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开运 《北京中医》2008,(9):722-724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五味理论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性三个方面探讨五昧理论,分析药物真实滋味与作用标志——“五味”的关系,五味对五脏调节作用及作用的规律,正确认识五味理论的局限性。为完善五味理论,探讨五昧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药五味理论形成的认识方法论入手,对造成五味混乱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五行学说(原始普通系统论的泛化使用;取类比象的局限性以及简单归纳法在五味理论中的运用是导致五味混乱的主要原因。认为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辨证思维方法,找到中药五味实质和内在规律性,才是五味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内涵.方法 通过梳理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渊源,探讨中药归经理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归经的"经"的具体所指和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结论 中药归经理论是历代医家以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为指导,以临床所治病证的疗效为依据,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阐述中药作用机理的定位、定向理论.归经的"经"应指经脉为宜;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应指药物所化生的"药食之气".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五味甘露浴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著作和文献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五味甘露浴在临床中治疗坐骨神经痛提供理论思路和更多选择.方法:本研究应用文献检索和医书典籍查阅从藏医学的理论角度对坐骨神经痛以及五味甘露浴散的组成和性效、作用原理进行探讨.结果:五味甘露浴治疗坐骨神经痛不仅有理论的支撑而且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结论:...  相似文献   

5.
"五味合化"理论是中医临床经验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相结合的独特药性理论之一,认为"五味合化"是一个复杂的作用网络,以其指导配伍的中药复方通过复杂的分子调控网络发挥治疗作用。提出以"五味合化"理论为切入点,结合新兴生物网络技术探索中药复方研究的新思路,以期为中医药复方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淼  霍海如  王朋倩  戴丽  隋峰 《中草药》2018,49(3):505-51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五味作为药性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的准确合理用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相较于四性,中药五味属性与其临床功用的关联相对松散,主要源于五味属性中真实滋味和推演五味属性的混杂。基于此,以五味理论中的"辛味"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药性理论的产生及构建过程,以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辛味"中药五味属性的来源以及药性理论的传统认识,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7.
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以中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象思维为切入点,阐明象思维在中医学思维中的核心地位,结合中医学分析"象"的分类,确立五行与五味、五脏的关系,明确象思维在五味标定中的作用,以及从象思维分析五味标定的困惑,为更科学阐释五味理论内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何健  胡方林 《国医论坛》2022,37(1):12-14
《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有非常丰富的论述,涉及篇章21篇,分别从五味的作用、五味的阴阳属性、五味配属五脏、五味的饮食禁忌和五味的临床应用等方面予以阐释.本文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一方面指导日常饮食养生调护,另一方面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药物理论进行探讨,从理论上追溯五味的本原,提出五味具有阴阳五行的不同属性;再以体用升降、土枢四象等易学思想方法,对药物的五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指出各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对五味药物理论的应用原则和方法进行延伸、发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五味入五脏"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能够体现"五味入五脏"组方理论的方剂,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张仲景运用"五味入五脏"理论的规律:1)使用厚味药物;2)方剂中厚味药物的剂量较大,或种类较多;3)运用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结论:"五味入五脏"理论作为一种临床配伍用药技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正确理解运用。  相似文献   

11.
浅论中药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萍  王茂良 《陕西中医》1992,13(6):276-277
作者认为中药理论中五味学说从口尝到推理,形成抽象五味与具体五味两种含义。但由于历史条件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需要我们今后更一步研究、确定,揭示五味与化学成分及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7,(6):783-784
目的:探讨五味消渴方治疗糖尿病立方机理。方法:从五味消渴方的由来、组成及配伍特点、药物五味五性理论、五味补泻理论等方面归纳总结。结果:《灵枢》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五脏柔弱"为消渴(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素问》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脏精气不足,故当以五味养之。据此在《内经》五行理论指导下,紧密联系"五味"、"五脏",以五味消渴方论治糖尿病,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药基本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之间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以"五味"为核心的.并对五味理论的研究提出初步研究思维和方法,希望凭借现代研究手段探索五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医药学核心内容,表征中药成分群的特征性质,用于指导临床。但五味怎样表征众多成分群、药材划分五味的标准,以及五味归五脏等科学问题仍未解释清楚。分析总结了中药五味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以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解析中药五味:人与中药都是生物超分子体,中药作为天然超分子"印迹模板"聚集体,经口服或注射后必然寻找到与自身"印迹模板"相吻合的人体脏器的超分子主体,发生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与自复制作用,从而产生特异性的药效,宏观上表现出中药五味归五脏现象。因此,通过对中药五味体内外各成分群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作用规律及其网络药理学的定性定量研究,建立"中药成分群-味蕾超分子孔穴结构-经络脏腑孔穴"关联研究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中药五味。超分子化学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必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中药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甘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五味,指中药药味中的辛、甘、酸、苦、咸。五味基于口尝,确定于临床,是药物真实滋味与功效相结合的归纳。中药五味不仅反映中药自身的功效属性,更在临床配伍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甘味"的药性、功效及临证应用进行论述及探讨。1甘之概述《黄帝内经·素问》最早记载了"五味"理论并将五味归属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以五脏为中心,确定了五味与五方、五色、五体、五志等的对应关系。以甘为例,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五味理论认为,苦能降泄包括两层含义:即降泄肺气和胃气。笔者认为,苦能降泄还应该包括降泄肝气的作用。这一认识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苦能降泄"内涵未能完整概括"气逆"病机所涉及的脏腑;"五味理论"没有提出用于解释和归纳平肝潜阳作用的"味";平肝潜阳药物的"味"多标以真实滋味或不符合目前五味理论的发展趋势。扩大"苦能降泄"的内涵,既符合中医学气逆病机理论的实际,又可以此为突破口,纠正五味和功效的不对称性的理论缺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可以更好地指导平肝潜阳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凤媛 《国医论坛》2007,22(1):17-17
1 饮食五味对人体作用的双重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人养五脏,滋养机体,可养正;另一方面,饮食五味失调,非但无益于机体,反而偏助脏气,损伤五脏,使阴阳失衡,可导致疾病发生,久之亦可招致早衰.  相似文献   

19.
五味最早起源于饮食,而与医学理论相关的五味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但从《神农本草经》到《证类本草》,"五味"理论并未与药物的具体功效发生联系,直到寇宗奭开此先河。通过从五味的起源、《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寇宗奭对五味理论的阐释及应用等方面系统论述"五味"理论的发展,反映寇氏运用《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及临床实践阐释药物功效、解释仲景医方之法,此法对金元医家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的相关内容,论述了五味的作用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成软”;阐述了如何划分其阴阳五行属性;还探讨了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主要体现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应用和饮食五味的调养这两个方面。最后指出养生之道: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