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扩张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同时施行升主动脉置换术(A组)或成形术(B组)的结果,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 A、B两组术前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主动脉瓣病变、左室射血分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主动脉直径(49.45±3.96)mm,B组(49.31±3.68)mm,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行AVR后A组常规置换升主动脉,B组纵行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缝合后包裹28~30 mm人工血管.结果 A、B两组术后均无死亡.A组主动脉阻断(71.70±17.13)min、体外循环(110.52±27.51)min,均明显大于B组的(57.13±16.32)min(P=0.025)和(97.31±19.46)min(P=0.004).两组术中及术后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年轻病人主动脉直径≥40 mm时应积极手术处理扩张的升主动脉.升主动脉成形术,同时外包裹人工血管的方法较升主动脉置换术更为简单、安全,但升主动脉壁必须无粥样硬化或溃疡.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单纯主动脉瓣病变的老年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及PPM对术后早期心功能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连续134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5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3例、女61例,年龄65~79(69.7±3.6)岁。分析他们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数据,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0.85 cm2/m2定义为PPM。对比主动脉瓣狭窄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PPM发生率,并对比机械瓣与生物瓣术后效果。结果 80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有26例发生PPM(发生率32.5%),5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7例发生PPM(发生率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PM 8例(发生率6.0%),1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结论单纯主动脉瓣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PPM的发生率低于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WB  Zhang JQ  Zhou HB  Wang SX  Liu W  Bo P  Gan HL  Mao B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8):455-457
目的 总结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手术 (Ross手术 )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疗效。方法 自 1994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1月 ,共收治 2 0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Ross手术治疗 ,其中男 15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2 5岁 ;术前诊断 :主动脉瓣二瓣畸形 12例 ,主动脉瓣叶脱垂 5例 ,瓣叶发育不良 3例 ,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4例 ,合并室间隔缺损 2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 (UCG)示所有患者均存在主动脉瓣狭窄或 /并关闭不全 (中重度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LVDD) (6 0 5 1±11 87)mm ,主动脉瓣跨瓣压差 (2 7 0 4± 6 80 )mmHg。心功能 (NYHA分级 )Ⅱ级 17例 ,Ⅲ级 3例。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 ,手术分三步进行 :(1)采取自体肺动脉瓣 ;(2 )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并移植自体肺动脉瓣于主动脉位 ;(3)利用同种动脉瓣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结果 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缩小 ,为 (46 38± 9 17)mm (t=3 4 0 0 7,P =0 0 0 0 8) ,术后主动脉跨瓣压差降至正常范围 (6 80± 0 19)mmHg。术后随访 3个月至 9年 ,所有患者的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结构及功能正常。结论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手术是一种临床疗效好的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室间隔厚度对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273例,全部为单纯主动脉瓣狭窄.根据手术时使用的主动脉瓣不同品牌,将患者分为3组:Regent组、On-x组、其他品牌组.定义术后跨瓣压差大小为:轻度(0~30 mm Hg,1 mm Hg=0.133 kPa)、中度(30 ~60 mm Hg)及重度(大于60 mm Hg).分别比较术前、术后测量的左心室收缩期末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和室间隔厚度.结果 3组患者术前的左心室收缩期末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及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gent组患者,术后跨瓣压差为重度的患者术前室间隔厚度明显多于轻、中度(P<0.05).使用On-x组患者,术后跨瓣压差为重度与中度的患者术前室间隔厚度者明显多于轻度组(P<0.05).其他品牌组患者,术后跨瓣压差为重度的患者术前室间隔厚度明显多于中、轻度组(P<0.05).结论 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术前室间隔厚度大于13.6 mm的患者其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较厚度小于13.6 mm的患者显著增高.室间隔厚度大于15.3 mm的患者,应同期行室间隔部分切除或替换无支架瓣膜以减少主动脉瓣替换后的跨瓣压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膝OA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04例,按有无合并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病膝OA组61例和单纯膝OA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高血压病的膝骨关节炎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低于不伴有高血压的患者(P=0.001,t=-6.345),女性患者更明显(P=0.001,t=-7.558);伴高血压病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肥胖率明显大于不伴高血压者(P=0.001,χ~2=14.785);伴高血压的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比例明显高于没有高血压者(P=0.016,Z=5.823)。结论高血压可能通过力学因素和代谢性炎症因素促进原发性膝OA的发生和发展,其中对女性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危险因素及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3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42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70mm和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50mm)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4例,年龄16~73(45.86±14.99)岁。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患者随访12~132个月,分析影响术后心功能恢复及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5例。41例患者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62.00±13.21)mm、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50.71±14.02)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35.23±8.58)mm/m~2、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指数(28.92±9.08)mm/m~2,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46.41%±12.4%)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前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是预测术后早期左心室功能恢复的预测因子。左心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9%、90.2%和83.8%。结论大多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仍有手术指征,术后疗效满意。但术前左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是影响手术疗效和远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如何筛选出血运重建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的缺血性心肌病(ischa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24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bypass grafting,CABG)(30%≤LVEF≤40%),其中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反流146例(146/245,59.6%),有41例患者因中度以上的缺血性二尖瓣反流而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置换术。围术期死亡13例(12例为CABG+二尖瓣成形术或置换术,1例为单纯行CABG术),余232例随访6个月以上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LVEF是否增加10%分为两组,即LVEF恢复组(A组)124例,LVEF不恢复组(B组)108例。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A组术前NT-proBNP值明显高于B组(P=0.036),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P=0.047),而术前仍有心绞痛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24)。两组之间的二尖瓣反流程度及二尖瓣成形术或置换术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A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均明显低于B组(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LVEDD明显增大、术前无明显心绞痛是ICM(30%≤LVEF≤40%)患者行血运重建后LVEF不能恢复的术前危险因素。以245例患者(包括13例围术期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其LVEDD为41~71 mm,发现LVEDD≥60 mm与ICM患者的预后不良有显著关系(χ2=8.63,P=0.003,OR=2.21,95%CI 1.25~3.91)。结论发现LVEDD明显增大、术前无明显心绞痛是ICM(30%≤LVEF≤40%)患者行血运重建后LVEF不能恢复的术前危险因素。LVEDD≥60 mm可以作为ICM(30%≤LVEF≤40%)患者预后不良的术前临床筛选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价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引入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比较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与单纯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资料,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137例(CHD+DM组),单纯冠心病283例(CHD组)。使用SPSS软件的PSM功能对两组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匹配后的样本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匹配成功各120例。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吸烟史(HR=2.50,95%CI:1.34~4.64,P=0.004)、高血压史(HR=2.24,95%CI:1.08~4.63,P=0.030)、肌酐清除率110ml/min(HR=3.12,95%CI:1.22~5.03,P=0.024)、冠状动脉多支病变(HR=2.15,95%CI:1.14~4.07,P=0.018)和伴糖尿病(HR=2.22,95%CI:1.14~4.33,P=0.020)是冠心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SM后,CHD+DM组1、3、5年的累计狭窄率分别为10.70%,40.30%和43.80%,CHD组为4.70%,23.70%和2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应用PSM可以有效地均衡非随机研究组间的协变量,糖尿病是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经右胸第3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13年6月—2020年5月因主动脉瓣病变行首次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123例患者。经右胸第3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为微创组,经胸骨正中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 微创组共40例患者,其中男29例(72.5%)、女11例(27.5%),年龄(54.60±9.98)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16±2.48)kg/m2;常规组共83例患者,其中男56例(67.5%)、女27例(32.5%),年龄(58.77±9.71)岁,BMI(24.13±3.13)kg/m2。微创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较常规组长,气管插管时间较常规组短(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和住院总费用较常规组少(P<0.05);两组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右胸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冠心病行OPCAB患者215例,男171例,女44例;年龄40~85岁,70岁以上47例,均为3支血管病变患者。对215例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取α=0.40,进入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OPCAB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住院死亡6例,病死率为2.79%(6/215);无肾功能不全及呼吸衰竭发生,二次开胸止血发生率为4.65%(10/215),10例二次开胸止血患者均治愈。209例患者顺利出院,随访1年,均生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分级(NYCA)Ⅲ级、Ⅳ级[OR=42.116,95%CI(3.319,534.465),P=0.004],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OR=1.007,95%CI(1.001,1.013),P=0.028]为影响OPCAB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OPCAB治疗冠心病3支血管病变的方法安全有效,心功能Ⅲ级、Ⅳ级,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是影响OPCAB的独立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但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