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祯 《中医研究》2010,23(11):77-78,F0003
《武威汉代医简》简50有关大黄一药,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释作"大黄肉",指除去粗皮的大黄;一是释作"大黄丹",指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根据《武威汉代医简》"肉"、"丹"二字的书体特征,指出其当释作"大黄丹"。进而通过分析《武威汉代医简》偏正式词汇的构成特点,发现其俱是前偏后正式结构,指出将"大黄丹"解释作断面呈红色的大黄,有悖《武威汉代医简》惯例。通过考察汉代炼丹术及《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本草著作以及《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等方书,指出"大黄丹"当指"黄丹"。  相似文献   

2.
笔者自拟二黄油膏,治疗糜烂型手足癣效果满意,现介绍于下。药物及调制:生大黄末、黄丹等份,麻油适量,调膏备用。使用时,用生理盐水洗净患处,揩干,涂二黄油膏,消毒纱布复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体会:《本草正》载:黄丹可治“湿烂诸疮……生肌长肉”。《外科全生集》则谓:“临用炒紫色,筛入膏内,生肌,疗湿,杀疥癣虫。”二黄油膏用黄丹,正是择其俱有收湿生肌之效。《药性本草》载:大黄“贴热肿毒,……蚀脓。”《本草纲目》则谓:主“诸火疮”。鉴于糜烂型手足癣多有热毒乘袭,故取大黄清泄之效。据文献报道:大黄和黄丹、密佗僧等铅的化合物,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草河车考     
草河车为何物?《中药大辞典》谓:“拳参在药材商品中,习称‘草河车’或‘重楼’,但‘草河车’、‘重楼’又为蚤休的异名。”《中药鉴别手册》云:“草河车之名,始见于  相似文献   

4.
<正> 编辑同志: 拜读贵刊1982年第8期刊登的李文彬等同志所撰写“古音通假三百例”一文,获益非浅,但对“该文”(以下皆称)中“虫”字译意,有不同看法,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拙见是否正确,望不吝指教。如“该文”中:“虫:通疼痛之‘痛’。例:‘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素问·痹论》)——大凡痹病之类,遇到寒气就疼痛,遇到热气就舒服。”我认为:对于“虫”字的古音通假,是否为“痛”?有待进一步提出与作者商榷。《素问·痹论》中谓:“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痹病的病因病机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痹病的证型分类根据《内经》共为五种,如骨痹则重,脉痹则血凝而不流,筋痹则屈不伸,肉痹则不仁,皮痹则寒,此外,痹病还有痛,或不痛,或不仁的症状鉴别,至于痹有不痛的,是什么缘故呢?“岐伯曰: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素问·痹论》“虫”当“曲”解,应译为“挛缩”之意,就是说,凡痹病遇到寒气则肢体挛缩或屈曲“纵”当“直”解,应译  相似文献   

5.
古籍医方中经常出现名为“一字”的剂量名称,如“每服一字”’“各一字”,“用一字”等等,其“一字”何义?曾有人认为,“古代用铜钱量取药末,占铜钱上一个字的容量,相当于一分五厘左右”(见1977年人卫版《<串雅外编>选注》卷二,婴儿疟疾条注释)。笔者认为,此释欠确切。考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有“夺命丹,铜绿一字”记载。明·龚信《古今医鉴》内“化生丸”即此方,其载的铜绿量为“二分半”。可知“一字”当为“二分半”之谓。明·李梃《医学入门》在“释方”一节中言:“古方一钱四字,一字二分半也。”可见古方中之“一字”剂量,实应指二分五厘,而不是“一分五厘左右”。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紫草散”条云:“发斑疹:钩藤钩子、紫草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钱,温酒调下,无时。”此方每次服用的剂量,是先从小量开始,按倍数递增,很有规律。即先服二分半,后五分,再一钱。由此亦可以佐证“一字”即“二分五厘”,而非谓“相当于一分五厘左右”。  相似文献   

6.
“表有热,里有寒”见《伤寒论》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争论颇多,如:《医宗金鉴》曰:“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清·程郊倩曰:“此处‘表里’二字错简,里有热表有寒”。明·方有执曰:“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笔者认为,“里有寒”之“里”指阳明,“寒”指寒邪;“表有热”之表,是与“里”相对而言,指体表之肌肉,“热”指里热蒸腾于外之热。现将此不同看法,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前接第2期)文中符号、标题:□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治表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8]原书释文。【医简释文】●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药用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虫三分[50]头二分凡五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匕一酒饮不过再饮血立出不即从大便出[51] 【方名】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组成】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虫三分,虻头二分。【用法】以上五种药物经加工为散剂,调和均匀,每次服一方寸匕,用酒送服…  相似文献   

8.
丹《病方》318行:“般(瘢)者,以水银二,男子恶四,丹一,并和……傅之。”454行:“(?),治以丹……”。《说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段玉裁注云:“巴郡、南越,皆出丹沙。”《蜀都赋》:‘丹沙赩炽,出其坂,谓巴也。’《吴都赋》:‘赪丹明玑,谓越也’。”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土则丹青赭垩”。注云:“丹,丹砂”。按丹,《病方》有时亦称丹沙。如《病方》130行:“白毋奏(腠),取丹沙与(?)鱼血,若以鸡血,皆可。”《本草经》谓丹沙能化为汞。汞的古字为澒。  相似文献   

9.
叶氏此语出自《外感温热篇》第十条:“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对于其中的气血二字,虽注家纷纭,但于此处则随文衍义,未作较明确的解释,只有陈光淞注曰:“气指温病言,血指伤寒言,盖寒伤营,热伤气……”现代《外感温热篇浅释》亦引用陈氏之言,并说“刘河间亦谓‘寒伤形……寒伤血’所以‘气血’二字,在这里指的是伤寒和温病。”然而‘气血’二字,于此作伤寒、温病解,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因此笔者仅抒管见于后,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0.
七损八益是《内经》养生的内容之一。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及《内经讲义》作了二种不同的解释,近在其未发表手稿《见智录续篇》中又发现其独创的新解。现将前后三说摘要介绍,略加讨论,以飨同道。在《群经见智录》中恽氏认为七损八益,是调阴阳之意。谓:“‘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是七损八益云者,调阴阳也。”又说:“下文云(内经原文,下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此圣人治身也’。圣人治身当然可以为法,以其能调阴阳也。”具体地说:“七为阳,八为阴也……所谓损益者,谓阳亢阴能损之,阴竭阳能益之。阳亢得阴则伏,是七之损八;阴涸得阳则生,是八之益七也……”然此处调阳阴,主要是防病于未然之意,“故下文言圣人之治身”。《内经讲义》认为七损八益,是精神之守用。谓“精神以用为出,谓之损。纵欲快志于虚无之守,谓之益。生年四  相似文献   

11.
梅核气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心脉大甚为喉介。”丹波元简解释说 :“脉经作喉介。介、芥古通 ,乃芥蒂之芥 ,喉间有物 ,有妨碍之谓。”历代名称多有衍变 ,《灵枢》作“喉介”,《金匮要略》谓“咽中如有炙脔”,《诸病源候论》谓“咽中如炙肉脔”,《甲乙经》作“喉”,《脉经》亦作“喉介”,自《南阳活人书》首用“梅核气”一名 ,一直流传至今。本症在内科和咽喉科门诊常见 ,患者除咽中异物感外 ,还可伴有口干作苦、咽痒欲咳等症。此类不适感觉 ,每遇情志波动则作 ,繁忙无暇则消 ;吞咽唾液作梗明显 ,饮水进食则畅通无碍 ;多数患者…  相似文献   

12.
一、齿干以烦冤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即“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其“烦冤”之“冤”,高校二、四版教材《内经释义》和《内经选读》均作“闷”解;五版教材《内经讲义》谓:“‘冤’,同(忄兔)。烦(忄兔),  相似文献   

13.
中医古典医籍文字古典难懂,为了帮助后学者读懂弄通,用现代汉语加以注释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注释过于牵强,甚至错误,兹将常见错因简析如下。l妄用通假古书多通假,古医籍尤其为甚,故能导致望文生义。例如《黄帝内经索问校注语译》,该书将、四气调神大论》中的。云雾不精”,注为:“‘精,与‘晴’通,见《史记·天官书》、《索隐》。”《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桑解》:“益康日:‘精’,明也。”《索隐》:“韦昭云‘精谓清朗’。《汉书》作‘吐’,亦作‘醒’。郭噗注《三苍》云‘醒’,雨止无云也。”’不论是《集解》,…  相似文献   

14.
张德英 《中国针灸》2002,22(12):44-52
足少阳胆经的第 8穴为率谷 ,其读音 ,诸版 (如第五、第六版 )针灸学教材均注为 :Shu劋ig摮 ,对其含义 ,《经穴释义汇解》解释为 :“肉之大会曰谷。率 ,循也。因喻穴循耳上而为肉会 ,故名率谷。”即 :率为循行 ,谷为肉会。《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针灸学》(1989年版 )云 :“率 ,循也。山间之凹陷处为谷。穴在耳上入发际 1寸 5分 ,循按穴处凹陷若谷 ,故而得名。”意为 :率为循按 ,谷 ,比作山谷之凹陷。即 :循按之凹陷如山谷。此两种解释 ,余以为均不够确切。《千金翼方》曰 :“凡诸孔穴 ,名不徒设 ,皆有深意。”据此 ,穴位名称应满…  相似文献   

15.
1以《丹溪翁传》:“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教材注云:“以,用来。及物之仁,谓由爱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教材把“以”注为连词“用来”,恐非。“以”当是动词“有”之义。“以”是“有”义,许多工具书都有收录,如《古书虚字集释》:“以,犹‘有’也,古音‘有’读若‘以’,故‘以’可训‘有’。”《广释词》:“以,犹有,不完全内动词、”这也可从异文、互文得到证明,《吴越春秋人“苟前君无废,杜稷以奉,君也。”而《史记·吴世家》作“社稷有奉”。又今本《韩非子·内储说什篇:“立有间,无以沼…  相似文献   

16.
燕力 《中医药文化》2005,22(2):18-18
孙启明先生在本刊2003年的第2、4期发表了《内经词义解疑》一文,读后收益很大。但有几个地方笔者不敢苟同,今与孙先生商榷。一、天明则日月不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孙文云:“窃思,‘天明’则日月当明,何以反训不明?其义难解。抑或,‘不明’之‘不’字是衍文?是否语助词?若是,则‘不明’,明也。即‘天明则日月明’。但不然,因其下文有‘邪害空窍’之语,则知‘不明’为正言而非反言。”孙文提出这一问题无疑是正确的,但最后提出“天明”当作“天晦”。认为“明”是“晦”字之误,无疑是武断的。“明”当通“萌”。古音“明”、“萌”相…  相似文献   

17.
余尝撰文,言老子西去不知所终事,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老君乃欲登高延寿,遂其“长生久视”之志。后世仙家,踵哲人迹,多事山居。段玉裁注《说文》:“《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字‘人’旁作‘山’也。”老而不死固未之有也,登高延寿则含医理。《素问·五常政大论》谓:“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  相似文献   

18.
《内经》称二分(春分、秋分)气候明显变化为”气交变“。天道回旋,春秋迥异,气之分也。《素问&#183;至真要大论》说:“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春分与冬气分,秋分则与夏气分。  相似文献   

19.
孙星衍辑《本草经》卷一,对苦菜条(1955年商务版55—56页)作如下考释云:“案《说文》云:‘荼(注),苦菜也。’《广雅》云:‘游冬,苦菜也。《尔雅》云:荼,苦菜。’又‘槚,苦荼’。郭璞云:‘树小如枝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菜。’陶弘景云:‘此即是今茗。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嫌其止生益州’。唐  相似文献   

20.
1 当 《辞源》曰:“当:应当。”韩峥嵘著《古汉语虚词手册》(以下均以作者姓名代之)云:“当:助动词。表示理应如此,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可译为‘应当’、‘应该’;表示有可能,多用在动词的前面,可译为‘会’、‘能’。”如: “寻当下之,延当发汗。”(《医古文·华佗传》)——倪寻应当用下法,李延应当发汗。 “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医古文·华佗传》)——华佗说:“这病三周年之后会复发……”2 得 《辞源》曰:“得:能,可。”韩峥嵘云:“得:助动词,表示客观情况容许,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可译为‘得以’、‘可以’、‘能(够)’。”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