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胚胎发生时期的卵黄囊、肾、心、肺、脑等内脏,口、鼻、眼、舌等器官的生成和衍变进行追踪,并与《黄帝内经》中脾、肾、心、脑的概念和功能、五脏的开窍等藏象学说的相关论述进行对照分析,认为因发生来源相同而形成同一脏腑体系,因发生时间相同或胚胎时期位置关系紧密而形成五脏与器官的开窍关系,这即是脏腑系统形成的发生学原理,藏象学说具有胚胎学依据。据此提出藏象经络发育追踪研究方法这一结合藏象和胚胎学的研究方法,即追踪脏腑经络的发生来源和脏腑之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建立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个体出生以后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用以发现藏象学说的科学依据和内涵以及经络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3.
系统论作为一种现代方法论,追溯其历史竟源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在其整体观的认识中处处体现出系统论的认识方法。该文通过对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体系的剖析,探讨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体系中的系统论方法。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回顾中医文献,参考古代和现代中西医家的治疗经验,分析援物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和中西医临床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援物比类作为一种思维导向无论是在中医学还是在现代医学中都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藏象学说起源、藏象学说内涵、藏象学说与科学、藏象学说研究现状和藏象学说研究方向等5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藏象学说的科学观.认为藏象学说研究应从概念的重新界定、建立系统藏象学和具体构想3个方面进行,以藏象学将人体藏象分为5个基本系统,完全对应于传统藏象理论的五脏. 相似文献
7.
8.
\"形\"与\"气\"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援物比类\",意味着\"形\"与\"气\"、自然与社会之间不可通约性的消失,也构成了中医学\"援物比类\"方法应用上的特点。中医学在多数情况下将\"援物比类\"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这无疑有助于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形\"与\"气\"、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援物比类\",就气一元论哲学而言,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因而,也就提供了西方类比方法视野之外的运用范例。\"援物比类\"应用上存在着泛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藏象学说的本质特征是整体观和系统论。通过与现代复杂性科学的比较研究,探析了中医藏象学说深蕴的整体观、系统论、自组织和混沌学等现代复杂性科学机理,阐明中医藏象学说与现代复杂性科学相通相契。指出运用复杂性科学原理进一步研究中医藏象等基本理论,是今后中医药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三焦的内涵主要有三,一是脏腑三焦,乃六腑之一,为具有运行水液功能之器;二是指部位三焦,是人体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的全称,其功能分别为相应部位脏腑功能的概括;三是辨证三焦,是中医学对温热疾病的一种辨证纲领。三焦内涵由实体器官到功能单位,体现了中医学藏象学说由脏器到藏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医各项措施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中医传统理论越来越受到运动医学界的重视。概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在运动医学各个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状况,并从理论、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各脏与运动的关系。提示在运动医学领域应用中医措施时,只有遵循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为运动医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主要就运气学说与个体体质、运气与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运气与预防以及运气与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讨论述了运气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运用藏象学说辨治哮喘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侍诊,研读周老医案及中医经典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周老善于运用藏象学说辨治哮喘病,提出了"重视脏腑相关的整体治疗"原则,指出:痰哮重在治脾以杜痰源,虚哮主在治肾以清痰本;发作期邪实者以治肺为要,缓解期正虚者则当调补脾肾,且尤应以补肾为要。结论: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对《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所刊藏象及肾文献的统计及分析了解藏象学说的研究现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1995~2002年所载总文献量、藏象及肾文献量进行统计,并对藏象及肾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该刊所载藏象文献量虽逐年增多,但占总文献量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其内容以专论文献为主,五脏占有主导地位,尤以脾、肾、肝的研究为多,注重藏象实质的基础研究、动物模型及综述文稿占一定比例。结论:该刊作为中医基础学科的主要理论期刊,创刊8年来为藏象学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园地,显示出这一时期藏象学说的研究由泛论向专论深化、由理论向实验倾斜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从四元素说到五行学说试探中西医理论模式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医学发展的奠基时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对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医以四元素说发展而来的四体液病理学说为其理论工具 ,中医以阳阳五行学说为其哲学基础。由于中西方古代哲学本身的差异以及中西医对哲学采用的方式不同 ,使其在此后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模式。西医重局部 ,重解剖、实验 ,在医学的微观领域发展迅速 ,独领风骚 ;中医重整体 ,重关系 ,在宏观医学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理论模式各具千秋 ,应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