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二种白蛉分类地位的校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鉴别吴氏白蛉 (Phlebotomus wui)和斯氏白蛉 (Phlebotomus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 ,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 方法 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 结果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 ,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 结论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 ,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 ,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 (S.minutus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 ,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相似文献   

4.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鉴别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t)和斯氏白蛉(Phlebotomus 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方法 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结果 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结论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S.minutus 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中国白蛉科(Phlebotomidae)已报道的67种白蛉作了剖析,表明我国有3属29种白蛉,其中白蛉属(Phlebotomus)11种,司蛉属(Sergentomyia)17种.异蛉属(Idiophlebotomus)1种.同物异名有19种,需待研究的白蛉有18种.司蛉属司蛉是多态型种类,鉴定和定种时,要严谨和避免同物异名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新疆乌尔禾“凤城”,位于克拉玛依市北部,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景观地带,它位于穆库尔台谷地东部由砂、泥岩互为水平层次的构造台阶上。这是由于砂岩和泥岩胶结的程度不同以及泥岩有疏松的盐化表壳,在强劲的风蚀作用下,使砂岩、特别是泥岩风化剥蚀,形成了状如城堡、塔、柱、怪兽等的各种风蚀地貌。又由于暴雨产生的暴流冲刷地表,故侵蚀沟发达,在有些侵蚀沟的低洼处,有一定厚度的泥砂沉积,土表着生低矮的小灌木,在紧挨着植物的根部可见一些小动物的洞穴。1991年8月6~8日,在“凤城”北坡调查自岭。夜间以人饵诱捕和在洞口装置捕岭器…  相似文献   

7.
新疆北部白蛉区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新疆北部白蛉区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包括白蛉种类概况、垂直分布特点、白蛉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还着重阐述了大砂鼠洞穴白蛉种类组成及其与苏联中亚大砂鼠洞穴白蛉组成的分析比较,指出两地白蛉区系成分颇有不同,从而在传播疾病上各有差异。对主要7种白蛉生物学性状及其传病意义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白蛉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经多年研究,我国白蛉的分类系统虽已经基本阐明,但在许多种类的分类地位上仍存在异议.该文综述了我国记录的白蛉种类,并分析了主要传病蛉种的分类现状.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冷延家等“新疆二种白蛉分类地位的校订”一文,作了认真的阅读,也查阅并核对了有关文献资料。在此有必要对新疆两种白蛉分类的地位进行商榷,以分清是非。1 关于标本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IPD)从未将白蛉标本送给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BMNH),而在冷氏“校订”一文中,对中国新疆的吴氏白岭和微小司蛉新疆亚种的标本注明存于BMNH源自IPD。冷氏自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观察的标本,是否源自中国,源自IPD?何时何人带至BMNH的?应予澄清,否则标本来源说不清,其它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白蛉的地域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新疆境内白蛉的地域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方法:综合白蛉地域分布的调查材料,配以各调查地点的景观特征,分析各种白蛉的地域分布格局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不同的区域地带,均有1-2种对该区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代表蛉种。山地景观地带(棕钙土)以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为主要蛉种,与山麓相衔接的砾漠地带(棕漠土),亚历山大白蛉占蛉种组成的69.7%-100%,古老绿洲地带(绿洲潮土/黄土)以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为优势种,胡杨荒漠地带(荒漠森林土)以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比例为大(60.9%-77.6%),其次为微小司蛉新疆亚种(14.3%-39.1%),梭梭荒漠地带(半固定风沙土)安氏白蛉占85.2%-97.9%,而在植被主要是琵琶柴混生红柳的地带(灰漠土),蒙古白蛉占67.3%-84.4%,在海拔低的盐土荒漠地带,地表散见骆驼刺,阿帕克司蛉为唯一的蛉种。结论:不同的地理景观地带有不同的蛉种,反映了各种白蛉对生存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证实分布在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是斯氏白蛉的异名. 方法对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标本与包括同模标本在内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的斯氏白蛉标本以及在内蒙新捕获的中国标本做了分类学的详细对比研究,查清了这一白蛉的全球地理分布结果在冷延家、Lane及Lewis(1987)所做研究的基础之上,取得更加详实的证据,依据当代白蛉分类学进一步地证明了"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应是斯氏白蛉[P. (La.) smirnovi Perfiliew,1941]的同物异名.对中国这一蛉种的澄清,开辟了国际共用有关此蛉科研成果和防制经验的的道路. 结论斯氏白蛉1941年发现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它的分布连续地自中亚向东,经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内蒙直达外蒙.中国的"吴氏白蛉"首先在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之西的新疆发现,而且它连续地分布在此二盆地的东西两侧.这一事实否定了Artemiev和Neronov (1984)认为吴氏白蛉是斯氏白蛉自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向东在横过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的迁徙过程中,演化而形成为独立的新种"吴氏白蛉",而后才进入中国和蒙古的假说.  相似文献   

12.
用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方法,观察从新疆荒漠、甘肃山区及河南平原三地自人体成蛉体分离出来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对新疆亚历山大白蛉的感染性。以白蛉的感染率、感染程度以及原虫在白蛉消化道内的进展等项指标,来衡量原虫对白蛉的适应性。结果发现,新疆荒漠的原虫对亚历山大白蛉有高度的感染性,甘肃的原虫居次,河南的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很差。结合以往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法和K-DNA杂交法对我国一些地区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研究,以及我国荒漠、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黑热病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等的结果分析,认为我国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很可能存在不同的地域株。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This study reports the fauna and frequency of sandflies in domestic animal shelters, residences and other ecotopes in rural areas of the municipality of Bandeirantes, Paraná State. Sandflies were collected twice in eight rural villages by using Falcon traps from 8pm to 6am in 2008. In these localities 4,790 sandflies were collected, which were represented by ten sandfly species, prevailing of Nyssomyia neivai and Nyssomyia whitmani species. It was observed that animal shelters are the domestic ecotopes where there is the greatest frequency of these insects. The localities where the collections were made had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llow the persistence of transmission of parasites from the American tegumentary leishmaniasis. Although the fauna and the behavior of sandflies species are similar in different localities, the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se insects should be adjus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one of the most diverse endemic areas of American tegumentary leishmaniasis in the municipalities of Paraná State.  相似文献   

14.
著者在1978年和1983年先后从新疆吐鲁番大河沿河上游天山山麓和巴里坤县三塘湖、察哈泉的半荒漠地区的郑氏沙鼠(Meriones chengi)、柽柳沙鼠(M.tamariscinus)和子午沙鼠(M.meridianus)体上采获怪蚤属(Paradoxopsyllus Miyajima et Koidzumi,1909)蚤数只,经鉴定是一新种,依其可动突前缘角突较低命名为低突怪蚤Paradoxopsyllus inferioprocerus,新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细粒棘球蚴 95 (EG95 )基因结构特点。 方法 从新疆地区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中提取基因组 DNA,以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DNA为模板进行 PCR扩增 ,获得 EG95基因 ,将其克隆至 p UCm- T载体 ,利用 DNAman软件及 Gene Bank/BL AST功能测序并对其进行基因全序列分析。 结果 测序显示新疆株 EG95 (EG95 - XJ)基因片段为 1191bp。 BL AST比对分析表明 EG95 - XJ基因与新西兰株 EG95基因家族成员同源性达 86 %~ 97% ,所有的碱基差异均发生于内含子区域。 结论 中国新疆地区的 EG95基因为 EG95基因家族成员之一 ,但其序列与新西兰株 EG95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罗利蚤过去仅知一种,即根据尼泊尔标本记述的树栖罗利蚤(Rowleyella arborea Lewis,1971)。以后,1985年10月我所从滇西北高黎贡山中段采获并记述了另一个种(R.nujiangensis Lin et Xie,sp.nov.)。最近(1987年11月)笔者又从高黎贡山北段东坡的珀氏长吻松鼠体上采获一批该属的标本,其形态与上述两种均有明显区别,经研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疆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CLP)种株鉴定尚有分歧。本研究用一对利什曼原虫属特异引物R222和R333,直接从皮肤利什曼病病人皮肤病变组织、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tropica)和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SSUrDNA特异片段,克隆到pGEM○R-TEasyVector上,并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序列分析显示扩增的CLP、L.infantum和L.tropicaSSUrDNA序列皆为391bp长,L.tropica与CLP的序列之间387个碱基相同,存在4个点突变;L.infantum与CLP的序列之间383个碱基相同,存在7个点突变和2个移码突变;L.tropica与L.infantum的序列之间387个碱基相同,存在3个点突变和2个移码突变。表明扩增的CLP、L.infantum和L.tropicaSSUrD-NA多变区序列高度同源,但仍存在少数点突变,或插入/缺失;该SSUrDNA序列变异可反应种间差异;新疆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与L.tropica较相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疆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SSUrRNA基因序列 ,为该病原体种株鉴定分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利什曼原虫特异引物R2 2 2及R333,PCR扩增SSUrRNA基因多变区的片段 ,克隆于T Easyvector,并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序列测定 ,用DNASIS软件和GenBank微机联网检索分析所测XJCLP、L infantum及L tropicaSSUrRNA基因序列。[结果 ]XJCLP、L infantum及L tropicaSSUrRNA基因插入片段长度均为 394bp。XJCLP与L tropicaSSUrRNA基因 394bp序列存在 3个点突变 ,两者有 391个碱基相同 ,相似性为 99 2 %。XJCLP与L infantumSSUrRNA基因序列存在 3个点突变及 1个移码突变 ,两者有 390个碱基相同 ,类似性为99 0 %。L infantum与L tropica的SSUrRNA基因序列存在 1个移码突变 ,相似性为 99 7%。XJCLP、L infantum及L tropicaSSUrRNA基因序列一级结构与RNA二级结构均不同。经用GenBank检索本次所测XJCLP、L infantum及L tropicaSSUrRNA基因序列 ,该GenBank内尚无同类 394bp的SSUrRNA基因序列。[结论 ]XJCLP、L infantum及L tropica的SSUrRNA基因 394bp序列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1955~83年期间,在新疆12个县的山地发现了鼠疫疫源地。疫源地面积共9900平方公里。在疫源地及其附近地区发现啮齿动物20余种,自然感染鼠疫的野生脊椎动物6种;发现蚤类30余种,蜱、螨类9种,自然感染鼠疫的节肢动物8种;共分离出鼠疫菌677株。动物鼠疫流行季节为5~9月。高峰为7月份,单峰型。动物鼠疫传染人类的途径,是通过人类接触鼠疫主要宿主旱獭而感染。根据生态地理特征,初步将新疆鼠疫疫源地划分为三片相对独立疫源地。 Ⅰ.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双宿主疫源地 鼠疫主要宿主是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和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鼠疫菌属于4个生态形:北天山东段型,北天山西段A型与B型,以及帕米尔高原型。 Ⅱ.帕米尔高原红旱獭疫源地 主要宿主是红旱獭。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鼠疫菌属于帕米尔高原生态型。 Ⅲ.昆仑山山地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主要宿主是喜马拉雅旱獭,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鼠疫菌属于昆仑山生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