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兴 《北方药学》2016,(4):190-191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使用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MRV、MRI检查确诊,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DSA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应用机械性溶栓和静脉接触溶栓方法对经DSA确诊患者20例进行治疗,应用支架形成术对经DSA确诊且静脉窦狭窄的患者3例进行治疗,分析DSA在CVST介入检查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合理选择造影方法、图像采集方式、设置高压注射器参数、应用路径图有利于提高诊治成功率。结论:在CVST介入检查和治疗的过程中,科学地使用DSA技术有利于提高确诊率和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合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20例临床疑诊为CVST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作常规MRI、MRV扫描及DSA检查。比较不同的成像序列对CVST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组除两例经DSA确诊的CVST在MR图像上未显示外,其余12例CVST在MR图像上均显示;MRV显示12例23个病灶,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管腔的狭窄、中断、充盈缺损及属支的迂曲扩张,MRV显示的病变静脉窦数目多于其他检查方法,MR(包括常规MRI及MRV)对病变的诊断准确度为85%。结论 MRI结合MRV是诊断CVS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付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67-168
目的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6例CVST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特征、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CVST患者多为中青年患者,多机型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及癫痫发作。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明显增高,影像学检查可见静脉窦高密度改变及脑实质异常信号。临床治疗多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要方法,本组中26例患者经治疗18例利用肝素治疗,14例好转;8例利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好转。结论对于中青年急性头痛、呕吐患者,须注意行MRI+MRV检查排除是否患有CVST,必要时进行DSA检查,一旦确诊立即行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t 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无特异性,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1].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对本病认识逐渐提高,在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本院收治的经头颅CT、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CEMRV)或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的CVST 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VST的早期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肾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肾梗死患者的诊治情况。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42—63岁,均以腰腹部疼痛就诊,多伴恶心呕吐,疼痛时间1~2d。其中2例有风湿性心脏病史,1例有心房纤颤病史,1例既往体健。行彩超和CT检查均提示局灶性肾梗死。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9.0—14.5×10^9/L;中性粒细胞0.77—0.89;尿蛋白+-+++,尿红细胞--++;血乳酸脱氢酶330~540U/L。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溶栓治疗。结果4例治疗均获成功。4例均行DSA,并予尿激酶溶栓治疗,2d后以原DSA管造影,见患侧肾动脉及分支通畅。1周后复查CT提示4例肾梗死灶基本消失,梗死区血运接近正常。结论急性肾梗死临床上易误诊和漏诊,诊断主要依靠彩超和增强CT,及时行DSA和溶栓治疗可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4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63.0%)患者为急性起病,12例(26.1%)患者为亚急性起病,5例(10.9%)患者为慢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24例(52.2%)为意识与认知功能障碍,9例(19.6%)患者表现为大脑皮质刺激症状,7例(15.2%)患者表现为眼部症状,4例(8.7%)患者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经头颅CT平扫示条带征17例,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示实三角征18例,增强示空三角征8例, 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见血栓部位血流消失。经治疗,41例患者均康复出院,5例患者有明显好转。结论脑静脉窦血栓以头痛等颅高压症状以及意识与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中CT的诊断率较低, 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及DSA的确诊率高,能对闭塞的静脉窦及其血栓形成进行显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早期诊断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疗价值。方法8例经增强CT诊断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3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放置支架,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采取溶栓、取栓、扩血管及支架植入,术后常规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比较DSA治疗前后腹痛、血管再通情况。结果3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放置支架后血管再通,腹痛消失,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溶栓、取栓及扩血管治疗后腹痛缓解、血管再通,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溶栓后放置支架。3例转外科手术。随访半年以上,5例DSA治疗后血管再通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增强CT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首选方法, DSA是诊断和治疗部分早期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动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分析我科2006~2008年1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并对38例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观察和护理。结果除4例剧烈躁动而终止动脉溶栓行常规药物治疗外,其余均采用动脉溶栓治疗获得成功疗效满意。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可明确病因定位诊断,早期选择介入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操作简单,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程福璋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29-130
目的:分析以颅内出血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例经MRI、MRV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该患者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无特异性。结论: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颅脑MRI及MRV对CVST的诊断敏感,且作为一种无创检查,较有创的DSA更易被患者接受,极大提高了CVST早期的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鲍利改 《河北医药》2016,(8):1231-1234
目的:探讨以发作性头痛为临床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 CVST)的临床特征与静脉血栓部位关系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月7月经确诊的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CTV或加强MRV等资料,分析不同血管累及部位的发病时间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结果颅内压增高有8例(57%),颅内压正常6例(43%);脑脊液白细胞正常范围9例(64%),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高5例(36%);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高于正常5例(36%);D-二聚体正常范围9例(64%)。头颅CT脑叶可疑低密度信号2例;头颅CT未见异常3例;皮层局限性脑水肿1例;可疑条索状高密度影8例。14例患者CTV或MRV检查患者均有阳性改变,其中单纯左侧横窦3例,左侧横窦合并乙状窦6例,双侧横窦1例,上矢状窦合并双侧横窦1例,单纯上矢状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合并左侧横窦血栓1例。患者均预后良好,其中痊愈6例,明显好转8例。结论对于发作性头痛且进行性加重的可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应及早行头部CT或MRI检查,以便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生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围生期CVST患者1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1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头痛症状及神经系统局灶症状,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220mmH2O,且影像检查发现不同的脑实质病灶,可显示受累静脉窦,经予抗凝溶栓及对症处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围生期CVST的治疗并不困难,但关键是确定诊断,因此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掌握易发因素,进行必要的CT、MRI、MRV检查,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孙辉  钱伟东 《安徽医药》2017,21(5):859-862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7月收治的46例CVST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ST病人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有头痛症状,其他症状有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影像学方面,CT平扫12例(12/42)发现异常,MRI平扫(T1WI、T2WI、FLAIR)发现异常者32例,MRV检查显示异常者45例,46例病人通过MRI+MRV均能得到诊断,所有病例经过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较多,临床症状复杂且缺乏特异性,结合CT、MRI及MRV可对其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行DSA检查,早期抗凝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的临床表现及MR/特征,以利及时诊断。方法对8例OPCA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头颅MRI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为散发病例,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小脑脑干损害表现为主,部分出现植物神经症状、锥体外系症状认知功能障碍等。6例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结论OPCA临床表现以小脑及脑干损害最突出,头颅MRI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CT平扫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对35例经临床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血栓位于直窦和下矢状窦,15例位于上矢状窦,7例患者累及横窦—乙状窦,5例累及多窦,7例患者累及脑深部大静脉及皮质引流静脉;对10例急性患者的CT平扫可见直接或间接征象;MRI平扫显示32例典型患者可见脑静脉窦内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流空效应消失,MRV检查显示受累静脉窦节段性或全程闭塞。结论:颅脑CT平扫是诊断急性CVST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亚急性以及慢性CVST患者,MRI平扫和MRV检查显示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CVST较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经外科手术或经DSA证实且CT影像资料完整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CT影像诊断均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快速准确的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对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CVS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通常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分为炎症型和非炎症型两类,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结论 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V或DSA可明确诊断,早期抗凝、溶栓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3例CVST患者使用肝素进行治疗,监测治疗过程中APTT和PT的变化,调整肝素用量,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影像学的改变。结果CVST的患者中,发病前多数有感染病史;颅内压增高及癫痫发作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CT表现脑内多发的出血灶;MR、IMRA可显示血栓部位和程度;采用肝素抗凝治疗并使用华法令维持治疗,部分患者血管再通,除一例死亡外,其余12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发病前感染与本病发生有关;MR、IMRA为确诊该病主要手段;肝素抗凝治疗显示良好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T平扫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CVT/CVST)中的影像表现,提高对CVT/CVSTCT平扫影像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VT/CVST患者的头颅CT平扫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患者MRI、MRV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头颅CT平扫可准确诊断大部分的CVT/CVST患者,其特有征象出现率较高,10例病例中,出现条索征7例,静脉性脑梗死3例,脑出血3例,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的1例,直接征象出现率达70%,间接征象出现率达70%,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同时出现达60%。结论 CT平扫对早期CVT/CVST是一种快速、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SMVT)形成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收治的14例SMVT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4/14)经CT增强扫描、彩色多谱勒确诊.保守治疗有效3例(3/14),11例连同含血栓形成的肠系膜坏死肠段切除,及经SMA注入尿激酶.术后继续溶栓抗凝治疗.痊愈11人,死亡3人.结论 SMVT早期诊断困难,彩色多谱勒及增强CT对诊断敏感,溶栓抗凝及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行CT平扫及血管造影的疑似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20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后又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再根据MRI和MRA检查对其中1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治疗。对照MRI及MRA检查、手术或DSA结果评估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结果 CT血管造影显示,有血管性病变33例,无异常5例,CT血管造影对心脑血管疾病检出率为86.84%。在33例被检查出有血管性病变患者中,动脉瘤15例,动脉狭窄10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2例,2例动脉瘤术后复查,2例阴性;1例经CT血管造影检查为脑动脉瘤,经DSA检查无异常,其余患者经DSA检查对照,诊断相符。结论 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能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