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内经》中“清与浊”的概念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月秦)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这一段经文的清浊二字,是以寒气凝滞属阴而生浊,故称浊阴。热气升散属阳而生清,故称清阳。所谓清阳泛指呼出之废气,耗散之体温,肢体之功能。浊阴泛指排泄  相似文献   

2.
<正>升发脾阳法之端,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素问·太阳阳阴论篇第二十九》又云:"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明确指出脾主升清、主运化、胃主降,主受纳的生理功能和天地阴阳升降变化是一样的,并在人身中居重要地位。而升发脾阳法之形成、发展则归功于金元时期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其著《脾胃论》之精髓即是以脾胃内伤为发病之由,脾胃气机升  相似文献   

3.
《素问&#183;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提出了“清阳”与“浊阴”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生理基础。东垣在《脾胃论》中则着重提出了“升清降浊”之法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脂肪肝是现代社会常见病,近年来对该病的中医诊治理论研究层出不穷。笔者拜读先贤著作,结合临床实践,对“升清降浊”理论与脂肪肝的关系略有感悟。  相似文献   

4.
《素问》对天地阴阳及人体内阴阳的运动特点做了概括:“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天,天气下为雨……故清阳出上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清阳之气犹如地气中之轻清者而上浮,人体浊阴之气则如天气中重浊者而下沉,如此方能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天地阴阳升降之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就应当顺应天地之气的这种运动特点而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疗效。笔者就自己在临床中的点滴体会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5.
吴沫梃 《开卷有益》2014,(11):48-49
<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告诉人们要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使元气从顺而调和,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则无法侵袭人体。此外,还说明人体内若正邪相争,内因(正气)是根本,外因(外邪)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关系。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意思是说,阳主气,轻  相似文献   

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夭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文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诸家解释各异。有曰:“有阳趋向于旺盛,则阳气生发,阴...  相似文献   

7.
近读贵刊一九八五年第三期载文《阴阳升降小议》(以下简称《小议》)颇受启发。阴阳升降是气的运动形式,到底是阳升阴降,抑或是阴升阳降,涉及到中医病机学说的许多问题,应该弄个透彻明白。持“阳升阴降”说者,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现代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基础》,常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上天,  相似文献   

8.
内经专业内经试题 一、词解:2。分(1一4条,每题2分、5一3条,每题8分) 1.瞥瘪2.藏真3.形气相得4.因其衰而彰之5.魄门亦为五藏使6.济泌别汁7.肾者,胃之关也8.心下崩 二、填空:20分(1一10题每题1.5分,第11、12题,每题各2,5分) 1.清阳出_;浊阴出__,清阳发__,浊阴走_;清阳实__,浊阴归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阴味出_,阳气出_.味厚者为_,薄为__;气厚者_,薄为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肝者_,_;其华在_,其充在_____,以生血气,其味_,其色_,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___.(《素问·六节藏象论》) 4.喜则_,悲则__,恐则__,寒则_。(《素问·举痛论》…  相似文献   

9.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泻,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内经》用阴阳学说阐述药物气味及功用的基本理论。关于气与味传统上大致有两种解释:一、认为味是“辛甘酸苦成”,气是  相似文献   

10.
心系疾病种类繁多而复杂,与五脏六腑的关系紧密,正如《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气机升降是五脏六腑的枢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之气机升降离不开上焦肺之宣降,中焦脾升胃降,下焦肝泻,以及心肾之气的交融,才能使五脏共同作用,气机运行正常。笔者以气机升降在心系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指导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五脏五官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已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核心。然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尚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试就此作一初探,不妥之处,恳请斧正。 一、五脏开窍说 五脏与五官五窍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在窍”言之两者之间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则以“开窍”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素问·金匮真言论》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一脏竟有二窍,孰是孰非?历代《内经》注家于此或直曰错简,或避而不注,偶有注者,亦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心开窍于耳”既有其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3.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新义青海省大通县人民医院(810100)牛生红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使后学者莫衷一是。隋·杨上善和唐·王冰认为,阳病、阴病指病在阳经和阴经,从病位上对经文作了注释。杨...  相似文献   

14.
天地未分,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阳,浮升之清气为阳,沉降之浊气为阴,于是阴阳始分。浮升之清气而上为天属阳,沉降之浊气而下为地属阴。天地之间,阴降阳升,环流不息,形成自然而化生万物,而万物的生长、变化、消亡均取决于阴阳之升降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  相似文献   

15.
向心性肥胖症指的是患者体内脂肪沉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而开始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临床上常见腹型肥胖患者。治疗上,中医目前从脾、胃、肝、胆、肾等脏腑论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通泄阳明、补肾祛痰、清肝利胆等治法,疗效无显著差异。本文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和《四圣心源》“一气周流”的思想,从气机升降角度探讨,提出以“升降同用”为核心思想论治向心性肥胖,望能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酸苦涌泄为阴”。其中“涌泻”二字,历代注家均分别注释,认为“涌”谓涌吐,“泻”谓泻泄。如新版中医高校统编《内经讲义》即持这种观点。该书还引清代医家张志聪关于“言气味,固分阴阳,而味中复有阴阳之别。辛走气而性散,甘乃中央之味,而能灌溉四旁,故辛甘主发散为阳也。苦主泄下,而又炎上作苦;酸主收降,而又属春生之木  相似文献   

17.
“秋伤于湿”之我见周发祥,许东升,贾玉梅(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素问》;中医名词;注释1引言“秋伤于湿”一语,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两篇。《生气通天论》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阂...  相似文献   

18.
<正> 引言火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人们就认识到了火的重要意义。《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火成为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阴阳学说是以事物矛盾双方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来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而水与火的性质集中反映了阴阳两方面的特点,成为阴阳的象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五行学说则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  相似文献   

19.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 ,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形神合一理论具有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 ,研究形神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1 形神的概念  形即指物质、形体。《说文》 :“形 ,象也”。形的本义是指形象、形体。《内经》对“形”的论述有两方面 :一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有形实体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阳化气 ,阴成形”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 :“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 :“气和而有形 ,因变以正名…  相似文献   

20.
<正> 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之“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句的解释,历来分歧很大,至今犹无定论,遂使后学无所适从,放误用错引者不乏其例。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所刊《“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管见》一文(下简称《管见》),对这个问题作了详细的阐发,立论新颖,发挥颇多。但我觉得似有不妥之处,现不揣一得之愚,略陈管见如下: 《管见》不仅认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无论从医理上还是从文法上均与《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