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鼠骶髓后连合核的中枢联系及其机能分析—HRP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史中立  秦秉志 《解剖学报》1990,21(4):362-368
  相似文献   

2.
将HRP或WGA-HRP溶液分别注入18只大白鼠的预、腰一侧灰质或颈、腰一侧背角,观察大白鼠大中缝核(NRM)到脊髓的体部定位投射。本实验发现NRM尾侧部投射到脊髓背角以腹的部位,背角接受NRM头侧部的投射。NRM至背角投射有明确的体部定位关系,投射到颈髓的细胞偏头侧分布,投射至腰髓者偏尾侧,二者之间有较大范围的重叠。本实验不支持NRM至脊髓投射有裂隙定位方式的结论。本文并就NRM脊髓投射及其体部定位的功能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在鸡脊髓颈段注射HRP或埋HRP胶块,然后用TMB处理的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中下行纤维至脊髓的神经元分布进行了研究。观察到鸟类动物存在着一些与哺乳类动物卡相似的神经联系。在间脑部分,下丘脑室旁核大细胞(PVM)是标记细胞较密集的区域,其他还有下丘脑的外细胞层(SE)和内细胞展(SI)以及下丘脑外侧区。中枢内的标记细胞主要集中于红核、中介核和丘间核(ICo)。在延、桥脑段,网状脊髓束是主要的下行通路,脑桥吻端网状核(RPO)和脑桥尾侧网状核(RP)向脊髓的投射相当于哺乳类动物的内侧网状下行系统。小细胞网状核(Rpc)、旁巨细胞网状核等都有下行至脊髓的纤维。另外,蓝斑、蓝斑下核、前庭核、孤束核、外楔核也都有下行纤维向脊髓投射。在中缝核群中我们观察到大量的标记细胞,所以在鸟类动物中可能也存在着中缝核—脊髓这一下行抑制系统。  相似文献   

4.
黄雀角状核及巨细胞核的传出投射—HRP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信文  蓝书成 《解剖学报》1993,24(2):147-152,T006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用微玻管将50%HRP 0.02微升注入12例大白鼠中缝大核,从颈髓到骶髓均可见到标记细胞,腰段较多;分布于双侧Ⅱ板层至Ⅹ板层,以Ⅶ板层为最多,其次为Ⅴ板层,Ⅳ板层居第三位,总的分布为Ⅶ层>Ⅴ层>Ⅳ层>Ⅲ层>Ⅷ层>Ⅹ层>Ⅵ层>Ⅸ层>Ⅱ层。标记细胞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多角形及梭形等。多数在20—40微米之间,占标记细胞总数的61%,大于40微米者占12%,小于20微米者占27%。本实验证明脊髓灰质向中缝大核的投射较为广泛,为中缝大核针刺镇痛的机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同时讨论了脊髓灰质—中缝大核纤维联系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丁玉强  郑恒兴  龚良维 《解剖学报》1998,29(3):251-254,I008
为了解贫办脏器感觉信息的传递道路,用结合生物素的葡聚糖妥作为顺行追踪剂,研究了大鼠腰骶髓中间带外侧核向脑桥臂旁核的投射。将BDA注射酝中间带外侧核后,顺行标记的轴突终末出现于双侧的臂旁核,同侧略大。大量的BDA标记的轴突终末出现于臂旁外侧核的外侧内核和外侧中央核,少量分布于外侧背核。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研究了膀胱(内脏)及坐骨神经(躯体)初级传入纤维向脊髓的投射。发现内脏传入纤维和躯体本体觉粗纤维都向S_2—S_4节段后连合核区投射,两者的投射区有重叠。推测内脏传入和躯体本体觉传入的纤维在后连合核可能有汇聚。另外,根据躯体本体党纤维在髓内跨节段分布的范围和位置以及盆腔脏器初级传入的投射位置,结合文献分析和讨论了脊髓后连合核的位置和形态。提出在脊髓内存在着一个和脑部的孤束核在形态及功能上酷似的脊髓后连合核的见解。它在吻侧以对称的狭细细胞带起于胸髓下段,向尾侧逐渐扩大位于Ⅵ层内侧部,到骶髓成为位于中央管背外方的核团,S_3以下两侧者合并形成位于中央管背侧后连合区的较大核团,一直可追踪到尾髓。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灰质向孤束核的投射——HRP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用微电泳法将10%HRP导入20例实验动物的一侧孤束核,标记细胞出现在颈、胸、腰、骶(C_1-S_3)各节段的脊髓灰质内,多见于注射部位的同侧。标记细胞出现的数量以腰髓最多,骶髓最少,其在脊髓灰质各板层的分布也不相同,各板层均可见到,但以Ⅱ—Ⅵ板层分布最多。标记细胞以中、小型为主,可见长梭形、圆形、三角形及星形细胞。本文还就体壁与内脏两种感觉终末在孤束核内的会聚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用HRP法研究了27只大鼠脑干中缝群向额前皮质的传入联系。结果如下:向额前皮质各区泳注HRP后,标记细胞出现于位脑干的中缝核,却吻侧,尾侧线形核,即吻侧,尾侧线形核,中缝背核,正中中缝核;下位脑干的中缝核,除中缝苍白核外,中缝桥核,中缝隐核中也见到标记细胞。各中缝核中,以中缝背核标记为最多,其次是正中中缝核,中缝桥和中缝大核,较少的是中缝隐核,吻,尾侧线形核。标记细胞大部分为中,小型,偶见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HRP注入大白鼠的颈迷走神经干,用TMB成色法追踪颈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向中枢的投射。于双侧孤束核和迷走运动背核中见到标记终末,以同侧为主。于同侧的孤束内也见到了标记纤维,并可一直追踪至颈1—2髓节。木实验还观察到在延髓的上部迷走神经的感觉根丝与运动根丝相分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应用四甲基罗达明 (TMR)逆行追踪结合 P物质受体 (SPR)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观察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 (DCN)和中间带外侧核 (IML)内的 SPR阳性神经元向外侧臂旁核 (L PB)的投射。将 TMR注入一侧 L PB后 ,可在腰骶(L6 ~ S2 )节段观察到大量红色的 TMR逆标神经元 ,这些 TMR逆标神经元主要集中于 DCN和 IML内 ,多为中型 (直径 2 0~ 5μm)梭形、三角形或多极形 ;SPR阳性神经元也主要分布于 DCN和 IML内 ,并以 IML 居多 ;部分 TMR逆标神经元同时呈 SPR阳性。上述结果提示腰骶髓 DCN及 IML内的 SPR阳性神经元可能接受由 SP介导的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并将之向 LPB传递。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HRP逆行追踪法在电镜水平上对猫丘脑腹后外侧核内皮质投射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及其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该核内投射神经元超微结构特点为胞核较大,核仁清晰,核膜常有凹陷,常染色质较多,异染色质较少,胞浆丰富,含有大量的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标记的皮质投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与非标记轴突形成轴-体突触和轴-树突触;标记树突还可以和突触前树突形成树-树突触,并做为中央树突参与形成汇聚型突触复合体。此外在标记的胞体与非标记的树突之间,标记的树突与非标记的树突之间,两标记的树突之间还存在着非突触丝状连接。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HRP法研究了27只大鼠脑干中缝核群向额前皮质的传入联系。结果如下:向额前皮质各区泳注HRP后,标记细胞出现于上位脑干的中缝核,即吻侧、尾侧线形核,中缝背核,正中中缝核;下位脑干的中缝核中,除中缝苍白核外,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隐核中也见到标记细胞。各中缝核中,以中缝背核标记为最多,其次是正中中缝核、中缝桥核和中缝大核,较少的是中缝隐核,吻、尾侧线形核.标记细胞大部分为中、小型,偶见大型,形态为多极形、梭形或三角形.另外,发现中缝核向额前皮质不同区域投射的细胞数量不同,正中中缝核、中缝桥核和中缝大校主要投射到额前皮质的内侧部分、而中缝背核,吻、尾侧线形核主要投射到额前皮质的外侧部分.  相似文献   

14.
李莉  高秀来 《解剖学研究》2003,25(1):10-12,T002
目的 研究大鼠前庭神经核群向脊髓的投射纤维特征。方法 在 7例SD大鼠采用结合生物素的葡聚糖胺(BDA)逆行法观察大鼠前庭核群向脊髓的投射。结果 除前庭神经上核 (SVN)外的其余各前庭核均有向大鼠腰髓的投射 ,单侧注射的实验动物中 ,前庭神经内侧核 (MVN)、外侧核 (LVN)和降核 (DVN)的标记神经元可见于双侧 ,其中MVN和LVN的标记神经元以注射同侧占优势 ,而DVN标记神经元两侧数量基本一致。结论 大鼠前庭脊髓尾侧束发出纤维投向脊髓腰段  相似文献   

15.
用家兔15只,分别将不同量的30%HRP或5%WGA-HRP注入颈髓、胸髓或腰髓内,观察Edinger—Westphal核(E—W核)向脊髓的投射以及此种投射有无定位分布关系。同时,观察了家兔E—W核的正常形态学。家兔的E—W核为中线结构,位于动眼神经核头侧及背内侧,包括头侧的前正中核(AM核)及尾侧的固有E—W核两部。AM核最头端分成左右两部。两核均由中、小型梭形细胞构成,但AM核之细胞较狭长。AM核及固有E—W核的细胞向脊髓颈、胸及腰段有广泛的投射,各段投射细胞在核内分布弥散,无明显定位。但AM核头端分成左右两半处的细胞主要投射至腰髓。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应用HRP逆行追踪法研究了大白鼠中脑水管周围灰质(PAG)向小脑皮层的投射。结果表明:小脑皮层的所有注射区域均接受PAG的投射。PAG向同侧小脑皮层的投射多于对侧,两者之比约为3∶1。PAG-小脑皮层投射神经元主要位于PAG的中段和尾段的腹外侧区及内侧区的腹侧部,吻段很少见标记细胞。标记细胞以中、小型梭形和三角形细胞为主,偶见中型多极细胞;PAG尾段的尾端可见少量大型多极细胞。小脑和PAG均与许多内脏的功能活动有关。结合实验结果,讨论了此投射的机能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组的既往研究曾发现 ,膀胱的初级传入投射纤维中有一部分传递伤害性刺激 ,投射于腰骶髓的后连合核。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盆腔内脏和后肢躯体性结构的伤害性刺激诱导 FOS阳性反应在大鼠后连合核的表达状况 ,藉以确定投射于后连合核的传递痛信号的初级传入的来源。本实验分别向盆腔内脏的膀胱和直肠以及坐骨神经支配的小腿外侧皮肤及腓肠肌等四个不同部位注入 2 %福尔马林溶液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腰骶段脊髓内 FOS的表达状况 ;并向此四部位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结果证明 ,将 2 %福尔马林溶液注入膀胱或直肠内腔后可主要诱导 L6,S1 ,S2 节段后连合核出现大量 FOS阳性细胞核( 2 5~ 95个 /片 ) ;向小腿外侧皮肤或腓肠肌注射福尔马林溶液 ,则主要在背角浅层出现浓密的 FOS阳性细胞核而在后连合核仅发现极少量的 FOS阳性细胞核 ( <5个 /片 ) ;在不给予福尔马林刺激的对照组 ,后连合核内也出现极少量散在的 FOS阳性细胞核 ( <3个 /片 )即后连合核内出现极少量的传递躯体伤害性刺激的传入成分与不给予福尔马林刺激的对照组结果无明显差别 ,这种极少量的神经元在神经机能的传递上不应有何作用。因而 ,本研究结果提示 ,盆腔内脏来源的痛信号初级传入成分是后连合核内唯一的有机能意义的痛传入成  相似文献   

18.
将10%福尔马林1.0 ̄1.5ml经尿道注入大鼠膀胱,于刺激后的0.5、1,2,8,24,48h取材,进行免疫组化反应,观察脊髓腰骶段后连合核区的SP样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并随机抽样进行图像分析,另设对照组,向膀销内注入生理盐水,0.5、2.0h后取材,结果显示:福尔马林刺激后,腰骶髓后连合核区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与对照组相比,在1h内明显减少,而在2h时则呈增加趋势,8h又恢复正常,同时本文以同样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用HRP法、WGA—HRP法和ARG法进一步研究了大白鼠前脑、脑干和小脑向孤束核的纤维投射及其局部定位关系。作者发现皮质32及8区、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投射到孤束核头段;皮质24及8a区、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投射到孤束核中段;皮质23及13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投射到孤束核尾段。此外,结果还证明室旁核、下丘脑外侧区、兰斑核、K—F氏核、小脑顶核、中缝大核、网状大细胞核、外侧网状核、及延髓网状结构向孤束核的纤维投射,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本文结合前脑、脑干向孤束核的纤维投射讨论了内脏活动调节及针刺镇痛效应的中枢机理并对大白鼠孤束核的分段(头、中及尾段)标准提出了新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