剂量组 (由 15 0mg大豆异黄酮和 5 0 0mgVC、 4 0 0IUVE组成 )作为T2 DM患者辅助控制血糖 ,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和防治AS等并发症为目的的适宜摄入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改变及缓解期的长短.方法 选取200例新诊断T2DM患者,均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当血糖达标后撤去胰岛素泵.记录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剂量,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的变化.撤去胰岛素泵后,69例患者继续给予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治疗,随访3年,观察停药时血糖达标持续时间(缓解期).结果 200例患者胰岛素泵治疗结束时血糖达到良好控制,达标时间为(5.7±2.9)d,未见严重低血糖反应.血糖达标时胰岛素剂量为(31.8±9.0)U/d;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HOMA-β、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FINS)、FINS/FPG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撤去胰岛素泵后继续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者中,缓解期>1个月者占66.7%,>3个月者占60.9%,>6个月者占44.9%,>1年者占33.3%,>2年者占26.1%,>3年者占13.0%.结论 (1)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新诊断T2DM患者的血糖迅速达标;(2)早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并使部分患者获得较长的缓解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蛋白胰岛素受体(IR)、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的表达与正常SD大鼠的区别,并探讨进行罗格列酮及APP5肽类似物P165干预后对上述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正常对照+罗格列酮组(C+RSG组)、2型糖尿病组(T2DM组)、2型糖尿病+罗格列酮组(T2DM+RSG组)、糖尿病给予P165小剂量组(T2DM+P165小剂量组)、糖尿病给予P165大剂量组(T2DM+ P165大剂量组),其中糖尿病动物采用高脂饮食后给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模.后将各组SD大鼠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IR、IRS-1的表达. 结果 (1)2型糖尿病组(T2DM组)心肌组织IR、IRS-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组);(2)2型糖尿病+罗格列酮组(T2DM+ RSG组)心肌组织IR、IRS-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2DM组;(3) 免疫组化染色发现2型糖尿病+P165小/大剂量组(T2DM+P165小/大剂量组)心肌组织IR、IRS-1免疫反应阳性颗粒沉着的累积光密度值显著高于T2DM组;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T2DM+P165小/大剂量组心肌组织IRS-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2DM组;而IR的表达水平与T2DM组相比无差别.结论 (1)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存在胰岛素抵抗或信号转导障碍;(2)罗格列酮干预后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心肌的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3)P165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胰岛素信号转导具有调节作用,其作用靶点可能为胰岛素受体底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30R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8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甘精胰岛素(A组)和诺和灵30R(B组)进行24周的强化治疗,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血压均达到目标水平,降低程度无显著差异。B组较A组低血糖发生率更高,体重增加幅度更大。结论: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30R对新诊断T2DM的降糖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后者的低血糖风险大,体重增加幅度大。说明甘精胰岛素更适合于新诊断T2DM患者。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新诊断T2DM患者的空腹、餐后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并减少大、小血管的并发症,但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和体重增加。本研究将比较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30R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为更好地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224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NAFL分为T2DM合并NAFL组(136例)和T2DM未合并NAFL组(88例),检测2组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血脂,计算体质量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T2DM合并NAFL组患者的甘油三酯、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游离脂肪酸、糖化血红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密度脂蛋白-C、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T2DM未合并NAFL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C较T2DM未合并NAFL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T2DM合并NAFL与肥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胰岛素持续输注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血糖、胰岛素用量及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68例初诊的T2DM患者分别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诺和灵R(观察组)或分次皮下注射诺和灵R(对照组),观察两组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频率及疗效巩固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且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疗效持久。结论对T2DM特别是新诊断的T2DM同样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持续注射治疗,有利于残存β细胞功能的保护,从而达到血糖长期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难治性Ⅱ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41例难治性T2DM,观察经改用诺和灵30R预混人胰岛素治疗半年后再改用口服降糖药(OHA)治疗2月后的临床效果.结果难治性T2DM经改用诺和灵30R预混人胰岛素半年后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BG)明显下降,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体重指数(BMI)虽有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半年后再改用OHA血糖略有上升,但仍控制良好.结论诺和灵30 R预混人胰岛素对控制难治性T2DM血糖有明显效果,低血糖发生少见.长期治疗可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对改善血糖,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阿塔汗  孟柳 《新疆医学》2012,42(1):22-24
目的:用动态血糖监测方法评价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时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分别使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治疗2组T2DM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检测的方法,评价2组患者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2种胰岛素都能有效控制血糖,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组血糖漂移度小于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胰岛素30组低血糖事件少于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预混人胰岛素30R注射液治疗T2DM,在血糖控制良好时,前者血糖漂移及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和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的协同作用对T2DM患者糖负荷后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非干预组(B组)、低剂量组(C组)、中间剂量组(D组)、高剂量大豆异黄酮和VitC、VitE混合干预组(E组),同时以正常人为对照组(A组)。检测各组空腹及OGTT后1,2,4,6 h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计算各自的6h曲线下面积。结果4个糖尿病(DM)组OGTT后血胰岛素/血糖曲线下面积及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4个DM组间比较:血胰岛素曲线下面积,C,D,E组均低于B组,且E组与B组比较虽差异无显著性,但也有一定的意义(P=0.063)。血糖曲线下面积:D组和E组均低于B组,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糖变化:正常人于餐后1 h达峰值,餐后2 h即恢复至空腹水平。4个DM组血糖于餐后1 h即显著升高,餐后2 h达峰值,餐后6 h才慢慢回落至空腹水平。血糖的增值D组和E组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中等剂量和高剂量的大豆异黄酮VitC、VitE复合抗氧化剂对T2DM患者糖负荷后胰岛素和血糖的曲线下面积均有改善的倾向。由150 mg大豆异黄酮和500 mg VitC、400 IU VitE组成的混合干预物,可作为T2DM人群以降低餐后血糖为目的的营养支持适宜摄入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并分析采用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方法(胰岛素泵的强化治疗)治疗2型糖尿病(T2DM)高血糖状态的疗效以及剂量.方法 67例血糖控制差的住院T2DM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不合用其他口服降糖药,观察达到满意血糖控制(FBG<7 mmol/L,2 h BG<10 mmol/L)的天数以及胰岛素泵的总量和基础量,并分析与上述指标相关的因素.结果 血糖达满意控制的平均天数为(6.45±3.47)天,胰岛素的日最大剂量为(62.99±18.58)U/kg或(1.09±0.34)U/kg,基础量为(28.11±8.35)U/kg或(0.49±0.15)U/kg.发生低血糖症(0.15±0.56)次/人.结论 经过胰岛素泵的强化治疗,T2DM的高血糖状态可在6~7天得以纠正.经相关分析,影响达目标血糖时间的因素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影响胰岛素用量的因素为体重和HbA1c.  相似文献   

16.
干正琦 《嘉兴医学》2003,19(2):70-7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151例T2DM患空腱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脂代谢指标、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重指数(BM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2DM并脂肪肝患较无脂肪肝患ISI、高密度脂蛋白降低,FINS、BMI、甘油三酯(TG)升高。结论:T2DM并脂肪肝患存在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IR)、脂代谢紊乱和超重,防止高胰岛素血症,减轻IR,维持正常脂质代谢。对预防暗肪肝的发生具看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 60例CAS患者(CAS合并T2DM组30例,CAS未合并T2DM组30例)给予厄贝沙坦150 mg.d-1,疗程2个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采用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治疗前后CAS程度。结果治疗前、后CAS合并T2DM组和CAS未合并T2DM组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AS合并T2DM组和CAS未合并T2DM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后CAS合并T2DM组与CAS未合并T2DM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CAS合并T2DM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AS未合并T2DM组(P<0.01);CAS合并T2DM组治疗后餐后2 h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空腹血糖下降不明显(P>0.05);CAS未合并T2DM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合并T2DM组和CAS未合并T2DM组患者治疗后CAS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后2组间CAS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降低CAS合并T2DM患者血清hs-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及CAS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空腹血糖升高或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T2DM)的基础率及大剂量的特点。方法 112例T2DM,根据手指血糖分为空腹血糖高组(A组)和餐后血糖高组(B组),胰岛素泵(CSII)治疗8 d,比较血糖及胰岛素剂量变化,及2组间异同。结果治疗8 d,A、B组每天8次指血糖均显著降低(P0.01)。A、B组基础率,每天的基础总量(TBD),3餐前剂量,以及进餐大剂量总和(DD)显著增加(P0.01)。A、B组8 d TBD、DD及TBD/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空腹血糖升高或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病人,基础用量和进餐用量的分布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2型糖尿病(T2DM)恒河猴模型,使之成为研究人类T2DM的有效替身。方法以高糖高脂饮食为基础,在出现高脂血症和肥胖状态后注射35 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测定体重指数、血脂、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尿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分析其部分临床特征。结果 T2DM模型组体重指数(BMI)大于35达到重度肥胖,有高脂血症的特点,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增高(P<0.01),尿糖检测呈阳性,葡萄糖耐量受损并且空腹血糖高于7 mmol/L、2 h的血糖水平高于11.1 mmol/L,胰岛有轻度损伤和病变。结论通过部分临床特征分析,T2DM模型组具有典型的T2DM临床特征,可成为T2DM研究的有效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控制血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T2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在使用诺和锐30的同时加用二甲双胍口服,对照组单用诺和锐30治疗,观察12周,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胰岛素用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达标时间、体重指数(BM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FPG、2hFPG、HbA1c、血糖达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可更好控制血糖,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