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头颈部肿瘤手术、骨髓炎或严重创伤引起的颅颌面硬组织缺损会在生理和心理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使得整形外科医生重建面部轮廓和咬合功能恢复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颅颌面外科领域已30余年,在颅颌面外伤、肿瘤或先天畸形的诊断、修复重建设计及手术实施等方面进行辅助,提升诊断及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颅颌面修复重建手术日趋个性化。该文拟对各项技术在颅颌面修复重建领域中的应用做一简述和评价,并就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翟文亮  丁真奇 《中国骨伤》2001,14(7):416-418
修复与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目的 ,就是恢复前交叉韧带的连续性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防止这种病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1,2 ] 。下面就近年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1 前交叉韧带修复的方法1 1 前交叉韧带的单纯修复 单纯修复前交叉韧带 ,因其在短期内可以提供膝关节的功能稳定[3] ,国外在 5 0年代较为流行 ,国内报道较少。林阳等[4 ] 人通过 9例膝前交叉韧带的重建认为 ,早期行前交叉韧带修补术 ,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重建的病人。但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3] 均表明 ,单纯进行前交叉韧带的修补 ,膝关节功能在 5年内有近 40 %~ 5 0 %归…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开放性烧伤的修复及功能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膝关节开放性烧伤的修复和功能重建。方法:烧伤后早期(3—5天)手术清创彻底切除膝关节周围坏死组织,凿除坏死骨质和软骨等,根据缺损的部位和大小在同侧小腿后侧设计和切取内侧、外侧或全腓肠肌肌皮瓣,利用肌肉远端腱性部分修复髌韧带,强大的肌腹覆盖缺损处代替关节囊、侧副韧带起到加强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结果:术后肌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良好,局部外形满意。无感染、关节腔狭窄和积液等并发症,经锻炼膝关节活动良好,伸屈自如,修复的膝关节可承受单腿站立或跳跃。结论:腓肠肌肌皮瓣邻近受区,血供丰富,切取容易,操作简单,强大的肌腹和)lJt~t可代替膝关节周围关节囊、侧副韧带和髌韧带起到稳定膝关节的作用,切取腓肠肌后对小腿功能影响不大,修复和重建膝关节效果优于其它肌皮瓣。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基于MRI和CT二维图像建立的人膝关节三维数字化模型上股骨髁扭转角(femoral condylar twist angle,CTA)测量的差异,为术前股骨假体旋转位置设计中选择最佳CTA测量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取10具正常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分别于三维数字化模型和尸体标本中测量CTA。实验分为4组:A组为基于MRI二维影像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组,B组为基于CT二维影像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组,C组为尸体标本保留膝关节软骨测量组,D组为尸体标本去除膝关节软骨测量组。统计分析各组CTA差异。结果三维数字化模型中A、B组CTA分别为(6.43±0.53)、(3.31±1.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5,P=0.000)。膝关节标本中C、D组CTA分别为(5.21±1.28)、(3.33±1.12)°,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5.770,P=0.000)。而A、C组间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19,P=0.110),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00)。结论在基于MRI二维图像重建的膝关节三维数字化模型上测量的CTA更接近膝关节保留软骨状态下的实际测量值,有利于指导术前规划。  相似文献   

5.
后斜韧带(POL)是膝关节后内侧角的主要韧带结构。POL损伤可产生膝关节旋转不稳,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提升,运动人数不断增加,POL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但有关POL损伤相关研究较少,对POL在膝关节旋转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缺乏系统性认识。该文从POL解剖学、生物力学、损伤机制及类型、临床诊断及POL修复或重建在膝关节旋转不稳定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综述,以提高对POL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个包括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的完整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该模型上进行模拟重建生物力学分析。方法以1名26岁男性志愿者为实验对象,MRI扫描膝关节,获得膝关节冠状位、矢状位和横轴位图像数据。应用Mimics 10.01、Hyperworks 8.0等软件在二维图像数据上提取膝关节各个切片轮廓数据,分别建立骨组织、半月板、关节软骨和韧带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Unigraphics NX 4.0软件的网格划分、材料属性定义、部件连接、接触定义功能建立包括PLC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位移测试并用于PLC模拟重建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成功制备包括PLC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在134 N前向力作用下,胫骨向前位移为4.83 mm。于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上进行PLC模拟重建生物力学分析,在10 N.m内翻和外旋力矩作用工况下,模拟重建后膝关节内翻和外旋角度均大于PLC完整时,并且都小于PLC缺失时。结论采用逆向工程学原理可建立包括PLC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且该模型有效,可作为PLC模拟重建生物力学分析的基础模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897-190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一期修复重建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损伤及合并内侧副韧带(MCL)Ⅲ度损伤患者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22~50岁,平均41.4岁。损伤至手术时间10~16 d,平均13 d。所有病例均于早期行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以及内侧副韧带修复。重建材料选择双侧自体腘绳肌腱,内侧副韧带修复采用有限切开缝合或带线锚钉修复。术前、术后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IKDC评分及主动关节活动度评估患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6~30个月,平均20.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伸膝无明显受限,膝关节屈曲(115±15)°,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8.16±5.72)分,关节活动范围为(115±15)°,IKDC评分为(89.25±4.9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关节镜下Ⅰ期修复重建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安全、有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准确构建个体化膝关节有限元解剖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多模态影像数据融合和多种建模软件协同应用的方法准确构建膝关节有限元解剖模型,为研究膝关节生物力学行为奠定基础。方法采集正常膝关节CT和MRI影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提取骨、软骨、韧带和半月板,分别构建三维工程化模型。以外部标记物为参照进行模型的配准融合。将膝关节工程化模型导入SC/Tetra和Hypermesh软件,分别进行干涉面删除、网格自定义划分、局部网格优化和体网格划分,构建包含多解剖结构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结果基于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出膝关节骨、软骨、韧带和半月板的三维工程化模型。以三维工程化模型为基础,多种建模软件协同应用构建的有限元模型充分保持了膝关节各结构的解剖学特征。结论利用CT和MRI影像数据融合和多种建模软件协同应用的方法可以构建活体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保持膝关节各解剖结构的解剖真实性,为准确模拟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有限元分析在膝关节翻修胫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1名正常健康男性志愿者,25岁,身高170 cm,体质量62 kg,通过螺旋CT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软件,建立三维膝关节翻修胫骨缺损有限元模型.建立胫骨平台内侧5.0、7.5、10.0、12.5和15.0 mm高的5种不同楔形及块形骨缺损,分别模拟采用骨水泥(水泥固定组)、骨水泥强化螺钉(水泥强化组)和金属垫片(金属垫片组)修复不同骨缺损.受力和边界条件模拟体内膝关节受力情况.通过有限元应力分析比较骨-水泥界面之间位移,以及界面间骨水泥的受力情况. 结果 当骨缺损高度为12.5、15.0 mm时,水泥固定组和水泥强化组的相对位移超过松动的阈值,即>150 μm;当骨缺损的高度为7.5、10.0 mm时,水泥固定组的位移>150Iμm,但水泥强化组的位移<150 μm;当骨缺损的高度为5.0 mm时,所有治疗组的位移均<150 μm.所有治疗组骨水泥的最大剪切力都随着骨缺损的增大而增加.随着骨缺损的减少,水泥强化组的最大剪切力较水泥固定组的剪切力分别提高了21%、16%、11%、9%和7%,而金属垫片组则显示出最小的骨水泥剪切力. 结论 在膝关节翻修胫骨缺损修复的有限元模型中,当楔形骨缺损高度> 10.0 mm时,骨水泥强化螺钉修复发生松动的几率较高;当骨缺损高度< 10.0 mm时,骨水泥强化螺钉修复块形骨缺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周围神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国内外周围神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回顾和综合分析. 结果 利用周围神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技术,不仅可以真实再现周围神经复杂的三维表面结构及毗邻关系,而且可以将周围神经内部的三维结构任意显示、旋转、缩放、分割和适时三维测量,并已经在臂丛神经、腰骶丛神经、神经干功能束(组)、肌内神经走行分布、周围神经再生过程、包含周围神经的复合组织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周围神经信息的识别、分割、配准和融合等问题尚未解决,周围神经可视化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 结论 周围神经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对更新周围神经损伤的诊疗理念,完善周围神经诊疗手段,开辟周围神经科研与教学的新途径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可望成为周围神经外科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踝关节严重骨折及脱位的修复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踝关节严重骨折及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06年2月,采用一期骨折切开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76例踝关节严重骨折及脱位患者.男47例,女29例;年龄18~65岁,平均36.4岁.根据AO分型C3-1型13例,C3-2型45例,C3-3型18例.23例开放骨折按Gustilo-Anderson分型Ⅱ型17例,ⅡⅢA型6例.均为新鲜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1~24 h.结果 术后4例伤口浅表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72例获随访12~35个月,平均18.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2例分别于术后16、20周复诊时发现固定下胫腓关节的螺钉断裂,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28例于术后12周单独取出固定下胫腓关节的螺钉;余患者均于术后1年完整取出内固定.术后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背伸21.7~26.8°,屈曲38.5~44.7°按美国足踝外科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3例,良36例,中13例,优良率81.94%.结论 手法恢复踝关节力线,及时切开减张复位,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修复重建踝关节严重骨折及脱位,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筋膜瓣、肌瓣及肌皮瓣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膝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筋膜皮瓣符合膝周软组织重建需皮瓣薄、柔软而坚韧的要求;肌(皮)瓣可以充填残腔,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更强;游离皮瓣是局部或邻位皮瓣无法利用时的一种选择。结论临床应根据膝区不同缺损部位、深度和范围选择合适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筋膜皮瓣因供区损伤小、重建外形良好,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15.
成纤维细胞与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成纤维细胞与创伤修复、瘢痕形成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相关文献 ,对成纤维细胞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行为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结果 通过生长因子等因素的调节 ,成纤维细胞在肉芽形成、伤口收缩、基质合成、伤口修复、瘢痕形成及无瘢痕愈合方面均起重要作用。结论 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了解与调控将促进创伤修复和瘢痕防治的生物学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重建断裂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cruciate ligament,PCL)及修复膝关节内部结构,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7月-2006年8月,收治24例膝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重建ACL和PCL,修复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ligament,LCL)和其他膝关节损伤结构.男19例,女5例;年龄20~69岁,平均42岁.均为单膝损伤,其中左膝11例,右膝13例.于伤后4h~6个月入院.ACL、PCL、MCL及LCL损伤8例,ACL、PCL及MCL损伤12例,ACL、PCL及LCL损伤4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1例,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7例.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膝关节活动范围和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Lysholm评分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11~36个月,平均25个月.4例出现轻微关节僵硬,3例出现轻微关节疼痛,均未作特殊处理.11例(45.8%)运动功能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13例(54.2%)显著改善,不需要辅助独立行走.24例Lachman试验、膝内外翻应力试验及前、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胫骨前后移动均<5 mm.1例腓总神经损伤者感觉运动恢复良好.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41.8 ±4.3)分,术后(87.0±6.0)分:关节活动范围术前(87.5±12.5).术后(125.0 ±9.2)°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脱位后关节镜下重建ACL、PCL和修复其他膝关节结构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解剖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解剖重建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2003年3月~2005年12月,对16例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达Ⅲ级以上、存在内翻、外旋严重不稳的患者,予以解剖重建,采用Lysholm、IKIX:(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等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19~46岁,平均38岁。损伤至手术时间4~12d,平均8d。术前麻醉状态下行内翻应力试验(varus stress test,VST),在屈膝0°及30°位与健侧相比,内翻不稳均在10°以上;外旋试验显示,在屈膝30°及90 位与健侧相比,外旋不稳则在10°以上。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5例,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eiate ligament,PCL)断裂8例,ACL和PCL均断裂3例;伴腓总神经麻痹4例。结果患者均获随访7~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无膝关节不稳。VST0°位与健侧相比未见异常,30°位3例患者出现外侧不稳,但均在5°以下.外旋试验显示,30°位外旋不稳1例,在5°以下,90°位与健侧相比无异常。关节活动度,屈曲75~130°,平均118°;伸0~5°,平均1°。膝关节Lysholm评分54~96分,平均82.8分;IKDC评分,主观评价:正常5例(31%),近似正常8例(50%),不正常3例(19%),无严重异常;客观评价46~94分,平均82分。结论后外侧角损伤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所占比例较少,但后外侧角在防止膝内翻、胫骨外旋及胫骨后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疏于治疗,极易导致膝关节严重不稳甚至退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
正常创伤修复与“失控”创伤修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 提出创伤修复“失控”的概念,并综述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与综合分析方法。结果 近年来创伤修复“失控‘的研究不论在细胞,分子以及基因水平已取得明显进展。创伤修复“失控”基础研究的进展促进了临床治疗的进步。结论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如克隆技术、苡片技术以及干细胞技术对防治“失控”的创伤修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颧眶复合骨折的修复和重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治疗颧眶部联合骨折的较完善的方法。方法:采用三维结构复侠微型钛板坚固定术治疗此类患者19例,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面部形态对称,无功能障碍,结论:颧眶部联合骨折的治疗以颧蝶缝、眶下缘的恢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