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亦名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故又名三黄泻心汤。方中以大黄之苦寒泻热通便,泻下焦之火;黄连之苦寒泻火坚阴,泻中焦之火;黄芩之苦寒,清热除烦,泻上焦之火,又可清解少阳腑中之热。三药配伍,最善清泻三焦之火热,以治疗各种火热证。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在《伤寒论》中是以“麻沸汤”演之,  相似文献   

2.
三黄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的泻心汤类方,两者临床均用于治疗“痞满”证。与其他复方相比,《伤寒论》中记载的制备方法独特,大黄、黄芩、黄连用麻沸水浸渍而非现代常规的煎煮;而三黄泻心汤中到底有无黄芩,这一问题也被争论至今;此外,泻心汤在制备过程中所产生沉淀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一直也是关于泻心汤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三黄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制备方法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热汤”一名可见于张仲景的两书中 ,一是《伤寒论》用热汤和瓜蒂散催吐 ;二是《金匮要略》用于配走马汤导泻。“热汤”,顾名思义即指温热的汤水 ,但其配制方法有一定的讲究。如《伤寒蕴要》指出 :“用水七碗 ,烧锅令赤 ,投水于内 ,取起再烧再热如此七次”。通常认为需将水多次煮沸方可入药。汪颖指出 :“热汤需百沸者佳 ,若半沸者 ,饮之反伤人元气 ,作胀。”因此 ,张仲景也常将热汤称之为“沸汤”或“麻沸汤”。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热汤”的【释名】有三 :“百沸汤”、“麻沸汤”和“太和汤”。前二者之名 ,即源于张仲景之书。纵观张仲…  相似文献   

4.
①《伤寒论》第153条复加烧针后胸烦并非是热盛,而是阳虚,是虚阳不能温阳心神而的胸烦,其胸烦实则是心烦,烦是一种心理表现,而胸则是一个部位概念,心居胸中,故以胸烦代心烦。②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邪热纯在中焦,并未涉及上焦,故不用以清肺热为主的黄芩。附子泻心汤证除中焦热盛,气滞不畅而致的心下痞满外,还有上焦有热,肺热盛而宣泄太过的汗出,由于汗出过多,表阳之气随汗损伤,表阳不足,固表的功能减弱或丧失,则汗出更多,汗出多则更伤表阳,汗出与表阳损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所以治疗时既用黄芩清肺热以治疗汗出,又用熟附子温阳固表以止汗。③大黄黄连泻心用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麻沸汤”是指将水烧到大量冒气泡但还未沸腾的时水面上泛起一层小水泡,水温大约80一90℃,被称作麻沸汤,“须臾”是一个约略的时间名词,虽是约略时间,但也有大致的长短,大约是半个时辰以内,也就50rain左右不到1h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麻沸汤浸渍剂与常规煎煮剂的退热作用,从整体热效应角度探索其煎煮方法的科学内涵。方法将36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正常+浸渍组、正常+煎煮组、模型组、模型+浸渍组、模型+煎煮组,共6组;采用皮下注射干酵母法制备大鼠发热模型。浸渍组灌服大黄黄连泻心汤麻沸汤浸渍剂,煎煮组灌服大黄黄连泻心汤煎煮剂,其余两组灌服蒸馏水。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Thermal Metabolic Imaging,TMI)测定并分析大鼠红外热成像图。结果给予大黄黄连泻心汤后,发热模型大鼠基础温度出现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模型+浸渍组给药后1 h温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煎煮组给药后2 h温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煎煮组与浸渍组温度值给药后1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不同煎煮方法的大黄黄连泻心汤,正常大鼠温度变化存在部位差异。与正常+浸渍组相比,正常+煎煮组在胸部膻中穴区、中腹部中脘穴区、腹股沟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身平均温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煎煮剂相比,浸渍剂退热部位广泛且偏于中上腹;煎煮剂对发热模型大鼠降温作用更为显著,浸渍剂对正常大鼠体表温度作用更为显著。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煎煮方法的热效应差异证实了方药煎煮方法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疗“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疗“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7.
三泻心汤均出自《伤寒论》。原文三泻心汤治疗“心下痞”,何为痞?《诸病源侯论》曰:“痞者,心下满也。”《伤寒论诠解》谓之:“痞之表现,既非胸闷,也非腹胀,而是自觉在心下有痞满堵塞之感,但按之濡软,因其并无有形之邪滞结,只不过气机痞塞之故。”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五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满,按之自濡等证,但其证治与组方各有所异。本文试将自己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五方的证治组方规律、临床运用谈几点意见。五泻心汤证治组方规律五泻心汤所治皆以心下痞满,按之自濡为主证。如论中第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但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各方证治及组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等七味药组成,为张仲景所创。《伤寒论》用于少阳证误用攻下,心下痞“但满而不痛者”。《金匮要略》用于“呕而肠呜,心下痞者”。历代医塞多以“寒热互结”、““寒热错杂”解释其病机,对其所治证则认为与生姜、甘草泻心汤大同而小异,即呕、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理、法、方、药丝丝如扣一脉相承.本文欲以泻心汤的证治加以印证.再者,泻心汤的主证——痞证,不仅是一种病证,而且也是临床常见的证候之一,尤其在脾胃疾病中更为多见,它遍及六经,在《伤寒论》中直接论及痞证的达35条之多。加之,泻心汤亦为临床常  相似文献   

11.
总结《伤寒论》中甘澜水、潦水、麻沸汤等特殊用水的制备方法及功用,结合历代医家的见解及现代研究,分析仲景选用特殊用水的目的。认为仲景选择煎服用水多是来自于取象比类思维的经验做法,现代临床应用应结合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借鉴,不可完全照搬。  相似文献   

12.
泻心汤类方方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均为痞证所设,但各方的应用范围与方证特点同中有异。以《伤寒论》中原文为基础,对五泻心汤的方证做比较与总结,以求在临床上合理运用,继承与发扬仲景辨证论治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三泻心汤,即《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和由此演变的生姜、甘草泻心汤,是调和脾胃代表方。高医校教材《伤寒论选读》(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下称教材。)59~61页对其病机、命名、区别的论述,均欠确切欠严密。  相似文献   

14.
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8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以加减半夏泻心汤为主方,通过辨证加减治疗慢性胃炎89例,并与《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治疗的60例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有效率为73.3%。结论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优于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具有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作用,与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脾胃虚弱、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相符合,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放化疗毒副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认为《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经方治疗不寐浅析中医“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经》为理论基础,认为“阳不交阴”是不寐的主要病机。分析《伤寒论》中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黄连阿胶汤5首经方治疗不寐的机制,调和营卫、调和升降、和解少阳、调和肝脾、交通心肾均体现了中医的“和”法。  相似文献   

17.
仲景根据《内经》“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理论,将汗法作为太阳病的治疗大法,规定了汗法的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并根据邪之性质和受邪后机体发生的不同病理变化,选用不同药物,组成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剂,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成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本文试从《伤寒论》汗法方剂中的桂枝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的立法、配伍和临床运用探讨其对后世医家所创之汗法方剂的影响,说明仲景之方实为后世群方之祖,《伤寒论》一书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辛歼苦降一法,首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代表方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以及黄连汤、小柴胡汤、大小陷胸汤、吴茱萸汤、乌梅丸等,尤以泻心汤类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20.
探讨《伤寒论》泻心汤类方的方证关联,泻心汤类方具有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作用,与胃癌脾胃虚弱、痰浊阻滞、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相符合,对胃癌及其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认为《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在胃癌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