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 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血清乙肝病毒 (HBV) DNA含量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 35 0例 HBe Ag阴性慢性乙肝 HBV DNA含量。结果 :HBV DNA总阳性率为 5 8% ,临床分型中 HBV携带者阳性率为 2 5 .6 % ,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活肝 )、肝硬化及肝癌阳性率为 82 .8%~ 10 0 %。前者DNA含量为 10 ( 4.4 2± 1 .35) 拷贝 / m l,后三者为 10 5.2 5~ 10 5.88拷贝 / m l(P <0 .0 1) ,慢活肝又高于肝硬化及肝癌 (P <0 .0 5 ) ,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10 0 U / L者 DNA含量较低 (P <0 .0 5 )。结论 :HBe Ag阴性慢性乙肝多数仍存在病毒活动性复制 ,其病情活动程度与血清 D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府地区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与BCP/PC区变异的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海口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00例慢性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HBV感染自然史分为慢性HBV携带组、HBe Ag(+)慢性乙型肝炎组、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组和HBe Ag(-)慢性乙型肝炎组,各50例。PCR-RELP法检测HBV基因型和PC/BCP变异。比较4组患者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HBV变异类型的比率。结果:(1)4组患者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均以B型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C变异发生于基因型B,BCP变异发生于基因型C,随着HBV感染自然史的进展,PC变异的比率并未出现太大变化(37.50%vs 48.65%vs 39.40%vs35.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P变异的比率却逐渐增高(30.00%vs 61、65%vs 76.47%vs 89.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府地区慢性HBV感染进程的4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不全期和再活动期)均以B型基因为主,但是随着HBV感染自然史的进展,BCP变异比率均逐渐增高,表明BCP变异可能是肝细胞癌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PreS1Ag)与前S1抗体(抗-PreS1)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检出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慢性HBV感染者428例,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及PreS1Ag、抗-PreS1,分析PreS1Ag、抗-PreS1在慢性HBV感染不同转归人群[即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组、e抗原阴性CHB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HBsAg血清学转换组]的检出情况及临床意义;同时分析PreS1Ag、抗-PreS1与HBV标志物、HBV DNA的关系。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或配对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reS1Ag阳性率e抗原阳性CHB组为95.7%(67/70)、e抗原阴性CHB组为82.8% (24/29)、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为13.2%(7/53)、HBsAg转换组为2.2% (1/46),四组人群PreS1Ag阳性率依次下降,x2=141.7,P<0.0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PreS1Ag阳性率随病毒复制活跃程度下降而降低。抗-PreS1在四组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HBsAg阳性的前三组(即e抗原阳性CHB组、e抗原阴性CHB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合并为一组,再与HBsAg血清学转换组比较,抗-PreS1阳性率分别为0.9%(14/152)和23.9%0 (14/46),x2 =6.9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Sl Ag的吸光度值的平均秩次在高复制组为179.30,低复制组为133.80,高复制组明显高于低复制组,Z=-3.8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两组抗-PreS1的吸光度值平均秩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复制组(23.86)较高复制组(21.08)有升高趋势。通过配对计数X2检验分析抗-HBs与抗-PreS1的吻合性,x2=0.262,P>0.05,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PreS1Ag、HBeAg、肝组织内HBcAg与HBV DNA有关联性,x2值分别为33.840、24.159、4.854,P值均<0.05。血清PreS1Ag与HBV DNA的关联程度(r=0.628)高于HBeAg(r=0.563)。 结论PreS1Ag较HBeAg更敏感的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抗-PreS1可能参与了HBV的清除,预示着慢性乙型肝炎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慢性HBV感染者伴明显肝脏组织学改变(significant liver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初治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HBV DNA≥104copies/ml)ALT≤2 ULN(ULN定义为50 IU/L)的慢性HBV感染者。采用T检验、Mann Whitney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变量的组间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查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入组113例患者,其中43例(38.1%)伴SLHC,70例(61.9%)不伴SLHC。多因素分析发现HBV DNA(OR=1.560,P=0.032)和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OR=1.089,P=0.022)是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ALT≤2 ULN慢性HBV感染者伴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4 log10 copies/ml≤HBV DNA≤6 log10 copies/ml组患者SLHC发生率明显低于HBV DNA6 log10 copies/ml组患者(32.3%vs 61.9%,P=0.003);GGT≤50 IU/L组患者SLHC发生率明显低于GGT50 IU/L组患者(33.3%vs 60%,P=0.024)。结论 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ALT≤2 ULN慢性HBV感染者中,HBV DNA6 log10 copies/ml或GGT50 IU/L的患者伴SLHC的可能性更大,更加迫切需要肝穿刺组织学评估。  相似文献   

5.
Pre-S_2抗原是由Pre-S_2基因编码5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在HBV侵入肝细胞的过程中起链桥作用。Pre-S_2能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反应,抗PreS_2是中和抗体,对机体起保护作用。测定妊娠妇女血清Pre-S_2滴度能预测母-婴传播的感染率。本项研究中测定肝炎病人血清90份,结果显示:69名乙肝病人,43例(62.3%)Pre-S_2阳性,而非乙肝病人21例中无1例阳性。进一步分析显示Pre-S_2阳性在HBV-DNA、HBsAg HBeAg和抗-HBc阳性组中分别为:76%(16/21),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序贯穴位埋线治疗HBe 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红外热态图特征和HBV DNA病毒载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20例HBe Ag阴性HBV携带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每组各60例,同时选择6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中医治疗组给予子午流注序贯穴位埋线治疗,西医治疗组给予口服胸腺肽肠溶片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正常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观察各组人群肝经、膀胱经经络穴位皮温及HBe Ag阴性HBV携带者血清HBV DNA。结果:(1)HBe Ag阴性HBV携带者的膀胱经平均皮温低于正常人群,肝经平均皮温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子午流注序贯穴位埋线治疗能够显著降低HBe Ag阴性HBV携带者HBV DNA,与西医治疗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子午流注序贯穴位埋线治疗后,患者膀胱经皮温明显升高,肝经明显降低,与西医治疗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子午流注序贯穴位埋线治疗HBe Ag阴性HBV携带者可能通过改善膀胱经、肝经的气血运行,进而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有效降低HBV DNA载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ALT正常的HBe Ag阳性高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者明显肝组织学改变(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的116例初治ALT正常的(50 U/L)HBe Ag阳性高病毒载量(HBV DNA≥105拷贝/ml)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资料。SLHC定义为炎症≥G2和(或)纤维化≥S2。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查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116例患者中47例(40.5%)伴SLHC。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ALT和GGT是ALT正常的HBe Ag阳性高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者伴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828、1.011、1.089,P值均0.05)。年龄≤30岁患者SLHC发生率低于年龄30岁患者(21.6%vs 49.4%,χ~2=6.42,P=0.015);ALT≤30 U/L患者SLHC发生率低于30 U/LALT≤50 U/L组(17.6%vs 50.0%,χ~2=19.86,P0.001);GGT≤40 U/L患者SLHC发生率低于GGT40 U/L组(28.8%vs 66.7%,χ~2=28.63,P=0.002)。结论 ALT正常的高病毒载量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年龄30岁、ALT30 U/L、GGT40 U/L的患者伴SLHC的可能性更大,更加迫切需要肝穿刺病理组织学评估。  相似文献   

8.
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检测肝内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可了解活动性病毒复制的状况,而组织中的抗原分布方式则反映了宿主的免疫应答。与Dane颗粒有关的DNA-多聚酶(HBV-DNAP)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通常存在于肝内有HBcAg的病人的血清中,表明完整的病毒颗粒释放入血流。在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史中,这些病毒标志出现较早,且长期存在,与慢性肝损害的发展有关。决定这阶段发生肝损害严重性的有关因素,究竟与病毒还是与宿主有关仍不清楚。为了估价病毒复制的作用,本文研究了48例肝内有HBcAg的慢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V-DNAP水平及HBe  相似文献   

9.
HBV Prc-SAg 包括Prc-S_1Ag 和Prc-S_2Ag,它们在乙型肝炎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Prc-S_1Agn、Prc-S_2Ag 的特性,与乙型肝炎其它标志的关系和在制备乙型肝炎疫苗中的作用等方面,阐述其临床研究进展.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 病毒,其外  相似文献   

10.
<正>肝细胞癌(HCC)好发于中老年,也有年轻化的趋势,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很好地预测远期疗效。病毒性肝炎是肝细胞癌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病因。血清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是可靠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除了HBV-DNA,HBs Ag水平也被证明可以帮助判断疾病自然过程,且在指导治疗、预后上发挥重要的价值。在乙型病毒性肝炎e抗原(HBe Ag)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HBV血清标志物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同时阴性及单独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情况。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或均为阴性以及HBe Ag单独阳性或抗-HBe单独阳性的标本,检测该类标本HBV DNA定量值。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检测447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所有患者HBs Ag均为阳性。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患者32例,阳性率为7.16%,其中HBV DNA5×102拷贝/ml占84.38%,5×102拷贝/mlHBV DNA1×104拷贝/ml占12.50%,1×104拷贝/mlHBV DNA1×107拷贝/ml占3.13%;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分布低于HBe Ag单独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1);抗-HBe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分布低于抗-HBe阴性组(χ2=74.12,P0.01);HBe Ag阴性的患者218例,HBV DNA1×104拷贝/ml共9例(4.13%)。结论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过去认为是不常见模式,但临床上并不少见,且病毒复制处于较高水平的仍占一定比例;当抗-HBe出现后,病毒复制减弱。血清HBe Ag阴性情况下,部分患者病毒仍存在较高水平复制。因此,HBe Ag存在与否不能作为抗病毒、疗效评价、传染性强弱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进展与血清病毒学标志的演变关系。方法选择468例CHB患者,根据其不同的肝纤维化程度由轻及重(S0-1,S2,S3-4)分为三组,分别统计三组患者肝纤维化分级与HBe Ag状态及HBV DNA载量的关系。结果随着肝纤维化进展(S0-S1→S2→S3-S4),HBe Ag阳性者的比例逐渐下降(60.00%>23.25%>16.75%),HBe Ag阴性的比例逐渐升高(23.53%<33.82%<42.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56,P<0.001);不同血清HBV DNA载量的患者,肝纤维化水平不同(χ2=58.790,P<0.001),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血清HBV DNA呈逐渐下降趋势(r=-0.343)。HBe Ag阳性CHB患者中,其肝纤维化进展与HBV DNA载量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011,P<0.001),肝纤维化水平与HBV DNA载量亦呈负相关(r=-0.290)。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着肝纤维化进展(S0-S1→S2→S3-S4),其血清HBe Ag阳性的比例与HBV DNA载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HBe Ag持续阳性患者的HBV DNA载量随肝纤维化进展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检测了84例HBV感染者精液中的HB_sAg、HB_eAg、抗-HB_s、抗-HB_e、Pre-S_2(前S_2蛋白)及HBV-DNA等乙肝病毒标志(HBVM),检出率为71.43%,其中HBV-DNA的检出率为28.57%。说明HBV感染者的精液有传染性,其性件应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4.
李杰  庄辉 《肝脏》2012,17(1):2-5
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其感染人数是艾滋病人数的10倍以上[1].全球估计有57%的肝硬化病例和78%的肝细胞癌(HCC)病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有关.全世界约有20亿人已感染HBV,其中3.5~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50~7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疾病.约有1.3~1.7亿人为慢性HCV感染,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HCV感染相关疾病[2].201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第63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一项议案,呼吁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尽管目前甲型肝炎(甲肝)和乙型肝炎(乙肝)有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在发展中国家,多数慢性乙肝和丙型肝炎(丙肝)患者尚未得到有效的治疗[3].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甘肃省平凉市15岁以下人群乙型肝炎(HBV)病毒标志物分布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9─2013年平凉市出生的15岁以下人群乙型肝炎血清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结果平凉市15岁以下人群HBV阳性率为6.98%;HBs 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0.95%、78.97%、5.16%,HBV(χ2=62.89)、HBs Ag(χ2=18.76)和抗-HBc(χ2=17.69)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P0.05),但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χ2=357.30,P0.05);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χ2=60.57,P0.05)。结论甘肃省平凉市15岁以下人群HBV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但乙肝保护性抗体水平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建议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后5岁以上人群免疫水平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李旭红  王崇国  缪松毅 《肝脏》2002,7(3):209-210
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前S2 抗原与病毒的感染性和活动性复制有密切关系 ,可作为判断HBV感染者是否有病毒活动性和传染性的标志。我们对前S2 抗原与HBVDNA及其他HBV标志物 (HBVM )之间关系作了检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检测对象我院 1999年 12月至 2  相似文献   

17.
HBV的检测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乙型肝炎患者即使血清HBV DNA和HBs Ag检测阴性,病情仍会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所以迫切需要提高HBV检测的灵敏度,并发展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志物。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血清学和血清病毒学指标在低病毒载量乙型肝炎人群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主要总结了血清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HBs Ag、HBV RNA及血清HBcr Ag等在低病毒载量乙型肝炎人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认为临床医生应结合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上述各项指标的检测水平与变化以指导该类人群的临床管理,最终达到治愈乙型肝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正> 国际病毒分类命名委员会(ICTV)将乙肝病毒(HBV)与形态结构、核酸组成、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理相似的一组病毒共命名为“嗜肝DNA病毒(Hepadnavirus)”。它们与HBV在核苷酸顺序上有40~70%的同源性。在造成各自宿主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9.
(续 1999年第 7卷第 4期第 199页 )  适应证和禁忌证 :LMD适用于 CHB,HBe Ag阳性或阴性 ,伴 HBV- DNA斑点杂交法阳性或 HBV-DNA定量升高 ,血清 ALT高于正常 ,尤其是 IFN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的病例 ;伴有活动性病毒复制的失代偿性肝病 ;慢性 HBV感染患者接受肝移植前后 ;HBV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HBV全基因组1. 3倍体Hep G2细胞模型(HBV 1. 3P)病毒复制与表达的影响。方法:按照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最优提取工艺制备稠膏,并使用无菌纯水配制为0. 1g稠膏/ml母液,滤纸及0. 45μM、0. 22μM孔径PVDF超滤膜依次过滤后,应用MEM完全培养基稀释为8个浓度梯度的细胞干预液。CCK-8法测定细胞干预液对HBV 1. 3P增殖的抑制率; q PCR法检测干预24h、48h后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s Ag、HBeAg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测定细胞内HBs Ag表达强度。结果:(1)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含量为1. 23mg/g。(2)CCK-8法的最佳检测时间是加入试剂后2h,适宜细胞数范围是2×103~1. 2×104个。在0. 04~0. 625mg/ml范围内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HBV 1. 3P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在1. 25~5mg/ml范围内则会显著抑制HBV 1. 3P增殖。(3)0. 625mg/ml是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最佳药物浓度,其干预48h HBV DNA的抑制率达(41. 86±5. 35)%,并能显著降低细胞上清液及细胞内HBs Ag、HBeAg的表达。结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体外具能较强地抑制HBV复制及HBs Ag、HBeAg表达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