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四川南充是高发区之一。为了探索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生态,我们于1987年6月至1988年5月在南充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共捕鼠7种1677只,其总密度为12.15%(1677/13798)。其中野外捕获781只,密度为15.62%;室外362只,密度为9.95%;室内534只,密度为10.35%。野外以四川短尾鼩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分别占66.91%和26.50%;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77.15%。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1477只,有5种鼠携带HFRS病毒,42只鼠带毒,带毒率为2.84%。以黑线姬鼠带毒率为最高6.76%;次为褐家鼠2.42%;四川短尾鼩为1.76%。由此可见该流行区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四川短尾鼩。这些鼠种的带毒在自然界中起到储存病原体的重要作用。因此,控制疫区的鼠害对减弱HFRS病毒的传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10年的鼠情监测,发现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密度野外与室内的变动趋势不一致。野外鼠类密度高峰在1983~1984年,达11.54~24.49%,其他年份在4~7.5%之间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但密度制约因素亦有一定影响。室内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不明显,但密度普遍较野外高(1984年除外)。室内优势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野外是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但存在交替更换现象。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的孕鼠最高胎数分别为11、12、12、14和9。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素对农田鼠类数量影响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农田鼠类数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开江县1978—1993年农田鼠密度与气象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8—1993年开江县农田总鼠密度为5.58%~26.57%,黑线姬鼠、褐家鼠、四川短尾嗣密度分别为1.91%~18.41%、0.68%10.86%、0.47%~9.50%。气温、湿度、降雨量、日照数等12种气象因素与总鼠密度,黑线姬鼠、褐家鼠、四川短尾鼢密度4个因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中,第1对(r=1.0000)有统计学意义(X^2=248.7032,P〈O.01),鼠类数量以总鼠密度标准系数最大(4.7748),气象因素标准系数最大的依次为7—8月平均日照数(-3.1532)、7—8月平均湿度(-1.6177)和7—8月平均降雨量(-1.4652),且全部为负相关。结论农田鼠类数量主要受7—8月平均日照数、平均湿度和平均降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万州段1997-2003年鼠表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正积  张菊英  万时学  孟言浦  罗超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281-2282,2286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万州段的鼠密度变化情况,为库区的鼠传疾病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CDC的《三峡库区人群健康方案》进行.结果:室内的鼠室度有下降的趋势(x^2=31.32,P<0.0001),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室外的鼠密度较室内为高(x^2=55.05,P<0.0000),而且鼠密度的波动较大,优势鼠种为四川短尾鼩,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结论:三峡库区万州段仍应加强鼠密度及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监测.  相似文献   

5.
2004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进一步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云南省的流行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并在固定监测点及面上常规调查中采集人血清、鼠血清和鼠肺做汉坦病毒(HV)抗体和抗原检查。结果2004年全省共报告HFRS 55例,死亡2例,年发病率0.13/10万,病死率为3.64%。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和楚雄州。在固定监测点泸西、寻甸和永胜县捕获鼠类10种803只,采集鼠血清314份,人血清313份,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带病毒率为3.89%(26/668),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臭鼩鼱和短尾鼩;对鼠及人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0%和2.24%。在滇西地区10个县(市)采集到16种896份鼠肺标本,带病毒率为3.01%(27/896),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足鼠、短尾鼩、高山姬鼠和臭鼩鼱。结论进一步证实云南省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也存在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姬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的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10年鼠情监测,发现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野外和室内鼠密度的变动趋势不一致.野外鼠类种群变动较大,1983年为11.54%,1984年为24.49%,其它年份为4.11~7.03%;室内鼠类种群变动规律不明显,但其密度普遍高于野鼠.野外和室内鼠种有互相流窜现象,但数量较少.室内优势鼠种是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野外优势鼠种是黄毛鼠和黑线姬鼠.室内外优势鼠种逐年交替更换,两者的繁殖情况和食性不同.  相似文献   

7.
2008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鼠形动物种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三峡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严防鼠害发生和鼠传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5 m夹夜法分4类生境进行调查.结果 三峡库区万州段共捕获鼠形动物79只,隶属2目2科6种,平均鼠密度2.76%.其中长江北岸为2.32%,长江南岸为3.06%.居民室内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小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农区以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结论 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2008年4月平均鼠密度为2.76%(79/2863),居民室内鼠密度长江南岸高于北岸,农区水域周边旱地鼠密度高于其他旱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大理市小型哺乳动物种群的分布。方法 选择调查点,采用捕鼠笼、捕鼠夹和电于捕鼠器等工具捕捉野外和室内的小型哺乳动物,鉴定其种类。结果 以哀牢山捕获小兽种类最多为20种,野外以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常见种,室内仅捕获褐家鼠;苍山捕获小兽15种,野外以斯氏家鼠、中缅树鼩和齐氏姬鼠为常见种,室内为褐家鼠;凤仪捕获小兽10种,以斯氏家鼠、齐氏姬鼠和中缅树鼩为野外常见种,黄胸鼠和褐家鼠为室内常见种;湾桥捕获小兽10种,野外常见种为齐氏姬鼠和大绒鼠,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结论 大理市不同调查点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分布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家栖鼠类分布格局及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掌握深圳市各型场所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数量变化规律,为制定鼠害综合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夹夜法对深圳市各类型场所进行调查。结果捕获的鼠形动物有2目2科4属10种,其中褐家鼠占39.71%,为城区优势种,臭鼩占29.19%,位居第2;黄毛鼠和施氏屋顶鼠为野外优势种,分别占36.36%和34.09%。城区鼠密度季节性变化不大(3.50%~4.85%),为常年基本稳定型。在不同类型场所中,以市场类场所的鼠密度最高(8.16%),鼠种数量分布较均匀;只有下水道均为褐家鼠。家鼠室外水平分布以垃圾收集点的鼠密度最高(7.27%);垂直分布以地面层(6.04%)和地面上层(5.48%)鼠密度高。4种鼠形动物的繁殖指数以小家鼠最高(0.72)。结论应根据场所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灭鼠工作,加强防鼠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和巩固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不同疫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及病毒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福建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类型,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对鼠肺进行HFRS病毒抗原检测及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家鼠型疫区室内平均鼠密度为4.91%,褐家鼠为主要鼠种。混合型疫区室内平均鼠密度为5.73%,褐家鼠为优势种;野外平均鼠密度为12.95%,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季,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室内以褐家鼠为主要带病毒鼠种,携带Ⅱ型病毒,野外带病毒鼠均为黑线姬鼠,携带I型病毒。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中各分离出1株HFRS病毒,定名为A44和R50株。结论福建省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仍以褐家鼠为主,混合型疫区野外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应加强重点疫区和老疫区的HFRS监测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常规监测和专项调查,掌握宁陕县鼠类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变化,为防治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野外夜行鼠监测采用5 m夹(笼)线法,家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对2010-2013年鼠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4年共捕获啮齿动物650只,经鉴定属4科9属15种,年平均野鼠密度为4.06%,家鼠为4.68%。结论宁陕县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鼠密度年际波动与灭鼠活动密切相关。根据鼠密度监测结果,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季节,适时开展群众性灭鼠,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攀枝花市2008--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的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攀枝花市鼠类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在居民区、特殊环境和农村自然村进行监测。结果攀枝花市2008--2012年年平均鼠密度为0.74%,以2009年最高为0.86%,2012年最低,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主要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捕获总数的54.94%,其次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鼠类雌雄比为1.10:1;以特殊行业年平均鼠密度最高,达1.20%,占捕获总数的54.58%;鼠类活动高峰集中在6—8月,占捕获总数的40.29%。结论基本掌握了攀枝花市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在6—8月集中开展防鼠、灭鼠工作;继续加强对鼠类的长期监测,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防控,以减少鼠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水利工程梯级开发过程中的鼠类变动趋势,及时采取对策,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环境的医学评估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方法自1959年以来连续在三峡库区宜昌段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及密度。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不同时期鼠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室外鼠密度高于室内。1971-1980年鼠密度达到最高值(12.98%)。2001-2009年,三峡工程完成二、三期建设,全线竣工,该时段鼠密度降至历史最低点(1.16%),库区4次卫生清底、库区各县(市)积极灭鼠效果显著。室内外鼠种构成均有很大变化,可能与生态环境的改变、生物种群的迁移扩散和种间竞争有关。结论库区鼠密度受库区卫生清底影响较大,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点,库区水利工程兴建对其未呈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农村自然村、特殊行业和城镇居民区3种类型监测点各1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1年共捕获鼠类104只,平均鼠密度为0.49%;小家鼠(66.35%)及褐家鼠(30.77%)为优势鼠种,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总体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均呈典型的三峰形曲线,3月出现第1个鼠密度高峰、5-6月和8-10月又出现2次高峰。结论 基本掌握了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防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西安市城区鼠类的种群结构分布、生态习性、季节消长趋势等变化规律,为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夹夜法。结果 2009-2013年共捕获鼠类433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4种。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63%,其中2010年鼠密度最高为0.80%;2012年鼠密度最低为0.51%。优势种群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分别占鼠类总数的69.05%和26.10%。结论西安市鼠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可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在鼠类活动高峰前适时加强环境整治,采用物理、化学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鼠密度,从而更好地控制鼠类的繁殖,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不同类型营区和不同生境鼠类种群和侵害特点,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治措施。方法针对鼠害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并利用夹夜法和粉迹法检测鼠害和灭鼠效果。结果 6个部队营区鼠密度水平为粉迹法5.98%和夹夜法2.71%;捕获鼠形动物78只,鉴定为2科4属6种,室内外鼠类群落构成以褐家鼠(47.4%)为优势种;室内以食堂、伙房鼠密度(8.83%)最高,室外飞行区鼠密度明显较宿舍和办公室四周为高;通过综合性鼠类防治措施,粉迹法和夹夜法考核灭效分别下降88.3%和93.4%。结论不同营区和营区不同生境鼠害存在明显差异,每年开展2次大面积灭鼠对防治鼠源性疾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温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相关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为控制其孳生和繁殖及其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5-2010年用夹夜法监测温州市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变化情况,收集温州市2005-2010年HFRS发病资料。结果 2005-2010年共捕获室内外鼠形动物4种390只,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4.36%和33.33%,鼠密度分别为1.28%、1.11%、0.86%、0.88%、0.96%和0.80%,平均鼠密度为0.98%。鼠形动物全年均有分布,密度高峰期在6-8月;HFRS发病无明显季节分布,发病数随鼠形动物年平均密度下降而减少,鼠形动物密度季节消长与HFRS发病无相关关系(r=-0.066,P=0.840)。结论 温州市鼠形动物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HFRS病例时有报告,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鼠形动物及鼠传疾病监测预警,防范鼠形动物危害。  相似文献   

18.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鼠疫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及鼠疫疫情的监测,为三峡库区及时发现和防控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用鼠笼法捕活鼠采其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梳检活鼠体表寄生蚤检查染蚤情况,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开展疫情监测等掌握鼠疫疫情情况。结果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49%,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0%,室外为1.48%,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类;鼠体平均染蚤率为4.03%;总蚤指数为0.13;检获鼠蚤有不等单蚤(占0.12%)、缓慢细蚤(占77.88%)、偏远古蚤(占14.39%)和印鼠客蚤(占7.61%);6549只活鼠鼠疫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大批的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鼠疫病例。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尚未发现鼠疫疫情,但存在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沙地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的结构特征。方法2008年4—10月,采用夹夜法对鄂尔多斯沙地7种植被类型中的鼠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生境中鼠类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有差异,苜蓿地中鼠类物种数最多,为5种,多样性指数最大,为1.3075;沙打旺地仅捕到小毛足鼠。小毛足鼠为各种生境的优势鼠种,占总捕获量的65.83%,但其种群数量动态在不同生境间有差异。结论人为种植不同植被改变鄂尔多斯沙地生境条件,使鼠类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产生差异,因此在沙地草场利用过程中应重视鼠类与生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沅江市钩体病宿主动物鼠的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鼠类带菌调查,对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 4年平均鼠密度为4.76%。鼠种构成以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属种,总阳性率为5.41%,各年间、夏季和秋季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分型以赛罗群为主。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0%,年龄、性别、年份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沅江市宿主动物钩体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高,需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进一步控制钩体病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