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在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2例AV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右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治疗,观察组采用右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治疗,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QRS波群时限、心功能指标、心率变化、血流动力学变化、起搏器参数、生活质量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QRS波群时限短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每搏量、心脏指数、左室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左室舒张晚期最大充盈速度、R波振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等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电压阈值、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右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治疗AVB效果更佳,能够保护心功能,减轻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右室高位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老年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为寻找新的起搏位点提供依据。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组和右室心尖部(RVA)组,分别采用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植入与心尖部植入起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起搏房室间期(PAVI)、QRS波群形态和时限(QRSd)、左室与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3个月后QRSd、LRVPEI、SPWM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患者QRSd、LRVPEI、SPWMD、LVEF分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RVS起搏更好地改善了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改善了心功能,未来可能成为更好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3.
高连杰  于波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36-37,40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血压变化及起搏部位对血压的影响。结果:起搏器植入前后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器植入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前后的血压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治疗能有效降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起搏部位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疗效中有无不同,将心衰病人50例分为两组,其中RVA组28例,RVS组22例(于左前斜45°行右室间隔部定位)。两组治疗前的基础状况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人均在术后1周内在心脏超声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随访6个月,评估心功能、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及病死率。结果表明:①病死率:RVA组死亡2例(7%);RVS组死亡2例(9.1%)。②两组自身对照术后的NYHA心功能级,6 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改善(P<0.05~0.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6个月随访,CRT患者RVS起搏对心衰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与RVA起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78例间歇性、持续性二度二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R)患者随机入选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39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9例)(均置入DDD起搏器),术后随访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LVEF和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 LVEF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术后两组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F较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维持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入道起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心功能恶化,故临床医师在不断寻找更合理的右室起搏部位。目前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及间隔部起搏的研究较多,关于右室流人道起搏的研究罕见,本研究对24例患者采用右室流人道起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P),它改变了窦性心律时正常心脏传导顺序,多数发生逆行室房传导,心房内血流逆流入静脉系统,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可导致起搏综合征,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同时心肌绍胞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包括胶原纤维排列异常,线粒体结构破坏,心肌钙化等,引起起搏器诱导的心肌病.而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al pacing,RVSP)因其起搏点更接近希氏束,理论上能更好地接近正常心室激动的电顺序,使心室同步性增强.笔者采用组织多普勒联合脑钠肽评价DDD起搏模式下,右室心尖部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心脏运动的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史文奇 《贵州医药》2012,36(11):1035-1038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心脏电现象的早期认识、电刺激心脏的早期动物和人体实验、人类第一台起搏器、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雏形、临时心内膜起搏技术的发展、全埋藏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及现代起搏技术的确立等几个阶段[1].至今,心脏起搏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功能、新的技术问世,使起搏器技术更加完善,起搏器适应证也逐渐扩大.目前起搏器常见适应证为:(1)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3)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三束支和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或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与右室间隔起搏(RVSP)相比较的具体优势。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三度AVB于该院住院并具备永久起搏治疗适应证的患者56例,26例行LBBaP,30例行RVSP,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左心房前后径(LAAD)、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程控仪测定2组患者术中,术后3、6个月心室电极参数;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值;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LBBaP组患者QRS波宽度窄于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阈值、感知、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内,LBBaP组术后无阈值增高现象。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LAAD和LVEDD低于RVSP组,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高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106例行DDD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男86例,女20例,年龄45~86岁,平均76岁,随机分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组(RVIS起搏组)56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起搏组)50例。2组心房电极均植入右心耳梳状肌内,RVIS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A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观察2组在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肽(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含量;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结果 RVA起搏组治疗后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较起搏治疗前恶化,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趋于明显,而RVIS起搏组,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改变,较起搏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改善的越明显,与RVA起搏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IS起搏优于RVA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纠正神经内分泌激素失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鲍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3-3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20例,分为两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单纯AMI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的比例以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PW-TDI)测量Tei指数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测量9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二维超声指标右心房(RA)横径、右心室(RV)横径,同时记录三尖瓣环的PW-TDI频谱图,测量相关时间间期,并计算出右心室Tei指数。另选取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结果Ⅲ、Ⅱ组肺动脉高压患者二维超声测量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Ⅰ、Ⅱ、Ⅲ组肺动脉高压患者所测Tei指数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PW-TDI方法测量右心室Tei指数可以敏感的反映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是评价其右心室整体功能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心室同步性变化状况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某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10例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组)患者、110例高血压性HF-PEF(HF-PEF组)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血清B型尿钠肽(BNP)检查,分析总结不同患者检测结果。结果:HF-PEF组患者LVEF与左心室肥厚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HF-PEF组患者E/A值、PFR明显低于左心室肥厚组,LVEDD、LAD、BNP明显高于左心室肥厚组(P<0.05);HF-PEF组BNP与E/A值、PFR呈负相关性(P<0.05);HF-PEF组BNP与LVEDD、LAD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性HF-PEF患者左心室呈现明显同步性异常,且与患者心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郑成环  周长钰  李健  丛洪良 《天津医药》2001,29(11):662-66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右心室功能,共40例.方法在二维切面心尖四腔图上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PW-DTI),在右室游离壁测量三尖瓣环的运动,同时用M型曲线记录三尖瓣环运动.结果下壁、前壁心肌梗死(MI)后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与对照组相比下降(12.0 vs 16.3 cm/s,P<0.01;14.5 vs 16.3cm/s,P<0.05).下壁MI后三尖瓣环运动幅度比对照组下降(19.4 vs 24 mm,P<0.01).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者三尖瓣环峰值速度下降(P<0.01),舒张早期速度下降(P<0.01或P<0.05),三尖瓣环运动幅度下降(P<0.01).结论分析三尖瓣环运动和速度可评价下壁心肌梗死后的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老年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与射血分数和室性早搏关系。方法 178例冠心病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机自动测定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心脏彩超测定射血分数及室性早搏数目。结果采用秩和检验TS指标对频发室早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射血分数指标对偶发室早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射血分数指标对频发室早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O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压力反射间接调节作用明显减弱,H RT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危险分层,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TDI-Tei指数评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根据肺动脉压力升高情况分为3组:重度肺动脉高压组(>80 mm Hg)21例,中度肺动脉高压组(60~80 mm Hg)33例和轻度肺动脉高压组(<60 mm Hg)15例;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常规超声指标和右室TDITei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常规超声指标只在重度肺动脉高压组中出现明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右室TDI-Tei指数在轻、中、重度三组不同的肺动脉高压组中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组织多普勒TDI-Tei指数可较传统超声指标更敏感的反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同期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英  邓绍宜 《天津医药》1998,26(3):144-145
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对16例临界高血压病,18例伴左房增大的高血压病,及28例正常健康人的左室舒张功能进行测定。结果:不同期搞血压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减退的规律是;有左房增大的高血压病-临界高血压病-正常健康人。  相似文献   

19.
曲美他嗪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治疗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入选2006年4月至2008年11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诊断为高血压心脏病患者84例。以入院顺序单双号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加用曲美他嗪组,每组各4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入选时及治疗12、24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12个月时,曲美他嗪组患者LVEF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389),24个月时进一步改善(P=0.0093)。对照组患者LVEF于12、24个月时略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6)。12、24个月时LVMI于对照组有降低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曲美他嗪组LVMI明显减低(P=0.0421),24个月时减低更明显(P=0.0086)。两组间比较,12个月时曲美他嗪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43),24个月时差异更显著(P=0.0085);12个月时曲美他嗪组LVMI低于对照组(P=0.0392),24个月时差异更明显(P=0.0053)。结论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