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探讨螺旋CT与MRI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46例,对其螺旋CT与MRI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有42例,符合率为91.3%,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与肝门部软组织肿块;MRI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有有46例,符合率为100%,皆检查可见有肝内胆管扩张与肝门包块,所有患者经动态增强扫描皆可见包块呈现出逐渐强化。结论 CT与MRI皆能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肝门部胆管癌,而MRI在显示肝门区肿块范围、大小,门静脉受累、胆管壁浸润的程度,淋巴结肿大等方面优势更为突出,并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胆管癌46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管癌患者的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经皮穿刺活检并病理证实的胆管癌患者的资料,总结其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12例肝内胆管癌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不规则形的低密度肿块,肝内胆管扩张66.7%(8/12),肝叶萎缩41.7%(5/12),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周边轻度强化;延迟扫描随时间延长,病灶逐步强化,尤其9min后,所有病灶均高于正常肝实质密度.肝门部胆管癌24例均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形态呈"软藤样",21例显示肝门区软组织肿块,另3例仅显示胆管壁增厚、狭窄或中断,可合并肝门淋巴结、后腹膜淋巴结、网膜转移及腹水.肝外胆管癌10例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胆总管突然截断或胆总管不规则狭窄.结论 CT可较清晰的显示胆管癌病变、胆管扩张程度及对周围浸润范围,对早期发现胆管癌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场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平扫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肝门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的低场MRI常规平扫与MRCP影像特点.结果 8例均有肝门部胆管扩张,梗阻部位显示准确率100%;6例肝门部软组织肿块,2例肝门肿块不明显.结论 低场MRI常规平扫与MRCP联合应用,能有效地反映肝门胆管癌的影像特点,是一种安全实用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提高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21例均加做CT延迟扫描。结果:浸润型9例,外生型11例,管内型1例,所有病灶均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CT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软藤样"扩张,平扫仅35%显示肿块,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缓慢持续强化。结论:CT平扫加增强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对肝门区肿瘤的诊断及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MRI与MRCP影像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RI均显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肝门部软组织肿块15例,门静脉受侵4例。结论 MRI一系列检查方法对肝门区肿瘤定性诊断及外科手术方案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平扫、增强、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例12例,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MRI检查采用T2加权(T2WI)和T1加权(T1WI)序列平扫、3DT1加权加脂肪抑制(T1WI-FS)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做MRCP及MRA检查。结果 12例肝门部胆管癌中呈肝门部肿块样改变9例,动态增强扫描显示7例肿块呈逐渐强化,2例动脉期显示强化。9例表现为胆管内充盈缺损或呈截状,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3例。门静脉受累7例,肝动脉受累2例。结论应用MR多种显像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高,为临床提供更高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20例无痛性黄疸患者行上腹部常规扫描,重点观察肿瘤的形态特征,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范围、肝门部血管受侵及实质性脏器与周围转移的情况。结果 20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呈现肝门部肿块样改变7例,管壁增厚,远程胆管扩张,浸润狭窄型9例,腔内生长型2例,有2例平扫和增强扫描显未见明确肿块。6例行病变局部薄层延迟扫描,肿瘤具有持续性、渐进性的特点,术前诊断准确。肿瘤合并胆结石的7例,周围淋巴结转移10例,实质脏器转移6例。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扫描不但有利于观察肝门部胆管癌的强化和形态特点,更有利于观察肿瘤沿周围血管浸润的情况和肝内有无子灶等。加用增强扫描特别是延迟病灶局部薄层扫描结合多方位重建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不同序列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肝门部胆管癌MRI各序列成像表现。结果针对不同的MRI序列,肝门部胆管癌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可清晰显示,不同的MRI序列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各有优势。结论 MRI对肝门部胆管癌有较好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在应用中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侧重运用不同扫描序列并加以联合,以获得较好的、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胆囊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CT、MRI影像学资料,其中28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分析原发病灶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并与大体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囊腔内结节和(或)胆囊区肿块为胆囊癌的直接征象,其中厚壁型11例,腔内型10例,肿块型9例;增强检查后,增厚的胆囊壁、结节和(或)肿块明显持续强化。其他表现包括合并胆囊结石23例,肝内外胆管扩张13例,肝脏直接受侵11例,累及胃和十二指肠者分别为3例和5例,淋巴结转移16例,肝脏转移3例。上述征象MRI均能显示,4例肿大淋巴结于CT上难以判断,3例等密度胆囊结石于CT上未检出。结论:CT及MRI能清楚地显示胆囊癌的原发灶,并能较准确地评价胆囊癌浸润程度及扩散范围,且MRI对胆囊结石、区域淋巴结转移等间接征象的显示要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CT与MRI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完整CT和MRI资料的11例确诊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1.5T磁共振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1例肝门部胆管癌中,CT清楚显示病变9例,MRI清楚显示病变11例。11例病灶在CT与MRI上强化一致:2例早期强化.延迟扫描呈中等度强化,9例早期轻度或者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呈中等度强化。结论CT和MRI在诊断肝门部胆管癌中,均能很好地显示病变。但在信号的丰富程度及分辨率上.MRI较CT有优势.显示更加清楚直观。  相似文献   

11.
尹长山 《首都医药》2007,14(16):19-19
目的探讨胆管癌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0例胆管癌的CT表现。结果肝门型7例,肝外胆管型8例,壶腹型5例。CT表现胆管壁增厚和/或胆管局部肿块16例,胆管扩张20例,胆囊扩张15例。结论CT是诊断胆囊癌有效、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8月—2011年3月收治的3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资料,通过对其CT表现的分析,以期提高CT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原因及良恶性的区分准确性较高。本组诊断为胆管结石1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6例,胰头癌9例,胆管癌7例,肝癌、肝门或胆总管周围淋巴结转移5例。结论通过CT影像的表现对胆管阻塞的部位、胆管腔扩张的形态、胆管壁的改变、阻塞等征象的观察能对梗阻性黄疸有较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管癌患者的CT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的胆管癌患者的CT资料。结果胆管癌可出现多种CT影像表现,各种类型的胆管癌有其不同的CT平扫增强扫描表现,可表现为类圆形不规则形的低密度肿块,也可表现为肝内胆管蚯蚓样迂曲扩张,形态呈“软藤样”和肝内外胆管梗阻性扩张。结论CT可较清晰的显示胆管癌原发病变、胆管扩张程度及对周围浸润范围,对早期发现胆管癌和鉴别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MRI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67%,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3.33%,两组定性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T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与MRI检查都是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手段,MRI检查更有利于病灶的早期发现与显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陈建彪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115-116
目的:探讨分析CT诊断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央型肺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了X线胸片与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分析患者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在两种方法中的显示情况。结果:X线胸片检查准确率为63.3%,CT扫描检查准确率为91.7%,CT扫描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1);患者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纵隔淋巴结肿大在CT扫描检查中比X线胸片检查显示得更清晰和明确,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诊断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准确率较高,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及治疗,其扫描层次清晰、分辨率高、诊断准确、费用低、操作简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X线胸片与CT扫描诊断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中央型肺癌患者92例,同时进行X线胸片和CT扫描的诊断技术,观察和比较二者的诊断效果。结果 所有肺癌患者都采用X线胸片和CT扫描的诊断技术后,X线胸片检查确诊62例,准确率为67.39%,CT扫描检查确诊86例,准确率为93.48%,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显示结果 :X线胸片法的支气管腔内57例(61.96%)、肺门区肿块55例(59.78%)、纵隔淋巴结肿大22例(22.83%),CT扫描法的支气管腔内76例(82.61%)、肺门区肿块74例(80.43%)、纵隔淋巴结肿大48例(52.1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CT扫描检查有助于提高中央型肺癌的确诊率,同时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患者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而中央型肺癌的病变早期的筛查可以优先选择X线胸片检查,这样的应用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而且可以明确地显示出病灶的状况,有助于提高治愈率,为广大的肺癌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7.
何宁  胡湘锋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00-101
目的分析并评价CT与磁共振检查方法在诊断胆管梗阻病因上的优缺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91例胆管梗阻患者的病理检查、CT与胆管造影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胆管癌、胆管结石、炎性狭窄、肝癌以及壶腹癌的诊断方面,病理检查与MRI的符合程度高于病理和CT符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胰头癌与肿大淋巴结的诊断方面,病理检查与MRI的符合程度与病理和CT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诊断梗阻部位方面。手术与MRI的符合程度与手术与CT的符合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磁共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影像检查方法,在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CT与MRI影像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均采用CT与MRI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检查后,两种检测方式在胰腺肿大检出率中没有明显差异(P> 0.05);而MRI在假包膜、胆管狭窄以及主胰管狭窄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 <0.05);且MRI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中的灵敏度与准确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 <0.05)。结论 MRI影响诊断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胆管恶性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治疗证实的胆管恶性肿瘤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30例患者MRI均表现为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阻塞性扩张。其中胆管癌18例,肝细胞癌9例,转移瘤3例。阻塞部位在肝内胆管部2例,肝门部10例,中部12例,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部6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结论MRI与MRCP结合能显示胆管阻塞性扩张及阻塞部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影像表现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经MRCP检查,综合分析MRCP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RCP显示肿块26例,病变部位胆管中断,梗阻近端形态呈截断状或圆锥状16例,鸟嘴状或鼠尾状12例,杯口状8例。29例显示梗阻远端的胆管。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8.9%,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7.8%。结论常规MRCP是诊断肝外胆管癌的重要手段,对肝外胆管癌定位诊断尚准确,定性诊断有较高特异性,但依然有待其他手段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