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建峰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172-173
有关阳痿病因病机的问题 《内经》称阳痿为“阴痿”、“阴器不用”、“宗筋弛纵”,并认为其病的主要原因是“气大衰”和“热”。隋、唐时代,通过研究,明确提出它的病因是劳伤和肾虚。明·王纶《明医杂著》指出阳痿之病除命门火衰之外,还有郁火所致者。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认为阳痿之病不但有命门火衰所致者,而且有湿热、惊恐、思虑等所致者。清代医家通过研究,认为阳痿的病因除了前代医家所述的房劳、  相似文献   

2.
心悸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多发症,大多医家从心肾论治。笔者受前贤启发,对有些心悸病人,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略论于下。1 文献溯源 前贤从肝论治心悸,较多专题论述。肝郁致悸始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并载解郁方:“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明·虞搏《医学正传》曰:“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清·李冠仙《知医必辨》对此亦有论述“肝气一动……又或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汉·华佗《中藏经》提出肝热致悸“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睡中惊悸。”金·孙思邈《千金要方》说“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犯悸。”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阴虚悸“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此证惟阴虚乃劳损之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治疗痞证的主方之一.《伤寒论》149条(赵本)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于原文叙证简单,未言病机,故后世医家对此阐发,各有见解,以致后学者临证时莫衷一是,难以把握。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4.
用“阳萎”还是用“阳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将“impotence”定名为“阳萎” ,并于 1998年 10月公布。公布 4年多来 ,发现这一名词的统一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医学图书中 ,中医界绝大多数用“阳痿” ,西医界一般也多使用“阳痿” ,而泌尿外科图书则多用“阳萎”。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医学大词典》、《现代中医学》等等 ,均用“阳痿” ;一般西医图书 ,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计划生育》、《英汉医学词汇》、《英汉医学辞典》、《内科学》、《外科学》、《实用内…  相似文献   

5.
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体会徐改荣(河南省濮阳市市区孟轲医院,河南457000)《素问·痿论篇》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利机关也”。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肾,肝肾精血赖于脾胃的生化。若某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精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6.
<正>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同类之论《内经》尚有:“肝者,中之将也”(《素问·奇病论》)、“肝者,主为将”(《灵枢·师传》)、“肝为之将”(《灵枢·五癃津液别》)。古今医家对“肝者,将军之官”注释大致相同,均认为:此用“将军”刚强躁急、智勇双全、勇而能断的职能与特性,比喻脏象之肝,其性亦“勇而能断”、“性动而急”、“气勇善怒”、“气急而志怒”,“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容易亢盛”,“肝主谋虑、决断,好象是智勇双全的将军”,“肝在十二官中,属将军之官,好比将军的足智多谋”,“古人用将军征战  相似文献   

7.
“胸痹缓急”证,亦可称为“薏苡附子散”证。本证见于《金匮·胸痹病篇》,原文是:“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由于原文述证简略,旨趣奥秘,故难于理解  相似文献   

8.
<正> 近日拜读《金匮要略语释》(山东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一书,获益良多。唯对“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条的“校勘”有不同看法,言之如下,以请教于高明。该条载于《金匮·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对此,作者据《金匮要略简释》校勘,指出该条“小便难”应作“大便  相似文献   

9.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寒湿邪侵犯人体,除外界因素外,还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风湿病不能一味地祛风,应当从整体出发,“有诸内必形诸外”,故历代有“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的说法。兹就风湿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辨证思维简述如下。1风湿病与肝的关系《内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论》),“膝为筋之府”(《灵枢·经筋》),“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筋即筋膜,为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筋和肌…  相似文献   

10.
<正>“肝开窍于目”是中医眼科发展史上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它强调目的生理病理由肝所主,目病从肝论治。但从根本上讲,其视瞻活动由肾所主宰,所谓“眼虽属五脏,而五脏之中肾最为贵”。本文就肾在“肝开窍于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探讨。1“肝开窍于目”的渊源和含义“肝开窍于目”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文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认为目是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东方为阳气升腾之位,阳升而风生;目为人体阳气之会,所谓“清阳出上窍”,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11.
癫狂一证一般多认为属阴阳失调,七情内伤或痰气上扰,气血凝滞等因素所致。如《难经·二十难》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篇说:“癫狂一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而《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则指出“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笔者诊治一些久病疑难之癫狂证,经常法治疗无效,据《金匮》之理论以补益阴阳之气治疗,现例举验案两则,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探讨高尿酸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发病机制及辨治思路。本病归属于中医学"尿酸浊并阳痿"范畴,肝脾功能失调为本病发病之关键,多因脾胃虚弱、痰湿困脾、肝失疏泄导致血尿酸代谢失常,尿酸之邪阻于脉络,气血不能下达宗筋,致宗筋无以充养、无以为用,而发为阳痿,痰浊、瘀血在本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临证治疗时应注重调节肝脾、化痰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1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素问·金匮真言论》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一脏竟有二窍,孰是孰非?历代《内经》注家于此或直曰错简,或避而不注,偶有注者,亦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心开窍于耳”既有其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4.
温病质难     
温病源流:温病一名,首先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的记载。温病又名热病,《素问·热论》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或  相似文献   

15.
<正>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一文,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篇。对于文中“心气不足”的理解,历来争执不休。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心气不足”,当是“心气不定”,“足”乃“定”之字  相似文献   

16.
“热入心包”是温热病的常见重危证之一。“热入心包”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宝库。本文拟就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源流作一初步探讨。溯本源《黄帝内经》奠基础《灵枢·胀论》指出:“膻中者,心之宫城”,有护卫心主之功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李中梓注曰:“贴近君主,故称臣  相似文献   

17.
肝大是一个体证。早在《内经》的《灵枢·本脏篇》就有“肝大”之论述。《景岳全书·积聚》云:“盖积者,积垒之谓。“此言肝大是肝之“积”所致。属“肝积”或曰“肥气”之范畴。肝脏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有贮存血  相似文献   

18.
支饮乃属《金匮》痰饮病四大证型之一。《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中说 :“夫饮有四 ,……有痰饮 ,有悬饮 ,有溢饮 ,有支饮”。“支饮”是指痰饮停滞胸膈 ,阻碍肺气宣降而引起的以咳喘为主症的肺部疾患 ,即《金匮·痰饮咳嗽篇》原文所说 :“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谓之支饮。”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心病 ,肺结核等病。支饮是由于痰饮停留胸膈 ,其中以饮留为主 ,阻滞于肺 ,肺失宣降 ,气逆于上所致。而导致饮滞胸膈的因素又有很多 ,其中以肺、脾、肾三脏虚弱 ,功能失常为主要原因。肺主宣发肃降 ,能将水…  相似文献   

19.
《金匮》所论肺胀,亦即咳嗽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丹波元简谓:“肺胀即后世呷嗽哮嗽之属”,《金匮》亦明确指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咳嗽上气言其症状,肺胀言其病机。多因痰饮伏肺所致,易因外邪袭肺诱发。肺胀的治疗,《金匮》投以射干麻黄汤等六方,诸方或表里兼治,或寒温并施,或攻补同用,或宣收结合,其配伍重点突出,法度严谨,颇具特色。述要如下。一、表里同治治里为主痰饮伏肺为肺胀之根本原因。因肺主皮毛,主司卫表,若邪伤肺气,卫虚肌疏,则极易感受外邪。内外合邪,碍其宣通,肺气胀满,则为寒热、喘咳、胸满等表里并见之肺胀证。风寒外束,水饮内留,单解表则饮停  相似文献   

20.
陈修园的《金匮要略浅注》和《金匮方歌括》对后世影响颇大。陈修园揭示读法,《伤寒论》和《金匮》相互参读,才有事半功倍之效,其研究《金匮》的特点是上考源流,下参众说,对照发明;钩沉索隐,审证求因,凭证选方;脉证结合,寻觅机要,鉴别诊断,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