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对卵巢癌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TRAP-PCR-ELISA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在34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30例。在16例端粒酶活性低于2 U者中,15例化疗有效,仅1例出现复发,无死亡。在14例端粒酶活性高于2 U者中,化疗有效9例,进展与复发或死亡5例。结论:随着端粒酶活性的增高,卵巢癌对化疗的敏感性下降,复发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对卵巢癌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TRAP—PCR—ELISA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在34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30例。在16例端粒酶活性低于2U者中,15例化疗有效,仅1例出现复发,无死亡。在14例端粒酶活性高于2U者中,化疗有效9例,进展与复发或死亡5例。结论:随着端粒酶活性的增高,卵巢癌对化疗的敏感性下降,复发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 )对卵巢癌细胞株A2780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端粒酶多聚酶联反应-酶联免疫测定(PCR-ELISA)方法检测As2O3作用后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TERT蛋白表达.结果 0.25μmol/ L As2O3 (24~72 h) 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系A2780的端粒酶活性及hTERT蛋白表达,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效应.结论 As2O3可以通过降低hTERT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端粒酶定量检测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实时定量端粒重复扩增PCR法(RTQ-PCR)定量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0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P<0.001),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期的端粒酶值(197.10±28.20)与临床~期(347.14±60.10)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定量检测有助于卵巢癌的诊断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肺癌端粒酶活性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评价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 ,初步探讨吸烟和端粒酶激活在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组织标本取自 2 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1月华西医大附一院胸外科住院手术病人 ,其中原发性肺癌 2 7例 ,结核瘤 2例 ,炎性假瘤 1例。用 TRAP- EL 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2 7例组织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有 81.4 8% (2 2 / 2 7)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在不同组织病理学分型中 ,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SCL C (小细胞肺癌 )、鳞癌、复合性腺鳞癌、细支气管肺泡腺癌、腺癌。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癌旁 (P=0 .0 0 0 )和良性组织 (P=0 .0 13)。结论 :端粒酶是一种较理想的诊断性肿瘤标志物。吸烟可能通过端粒酶激活途径促发鳞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卵巢癌细胞株A2780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端粒酶多聚酶联反应-酶联免疫测定(PCR-ELISA)方法检测As2O3作用后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TERT蛋白表达。结果0.25μmol/LAs2O3(24~72h)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系A2780的端粒酶活性及hTERT蛋白表达,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效应。结论AsO可以通过降低hTERT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和细胞学检查在检测卵巢癌患者腹腔冲洗液或腹水中癌细胞的灵敏度差异及其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TRAP-PCR法测定42例腹腔冲洗液或腹水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同时行细胞学检查.结果端粒酶阳性37例(灵敏度88%),细胞学阳性27例(64%),两种方法灵敏度差异显著(P﹤0.001).结论卵巢癌患者腹腔冲洗液或腹水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比细胞学方法灵敏度高,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端粒酶亚基因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检测29例食管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47例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端粒酶各亚单位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亚单位基因端粒酶逆转录酶(mTERT)mRNA表达在食管癌、不典型增生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端粒酶亚单位基因hTR或TP1mRNA在3种食管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5例食管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hTR或TP1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关键性作用:hTERT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端粒酶有望成为食管癌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和细胞学检查在检测卵巢癌患者腹腔冲洗液或腹水中癌细胞的灵敏度差异及其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TRAPPCR法测定42例腹腔冲洗液或腹水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同时行细胞学检查。结果端粒酶阳性37例(灵敏度88%),细胞学阳性27例(64%),两种方法灵敏度差异显著(P0.001)。结论卵巢癌患者腹腔冲洗液或腹水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比细胞学方法灵敏度高,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观察端粒酶活性在子宫颈癌中的阳性率 ,探讨子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被激活的关键点及其在子宫颈癌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以 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法测定 6 2例正常宫颈标本、6 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 ,2 9例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它在正常宫颈标本中发现 5例有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8.1% ) ,在 6 8例 CIN中发现 2 7例有端粒酶活性 (39.7% ) ,在浸润性宫颈鳞癌中有 2 8例端粒酶活性表达 (96 .6 % ) ,正常组和 CIN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0 1) ,CIN 和 CIN 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1) ,宫颈浸润性鳞细胞癌和 CIN 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随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加重而阳性率增高 ,端粒酶的激活是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早期诊断宫颈癌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即糖类抗原(CA125)、铁蛋白(SF)、人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48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及31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其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A125、SF、SIL-2R的水平检测。结果端粒酶活性与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依次为端粒酶>CA125>SF>SIL-2R;特异性依次为端粒酶>SIL-2R>SF>CA125;四种肿瘤标志物进行平行试验的敏感性大幅提高(100%),进行系列试验的特异性显著提高(97.9%);其四种肿瘤标志物阳性检出率与病理分期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与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高危人群的肿瘤筛查、病理分期及临床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荆皮酸对人卵巢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有关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土荆皮酸(PAB)对人卵巢癌细胞株A 278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及预防卵巢癌的天然化合物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扩增(TRAP)-ELISA方法检测土荆皮酸对A 278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PAB作用后A 2780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c-myc原癌基因tu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PAB对A 2780细胞增殖珠抑制呈剂量依赖效应,IC50为5μmol·L-1;(2)端粒酶活性经过PAB处理后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具有时间一效应关系,培养48h后,端粒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3)hffERT mRNA、c-myc mRNA表达量在5μmol·L-1PAB作用48 h后下降显著,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44.3%和53.4%(P<0.05).结论 土荆皮酸可通过下调hTERT基因转录抑制A 2780 细胞的端粒酶活性,PAB很有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并预防卵巢癌的天然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切除组织和支气管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并对肺癌切除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60例肺癌和10例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的支气管切缘(切缘病理切片无癌细胞残留)的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在60例肺癌中有16例(26.7%)肺癌支气管切缘和30例(50.0%)肺癌组织存在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肺癌切除组织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为小细胞癌(100%)最高,次为鳞癌(70%)、腺鳞癌(60%)、腺癌(40%).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与TNM分期有关.Ⅲ期(72.7%)最高,其次为Ⅱ期(58.3%),Ⅰ期(25.5%).术后随访3~8个月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10例(62.5%)发生支气管残端复发转移.而p53及端粒酶阴性者术后无残端癌复发.肺癌组织p53及端粒酶阳者中有20例(66.7%)在随访中发现癌复发转移,而p53及端粒酶阴性者中未发现癌复发转移.结论检测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作为肺癌切除后的"分子边界",可作为早期预测肺癌术后残端复发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鼻咽癌肿瘤与端粒酶基因活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两种聚合酶链技术(RT-PCR,巢式-PCR)检测40例鼻咽癌患者(鼻咽癌组)和24例慢性炎性反应患者(对照组)端粒酶基因表达及扩增情况.结果 鼻咽癌组检出端粒酶活性者有34例,阳性率85.0%(34/40),对照组检出端粒酶活性者有2例,阳性率8.3%(2/24).鼻咽癌组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端粒酶活性可建立一种基因水平的鼻咽癌诊断新技术,为端粒酶抑制剂治疗鼻咽癌肿瘤的新手段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索端粒酶活化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以TRAP为基础的PCR-ELISA方法检测23例卵巢恶性肿瘤及对应的癌旁组织、10例的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12例正常卵巢与28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23例卵巢恶性肿瘤中有21例(91.3%)端粒酶活性阳性,癌旁组织中4例(17.3%)阳性,交界性卵巢恶性肿瘤中2例(20%)阳性,正常卵巢中未见增高,28例良性卵巢肿瘤中2例(7.1%)弱阳性。端粒酶在卵巢恶性肿瘤组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组(P<0.05)、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癌旁组织组(P值均<0.05);交界性卵巢肿瘤组高于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肿瘤组(P<0.05),而在正常卵巢和良性卵巢肿瘤中表达无差异(P>0.05)。各种病理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化无差异,端粒酶活性增高在肿瘤的临床分期、恶性(分化)程度上差别显著,临床分期高、恶性度高的卵巢肿瘤其端粒酶活性也高。结论:端粒酶在卵巢恶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卵巢恶性肿瘤形成中的普遍现象,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有助于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端粒酶的表达与p53、C-myc、K-ras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SYBRGreen染色法检测36例肺癌和36例癌旁组织,20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和20例正常肺组织及A549肺腺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癌组织p53、C-myc、K-ras表达水平.结果83.3%的肺癌组织25.0%的癌旁组织、15.0%肺部良性病变级织表达端粒酶活性,正常肺组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肺癌组织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相关.在30例端粒酶活性阳性的肺癌组织中有24例(80%)表达p53蛋白,18例(60%)表达C-myc蛋白,22例(73%)表达K-ras蛋白.利用Spearman分析方法分析端粒酶活性与p53、C-myc、K-ras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60,P<0.01r=0.335,P<0.01;r=0.427,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的定性检测可作为肺部恶性肿瘤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肺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与p53、C-myc、K-ras蛋白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端粒酶活性在滋养细胞肿瘤中的阳性率 ,探讨其在滋养细胞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端粒重复扩增 -聚合酶链反应 (PCR+ TRAP)法测定 3 1例绒毛膜癌标本、 3 7例侵蚀性葡萄胎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 3 1例绒癌标本中发现 3 1例有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10 0 % ) ,在 3 7例侵蚀性葡萄胎中发现 3 5例有端粒酶活性 (95% ) ,在 62例正常对照标本中发现有 2例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3 % ) ,滋养细胞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端粒酶活化是滋养细胞肿瘤中的普遍现象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早期诊断滋养细胞肿瘤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NA原位杂交方法 ,对 110例食管、贲门癌及 2 0例正常食管、贲门组织及 30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食管、贲门癌中 ,90例端粒酶表达呈阳性 ,阳性率达 81.8% ,癌旁组织中 5例呈阳性 ,阳性率 4 5 % ,正常食管、贲门组织中阴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表达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和预后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食管、贲门癌诊断指标之一 ,与其生存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端粒、端粒酶系统的调控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雪莲  陶茂萱 《卫生研究》2004,33(3):369-371
端粒是指位于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 ,由TTAGGG的DNA重复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所构成的一种核蛋白复合体。端粒酶对端粒结构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端粒结构和端粒结合蛋白也影响端粒酶活性。在大多数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抑制是在出生前由于hTERT转录水平的抑制 ,而在 90 %以上的癌细胞中通过hTERT表达上调被激活。端粒酶活性受多水平调控 ,本文从以下方面描述 :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分化、端粒酶活性的分子调节、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端粒酶与肿瘤现状及端粒酶活性与其他因素 ,因此 ,可能在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压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PCR-ELISA)方法测定91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3例血压正常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 结果未服用降压药组、长期不规则服用降压药组端粒酶活性均比对照组高(P<0.05),长期规则服用降压药组端粒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规则的降压治疗可使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