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光灵  刘卓吾 《山东医药》2003,43(30):63-63
20 0 2年 10~ 12月 ,我们将艾司洛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 ,并观察其对心血管的影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文 ASA ~ 级急症上肢手术患者 4 8例 ,男 32例 ,女 16例 ;年龄 2 0~ 5 5岁 ;体重 4 5~ 70 kg。无心脑血管疾患 ,无特殊药物应用史 ,术前收缩压 (SBP)、舒张压(DBP)、心率 (HR)、心电图均正常。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2 4例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情均无显著性差异。方法 :两组术前 30分钟肌注安定 10 mg、阿托品 0 .5 mg,用 1.5 %利多卡因与 0 .12 5 %布比卡因混合液 2 0 ml进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 ;治疗组在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2.
对34例多次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效果满意。认为此法不仅定位准确、效果可靠,而且无需患者配合、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3.
1998年至2 0 0 1年,我们应用膈神经阻滞治疗上消化道手术后并发呃逆效果较好。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手术后呃逆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 5~70岁。胃大部切除2例,胃癌根治术3例,食管癌根治5例;均于手术后2~3天发病,每次持续4~6秒,间隔15秒钟左右,伴呕吐、呼吸困难,不能入眠。10例患者均行左侧膈神经阻滞,再次发作时追加注射。药物为0 .75 %布比卡因5 ml、维生素B1 25 0 0μg、维生素B1 10 0 mg,加生理盐水10 m l。穿刺点为左锁骨上2~3cm、胸锁乳突肌外缘处。常规消毒后,用拇、食指将该处胸锁乳突肌提起,注射针头沿该肌后间隙水平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CCB)用于老年患者上肢手术的阻滞效果,及对半侧膈肌麻痹(HDP)发生率和肺功能的影响,并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CB)进行比较。方法 择期/急诊行上肢手术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CCB,对照组采用SCB。记录两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HDP发生情况、膈肌偏移情况,分别于神经阻滞前后测量呼吸峰值流速(PEER)、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记录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呼吸困难、SpO2<90%、气胸)。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阻滞操作时间延长,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持续时间延长,HDP发生率显著降低,在平静呼吸和深呼吸下膈肌偏移度降低比例更小,阻滞后PEER更高(P均<0.05)。两组阻滞后FVC、FEV1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SCB相比,CCB用于老年患者上肢手术可降低HDP发生率,对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的影响更小,且不增加呼吸系统并发...  相似文献   

5.
卢学法  刘国英 《山东医药》2006,46(18):98-98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易出现麻醉不完全。2002年1月~2002年12月,我们应用改良血管旁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6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将80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应用改良Winnie氏法确定前、中斜角肌间隙,在盲探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观察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局麻药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阻滞效果为优者比率显著升高,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局麻药用量明显减少;两组均未见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现象,对照组出现局部血肿2例、气胸1例、改全麻1例。对拟行上肢手术的肥胖患者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神经定位准确、阻滞效果确切、起效迅速、局麻药量用少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熊健斌 《山东医药》2009,49(38):80-80
臂丛神经损伤可导致上肢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膈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10例,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桡尺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30例,Ⅰ组用15 ml碳酸利多卡因+15 ml生理盐水,Ⅱ组用15 ml碳酸利多卡因+15 ml生理盐水+肾上腺素50 μg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对桡尺神经麻醉效果的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起效时间、运动阻滞完全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感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用于前臂手术是安全和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臂丛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桡动脉痉挛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创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无体位限制、无需停用肝素治疗等优点,逐渐为临床医生和患接受,但桡动脉痉挛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达5%-10%左右。我院采用经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治疗顽固性桡动脉痉挛患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刺激仪的临床应用,使得神经阻滞的定位可靠准确,阻滞效果更加完善。我院自2008年以来,通过运用周围神经刺激仪的定位对上肢手术的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盲探的肌间沟臂丛神经神经阻滞麻醉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单侧前臂桡侧手术肥胖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单侧前臂桡侧手术患者60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组(BMI 18.5~24 kg/m2)和肥胖组(BMI≥28kg/m2)各30例。两组均行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药物为0.375%盐酸罗哌卡因20 mL。记录阻滞前、阻滞后30 min时、离开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的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率、肺通气功能变化,记录阻滞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疼痛VAS评分、补救镇痛发生率。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身高、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臂丛阻滞后30 min和PACU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的膈肌活动度和膈肌麻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肥胖组在阻滞后30 min、PACU时用力肺活量变化率(Δ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变化率(ΔFEV1%)均低于正常组(P均<0.05)。两组患者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VAS评分>3分及需要补救镇痛患者。结论 超声引导肌...  相似文献   

13.
秦丹丹  朱蔚琳 《山东医药》2011,51(34):97-98
目的观察横突定位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肩部、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分别选择C5、C6、C7横突定位;对照组行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果观察组阻滞效果为优34例,良13例,差3例,优良率为94%;对照组分别为28、5、17例及66%。两组优良率比较,P〈0.01。观察组出现霍纳综合征1例,对照组出现膈神经阻滞1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横突定位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可用于肩部、上肢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传统方法组(T组)、神经刺激仪组(N组)、超声引导组(U组),每组30例。局麻药为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和2%盐酸氯普鲁卡因注射液1∶1的混合液20 m L。观察三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 U组和N组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T组,且U组短于N组(P均<0.01)。U组和N组正中神经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T组(P<0.01),U组尺神经阻滞完善率高于N组和T组(P<0.01)。U组、N组麻醉优良率高于T组(P<0.05)。U组麻醉优等率(手术时完全无疼痛)明显高于N组、T组(P<0.05或<0.01)。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较神经刺激仪辅助及传统方法阻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侯跃东  杨燕  刘野 《山东医药》2001,41(10):37-37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最常采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存在尺神经阻滞不全的缺点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笔者结合臂丛神经的局部解剖 ,试用自创的“三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成人手部或 (和 )前臂急诊或常规手术 60例 ,男 42例 ,女 1 8例 ,年龄 1 8~ 45岁 ;ASA ~ 级。均无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伴随疾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三点组 (TP组 ) ,每组各 30例。1 .2 阻滞方法 两组所用局麻药均为 2 %盐酸利多卡因与 0 .75%盐酸布比卡因对半混合液 2…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80例,其中肱骨骨折35例,尺桡骨骨折30例,前臂血管瘤11例,多指畸形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术中辅助麻醉使用氯胺酮量、麻醉总有效率及麻醉过程中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术中氯胺酮用量均少于对照组,麻醉镇痛作用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儿神经阻滞30 min后尺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速度及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儿童上肢手术麻醉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三种横突入路臂丛阻滞对臂丛感觉和运动神经各分支的阻滞效果.方法 200例需行肩部、上肢手术患者,分别在颈5(C5,78例),颈6(C6,70例),颈7(C7,52例)横突入路下进行臂丛阻滞.评价阻滞后30 min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三种横突入路对臂丛神经分支阻滞效果不同,C5入路对腋神经和C4神经阻滞率较C6、C7入路高(P<0.05),而C7入路对尺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完善程度较C6入路明显提高(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三种横突入路臂丛阻滞对臂丛感觉和运动神经各分支的阻滞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8.
雒小平 《山东医药》2007,47(35):100-100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广泛用于前臂和手部手术,优点为神经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传统腋路一针法阻滞往往效果不完全。自2002年以来,我们对50例患者采用一针三分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楠 《山东医药》2011,51(50):98-99
目的观察小剂量吗啡联合地塞米松在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5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根据患者手术部位采用腋路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手术持续时间2h左右。臂丛神经阻滞用药0.375%罗哌卡因和0.5%的利多卡因混合液30-40ml。A组神经阻滞用药混合液加地塞米松10mg,B组神经阻滞用药混合液加用吗啡2mg,C组神经阻滞用药混合液加用地塞米松10mg、吗啡2mg。结果A、B、C组有效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9.6±1.2)、(23.5±1.4)、(38.2±1.5)h,B组与A组比较,P〈0.05;C组与A、B组比较,P均〈0.05。A组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出现;B组出现恶心呕吐7例、皮肤瘙痒6例、呼吸抑制1例;C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皮肤瘙痒1例、呼吸抑制1例。B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与A组比较,P均〈0.05;C组与A组比较,P均〉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术加用小剂量吗啡和地塞米松,可显著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