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对其所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结果阻断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婴儿12个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x^2=11.65,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乙肝免疫方法。方法在187例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按乙肝疫苗免疫和乙肝疫苗加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5年内连续进行HB-sAb和HBsAg携带情况观察。结果乙肝疫苗加HBIG联合免疫组HBsAb阳性率维持在89.9%~95.5%间,乙肝免疫阻断失败率4.5%;乙肝疫苗免疫组HBsAb阳性率维持在76.5%~83.7%间,乙肝免疫阻断失败率15.3%。新生儿乙肝免疫后HBsAb在7个月~1岁形成高峰,1~2岁下降48.97%,2~5岁相对稳定。不同年龄的HBsAb分布与HBsAb几何平均滴度分布一致。结论乙肝疫苗加HBIG联合免疫是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对其所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结果阻断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婴儿12个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χ2=11.65,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产妇所生婴儿联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对378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于出生后24h内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U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按0、1、6方案接种,7月龄及以后开始检测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结果 HBV携带孕产妇所生婴儿应用联合免疫后HBV的感染率为1.1%。378例婴儿中感染HBV4例(1.1%),而产生保护性抗体(HBsAb阳性)的婴儿为370例(97.9%),8例(2.1%)婴儿免疫失败。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BV感染率高于HBeAg阴性母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肝联合免疫后婴儿产生抗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婴儿的生长发育均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对HBV感染产妇所生婴儿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陈少华 《抗感染药学》2019,16(7):1281-1283
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联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其对不同HBV-DNA载量的孕妇对母婴传播阻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94例资料,按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50例和B组44例,其中干A组孕妇实施孕期干预阻断(于孕妇孕期28周后每隔4周注射HBIG,连续注射3次),B组孕妇孕期内未实施干预阻断;比较两组孕妇在分娩后6 h给予新生儿注射HBIG,并按照0、1、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随访新生儿12月,检测其乙肝标志物水平(HBs Ag、,HBsAb)阳性率的差异;另根据孕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载量的不同将其分为C组28例和D组66例,比较C组和D组HBV母婴传播HBsAg阻断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孕妇婴儿12月月龄时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高于B组(P<0.05);D组孕妇母婴传播阻断率高于C组(P<0.05)。结论:采用联合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但其阻断效果与母体HBV-DN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伟  莫奕彩  黄艳 《河北医药》2009,31(13):1598-159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行被动免疫对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取HBsAg(阳性)孕妇118例分为2组,A组60例,于孕28、32与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B组58例,仅作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A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5μg和HBIG100U;B组新生儿只注射HBvac5μg。分别检测2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血清中HBsAg、HBVDNA、HBsAb。结果A组较B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血清中HBsAg阳性率降低,HBsAb阳性率升高(P均〈0.05);A组较B组的6月龄婴儿HBsAg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应用HBI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垂直传播,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杨翠丽  王斯  马文阁  王向红 《河北医药》2008,30(10):1493-1494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839例,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69例,孕期注射HBIG;B组:570例,其中孕期注射HBIG组496例,未注射HBIG组74例.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乙肝母婴阻断率,观察、分析HBIG的宫内阻断效果.结果 A组269例,免疫失败6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7%,12月龄HBsAb阳性率84.39%;B注射HBIG组496例,免疫失败11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8%,12月龄HBsAb性率87.70%;B未注射HBIG组74例,免疫失败5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3.24%,12月龄HBsAb阳性率85.14%.A组和B注射HBIG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12月龄HRsAb阳性率分别为84.39%、87.70%,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B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7.78%、9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孕20周始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母亲血乙肝病毒含量<103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乙肝母婴传播与母血乙肝病毒含量有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8.
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观察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方法: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均阳性的118名产妇随机分组,一组是单纯疫苗组,按0、1、6个月注射三针乙肝疫苗(5μg);另一组是孕妇临产前3月,每月注射一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100U,婴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的同时,加注100U HBIG。全程免疫后7个月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SLI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HBsAg和抗-HBc。结果:单独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组,婴儿抗-HBs阳性率为75.39%,无应签率为6.15%,HBsAg阳性率18.46%,保护率为76.92%;联合免疫组,抗-HBs阳性率为90.57%,无应答蟀为3.77%,HBsAg阳性率5.66%,保护率为92.92%。结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的最佳方法。方法采取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栓的孕妇,对82例确诊HBV携带孕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从妊娠26周后使用HBIG 200IU肌注,每4周1次,共3次;B组41例于婴儿出生后2h内使用HBIG 200IU肌注;两组婴儿出生后12h内均使用乙肝疫苗针5μg肌注,第2个月、第6个月再加强1次,1岁时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及肝功能。结果(Ⅰ)两组婴儿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1min阿氏评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A组41例均无肝功能受损,HBsAg阳性5例,HBV DNA阳性5例。(3)B组41例中肝功能受损6例,HBsAg阳性13例,HBV DNA阳性14例。(4)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孕妇产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较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0.
杨翠丽  焦瑞芬  王斯 《河北医药》2009,31(4):431-432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效果,探讨孕期是否应用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37年4月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乙肝病毒(HBV-DNA)阳性母亲及新生儿99例,根据孕期肌内注射HBIG前后母血HBV-DNA含量变化程度分组:HBV—DNA转阴组(5例);HBV—DNA含量下降组(76例)(不合转阴组);HBV—DNA含量升高组(18例),观察3组新生儿免疫失败情况。结果孕期肌内注射HBIG后母血HBV-DNA转阴组及HBV-DNA含量下降组占82%,2组均无新生儿免疫失败病例:HBV-DNA含量升高组占18%,新生儿免疫失败5例。结论孕20周后肌内注射HBIG对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是有效的,观察肌内注射HBIG后孕妇静脉血HBV—DNA含量的变化可以预测HBV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母亲血HBV.DNA〈10^3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即可;母亲血HBV-DNA〉10^3拷贝/ml,孕期宜注射HBIG预防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6月~2003年6月血检HBV阳性105例孕妇作为对照组,2003年6月~2004年6月经血检HBV阳性55例孕妇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实验组产妇产前最后3个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儿出生后立即接种HBIGl针,以后按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结果对照组大三阳的孕妇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100%,孕妇不同状态HBV阳性者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的总检出率为68.57%,实验组脐血HBsAg阳性检出率为3.6%,对照组脐血HBsAg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疗效显著,认为对高传染性产妇(即HBsAg、Hbe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实施产前干预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用阻断HBV母婴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88例HBs缸阳性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实验组自28周开始每月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旦白(HBIC)200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用上述药物。实验组孕妇所分娩婴儿出生后行被动一主动联合免疫,对照纽孕妇所分娩婴儿出生后行主动免疫。两组婴儿12月龄时采静脉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实验组婴儿HBsAg慢性携带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0.93%),P〈0.025;经两种免疫干预1年后,实验组婴儿血清抗-HBs阳转率达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结论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能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且使出生后婴儿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对产时感染的阻断不完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10例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70例,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分娩后停服.对照组40例,不口服拉米夫定.2组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HBvac).2组新生儿出生时及7个月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HBsAg、抗-HBs和HBV-DNA.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当日外周血HBsAg、HBV-DNA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新生儿血清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婴儿7个月时外周血抗-HBs阳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使用拉米夫定,新生儿HBIG和HBvac联合注射可以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3年2月产前检查的妊娠合并HBV-DNA阳性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阻断Ⅰ、Ⅱ组,每组53例;对照组46例。阻断Ⅰ组于妊娠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肌内注射HBIG干预,阻断Ⅱ组仅在妊娠28周开始肌内注射HBIG干预,对照组孕期未采用任何干预措施。3组分娩的新生儿均于出生24 h内注射HBIG,并于0、1、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在新生儿12月龄时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结果阻断I组母婴阻断率分别与阻断Ⅱ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阻断Ⅱ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孕晚期拉米夫定联合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能够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5.
杨佩芳 《河北医药》2010,32(3):318-319
目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产前筛查HBsAg阳性和(或)HBeAg阳性孕妇,孕期未进行主被动免疫,所产活产婴儿生后24h内于一侧臀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然后于另一侧臀部接种乙肝疫苗10μg,接种方案为0、1、6个月龄接种3次。每1个患儿均于出生时采集脐带血及出生后3、7、12个月龄静脉血检测乙肝二对半,比较不同月龄期HBsAg和HBsAb的阳性率。结果68例入选新生儿中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36例,剖宫产(剖宫产产组)32例,2组在脐带血、出生后3、7及12个月时检测HBsAg和HBsAb,每人共计4次检测。2组HB-sAg和HBsAb阳性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感染均未发现。结论产妇分娩方式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无明显影响。在新生儿使用主被动联合免疫的情况下,剖宫产不能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血HBV-DNA阳性的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方法 214例双阳性孕妇分为孕期阻断组(A组)(126例),孕妇于孕28周始每4周肌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200U,共3次;孕期未阻断组(B组)(88例),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所有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6h内注射HBIG100U,并按照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个月,检测婴儿血清乙肝标志物。另外,根据孕妇HBV-DNA载量不同分为:HBV-DNA>1E+5copies/ml组(C组)和HBV-DNA<1E+5copies/ml(D组),分析其婴儿免疫阻断效果。结果 A组孕妇所分娩婴儿12月龄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56%,HBV阻断率为94.66%,HBsAb阳性率89.68%;B组88例婴儿中,婴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36%,阻断率为88.64%,HBsAb阳性率为78.41%;2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39,P=0.132;χ2=5.178,P=0.023)。然而,孕妇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感染率为14.29%,HBV阻断率为85.71%,显著低于C组的94.7%(χ2=4.91,P=0.027)。结论 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HBV母婴阻断成功与否与孕妇HBV-DNA高病毒载量有关,而与母亲孕期应用HBIG阻断是否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感染的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在本院就医的血清HBsAg阳性的60例孕妇及其分娩的60名新生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0例,替比夫定干预组,在孕晚期及产后口服替比夫定600mg/d,其所生婴儿出生后接受被动免疫及主动免疫预防;B组30例,为对照组,孕妇在孕期及产后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其所生婴儿出生后常规接受主、被动免疫(同A组)。两组婴儿均于出生后12个月时检测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与HBVDNA水平。结果在婴儿出生后12个月时,干预组HBsAg阳性率(3.3%)低于对照组(10.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HBVDNA阳性率(3.3%)低于对照组(26.7%),抗-HBs阳性率(83.3%)高于对照组(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HBV感染的孕妇,在孕晚期口服替比夫定,新生儿出生时应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可以加强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对慢性HBV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有效预防婴儿HBV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疗效与胎盘H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92例HBsAg阳性孕妇分成两组,研究组44例,于妊娠28、32及36周肌注HBIG 200IU;对照组48例,未用药。采用荧光定量PCR及ELISA法.分别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静脉血HBVDNA水平及乙肝五项。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胎盘各层细胞HBsAg及HBcAg的表达。结果(1)92例孕妇胎盘HBV感染43例,各层细胞感染后导致官内传播的相对危险度(OR值)由母面至胎儿面呈逐渐上升趋势。(2)研究组胎盘HBV总的感染率为34.09%(15/44).而对照组为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研究组胎盘VCEC感染:率为6.82%(3/44),而对照组为27.08%(13/4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胎盘VCECHBV感染是官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2)注射HBIG可降低胎盘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效果。方法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 IU,加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第4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 IU,并自满月按照1、2、7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5μg),出生后第8个月取静脉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检测100例婴儿仅2例HBsAg阳性,婴儿获得保护率98%,100例中有93例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b,免疫成功率达93%(93/100)。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保护率和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月选择梅州城区HBsAg阳性孕期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孕妇所生的婴儿168例,116例婴儿为观察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10μg乙肝疫苗;52例婴儿为对照组,常规接种5μg乙肝疫苗。在12个月龄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控制率(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67.31%),无效率(5.17%)明显低于对照组(32.69%),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