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患者女,56岁。因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3.5年,反复发生心累、气促5个月余入院。患者3.5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而行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所使用瓣膜为St.Jude机械瓣,二尖瓣机械瓣25 mm。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单纯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长期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结果,探讨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低危患者采用短期抗凝的可行性。 方法 对1996~1999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3年后长期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7例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25~75 (40.0±11.4)岁。患者在术后前3年口服华法林抗凝,3年后停服(停抗凝组)。并从坚持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选取同时段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的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抗凝组),停抗凝组和抗凝组在华法林抗凝期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8~2.5之间。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 结果 停抗凝组失访1例,无血栓栓塞和死亡,人工瓣膜无血栓形成,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级。抗凝组失访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1例,Ⅱ级1例。在随访期间因抗凝引起的严重出血事件3例,均为消化道出血。突发大量吐血死亡1例,猝死1例。两组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86.7%。 结论 单纯行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置换的低危患者,有可能采用仅在术后前3年口服华法林作短期抗凝治疗,3年后停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4岁。因咳嗽、乏力1个月入院。查体: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0次/分,心律整齐,二尖瓣听诊区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叹息样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心脏增大。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重度狭窄,轻度反流,主动脉瓣中度狭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4岁。活动后心累20年余,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于2008年9月在我院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第6 d,胸骨正中切口上部感染,分泌物培养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长,行抗感染治疗及局部换药后切口未愈合,患者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交替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4例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在术后早期出现脉搏交替现象,此时心电图为整齐的窦性心律,所记录的脉搏图形高低交替,如扪诊桡动脉时则会发现桡动脉搏数为心电图示心率的一半。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显示这一现象为一过性的、良性的过程。推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术后早期主动脉瓣不再有回流,因而巨大的左室腔充盈不足,加之左室收缩力尚低,不能在每次收缩时都能射出同等量的血流所致  相似文献   

6.
应用自体心包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无支架自体心包瓣置换主动脉瓣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11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自体心包瓣置换主动脉瓣手术,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11例均存活,顺利出院,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2±5.6个月。1例因中等量反流而行二次手术,其余10例心包瓣膜功能良好。 结论 该手术是一种治疗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较为理想的方法,术后患者无需长期抗凝,手术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处理小主动脉瓣环的体会.方法 我院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收治主动脉瓣环细小的主动脉瓣病变18例,均采取改良Manouguian方法扩大主动脉瓣环,再置入较合适的机械主动脉瓣.同期行二尖瓣置换6例,室间隔修补1例,三尖瓣成形5例.结果 17例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均达到0.85cm2/m2以上,1例0.80cm2/m2.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1例,室性心律失常3例,心脏压塞1例.18例痊愈出院,随访1~10年,术后6个月复查发现EOAI为0.80cm2/m2的患者主动脉跨瓣压差较高,室间隔及左室壁厚度恢复较慢,左室射血分数较低;而比值在0.85~1.0之间与大于1.0的患者相比,主动脉跨瓣压差、室间隔及左室壁厚度平均值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术后6年因身高、体重增加EOAI分别下降到0.79、0.81cm2/m2,出现活动后心慌,心电图提示左室高电压,经扩管等药物治疗和一般处理,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改良Manouguian方法扩大主动脉瓣环安全、有效,可置入合适的机械主动脉瓣,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心尖入路经导管瓣中瓣技术治疗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二尖瓣衰败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我院9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因二尖瓣生物瓣衰败接受心尖入路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技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72.44±7.57)岁.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白塞氏病所致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瓣周漏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相关手术方式和解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4例白塞氏病所致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24~50岁(36±7岁)。其中3例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瓣周漏行改良Bentall手术,另1例为升主动脉瘤、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行Wheat术后出现瓣周漏行改良Bentall手术。结果 4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24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3~6个月定期行超声心动图和全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主动脉瓣周漏复发,人工机械瓣膜功能良好,人工主动脉血管通畅。结论白塞氏病合并主动脉瓣或升主动脉病变如单纯行心瓣膜置换术,术后人工瓣膜脱落的发生率较高,改良Bentall手术方式是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环加宽后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1例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瓣环直径为15~21 mm)行主动脉瓣环加宽后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环加宽采用改良N icks法11例,改良M anougn ian法29例,K onno法1例。结果41例患者主动脉瓣环加宽后都可以植入比测量的主动脉瓣环直径大1#或2#的主动脉瓣,无手术死亡。术后所有患者随访4~36个月(13±2个月),无死亡、瓣周漏、二尖瓣反流和主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人工瓣跨瓣峰值压差为9~25mmHg(17±6mmHg),与术前的70~105mmHg(80±15mmHg)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在置换主动脉瓣时先行主动脉瓣环加宽,能使患者在术后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置换术(MVR)后机械瓣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对100例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施行MVR,根据术中对自体瓣膜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组(Ⅰ组、23例),全部切除瓣下结构组(Ⅱ组、27例),保留前瓣组(Ⅲ组、22例),保留后瓣组(Ⅳ组、28例),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均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技术,对各组患者随访,以正常人作为对照,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各组间的差别. 结果Ⅰ~Ⅳ组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各种参数在Ⅰ~Ⅳ组之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慢性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中,研究涉及的各种保留瓣下结构方法之间,保留与不保留瓣下结构之间,术后中期的机械瓣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小主动脉瓣环(直径≤21mm)患者人工生物瓣置换与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心功能的变化,探讨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后是否存在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PM)现象。方法40例主动脉瓣环直径≤21mm的患者,其中20例置换人工生物瓣(生物瓣组),20例置换人工机械瓣(机械瓣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1年期间,检测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重量指数、瓣膜有效开口面积/体表面积的比值(EOAI)和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1年,两组患者LVEF、LVFS和EOA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左心室重量指数和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小或降低。所有患者术后EOAI为0.88~1.32cm2/m2,术后6个月~1年生物瓣组与机械瓣组比较:LVEF79%±8%vs.81%±10%;LVFS43%±9%vs.37%±8%;EOAI1.11±0.14vs.0.92±0.11;左心室重量指数89.10±16.70g/m2vs.95.30±15.10g/m2;主动脉瓣跨瓣压差18.80±12.60mmHgvs.22.30±12.0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直径≤21mm)置换人工生物瓣术后左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无PPM现象。  相似文献   

13.
198例心脏机械瓣置换术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9年 11月至 2 0 0 1年 6月连续 198例心脏机械瓣置换术无早期死亡 ,现将有关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98例 ,其中男 87例 ,女 111例 ;年龄 8~ 6 2岁 ,平均年龄 34.3± 1.6岁 ;平均病程 10 .0± 2 .5年。单纯二尖瓣病变 131例 ,主动脉瓣病变 2 1例 ,联合瓣膜病变 4 6例。病因 :风湿性心瓣膜病 16 2例 ,退行性病变 7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 2 9例。全组病例均发生过 1次或多次心力衰竭 ,间歇或持续多年使用强心、利尿剂 ,曾行闭式二尖瓣扩张术 5例 ,再次心瓣膜置换术 4例 ,曾发生脑栓塞 13例 ,合…  相似文献   

14.
人工机械主动脉瓣慢性梗阻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少见的晚期并发症,表现为主动脉瓣跨瓣压差渐进性升高,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临床预后不良,应引起重视.我们手术治疗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机械瓣慢性梗阻狭窄病人,效果良好,现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95年 5月到 2 0 0 1年 5月 ,我们对风湿性心瓣膜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后 8小时内均行二次开胸止血 131例 ,有确切出血部位者 5 6例。现将常见的出血部位进行分析 ,从手术方面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 ,以减少二次开胸止血。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 5 6例 ,男 2 1例 ,女 35例 ;年龄 14~ 70岁。有心脏压塞症状 2 7例 ,肝功能异常 2 7例 ,凝血机制异常 5例。心功能 级 11例 , 级 35例 , 级 10例。二尖瓣置换术 13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19例 ,双瓣膜置换术 2 4例。再次开胸止血距回ICU时间 <2小时 7例 ,2~ 4小时 15例 ,4~ 6小时 2 1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瓣置换术治疗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38例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环扩大后植入环上型人工瓣膜,男12例、女26例,年龄16~58(38.6±21.0)岁,体重48~78(58.5±12.0)kg,身高153~176(162.8±12.0)cm,体表面积(1.67±0.32)m2。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19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合并狭窄11例,主动脉瓣退行性钙化伴狭窄5例,主动脉瓣狭窄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入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8例,Ⅲ级29例,Ⅳ级1例。主动脉瓣环内径15~20(17.6±2.8)mm,平均跨瓣压差53~75(62.8±10.5)mm Hg。结果体外循环时间83~145(112±29)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8~116(87±28)min,手术中测瓣器测得主动脉瓣环径15~20(17.3±2.6)mm,扩大瓣环后测瓣器测得瓣环径20~25(22.6±2.3)mm,主动脉瓣环周径增加12~17(14.0±2.6)mm,植入瓣膜增加2~3个标号。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住ICU时间12~41(26±14)h,总住院时间9~15(12.5±3.2)d。37例(97.4%)门诊随访2年以上,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3例主动脉瓣听诊区存在2/6级收缩期杂音。35例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表现显著改善或消失,2例表现为左心室轻度肥厚劳损,无明显心肌缺血表现,无室性心律失常及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瓣置换术治疗成人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近中期效果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中期疗效和心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小口径瓣膜的使用范围。方法1990年7月至2003年6月共对62例患者施行19号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术(19mm瓣膜组),同时选择62例同期置换21号以上机械瓣膜患者做对照(21mm瓣膜组);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采用Kaplan—Meier分析生存曲线计算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mm瓣膜组中有38例主动脉瓣区仍存在Ⅱ级以上杂音,心电图检查18例有ST段改变,术后11例仍存在胸闷、胸痛症状,术后心功能Ⅱ级33例,Ⅲ级29例;21mm瓣膜组术后心电图检查6例有ST段改变,术后3例有胸闷症状,偶尔有胸痛不适6例,术后心功能Ⅱ级48例,Ⅲ级1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患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主动脉跨瓣压差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5年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4.2%;21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79.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0.110)。结论小口径主动脉瓣置换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和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需终身抗凝。抗凝不足易导致血栓形成和继发血栓栓塞 ,但抗凝过量又会导致出血。抗凝并发症是机械瓣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 ,亦是导致病人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 ,如何通过准确的抗凝监测来防止抗凝不当导致的血栓栓塞和出血 ,是临床医师和病人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就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监测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抗凝监测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自 1960年成功应用机械瓣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以来 ,PTR作为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 ,已有 30多年的历史。但近年来 ,PTR作为抗凝监测指标所存在的缺陷逐渐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同期行瓣中瓣置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0年10月3日至2021年4月2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诊断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行TAVR的患者333例,其中男208例、女125例,平均年龄(76.0±7.0)岁.单纯行TAVR患者316例(单纯TAVR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