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空肠P型代胃与Roux—y式消化道重建各30例进行观察对比,认为简易的Roux—y式吻合术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空肠P型代胃术。空肠P型代胃术早期及远期患者的进食量减少、上腹饱胀、嗳气、泛逆及Ba液返流和返流性吻合口炎症等P型胃囊综合征均较Roux—y术明显(P<0.01)。前述综合征的表现特征即为临床常见的磁性返流的病理改变。P型胃囊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是全胃切除中食管下端迷走神经切断后,输出空肠袢存在解剖动力学改变。制成胃囊后,空肠P型胃囊弯曲段肠管的蠕动,可将郁积在弯曲段内的磁性溶液推入输出空肠袢,同时也返流入食管吻合口内,甚至进入食管下端,导致返流性炎症。P型代胃弯曲段肠管越长,P型胃囊综合征越明显。作者主张胃癌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应以Roux—y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溃疡病胃大部切除术术式较多,目的是为了减少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其中碱性返流性胃炎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我们通过BillrothⅠ式,BillrothⅡ式和胃空肠Roux-y吻合术术后胆汁返流、粘膜炎症、吻合口溃疡出现情况的比较得出:胃大部切除并空肠Roux-y吻合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其它两种术式.所以我们认为溃疡病采用胃空肠Roux y吻合术式为佳,应予提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残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为预防治疗残胃Hp感染提供参考,降低残胃Hp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毕Ⅰ式53例、毕Ⅱ式45例、胃空肠吻合术式24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法、14 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残胃组织Hp感染率,对残胃病变、Hp感染、胆汁反流及反流程度进行分层比较。结果 Hp感染率毕Ⅰ式组为64.44%,高于毕Ⅱ式组的32.08%及胃空肠吻合术式组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毕Ⅱ式组胆汁反流发生率为54.72%,高于毕Ⅰ式组的33.33%及胃空肠吻合术式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反流阴性组Hp感染率为55.56%,高于胆汁反流阳性组的22.00%(P<0.01),但不同程度胆汁反流与Hp感染率无明显相关性;残胃癌与残胃吻合口溃疡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6.67%、55.56%,明显高于残胃炎组的2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手术吻合方式残胃的Hp感染率不同,胆汁是Hp感染的保护因素,为降低术后胆汁反流及Hp感染,胃大部切除术可考虑胃空肠吻合术式。  相似文献   

4.
李玉良 《中国医师杂志》2006,8(10):1385-1385
目的探讨消化道重建方式,减少胃贲门癌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方法对19例近端胃贲门癌患者采用保留幽门的胃次全切除术,在食管与残胃之间,间置一段空肠,在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2~3 cm处折叠缝合空肠浆肌层2针重建贲门。结果全部病人恢复顺利,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无明显胆汁和食物反流,无营养不良及倾倒综合征发生。3年以上生存率与国内报告一致。结论该术式并发症少,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不影响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腹人路近端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吻合的抗返流效果。方法:采用近端胃食管吻合+幽门成形(Heinecke氏法)+距屈氏韧带约20~25cm近端空肠与输出袢远端空肠行侧侧(Braun’s)全层间断缝合吻合。结果:对37例实验组患者实行该术式操作,均获得满意恢复,抗返流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术式,有效减少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效果满意。结论:近端胃切除术后,行近端胃食管吻合+幽门成形+距屈氏韧带约20~25cm近端空肠与输出袢远端空肠行侧侧(Braun’s)全层间断缝合吻合抗返流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王清仁 《工企医刊》1995,8(1):32-33
由于临床实践的丰富和深入,现已证实了 Bill-roth 术后及各种类型的迷切后都普遍存在着胆汁返流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胆汁返流可使残胃粘膜产生炎症,糜烂,溃疡,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等改变,也可发生结节样息肉样增生和癌变~(〔1〕)。Domellof 等认为残胃癌的发生与胆汁返流有关的观点已被不少人接受,而且临床观察也证明胃癌手术后有明显胆汁返流的人,其残胃复发癌比无明显返流者为早。可见胃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6,(7):883-884
目的分析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残胃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对所有患者行Hp检测,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UT)以及碳13呼气试验,观察不同类型胃疾病术后Hp检出率、不同病变残胃的Hp检出率、不同年龄段残胃Hp检出率、不同性别残胃Hp检出率、残胃胆汁返流与Hp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胃癌患者的Hp检出阳性率显著低于胃溃疡、穿孔、出血患者(21.54%vs4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68,P<0.05)。残胃炎、吻合口炎患者的Hp检出阳性率明显低于残胃溃疡和残胃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胆汁返流患者Hp检出阳性率显著低于无胆汁返流者(19.61%vs 4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20,P<0.05)。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患者Hp检出阳性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残胃癌,应及早进行Hp治疗,从而减轻残胃病变,减少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赵辉 《中国保健》2010,(2):16-16
残胃炎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残胃部分及吻合口部位的炎症。残胃炎往往伴有胆汁反流性胃炎。一般发生在术后几个月至几年。胃部分切除术后有60%~100%患者发生残胃炎。  相似文献   

9.
硷性返流性胃炎是指因胃切除木、胃肠吻合术后等,硷性的胆汁、胰液及十二指肠液返流引起残胃的炎症。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很可能与其中的胆盐直接损害胃粘膜,或胆汁中的卵磷脂经胰液磷酸脂酶A的作用转变为溶血卵磷酯而损害胃粘膜所致;因此有称为胆汁性胃炎。但后来发现胆汁返流也可能是慢性胃炎的一个致病因素,故有的文献仍将残胃出现的胆汁返流性胃炎称为破性返流性胃炎。  相似文献   

10.
残胃癌     
残胃癌是胃手术后较少见的一种并发病,是指良性疾病进行胃部分或次全切除后,在残胃内发生的癌。国内残胃癌至1984年报告158例,发病率为0.3—11%。本病可发生在残胃的任何部位,但以吻合口为最多见。Morgenstern报道1100例中,91%发生在胃肠吻合口部位。其次为贲门。大多数为进展期癌。其肉眼形态和组织学类型与胃癌基本相同。可见到肿块呈结节状、溃疡型、浸润型或仅见吻合口糜烂、粗糙不平或僵硬。其组织学类型以腺癌多见,其次为未分化癌。  相似文献   

11.
徐冰 《工企医刊》2003,16(2):7-8
我院自1994年~2000年共收治行胃癌根治术患者202例,行全胃切除患者32例,吻合口瘘2例,死亡1例。就其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02例胃癌根治术中,行全胃切除患者32例,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在28岁~68岁。胃肠道重建术采用间置空肠20例,Roux—y空肠带胃8例。吻合口瘘2例,均为间置空肠带胃术,1例为56岁男性胃体上部癌患者,发生于术后第5天,1例为65岁男性贲门癌患者吻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行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行远端胃部分切除术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十二指肠患者Billroth I式10例,Billroth II式20例,重建手术时间40~90 min。吻合口溃疡2例,反流性胃炎1例,残胃炎4例,经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常用的手术方式是远端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I式胃十二指肠吻合或Billroth I式胃空肠吻合重建,具体视切除的范围和十二指肠残端的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3.
胆汁返流性胃炎,又称碱性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胆汁破坏了胃粘膜屏障,导致胃粘膜发生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病变,甚则形成溃疡。 正常情况下,胆汁是不会返流入胃的。引起胆汁返流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幽门功能不全所致。引起幽门功能不全的原因为:(1)胃手术后幽门被切除,吻合口失去正常的幽门功能。(2)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有幽门功能障碍。(3)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吸烟、劳累及精神因素等.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道某些激素失去平衡,以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松弛,导致胆汁及碱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重建术是消化道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重建术均为手法吻合,在术野比较狭深的食管—胃、食管—空肠,直肠癌手术时操作困难,手工吻合时组织损伤大,术中术后出血较多,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病人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残胃病变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于医院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病变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未发生残胃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统汁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胆汁反流占51.4%,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为37.1%,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毕Ⅱ式幽门螺杆菌占41.7%及胆汁反流占54.2%,发生率高于毕Ⅰ式,手术时间长者发生率高于手术时间短者,残胃病变中残胃癌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残胃病变的发生与胆汁反流及幽门 螺杆菌感染等有较大的相关性,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阮戈  谈凯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77-2379
目的探索运用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选取37例于某院进行诊治胃癌患者,全部予以根治性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进行消化道的治疗和重建,并于手术后1年内进行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及复查结果等方面的持续随访。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生存期均超过1年以上,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进食后伴有轻度胸骨后疼痛感,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烧灼感及食物反流等表现;全部患者术后体重均较前增加,胃镜检查显示均未出现吻合口炎症或胆汁反流征,血生化检查中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及总蛋白量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结论在全胃切除后实施连续空肠间置术对消化道进行重建,可在最大限度清除癌变病灶的同时,尽可能的保留胃肠道的生理功能,从而尽量减少术后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而且该手术方法污染较少,肠管自愈能力较强,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另外,该手术操作吻合口较少,加之吻合器的临床应用,使得吻合操作的步骤较为简便可靠,手术时间也大大减少,十分适宜临床的广泛应用及普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近端胃癌术后五种重建方式与反流发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更加符合生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46例,近端胃癌根治术20例,分别采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间置空肠代胃,P型间置空肠代胃术,Roux-en-Y吻合术式,食管残胃后壁吻合,随访其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比例与严重程度。结果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2.5%,0.0%,25.0%,68.2%,和86.7%;其中行食管残胃吻合术式的4例发生严重的反流,营养不良,生活质量极差。结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和间置空肠代胃对于减少近端胃癌术后反流、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是近端胃癌根治术后理想的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全胃切除保留幽门“SS”吻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全胃切除术保留幽门“SS”吻合术53例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及其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除姑息性切除者均存活1年以上,无吻合口瘘、胆汁反流发生。结论全胃切除保留幽门“SS”吻合。消化道重建术,可避免胆汁反流、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吻合口溃疡(Stomal ulcer,Anastomotic ulcer)是指胃、十二指肠切除后或单纯胃肠吻合术后在吻合口附近空肠粘膜上发生的溃疡,残胃所发生的溃疡,即使靠近吻合口亦不能称为吻合口溃疡,其病因为:1.消化性溃疡术后减酸效果不充分(如胃切除不足,迷切不完全或幽门成形术后通过不良);2.采用了促使溃疡发生的术式(如单纯胃肠吻合术而未做迷切,空肠输入袢过长,Billroth Ⅱ胃切除不加Roux-Y吻合);3.原有Zolliager-Ellison综合征未被发现而仅以一般消化性溃疡做了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正常胸部改变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83例食管癌切除后食管、胃弓上吻合病例随访中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胸腔胃自弓上与食管残端吻合后 ,与左侧胸腔内后方呈囊袋状自上而下走行 ,在左膈肌近中心腱部位的切口移行入腹腔 (95 2 % )。吻合口充气征常见 (78 3 % ) ,其中可见防止胃液返流的人工瓣膜 ,呈结节或瓣膜样软组织影突向腔内 (57% ) ;胸胃的中下部前壁相邻肺可见盘状肺不张 (51 8% ) ,胸胃内侧壁一般光滑 (74 7% ) ,部分可见胃黏膜皱襞症 (2 1 / 83 ,2 5 3 % ) ;左侧胸腔胃内均可见假肿瘤征 (1 0 0 % ) ,为突向胃内的软组织肿块影 ,中心部脂肪低密度影为其特征 ;4例胸胃部分突入纵隔或右侧胸腔 (4 82 % )。结论 CT胸部扫描可准确反映食管癌切除后 ,食管、胃弓上吻合术后的解剖变化及对邻近脏器解剖与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