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张文兴运用“邪在胆,逆在胃”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张文兴认为,胆胃经络相连,管腔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咽胆相应,咽为胆使,胆可调控食管通利功能,胆腑病变则调控失职,食管通利失调。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为胆邪扰胃,胃气上逆,治疗上应从胆胃入手,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以胆胃同治为原则辨治胆胃失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
陈金亮  黄涛 《陕西中医》2011,32(11):1515-1517
根据中医辨证,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五型。1.脾胃湿热,胃络瘀滞。治以清泻胃热,化瘀通络;2.脾胃虚寒,胃腑络瘀。治以温中散寒,益气活络;3.痰瘀扰胸,湿困络郁。治以化痰宽胸,醒脾畅络;4.肝胆郁热,胆邪犯胃。治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5.胃火阴虚,虚热内燔。治以养阴清热,凉润通降。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246-1249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难以治愈且复发率高,属中医四大顽症(风病、痨病、鼓病、膈病)之一。朱西杰教授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有独到的见解:病机上,朱老师认为此病的病机关键不仅在胃失和降,浊气上泛,还在他脏气机失调,影响胃腑气机通降,故治疗上首以通降法平上逆之胃气。其次,兼顾他脏,调畅五脏六腑之气机,使胃气和降,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病位上,结合现代医学及胃肠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导师审因详辨,明确病变部位针对性伍以中医特效药,临床疗效显著;病因上,强调情志失调、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和地域环境等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复发率的主要诱因,在防治本病的过程中不容忽视,提出调心畅情与利胆,疏肝平胃防复发及改变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并倡导宁夏地区居民使用家装饮用水净化装置,消除诱因综合治疗以从根本上减少此病的复发。导师在临床中围绕病本、病位、诱因标本兼顾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大大降低了其复发率,对临床治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明倩  陶琳 《环球中医药》2020,13(8):1367-137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科常见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其应归属"吐酸""嘈杂""食管癉"范畴,该病病位在食管和胃,临床多从脏腑辨治,但该病与三焦功能密切相关,涉及上、中、下三焦,三焦逆乱、清浊失调致病,本文将从三焦病机及三焦治疗角度对GERD进行阐述,并浅析脏腑辨治与三焦辨治异同,为临床从三焦辨治胃食管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5.
清代彭子益以河图圆运动理论解释生命宇宙整体观,为辨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胃食管反流病作为常见病和慢性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运用圆运动理论认识和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认为其病因在于脾胃、肝胆、肺肠、心肾等气机圆运动失调,而致胃气上逆,并伴有胆气上犯,肺气不降,腑气不通,心肾不交等,出现口苦、呛咳、便秘、胸痛等症。提出以顺应脏腑气机生理运行特点为治则,以健脾降胃、升肝平胆、降肺通腑、交通心肾等为具体治法,并在临床运用中收获佳效。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吞酸”“吐酸”“食管瘅”“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与气郁、食滞、火郁、痰凝、湿阻、血瘀等相兼为病。临床多从热论治,鲜有从寒角度出发论治,但因寒起病者亦不在少数。“寒”既包括直中胃腑之外感实寒,也包括中焦阳虚内生之虚寒,二者皆可致酸水上泛,临证以虚寒病机者居多,本病涉及心、脾、肾、肝、肺五脏,治以祛寒温中、培中降逆为主,同时兼顾他脏。  相似文献   

7.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临床常见但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消化道疾病,病程长且易复发。通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六位一体”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该病往往是肺失宣降、脾虚不运、肝气郁结、胃气上逆、腑气不通、胆气上犯等病机单一发生或相兼发生的结果,临床上当以“宣肺、健脾、疏肝、清肠(通腑)、和胃、利胆”之六位一体的治疗策略,才能使RGERD患者病情缓解,不易复发,为本病的治疗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胃胆并病辨证与辨病结合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病患者中68%以上患者合并有胆囊疾病,若从治胆与治胃两方面着手,用利胆和胃理气止痛药物治疗,上消化道症状迅速改善,故在治疗胃病时须考虑胆囊病变,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论治,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10.
试论胆胃生理病理的相关性及临床证治柴可群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杭州310012胆与胃均属阳腑。胆附于肝,属奇恒之腑。胆内藏清净之汁,有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之功。胃位于中焦,为“水谷之海”,其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布散精气,滋养全身。胃气主...  相似文献   

11.
罗世杰教授认为脾虚胆滞为贯穿婴儿非胆道闭锁型胆汁淤积性黄疸病程的基本病机,脾虚与胆滞常虚实并见,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加重病情。提出"健脾和胃以治本,利胆祛湿以治标"的治疗思想,确定了"健脾和胃、利胆祛湿、脾胆同治"的基本治法,根据脾虚胆滞偏重之程度,兼顾兼夹证型,将健脾和胃、利胆祛湿、兼顾化瘀解毒祛痰贯穿治疗始终,形成了自己的用药特点,临床收效较好,对婴儿非胆道闭锁型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辨治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及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脏腑相关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理论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胆胃同为六腑,二者关系十分密切,生理上相互影响,病理上互为因果.明确其生理、病理关系对于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胆胃同病,多以口苦或呕苦、咽干为主要临床表现,胆胃同治就是要利胆和胃,佐以清热消导.  相似文献   

13.
石建太 《光明中医》2014,(7):1525-1526
目的:探讨胆胃综合征的病机及辨治方法,方法按照中医理论进行归纳胆与胃的关系,气滞是胆胃同病的基本病机,并根据病机提出调理气机的法则。强调临证复杂,需辨证论治,针对性的提出不同分型,灵活立法遣药。结果胆胃同病,气机不畅是其基本病机,并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提出临床辨治调理气机是基本大法。结论本病气滞是基本病机,辨治以调理气机为主,立法具有科学性及可操作性,效果理想,是临床治疗胆胃综合征值得思考的又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国家级名老中医尤松鑫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善从"通"字立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尤老认为本病因肝郁脾虚、肺闭肾虚、肠燥津枯等"不通"致"邪在胆,逆在胃",故治疗以利胆和胃为主,佐以疏肝健脾、宣肺固肾、润肠通腑之法。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蔡淦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蔡淦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辨治经验。病因病机方面突出肝郁脾虚,治疗以健脾和胃、疏肝清热为基本治法,并注意明辨病之轻重,分期施治。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病位在肺胃,与肝、脾、肾相关,辨治过程中当以气机失调为中心环节,围绕"肺胃气逆、胃失和降、肺失清肃"这一基本病机,治以宣肺止咳、和降肺胃为主,辅以疏肝调木、温中纳肾。文章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中医脏腑相关病机特点进行阐述,探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脏腑特点、经络循行、生理功能以及病因病机等方面,阐述了中医之"肝脾"与现代胃食管返流病在抗反流结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似之处.认为肝脾功能正常与否是本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键.并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以肝脾为中心的分型辨治方法,疗效可...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二者同居于中焦,而功能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以阳气为主,胃以阴津为要.<伤寒论>设"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与"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两篇,分而论之、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19.
邵铭主任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凌峰 《河南中医》2009,29(8):749-750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邵铭主任医师认为,其病位在食管,与肝、脾、胃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肝胃郁热,胃气上逆,食管失调,应疏润和胃为治,疏者,疏肝理气,降逆和胃,通泄郁热;润者,滋阴养胃,润泽食管;久病入络者,应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20.
<正>少阳病为《伤寒论》六经病证之一,笔者在临床上辨治温热杂病时,凡证属少阳者,结合温病辨证而加以施治,获得极佳效果,现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如下。1病位与病因病机少阳包括手少阳经三焦与足少阳经胆腑,三焦为"中渎之腑",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胆为"中精之腑",胆腑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