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糖尿病病人肺功能的变化并判别其与24h尿微量白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65例糖尿病人(T1DM30例及T2DM35例)及28例健康对照组的肺功能。指标选用FVC、FEV1、FEV1/FVC、FEF50%、FEF75%、DLCO,并检测FPG/2h-PGHbA1C及24h尿微量白蛋白,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的FVC、FEV1、FEV1/FVC、V7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24h尿微量白蛋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其肺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区别(P〉0.05),24h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其肺功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FEV1/FVC、V75与FPG、2h-PG、HbAlC、病程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FVC、FEVl、DLCO与各因变量均成负相关(P〈0.01),与24h尿微量白蛋白负相关最为明显(P〈0.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以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小气道弥散功能障碍,24h尿微量白蛋白可作为糖尿病肺功能损伤的早期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观察和分析不同血糖水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的肺功能检测指标,研究血糖水平对AE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AECOPD患者106例按血糖水平分为单纯AECOPD组、AECOPD伴高血糖组及AECOPD合并糖尿病组。检测患者肺功能,包括缓慢肺活量( SVC)、用力肺活量( FVC)、1 s用力呼气容积( FEV1)、FEV1/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肺总量( TLC)及RV(残气量)/TLC,测试结果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DLCO检测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ECOPD伴高血糖组DLCO检测指标低于单纯AECOPD组( P <0.01);AECOPD合并糖尿病组DLCO检测指标低于单纯AECOPD组( P<0.01)及AECOPD伴高血糖组( P <0.01),而AECOPD合并糖尿病组DLCO检测结果值最低。各组间FEV1、FVC、FEV1/FVC、SVC、TLC、RV/TLC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DLCO与FBG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血糖水平越高,DLCO水平越低。 AECOPD患者随着血糖升高,弥散功能明显下降,而通气功能无明显进一步损害,提示AECOPD患者住院期间严格控制血糖对于肺通气功能的改善可能无明显益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N1和 N2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接受手术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采样的临床分期Ⅰ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60例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结果560例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为19.5%,包括11.3% N1淋巴结和8.0% N2淋巴结。 N1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包括男性、吸烟、非腺癌、固体肿瘤、CYFRA21-1水平、中央型肿瘤、肿瘤大小、肿块最大标准摄取值和磨玻璃影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腺癌、固体肿瘤、癌胚抗原水平、肿瘤大小、磨玻璃影比例为 N2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 P <0.05)。肿瘤大小和固体肿瘤是N1与 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大小和固体肿瘤是Ⅰ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针对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增强对术前分期的分析精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恩度联合含铂类化疗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心律不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心律不齐患者8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NP 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恩度化疗,采用德国耶格MASTER SCREEN 肺功能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近期治疗有效率为52.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r\n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Pred 及FEV1/FV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7 d 后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Pred 及FEV1/FVC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NP 化疗基础上联合恩度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合并心律不齐患者的疗效理想,能改善患者肺功能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经治疗后肺功能发生的变化情况以及发生变化的有关因素。方法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肺弥散和肺通气情况,并详细分析肺功能发生变化的所有相关因素。结果对照组的DLCO、VC、FVC、FEVl、FEV1/FEC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O.05),VC、FVC和实际病程、微血管并发症积分、FEG、HbA1c、HomaIR等指标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FEV1和微血管并发症积分、HbAlC指标存在明显的贞相关(P〈O.05),实际病程、微血管并发症积分和DLCO指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P〈O.05)。结论通过有效性治疗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肺功能发生以约束为主的肺弥散阻滞变化以及肺通气阻滞变化,所以肺脏也属于糖尿病患者肺功能发生损害的重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无创正压通气(BiB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COPD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干预措施,同时给予BiBAP。观察组在常规处理及无创正压通气(BiPAP)基础上吸入舒利迭。观察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和对照组治疗后的FEV1、FEV1/FVC、FEF75%分别与本组治疗前的FEV1、FEV1/FVC、FEF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EV1、FEV1/FVC、FEF75%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FEV1、FEV1/FVC、FEF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利迭联合BiBAP能够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赵瑞刚 《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373-3375
目的:探讨对老年中央型肺癌患者采用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的疗效。方法78例老年中央型肺癌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对照组采用全肺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测定术后3个月的肺功能变化。结果对照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6/39)、46.2%(18/39)、30.8%(12/39),观察组分别为79.5%(31/39)、56.4%(22/39)、38.5%(15/3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7、7.06、4.82,均P<0.05);对照组术后有11例(28.2%)发生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有4例(10.1%)发生并发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 P<0.05);两组治疗前FEV1、FVC、P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0.11、0.39,均P>0.05),治疗后两组FEV1、FVC、PEF均得到明显改善(t=5.92、7.92、4.11、7.01、5.99、6.82,均P<0.01),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2.84、2.77、3.28,均P<0.05)。结论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中央型肺癌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可以进一步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辅助放化疗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以及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术前行放化疗的64例食管癌患者,观察患者放化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和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放化疗后肺功能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较放化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FEV1/FVC)、肺活量(VC)、DLCO、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残气量(RC)及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等肺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放化疗可降低肺弥散功能,对肺部其分功能无明显影响,且不会增加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空气贮留与肺功能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57例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使用螺旋CT分别进行了不同呼吸时相的连续容积数据模式扫描,对空气贮留进行评分,全部患者作了肺功能检查。结果肺癌患者空气贮留与小气道功能指标FEF25%(r=-0.51,P〈0.05),FEF50%(r=-0.77,P〈0.01)、RV(r=0.75,P〈0.01)高度相关,与FEV1(r=-0.20,P〉0.05)、FVC(r=-0.19,P〉0.05)、FEV1/FVC(r=-0.35,P〉0.05)不相关。结论肺癌患者的空气贮留与小气道功能指标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患者CT表现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浓度关系。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的周围型肺癌患者2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资料,对比分析其病理、 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 CEA 的关系。结果101例腺癌血清 CEA 浓度为(98.37±0.54)μg/L,54例鳞癌血清CEA浓度为(15.24±0.76)μg/L,50例小细胞肺癌血清CEA浓度为(8.02±0.15)μg/L。腺癌与小细胞肺癌及鳞癌血清CEA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有空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增强值≥20 Hu及瘤体直径≥3 cm的肺癌,其血清CEA浓度较无空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深分叶征、增强值≥20 Hu、胸膜凹陷征及瘤体直径≥3 cm的肺癌高( P <0.05)。肺癌有无毛刺征、钙化、毛玻璃征、空洞与血清CE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周围型肺癌的空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深分叶征、增强值≥20 Hu、胸膜凹陷征及瘤体直径≥3 cm的肺癌与其血清CEA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对肺癌患者肺功能影响及机制。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并随机分组,分别采用EP方案、GP方案和DP方案三种化疗方案治疗肺癌患者共90例,比较化疗前和化疗4周肺癌患者肺通气功能(FEV1%、FVC%、VC%、RV/TLC)及弥散功能(DLCO%、DLCO/VC)。结果:化疗前三组肺通气功能(FEV1%、FVC%、VC%、RV/TLC)及弥散功能(DLCO%、DLCO/VC)相近,P0.05;化疗后三组患者肺通气功能(FEV1%、FVC%、VC%、RV/TLC)和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三组在弥散功能(DLCO%、DLCO/VC)指标方面和化疗前比较存在一定程度降低,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可选用以铂类为基础的二联化疗方案,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可选择铂类联合足叶乙甙(VP-16)及伊立替康等药物化疗,对肺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吸烟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无呼吸系统症状健康老年男性体检者中40例吸烟者及40例非吸烟者肺功能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吸烟组中肺功能各项指标(FEV1、FVC、FEV1/FVC、MMEF、V50、V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吸烟影响肺功能,早期主要表现为小气道气流受限,严重者可影响大气道,表现为通气功能障碍,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前肺通气功能及血气分析状况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42例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前均行肺通气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设肺功能正常者(152例)为A组;肺功能异常者(90例)为B组;肺功能及血气均正常者(145例)C组;肺功能及血气均异常者(31例)D组,分别比较其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同时分析肺功能、血气相关指标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结果B组肺部并发症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肺部并发症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FVC、FEV1、MMV、FEE75〈70%预测值,SaO2〈95%、PaCO2〉45 mmHg时肺部并发症明显增加。结论经胸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前,患者均应常规行肺通气功能测定和血气分析。FVC、FEV1、MMV、FEE75、SaO2、PaCO2与术后肺部并发症有关,FEV1/FVC、FEE25未显示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刘勇恩  寇瑛莉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428-2429,243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前后肺功能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在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取47例,于手术前48 h日间清醒状态下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最大通气量(MVV%)、肺弥散功能(DLCO)、气道阻力(RAW),同时在肘正中静脉抽取静脉血2 mL两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手术后6d再次检测患者肺功能中FEV、FVC、MVV%、DLCO、RAW指标;同时用ELISA方法测血清IL-6,IL-8水平.结果 手术前后肺功能中FEV、FVC、MVV%、DLCO、RAW,IL-6、IL-8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6、IL-8水平增高与FEV、FVC、MVV%、DLCO、RAW各指标变化存在着相关性.结论 手术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浓度的升高与肺功能下降有密切联系.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术后肺功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172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86例和对照组86例,2组常规治疗相同(包括戒烟、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剂等),试验组口服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25μg,1天1次,治疗时间为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 CD3+、CD4+、CD8+和CD4+/CD8+)、肺功能[用力肺活量( FVC)、第l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容积(DLC0/VA)]及随访半年 COPD 急性发作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 CD3+、CD4+、CD8+和CD4+/CD8+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治疗后,试验组FEV1、FEV1/FVC、DLCO/VA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 CD3+、CD4+、CD8+、CD4+/CD8+、FEV1、FEV1/FVC、DLCO/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6个月内COPD急性加重的发生率(9.30%)显著低于对照组(25.58%)(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可通过改善COPD患者免疫功能来改善肺功能,降低急性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3D-CRT进行治疗,观察3D-CRT对NSCLC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放疗,放疗1个月后,用力呼气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较之前均有所上升(P<0.05),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无明显变化(P>0.05);放疗后3个月后, FVC、FEV1较之前无明显变化(P>0.05),但DLCO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42.65%)出现不同程度放射性肺炎。结论采用3D-CRT治疗NSCLC,可改善肺功能,减少3D-CRT对NSCLC患者肺功能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将诊断明确的46例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3),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合理氧疗、解痉平喘、化痰等治疗措施。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μg,每次1吸,每天2次。分别观察治疗1年后患者的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等肺功能指标及静脉血中细胞因子IL-8、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等通气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均〈0.05);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αIL-8、TNF-α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长期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可明显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指标降低气道的慢性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郭晓山  王全来 《贵州医药》2009,33(3):213-215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MMP-9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病理及MMP-9免疫组织化学资料。结果30例周围型肺癌中,MMP-9阳性表达18例,阳性率为60%,MMP-9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5)。MMP-9在肿瘤直径〉3cm的表达强度高于肿瘤直径≤3cm者,与肺癌CT征象中深分叶征、棘突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无相关性(P〉0.05)。结论MMP-9的表达与CT征象相关,可以在蛋白表达上判断周围型肺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缓解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时监测患者的生存质量积分、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①生存质量:治疗前,两组SGRQ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呼吸症状和疾病影响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②肺功能: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个月时,仅FEV,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FEV1、FEV1%及FEV1/FVC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或P〈0.01)。③血气分析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个月后,除PCO2外,PO2和SaO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个月后,PCO2、PO2和SaO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呼吸功能训练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血气、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项简单易行、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新辅助化疗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洪  周星明  王小红  陈奇勋 《江西医药》2005,40(12):787-790
目的观察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免疫指标、血清肿瘤标记物的影响.及新辅助化疗对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生存率的作用。方法142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先给予两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3周后行手术治疗.化疗方案为MVP或NVB+DDP方案;对照组:确诊后直接行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其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NK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项免疫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手术切除率、术后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作为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方法足安全的。并能显著提高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