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在川崎病早期对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发病7d内的川崎病(KD)患儿63例进行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检查,同时做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彩超)观察冠脉病变,在1个月内复查心彩超。将病例设为观察组(有冠脉病变)34例和对照组(无冠脉病变)29例。比较两组早期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的异常情况,评价单独或联合预测川崎病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示值及阴性预示值。[结果]两组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差异有显著性,心电图变化预测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为82.4%和72.4%;血小板参数为76.5%和62.1%。两者联合预测的特异性高于单独预测(P0.05),且有相对较高的阳性预示值。[结论]观察川崎病早期患儿的心电图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对川崎病冠脉病变的预测有一定临床价值,两者联合预测有较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50例川崎病患者血小板活表面活性标记糖蛋白CD61、CD62P的表达,同时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血小板的参数进行测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川崎病患儿血小板CD61、CD62P、PLT和MPV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相比,血小板CD61、CD62P水平增高(P<0.01或P<0.05);血小板CD61、CD62P与MPV、PLT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P<0.01);CD61、CD62P表达之间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参与了川崎病的病理过程,而且CD61和CD62P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相关危险因素与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该院治疗的15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合并CAL的54例患儿设为CAL组,未合并CAL的105例患儿设为NCAL组,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统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临床诊断情况、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检测结果。结果 CAL组年龄≤2岁患儿占比、男性患儿占比均高于NCAL组(P0. 05);与NCAL组相比,CAL组Hb水平相对较低,CRP50 mg/L患儿占比相对较高(P0. 05);患儿性别为男性、CRP50 mg/L、Hb水平降低为诱发CAL高危因素(P0. 05); 159例川崎病患儿确诊后均实施了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且针对血小板升高、伴有冠脉损伤者则加以维生素E、双嘧达莫等治疗,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小儿病情已获显著改善。结论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男性患儿、Hb水平降低、CRP50mg/L,早期诊断并实施科学有效治疗有助于促进患儿病情转归、减少冠脉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川崎病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47例小儿川崎病冠脉病变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二尖瓣的多普勒血流图对其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测定,另选取同期的47例健康体检小儿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左心室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中29例患儿存在冠状动脉受损情况,其中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20例,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6例,冠状动脉瘤3例。两组患儿的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最大速度、左心室舒张晚期充盈最大速度、心脏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川崎病冠脉病变诊断中发现,患者急性期常发现累及冠状动脉。患儿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不明显,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冠状动脉受损情况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IVIG组和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PLT、PCT、MPV和PDW值均逐渐下降。但IVIG组MPV、PDW值变化更为显著,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VIG治疗川崎病(KD)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血小板的四项参数可作为判定川崎病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MPV变化与KD病情变化有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6.
陈玮  谭超超  刘丹萍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103-210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发病第1周、第2~3周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川崎病患儿(病例组)及78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取静脉全血用ADVIA212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对疾病组和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发病第1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DW低于对照组(P0.05),MP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发病第2~3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V、PDW均低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发病第2~3周PLT、PCT高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发病第2~3周MPV、PDW低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患儿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91;r=-0.362);PLT与PCT呈正相关(r=0.969);PCT与PDW呈负相关(r=-0.356);MPV与PCT、PDW无相关性(r=-0.207;r=0.226)。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对川崎病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判断患儿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用药护理进行研究,发现近年来川崎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易并发严重性冠脉损害,这是诱发小儿冠脉病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成年后出现冠心病的最大隐患。因此医护人员需高度重视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临床干预工作。目前对于川崎病的治疗体系已经非常完善,该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且出院后需长期服用药物,因此,患儿的用药护理尤为重要。急性期采用大剂量单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及对症处理;恢复期运用互联网+与医护一体化相结合的出院随访模式,家长作为患儿的主要照顾者参与治疗和护理,保证按时准确用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能给予相应处理,从而提高出院患儿准确服药的依从性,大大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血沉(ES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1月确诊的120例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是否发生冠脉病变分为观察组(KD合并冠脉病变)、对照组(KD病变患儿), 每组各60例;对比两组患儿的血清ALB、ESR、PLR、NLR值, 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上述指标诊断KD患儿并发冠脉病变的价值, 并分析不同冠脉病变程度的KD患儿血清ALB、ESR、PLR、NLR水平。结果 60例KD合并冠脉病变患儿的冠脉病变主要表现为左冠脉主干及左前降支增宽[56.67%(34/60)]、左右冠脉主干及左前降支增宽[20.00%(12/60)]、左前降支增宽[16.67%(10/60)]、左冠脉主干增宽[11.67%(7/60)]。观察组血清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ESR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PLR、NLR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治疗前后及有无冠脉并发症患儿血清炎症介质的变化,为川崎病炎症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比较45例川崎病患儿和45例健康儿童血清IL4、IL-17和TNFct含量差异;观察川崎病患儿给予IVIG治疗前后及有无冠脉并发症患儿血清IL4、IL-17和TNFct含量差异。结果川崎病组患儿血清炎症介质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患儿血清炎症介质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患儿组中18例冠脉并发症者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并发症者(27例)。结论检测血清炎症介质对诊断川崎病,对判断其疗效和有无冠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川崎病炎症机制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症。主要见于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春夏交接之际发病较多。据文献报道,川崎病的流行病特点,具有明显地域性,季节性及年龄性。近年川崎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增高原因不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和非冠脉血管的血管病变的三个特点,包括:急性自限性坏死性动脉炎、亚急性或慢性血管炎和鲁米那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目前我国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是参考日本2 0 0 2年和美国2 0 0 4年发布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川崎病主要累及心血管,冠状动脉的病变,既是本病自身的症状,又是可致病人死亡的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发现和监测冠脉病变的主要检测手段。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冠状动脉的受损及控制心肌内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在急性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尽快缓解临床症状并大大降低冠状动脉损伤的风险。绝大多数患儿适当治疗可逐渐康复,预后良好。冠状动脉瘤较大患儿有形成血栓及心肌梗死的危险,需要限制活动,定期复查,而这些患儿成年后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川崎病治疗前后及有无冠脉并发症患儿血清炎症介质的变化,为川崎病炎症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比较45例川崎病患儿和45例健康儿童血清IL-4、IL-17和TNFα含量差异;观察川崎病患儿给予IVIG治疗前后及有无冠脉并发症患儿血清IL-4、IL-17和TNFα含量差异.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血清炎症介质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患儿血清炎症介质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患儿组中18例冠脉并发症者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并发症者(27例).结论 检测血清炎症介质对诊断川崎病,对判断其疗效和有无冠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川崎病炎症机制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深入探讨脑利钠肽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预防和减少冠状动脉病变,从而改善川崎病患儿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已经出院确诊为婴儿川崎病的11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CAL组WBC、RDW和BN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BC、RDW和BNP水平增高是CAL的独立危险因素。RDW≥13.4%预测川崎病合并冠脉病变的灵敏度为74.4%,特异度为75.7%,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57。BNP≥325 pg/m L预测川崎病合并冠脉病变的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74.3%,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62。结论:BNP、RDW升高可作为预测川崎病患儿合并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6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年龄、性别、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清钠离子浓度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2例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22例(占35.5%),无扩张者40例(占64.5%);两组患儿年龄、PLT、CRP、血钠(低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岁以下,实验室检查中PLT、CRP明显升高,血钠降低可作为KD并发CAL早期预测因素,对于K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与血浆可溶型不规则趋化因子(s FKN)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治疗的43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冠状动脉损伤患儿16例(冠脉损伤组),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27例(无冠脉损伤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常规、生化指标、s FKN以及冠状动脉内径。结果冠脉损伤组和无冠脉损伤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s FKN和冠状动脉内径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脉损伤组ESR、PLT、s FKN和冠脉内径明显高于无冠脉损伤组(P0.05);血浆s FKN与ESR、冠状动脉内径D值呈正相关(r=0.404和0.389,P0.05)。结论血浆s FKN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有一定关系,其可能促进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江志贵  吴洁  刘玲  杨翠艳 《现代医院》2011,11(12):52-54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by,ANCA)对不完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20例I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ANCA,并检测急性期外周血象、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心脏彩超等。同期住院2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不完全川崎病组急性期血清ANC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恢复期,并显著高于并发冠脉病变的阳性率,ANCA阳性组急性期CRP值显著高于ANCA阴性组,而ESR、WBC、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检测ANCA有助于IKD患儿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8年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31例,将其分成冠状动脉病变组和非冠状动脉扩张组,分别从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方面入手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与未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C反应蛋白、血沉、血红蛋白水平及免疫活性测定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因素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高血沉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病程早期未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提高临床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改变,着重于管壁的回声,内膜回声、形态,管腔内径及管腔内回声情况.结果 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主要有以下几种超声表现:(1)冠脉内径正常,但冠脉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内膜回声不均匀,呈波浪状、毛糙不光滑;(2)冠脉内径短期(2~5 d内)进行性增宽,但是其内径值都在正常范围.(3)冠脉轻度扩张,管壁回声增强、不均匀;(4)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 超声心动图有益于临床对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对疑是不典型川崎患儿宜尽早、动态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4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CAL组(川崎病并发CAL,n=52)和NCAL组(川崎病未并发CAL,n=439)。对其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开始使用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两组患儿性别、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IVIG开始使用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红细胞沉降率及IVIG开始使用时间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男性患儿、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及延迟使用IVIG治疗是川崎病并发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发病特点和冠状动脉改变特点,总结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112例KD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及随访。结果: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27例,占24.1%,冠状动脉瘤(CAA)3例,占2.7%。结论:近年KD发病有逐年增高趋势,KD再发是CAL的高危因素之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对KD的诊断、抗凝药物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价值,KD患儿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D二聚体在体内的增高,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川崎病(KD)患儿作为观察组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61例,有冠状动脉损伤(CAL)25例;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免疫分析试验(胶体金方法)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结果:D二聚体含量在冠脉损伤组及无冠脉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冠脉损伤组与无冠脉损伤组急性期及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在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D二聚体检测可能对判断病变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帮助。与临床常用的血沉、血小板及CRP比较更有利于病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