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育年龄妇女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的周期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在正常月经周期妇女体内变化以及和性激素的关系.方法分别用ELSA法和RIA法,测定34例正常月经周期妇女月经期(周期第3 d)、增生晚期(周期第13 d)、黄体期(周期第23 d)血清IGF-I和IGFBP-1,以及雌二醇(E2)和孕酮(P)浓度.结果IGF-I浓度在增生晚期(114.9±23.1)μg/L及黄体期(126.6±27.1)μg/L,显著高于月经期(104.1±15.4)μg/L,P均<0.05,而增生晚期和黄体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GFBP-1浓度在增生晚期(4.5±1.8)μg/L显著高于黄体期(2.3±0.9)μg/L及月经期(2.5士1.1)μg/L,P均<0.01,而黄体期和月经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增生晚期血清IGF-I浓度与E2有显著相关性(r=0.59,P<0.01).结论血清IGF-1和IGFBP-1浓度在正常生育年龄妇女随着性激素改变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和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系统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IGF系统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及其水解酶,其中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Ⅰ R)最为重要,介导着IGFs的主要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Ⅱ,IGF-Ⅱ)是20世纪70年代末被发现并成功分离的一种多肽,一级结构显示它与人胰岛素原(proinsulin)有高度同源性,它与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IGF-ⅡR)及至少6种IGF结合蛋白(IGFBPs)一起,形成完整的IGFs轴。近年的研究发现,IGF-Ⅱ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1957年在研究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的作用时发现,在动物体内注射GH后产生了一种血源性的物质,此物质介导了GH的促生长作用,遂提出了生长介素学说。1978年成功地从血清中分离出两种生长介素,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随后的研究明确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的结构和作用,并发现了6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及其在调节IGF作用中的功能,在大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双重效应学说和IGFBP调控学说,Spagnoli等又提出了生长过程由GH、IGF-Ⅰ和IGFBP系统共同调控的学说。现将近年来研究该轴在新生儿的表达及调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综述了IGF的特性、受体及IGF结合蛋白。IIGF特性IGF是一类结构上类似于胰岛素原的多肽,主要包括IGF-l和IGF-2两类。它们分别为拥有70和67个氨基酸的单链多肽,由3个双硫键交叉连接而成,分为A、B、C和D四个区。IGF-l的AB区中70%的氨基酸序列与IGF-2相同,50%与胰岛素相同。过去认为肝脏是合成IGF的唯一器官,近年研究证实,许多组织、细胞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都有IGF-1和IGF-2的表达。IGF不仅作为内分泌因子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患儿进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的监测,探讨rhGH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对在本院使用rhGH的患儿30例进行治疗前后血IGF-Ⅰ和IGFBP3浓度监测并计算IGF-Ⅰ和IGFBP3的比值,同时测定T3、T4、TSH,并以年龄、性别匹配2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后平均身高增加(8.77±3.01)cm/y(t=7.773,P<0.001).IGF-Ⅰ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t=-0.475,P>0.05),IGFBP,治疗前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759,P<0.01),IGF-Ⅰ和IGFBP,治疗后3个月即明显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4.212和7.733,P<0.01).治疗后IGF-Ⅰ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f=1.629,P>0.05);IGFBP3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f=22.964,P<0.001)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IGF-Ⅰ/IGFBP3治疗前后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f=6.081,P>0.05).结论 在使用rhGH中进行IGF-Ⅰ和IGFBP,监测十分必要;血IGF-Ⅰ和IGFBP3检测方便,可作为rhGH治疗期间是否存在诱发肿瘤高危因素的临床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9月就诊于我院明确诊断为HSP的患儿44例,另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正常的儿童26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清IGF-Ⅰ及IGFBP-3、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gM)水平,尿常规、便常规,计算IgA/C3。结果 HSP组较对照组血清IGF-Ⅰ、IGFBP-3、WBC、PLT、FIB、CRP、ESR、C3、C4、IgA、IgG、IgM水平及IgA/C3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蛋白尿组较不伴蛋白尿组HSP患儿血清IGF-Ⅰ、IGFBP-3水平均升高,CR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血尿组较不伴血尿组HSP患儿血清IGF-Ⅰ、IGFBP-3、ESR水平及IgA/C3均升高,CR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大便潜血阳性组较不伴大便潜血阳性组HSP患儿血清IGFBP-3、WBC、PLT、FIB、ESR、IgA、IgM水平及IgA/C3均升高,CR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患儿血清IGF-Ⅰ、IG-FBP-3水平与尿蛋白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1和0.212,P<0.05)。结论 HSP患儿血清中IGF-Ⅰ和IGFBP-3水平升高,IGF-Ⅰ和IGFBP-3水平可能将作为HSP累及肾脏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结合蛋白3(IGFBP-3)的含量与肝脏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63例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30例急性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IGF-Ⅰ及IGFBP-3的含量,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肝组织活检及其他肝功能指标,了解血清IGF-Ⅰ及IGFBP-3的含量与肝脏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IGF-Ⅰ和IGFBP-3含量分别为(94.52±61.34)ng/ml、(16.16±8.30)ng/ml,均显著低于急性肝炎组(214.05±72.41)ng/ml(、35.41±9.13)ng/ml及正常对照组(283.47±80.05)ng/ml、(42.27±9.65)ng/ml(P<0.01)。随着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程度的逐步增加,其水平持续下降。结论:血清IGF-ⅠI、GFBP-3的测定能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状况,是一项有价值的估测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食物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结合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湘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7,11(2):105-108
目的:研究营养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的影响。方法:检测限制食物50%的幼年大白鼠,并以随意进食的同龄大白鼠作对照。血清IGFⅠ和胰岛素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GFBP3、IGFBP4与IGFBP2、IGFBP1分别采用Westernligandblot与Immunoblot方法测定;肝脏的IGFBPsmRNA采用Northernblot方法测定。结果:食物限制组的体重、身长的增长以及食物效益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IGFⅠ(P<001)和血清IGFBP4(×61%,P<005)也同时降低。而血清IGFBP1(×344%,P<001)和肝脏IGFBP1、IGFBP2mRNA(×420%、×370%,P均<001)明显升高。结论:①食物限制可导致血清IGFⅠ和IGFBP4降低,可能与儿童生长障碍有关;②增加的IGFBP1可能是IGFⅠ活性抑制因子;③IGFBP2可能有异常代谢存在。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 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是由于其结构与胰岛素相似而得名,它是一类既有胰岛素样合成代谢作用,又参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生长发育、组织修复、细胞增值分化等方面的多肽。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IGFs的研究已进入临床诊断与疾病治疗的新阶段,本 相似文献
11.
1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nsulin likegrowthfactorⅠ ,IGF Ⅰ )是细胞增殖的多功能调控因子 ,由 70个氨基酸的多肽组成。正常机体内主要由肝脏合成 ,大部分存在于血液 ,与特异性蛋白 (IGFBP)结合的形式存在。IGF Ⅰ通过IGF Ⅰ受体 (IGF IR)介导可调节机体的代谢 ,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分化和凋亡等。近年来研究发现 ,IGF Ⅰ、IGF IR与细胞恶性转化及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现将它们与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发展及针对它们提出的肿瘤基因治疗方面综述如下。1 IGF Ⅰ与肿瘤发生发展IGF… 相似文献
13.
14.
15.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且有逐年升高趋势,据2005年的研究表明,乳腺癌在女性中发病率最高,每年大概有115万新病例,占所有肿瘤的23%[1]。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较低,但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对于肿瘤的研究,血清中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s)系统为一新兴领域。已有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IGFs系统主要通过自和(或)旁分泌促进组织细胞的生长及其与生长有关的反应。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有关的疾病有以下几种:内分泌紊乱、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及肿瘤。本文主要通过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的认识来了解其在乳腺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与肺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们从多个方面对肺癌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肺癌与生长因子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factor,IGF)也开始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对IGF及其与肺癌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家族成员在早期自然流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正常早孕及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IGF2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基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3)基因mRNA表达。比较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IGF2、IGFIR 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绒毛组织(P0.05)。正常绒毛组织中IGF2 mRNA表达量与IGF1R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r=0.345, P0.05)。 结论 IGF家族成员IGF2和IGF1R mRNA表达的降低可能与早期自然流产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生化特性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抗骨骼肌萎缩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治疗骨骼肌萎缩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宫内发育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足月适于胎龄儿15例,足月小于胎龄儿9例,足月大于胎龄儿10例,在出生72h内检测血清IGF-Ⅰ水平,同时进行体格指标测量.结果血清IGF-Ⅰ水平足月适于胎龄儿组[(57.42±4.74)mmol/L]与足月小于胎龄儿组[(56.03±4.86)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适于胎龄儿组与足月大于胎龄儿组[(63.85±6.11)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适于胎龄儿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4个体格指标分别与足月小于胎龄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足月适于胎龄儿组与足月大于胎龄儿组4个体格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组的出生体重与IGF-Ⅰ水平呈中度正相关(γ=0.516,P=0.002).结论出生后72h足月小于胎龄儿静脉血中IGF-Ⅰ水平低于足月适于胎龄儿,足月大于胎龄儿IGF-Ⅰ水平高于足月适于胎龄儿与足月小于胎龄儿.IGF-Ⅰ水平与宫内发育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常规S-P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17例)、异位子宫内膜(30例)进行IGF-Ⅰ及其受体的检测, 取2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 结果:IGF-Ⅰ及其受体在3组子宫内膜的腺细胞强表达,IGF-Ⅰ在3组子宫内膜间质弱表达,IGF-Ⅰ受体在子宫内膜间质不表达。IGF-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的表达均强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P<0.01)。IGF-Ⅰ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的表达强于其在位子宫内膜和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P<0.01)。 结论:IGF-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