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采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长轴局部舒张功能。方法选取HCM患者37例(HCM组)与健康志愿者42名(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模式测定受检者左心室各壁基底段、中间段舒张早期(SRe)、舒张晚期(SRa)的峰值应变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M组各节段SRe、SRa、SRe/SR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均0.05),HCM组室间隔及前壁的基底段、中间段SRe、SRe/SRa较左心室后壁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可快速、客观地定量分析HCM患者左心室长轴舒张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监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前、后左心室前壁心肌组织功能的变化,评价TDI术中监测左心室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随机连续选择左前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0例,采用TEE探头在胃底左心室短轴切面取左心室前壁中层行TDI采样,记录收缩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并计算Ve/Va;采用TEE二维超声行左室室壁运动视觉评分,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充盈早期血流速度(E)、晚期速度(A)频谱,并计算E/A;通过肺动脉导管记录心输出量(CO)、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中心静脉压(CVP)。将TDI技术测定的左心室功能参数分别与TEE二维超声和肺动脉导管测定的参数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的左心室前壁中层TDI频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左心室前壁Vs、Ve、Va较移植前增加(P<0.05),Ve/Va无明显变化(P>0.05);移植后室壁运动视觉评分改善,EF增加(P<0.05),二尖瓣频谱显示A波增加(P<0.05),E波无明显变化,E/A下降(P<0.01);移植后CO及心指数(CI)增加(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左室前壁Vs与CO、CI无相关关系,Ve/Va与CVP、PCWP和二尖瓣血流E/A在移植前、后均无相关关系。TDI未提示患者出现新的心肌缺血证据。结论左心室前壁TDI能定量测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前、后局部心肌组织功能的变化,但不能反映左心室整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梗死心肌和缺血心肌纵向运动特点,评价VVI技术测定心肌运动功能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8年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者,其中梗死组6例,均为急性前肇心肌梗死;缺血组9例,前降支狭窄>70%,有心绞痛症状;正常对照组16例.应用Sequoia 512超声成像仪在VVI技术模式下采集心尖左心室长轴和左心室两腔心切面动态图像.采用Syngo US workplace工作站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定量分析左心室前壁和前间隔梗死节段、缺血节段和正常节段的纵向速度、位移、应变和应变率. 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前壁和前间隔纵向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峰值位移(D)自基底段向心尖段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应变(S)和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在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心肌各项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和缺血组减低,S和SRs减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心肌仅前壁基底段和中间段的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任意节段S<-6.94%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以任意节段SRs<-0.81%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以任意节段SRs<-0.46%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其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100%. 结论 VVI技术具有准确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足应变和应变率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兔早期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通过测量应变、应变率及纵向旋转角度等指标判断兔早期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8只,常规测量其左心室壁各节段的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径向峰值应变率,左心室壁各节段及整体的峰值旋转角度.常规麻醉,开胸后结扎左前降支,关胸10 min后测量术前相同指标,比较二者间差异.结果 心率(HR)、左心房内径(LA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术后指标明显低于术前.各室壁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在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舒张期峰值应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指标稍低于术前.对手术前、后各室壁节段性旋转及整体旋转角度的比较,显示术前左心室侧壁基底段的旋转角度与术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2±4.99)°对(1.17 ±5.07)°,P<0.05],而其余室壁的旋转角度及左心室整体的旋转角度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指标均低于术前.结论 兔早期急性心肌缺血时心肌收缩功能发生改变,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可以较为敏感的反映,左心室侧壁基底段旋转角度的改变也可能是反映心肌早期急性缺血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评价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采集正常人30例和慢性肾衰竭患者45例的动态组织多普勒图像后,分别测量其不同心肌节段在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最大应变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肾衰竭组收缩期应变率、舒张早期应变率及舒张晚期应变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应变率成像可快速、无创地定量评价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室壁节段收缩及舒张功能,为临床评价心功能提供了又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二维应变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选取经冠脉造影证实并接受PCI手术的非心肌梗死患者20例(PCI组),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经冠脉造影除外冠心病的患者20例(对照组)。在术前、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接受VVI,测量左心室心肌纵向、径向、圆周方向上的应变及应变率,以及左心室扭转角度,评价病变冠状动脉灌注区内的心肌功能及PCI术后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应的血管灌注节段相比,PCI组术前的病变血管灌注节段径向应变、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径向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显著降低(均P〈0.05);PCI组术前左心室内膜扭转角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CI组出院前径向应变较PCI组术前出现改善(P〈0.01),经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和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在术后3个月得到改善。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识别灌注异常导致的肉眼无法识别的心肌功能损害;PCI术后早期即可出现径向应变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脉冲多普勒Tei指数评价原位肝移植(OLT)术前肝硬化患者的左心及右心功能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9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38例OLT术前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27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二尖瓣及三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峰)、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峰),计算并比较E/A比值及Tei指数。结果 OLT术前的肝硬化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Ds)、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ADs)、右心房收缩末期内径(RADd)、LVEF、RVEF、E/A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肝硬化患者左心室Tei指数(0.56±0.12)、右心室的Tei指数(0.46±0.1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41±0.07、0.37±0.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脉冲多普勒Tei指数是评估心功能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可靠方法,可用于评价OLT术前肝硬化患者的心脏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2DS)技术观察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室局部心肌径向收缩功能改变有无差异。方法将63例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33)和多支病变组(n=30),另选志愿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记录PCI术前、术后3个月及正常对照组左心室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部水平18个室壁节段的二维灰阶图像。应用GE Echo PAC软件测量左心室短轴各室壁节段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PCI术前大部分心肌节段和术后3个月部分心肌节段的左心室收缩期短轴峰值径向应变减低(P〈0.05);单支病变组PCI术后3个月73.51%(136/185)心肌缺血节段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多支病变组54.11%(158/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冠状动脉病变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径向收缩功能改善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左心室心肌节段参数,评估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室心肌各节段运动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11月我院14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RMS)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组),其中男4例、女10例,年龄34~64(50.9±9.0)岁;另选择健康人员11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名、女4名,年龄32~67(49.5±9.7)岁。2组患者均行常规二维超声(2DE)及实时三维超声(RT-3DE)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心室心肌各节段的纵向应变值、圆周应变值、面积应变值、横向应变值。结果两组RT-3DE检测的LVEF、LVEDV、LVESV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左心室心肌纵向应变试验组较对照组大部分节段有明显减小(P0.05)。结论通过RT-3DE可准确评价风湿性二尖瓣患者心肌运动及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心肌致密化不全患儿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依据常规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34例LVNC患儿分为LVEF正常组(A组,LVEF≥50%,25例)及LVEF减低组(B组,LVEF50%,9例),选取同期20名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行RT-3DE检查,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LVEF,计算收缩末期左心室最厚处非致密心肌/致密心肌比值(NC/C)并观察左心室17节段心肌受累情况,通过左心室容积-时间曲线分析获得节段舒张末期容积(rEDV)、节段收缩末期容积(rESV)及节段射血分数(rEF),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C组比较,A组LVEDV(t=-0.17,P=0.87)、LVESV(t=0.79,P=0.44)及LVEF(t=-1.72,P=0.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LVEDV(t=1.62,P=0.1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LVESV明显增大(t=2.85,P=0.03),且LVEF明显减低(t=-6.15,P0.01)。A组NC/C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P=0.27),但左心室心肌受累节段数更少(t=-4.59,P=0.03)。A组与C组间左心室17节段rEDV及rE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心室中部后间隔、后壁及后侧壁、心尖部间隔、下壁及侧壁r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均与C组间左心室17节段r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底部后侧壁及前侧壁、中部前壁、前间隔、后壁、后侧壁及前侧壁、心尖部前壁、间隔及侧壁rESV、左心室17节段r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RT-3DE技术评估LVNC患儿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